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街上的商鋪和飯店開始逐漸營業了,人間又有了煙火氣。原先最為平常的景象,在這個特殊時刻竟然讓人覺得特別親切和別樣祥和。商場也基本上正常開業了,往來進出的人物雖然戴著口罩,但時尚青年、大姐寶媽們等紅塵男女們又開啟了人間的正常生活。
生活需要重啟,生活也需要買買買。
不說當前疫情,隨便說說我家的滄桑故事,見證一下在浩淼無涯的歷史長河中普通老百姓的悲歡離合,和那些並不如煙的往事。
爺爺小的時候,就象歌詞唱的那樣,「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兒叫,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兒冰糖葫蘆就算過節」。爸爸經常給我講起爺爺的故事,講起舊社會那悲慘的生活。
爺爺出生在民國初年,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天下兵荒馬亂,民生凋敝。並不是很富裕的爺爺家還遭遇了土匪的洗劫,我的祖爺爺也在這場變故中得了大病,爺爺他們家基本上成了家徒四壁,七八口人,經常連飯都吃不飽。爺爺的青少年時期,基本是在缺衣少吃中度過的。後來常聽爺爺講,他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吃上一頓白面饃饃。
談到購物,那基本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去一趟縣城,先是挑上一擔土產,然後再換回自家必須的日常用品。那時的中國,縣城裡才開始有了綁在電線桿子上的「話匣子」,爺爺和他的夥伴們在採購完幾樣必須的日用品後,經常蹲在話匣子下奇怪地琢磨半天,然後就在稀奇和質疑「人是怎麼鑽進裡面」的困惑中完成這次採購經歷。那時候,爺爺的最大的樂趣就是一年能夠多進幾次城,然後能蹲在電線桿子下聽幾次奇妙的「話匣子」。
父親出生在解放前,他的一生主要經歷了建國前後、十年「文革」和改革開放。但他主要的經歷和經常向我們講起的還是他改革開放前的生活。
那時候,全國人民雖然已經翻身作了主人,但由於新生的共和國建國不久,再加上此後的三年自然災害及「文革」等天災人禍,生活在「人民公社」的人們還是經常吃不飽飯。
那時候,日常用品和一些其他貨物不用專門進城去買了,在農村「供銷合作社」就可以採購了。但由於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物質資料和商品極不豐富,各種物品全部憑「票」供應,購買糧油肉蛋及副食品,需要「糧票」和「肉票」,購買布料縫製衣服(那時候農村人們的衣服鞋被幾乎全都是自己縫製)需要「布票」。
有一年冬天,父親趕著馬車出省去山西拉煤(在我們老家,煤是冬天主要的取暖和日常生火做飯燃料,是老百姓生活生存的「戰略」物資),走得人困馬乏,雖然身上帶了幾塊錢,想買一點東西充飢,但由於只帶有「地方」糧票,沒有「全國」糧票,結果只好餓著肚子走了一整天。那時候,父親最大的購物夢想就是盼望商品能夠自由流通,「『有錢』能買上東西」。
到我「出場」的時候,已經是上世紀70年代。自認為還吃過苦的我和父輩及父輩的父輩比起來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我上學及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社會生活用品極大豐富,商品流通的革命形式——Supper Market(超市)正在繼百貨業之後以雨後春筍之勢迅速在全國「漫延」。商店或超市裡貨品琳琅滿目,人們日常所需及各種奢侈品應有盡有,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除極少數的地方保護之外,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商品實現了自由流通,老百姓也可以了自由遷徙,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可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城市去打拼。人才、物流、資金流實現了在全國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
時間走到二十一世紀的一零年代,在父輩時候,一些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如PC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高畫質電視等,現在均已成為了老百姓尤其是城市家庭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用品。這個時候,我家裡用的物品有來自於本地商店的,有來自於朋友從國外代買或寄回的,有來自於國內外的免稅商店的。我日常最頻繁的購物行為就是每周到樓下的超市去採購一周的吃穿用度商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足不出戶,坐在家中就能購買到國內外的優質商品,實現了讀中學時英語課本中描繪的在屏幕前輕輕一點,商品便展現在眼前並實現成交的夢想。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階層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新的行業、新職業不斷湧現,與新技術、新經濟相關的「數字」財富英雄大量產生。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新的技術正在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
下一階段的購物夢想是什麼呢?我想可能會是以下幾種假設:人們坐在電視或電腦前,聽著舒緩抒情的音樂,看著主持人親切的、逼真的3D解說,通過傳感器,物品可觸可摸,色香味俱全,滿意或選中的商品、服務就會在第一時間及時地由管家式的專門服務人員送達……人們坐在客廳中實現了「逛商場」的感受。——這一「夢想」或許來不及稱之為「夢想」,就會被迅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