我家的滄桑故事|從購物看社會的發展變遷

2020-08-27 陌上布衣

這幾天大街上的商鋪和飯店開始逐漸營業了,人間又有了煙火氣。原先最為平常的景象,在這個特殊時刻竟然讓人覺得特別親切和別樣祥和。商場也基本上正常開業了,往來進出的人物雖然戴著口罩,但時尚青年、大姐寶媽們等紅塵男女們又開啟了人間的正常生活。

生活需要重啟,生活也需要買買買。

不說當前疫情,隨便說說我家的滄桑故事,見證一下在浩淼無涯的歷史長河中普通老百姓的悲歡離合,和那些並不如煙的往事。


爺爺的故事

爺爺小的時候,就象歌詞唱的那樣,「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兒叫,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兒冰糖葫蘆就算過節」。爸爸經常給我講起爺爺的故事,講起舊社會那悲慘的生活。


爺爺出生在民國初年,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天下兵荒馬亂,民生凋敝。並不是很富裕的爺爺家還遭遇了土匪的洗劫,我的祖爺爺也在這場變故中得了大病,爺爺他們家基本上成了家徒四壁,七八口人,經常連飯都吃不飽。爺爺的青少年時期,基本是在缺衣少吃中度過的。後來常聽爺爺講,他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吃上一頓白面饃饃。


談到購物,那基本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去一趟縣城,先是挑上一擔土產,然後再換回自家必須的日常用品。那時的中國,縣城裡才開始有了綁在電線桿子上的「話匣子」,爺爺和他的夥伴們在採購完幾樣必須的日用品後,經常蹲在話匣子下奇怪地琢磨半天,然後就在稀奇和質疑「人是怎麼鑽進裡面」的困惑中完成這次採購經歷。那時候,爺爺的最大的樂趣就是一年能夠多進幾次城,然後能蹲在電線桿子下聽幾次奇妙的「話匣子」。


父親的夢想

父親出生在解放前,他的一生主要經歷了建國前後、十年「文革」和改革開放。但他主要的經歷和經常向我們講起的還是他改革開放前的生活。

那時候,全國人民雖然已經翻身作了主人,但由於新生的共和國建國不久,再加上此後的三年自然災害及「文革」等天災人禍,生活在「人民公社」的人們還是經常吃不飽飯。

那時候,日常用品和一些其他貨物不用專門進城去買了,在農村「供銷合作社」就可以採購了。但由於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物質資料和商品極不豐富,各種物品全部憑「票」供應,購買糧油肉蛋及副食品,需要「糧票」和「肉票」,購買布料縫製衣服(那時候農村人們的衣服鞋被幾乎全都是自己縫製)需要「布票」。


有一年冬天,父親趕著馬車出省去山西拉煤(在我們老家,煤是冬天主要的取暖和日常生火做飯燃料,是老百姓生活生存的「戰略」物資),走得人困馬乏,雖然身上帶了幾塊錢,想買一點東西充飢,但由於只帶有「地方」糧票,沒有「全國」糧票,結果只好餓著肚子走了一整天。那時候,父親最大的購物夢想就是盼望商品能夠自由流通,「『有錢』能買上東西」。


我的便利生活

到我「出場」的時候,已經是上世紀70年代。自認為還吃過苦的我和父輩及父輩的父輩比起來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我上學及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社會生活用品極大豐富,商品流通的革命形式——Supper Market(超市)正在繼百貨業之後以雨後春筍之勢迅速在全國「漫延」。商店或超市裡貨品琳琅滿目,人們日常所需及各種奢侈品應有盡有,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除極少數的地方保護之外,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商品實現了自由流通,老百姓也可以了自由遷徙,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可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城市去打拼。人才、物流、資金流實現了在全國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

時間走到二十一世紀的一零年代,在父輩時候,一些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如PC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高畫質電視等,現在均已成為了老百姓尤其是城市家庭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用品。這個時候,我家裡用的物品有來自於本地商店的,有來自於朋友從國外代買或寄回的,有來自於國內外的免稅商店的。我日常最頻繁的購物行為就是每周到樓下的超市去採購一周的吃穿用度商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足不出戶,坐在家中就能購買到國內外的優質商品,實現了讀中學時英語課本中描繪的在屏幕前輕輕一點,商品便展現在眼前並實現成交的夢想。



下一代的夢想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階層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新的行業、新職業不斷湧現,與新技術、新經濟相關的「數字」財富英雄大量產生。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新的技術正在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

下一階段的購物夢想是什麼呢?我想可能會是以下幾種假設:人們坐在電視或電腦前,聽著舒緩抒情的音樂,看著主持人親切的、逼真的3D解說,通過傳感器,物品可觸可摸,色香味俱全,滿意或選中的商品、服務就會在第一時間及時地由管家式的專門服務人員送達……人們坐在客廳中實現了「逛商場」的感受。——這一「夢想」或許來不及稱之為「夢想」,就會被迅速實現。

相關焦點

  • 網絡小說如何講述鄉村女性故事
    另一種則是發生在以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架空、半架空或者平行時空的故事,《七零婦產聖手》(金面佛)、《六零年代好家庭》(桃花露)等均屬此類作品。而這兩種類型的故事無論如何變化和演繹,其核心模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即以女性奮鬥為主、鄉村發展為輔,二者相互交織,構成家國故事。在這一模式中,故事一般是由女主人公自身或其家庭面臨的物質困境所引發的。
  • 「拜把子」的變遷史:千古佳話桃園結義,為何轉變成了社會禁忌?
    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的史料中,雖然有大量朋友之間情誼深厚,以致生死相託的故事,但異姓之間結為兄弟的記載卻非常少,其中最有名的,大約也就是劉邦用「我和項羽曾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他爹,他如果非要拿親爹下鍋,麻煩分我一杯羹」的無賴作風,把鐵憨憨項羽忽悠瘸了的故事
  • 我去超市購物的故事
    那是前年的事情了,去孩子家探親,經常去小區附近 的小超市購物,和超市的老闆也十分熟悉。一天傍晚時分,我又去購物。挑選了喜歡的東西,拿出手機找到支付寶掃碼付款。剛要離開超市,老闆說:「您不要走,有件事要搞清楚,上午你家有人來買東西了吧?」我回答:「沒有啊。」
  • 發展獨立自我,女性如何在個體意識和社會環境影響中尋找平衡
    這部作品講述的是兩個女性,埃莉諾和瑪麗安,的成長之路,簡·奧斯丁巧妙地將兩姐妹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創作了女性文學的一種經典故事類型。《理智與情感》和《冰雪奇緣》講的都是女性在追尋自我的故事,主要聚焦於女性個人成長。女性很難脫離社會的影響追尋完全純粹的自我,獨立女性需要在自我意識和外界限定中尋找到一個平衡,既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完善獨立的人格,又要考慮社會整體對於女性的影響。
  • 《活著》|從四篇序言裡,看餘華的轉變,別怪我不再愛你!
    看半邊臉都認識的餘華他的所以,得重看!|韓文版自序(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 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出來發言的。前面重點解釋了《活著》寫的啥。
  • 從關羽神格變遷的歷史過程,看關帝信仰擴大與晉商勢力的必然聯繫
    發展至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能見到關帝廟。話又說回來,不論是作為史實人物,還是文學人物形象,還是民間形象,能像關羽這樣得到大規模信仰的三國時代人物,也就他一個了。那麼,在關羽身上,這種形象的升格轉變是如何形成的呢?
  • 《生死疲勞》:荒誕不經的敘事手法 民間故事和社會歷史交融呈現
    本文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從小說的生死輪迴的視角出發,解讀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過程以及農民在這塊土地上的悲歡命運;並分析莫言小說的魔幻元素形成、獨特的語言敘述技巧以及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從而深刻理解大環境之下真實的人性與歷史的本相。
  • 社會變革=進步?看使女訴說一個因變革而失去道德的黑暗社會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具有反烏託邦風格的作品,小說被拍成了電視劇,通過其中一個使女的敘述揭開了一個末世混亂的社會。使女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基列國在男主人眼裡,這些使女們與妓女無異,只是供他們享樂,偶爾會大發慈悲地憐愛下她們,好讓她們相信她們之間是有愛情的,而在男人們看來這只是縱情聲色的一個手段,看自己心情罷了。而女主人們則是將使女看做是一個可以代替她們生下孩子的子宮,在行房期間,她們會全程參與觀看,一旦使女們懷上孩子,主母們會好生保護,直至生產。
  • 故事:昨天傍晚,我所在的超市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太讓人氣憤了
    文:杜德玲圖:來自網絡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超市替代了自由市場,分布於大街小巷,方便了人們生活購物,避免了東奔西走購物之繁瑣,還節省了時間,衛生質量還有保障,超市裡應有盡有,可算是購物天堂。
  • 高質量發展看東營|開放港口的經濟跨越發展
    記者從東營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了解到,2020年,從東營開放口岸進出的國際航行船舶已超過700艘次,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
  • 瀚大黎眾|長篇小說連環畫《長江三部曲》1-10冊|全冊連結
    《長江三部曲》,長篇小說,作者鄢國培,分作《漩流》、《巴山月》、《滄海浮雲》三部,主要內容為長江兩岸人民自1925—1949年生活鬥爭變遷史,描繪了民族資本家朱佳富、陸祖福、高倫、黃玉庵等在各派政治、經濟勢力的漩流中角逐抗爭、生存發展的經歷;小說以磅礴的氣勢、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三峽
  • 李立綱:暗戀|小小說
    那是個看「家庭出身」的年代。北上那天,火車站,同學們都來送女孩。他沒來。火車開出很遠很遠,女孩倚窗久久地久久回望;淚,一點一點,順著女孩那青春的俊美的臉頰,小溪般地流淌……一別經年,芳華逝去,兩人數十年不見。他說話了。幾十秒鐘的等待,對她來說,仿佛經歷了世紀之久。他說:訂回程機票嗎?明天一早的。她說,住宿也訂了。
  • 解析《阿甘正傳》:阿甘的經歷折射出歷史變遷,影片中的象徵意義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啊甘因為先天智障,從小就受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但他對命運的不公沒有屈服,而是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並且認真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更好,造就了他勵志的傳奇故事。影片以阿甘這個虛擬的人物將整個國家、社會、民族幾十年的變遷全部串聯起來,摒棄了對現代文明的高度崇拜。
  • 故事:民間故事|鬼子救母
    民間故事|鬼童救母​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從前有一個姓陶的書生,待人熱情誠懇,有人遇到困難找他幫忙,陶生一般都會相助,很有俠義之風。陶生心裡正覺得奇怪,突然聽到小童的聲音:「先生,還請你在我家多待一會,起碼要待滿一個時辰才可以走。」
  • 儀隴客家行之陪你去看三跳石
    今天的三跳石村,歷經歲月的滄桑,早已換了新的容顏。 三跳石村全是客家人。經歷了400多年的歲月變遷,村子裡還保留著客家人的語言和習俗。 村子裡的房子大多數依山傍水而建。 雖然,隨著社會的變革發展,村子裡的很多人走出了三跳石,到了大都市,學會了多樣的語言。
  • 網絡小說女頻的變遷與發展:從虐到寵
    網絡小說的發展,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路文學,但具體時間已經模糊。最早的網絡小說其實是論壇發帖形式的網絡愛情式青春類小說,當初最多的小說是遊戲之作。最早崛起的幾個網文小說團體分別是天鷹文學、幻劍書盟等。女頻小說在網絡小說的誕生初期就存在,大概在2000年左右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版塊,一直到今天,女頻小說的發展和演變,也是非常值得去探究的意見有意思的事情。
  • 《白鹿原》:在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中,讀到人生的感悟
    很多人就是喜歡把東西複雜化,認為新興的事物它就不好,總是能看到其危害的一面,可是誰聽你的,社會該怎麼發展還是怎麼發展,不會因為一句異樣的聲音就停止了。人生處於不同階段,去看一本書的感受也不同。很多人說好書就是可以讓人產生情感變化的,其實閱歷不夠,創作背景不了解,也不會看明白,就像讀魯迅的文章,說院子裡有兩棵棗樹,然後就是一堆貌似在抒情的文字,不了解背景,沒有閱歷,讀著還是有困難的。白鹿原,一生緣,它濃縮了中國半個世紀的滄桑。
  • 李立綱:不能不說的故事|小小說
    小說天地:看完那部悲壯慘烈、迴腸盪氣的國產抗日大片《八佰》,隨著人流,她滿面淚痕地走出影廳。大堂裡等候下一場的他,在人流裡,一眼認出了她。除了老了,模樣一點都沒變。看的啥片?《八佰》?他問。《八佰》。她答。進場鈴聲響了。他掏出手機,加個微信以後抽空聊聊。他說。她加了他的微信。他朝她點點頭,笑笑,轉身朝影廳走去。望著他離去的背影,她心裡一動,徑直地朝一側的服務臺走去。買了張與他同一場次的票。走進影廳,人不多,稀稀拉拉的。早場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