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歐·亨利與莫泊桑、契科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一生創作了近300個短篇小說。其中,代表作《警察與讚美詩》因其巧妙荒誕的情節設置、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諷刺現實的主題思想而最能體現「歐·亨利式」的寫作風格。下面,我想以《警察與讚美詩》為例,從小說的情節、語言、主題三個方面,分析「歐·亨利式」寫作是如何披著幽默的外衣,勾勒黑暗的現實生活,直抵人心批判現實。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美國作家歐·亨利
小說主人公蘇比,是一名流浪漢。為安全度過嚴寒的冬天,他前後六次嘗試犯罪,好被警察抓進監獄過冬。加上最後蘇比下定決心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卻被警察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入獄。小說主體就由這七個情節構成。
小說《警察與讚美詩》黑白插畫
梳理下蘇比入獄屢屢失敗的過程:
為入獄努力了一天的蘇比,在回「家」(公園裡的一條長凳)的路上,偶然被教堂裡讚美詩的美妙音樂深深吸引。讚美詩觸動了蘇比敏感、柔軟的內心,他下定決心重新做人。然而,就在蘇比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作者歐·亨利拋出了一個峰迴路轉的結尾:7.蘇比被警察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
小說《警察與讚美詩》黑白插畫
他猛一扭頭,看到一張警察的胖臉。
「你來這兒做什麼?」警察問。
「沒什麼。」蘇比答。
「那你跟我走。」警察說。
次日早晨,蘇比站在被告席上,法庭宣判:「布萊克威爾島(監獄名),三個月。」
歐·亨利開篇就將讀者帶進「如何被抓進監獄度過寒冬」的局,並替蘇比設計了一系列犯罪行為吸引警察注意。就在蘇比屢屢失敗、讀者擔憂他能否平安過冬的時候,歐·亨利又帶領讀者走出「如何被抓進監獄度過寒冬」的局,來了個180度轉折,讓教堂讚美詩感化蘇比改過自新。而當讀者慶幸壞人終於變好人的時候,又來了個180度轉折,警察莫名其妙出現,逮捕蘇比入獄。結局三五句話,出人意表、又情理之中。
七個主要情節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層層鋪墊、環環相扣;看似偶然巧合,其實伏筆叢生、合情合理。一波三折的情節設計,吸引讀者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閱讀後留有深刻的印象,耐人尋味。
歐·亨利是出色的語言大師,他的小說裡,不僅語言生動有趣,而且善於運用擬人、比喻、反諷、諧音、雙關、誇張、借代等多種修辭手法。
小說《警察與讚美詩》黑白插畫
《警察與讚美詩》一開篇,圍繞著一片樹葉就展示了作家嫻熟、高超的修辭手法。小說以輕鬆的口吻將寒風吹落、掉在蘇比膝蓋的一片枯葉,比作「膝頭停佇了一位客人」、「這是傑克·弗洛斯特的名帖」。傑克·弗洛斯特是誰?其實是「霜凍」(「Jack Frost」)的擬人稱呼。這片預示著寒冬將至的枯葉,每年都在麥迪遜廣場發放名帖,「讓北風這位看門人將這些名帖帶回『露天公寓』,好讓房客們做好思想準備。」
什麼?麥迪遜廣場?是那個位於繁華的曼哈頓中城,集火車站、公寓、商業、商務、NBA球館於一體的「紐約門臉」嗎?當然不是,此「麥迪遜廣場」與彼「麥迪遜廣場」不能同日而語。小說發表於1904年,寫的是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麥迪遜廣場花園一代:老舊的火車站、露天廣場花園、蓋有一座沒有屋頂的三層建築、時常舉辦非法拳擊比賽、連拳賽觀眾都嫌棄冬冷夏熱、聚集很多流浪漢過夜。
四代麥迪遜廣場花園
小說將公園的長凳、地板比作露天公寓,呼呼的北風是公寓的看門人,流浪漢們是公寓的房客、老住戶。房客之一的蘇比,有什麼過冬計劃?他親自組建了一個單人財務委員會,並為了組建、運作這個委員會而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的目標很明確,不是去溫暖的地方遊泳、曬太陽、玩漂流,而是到「冬宮」上生活三個月。「冬宮」是蘇比對布萊克威爾島監獄的雅稱。因為監獄不用擔心吃穿,有擋風遮雨的房屋,還有意氣相投的朋友(獄友)。
小說開頭短短三段話,卻包含了一連串精彩的修辭。尤其是他的多重比喻。一片普普通通的枯樹葉,居然有身份、有名字、有名片、有動作、有行為。本體、喻體不是簡單的比較、聯繫,而是跳出固定思維,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勾連著豐富的關聯性。但在作者看似輕鬆詼諧的比喻背後,是流浪漢們窘迫、辛酸的生存境況。
將小說的七個主要情節,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串聯起來,黑暗的現實躍然紙上:這是一個貧富懸殊、利慾薰心、法治混亂、道德淪喪的社會。讓我們看看小說所展現出來的社會各階層的狀況。
流浪漢的「冬宮」
(一)警察、監獄、法庭:代表了國家機器,本應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現在卻成為黑白顛倒、混淆是非的幫兇,這是對司法政權和社會荒誕的深刻嘲諷與鞭撻。七個主要情節有五次與警察直接關聯。
(二)學生、紳士:蘇比大喊大叫擾亂治安,警察為什麼認定蘇比是耶魯大學的學生?哈佛、耶魯等常青藤聯盟,素來是美國政界要人、商賈巨子、專業大家的搖籃,是社會權力、財富的象徵。只有這些學校的學生才有資本敢於大喊大叫、招搖過市,小偷小摸之流絕對不敢這樣做。偷雨傘的人代表紳士階層,但原來只是表面光鮮,背地裡居然是靠下流見不得光的手段來聚斂財富。
(三)流浪漢、妓女:這一類人多是所謂的非法勞動者。但他們也曾經「擁有母愛、愛情、朋友、雄心以及潔白無瑕的思想和衣領」。不公的社會讓遭遇困難的他們一敗塗地,變得惟利是圖、好吃懶做、得過且過。
(四)飯店領班、侍者及行人等普通民眾: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被裹挾進黑暗的洪流。自身難保的人們選擇明哲保身,對周遭犯罪事件置之事外、熟視無睹。蘇比吃了霸王餐,飯館卻不報警,只把他丟出去。顯然,飯館侍者不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事,並權衡過輕重,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寧願小事化了,也不願與警察打交道。報警要看警察嘴臉、伺候茶水、點頭哈腰,損失更大,出警處理結果也不一定如人意。
小說《警察與讚美詩》黑白插畫
小說安排了教堂、讚美詩這類精神範疇去拯救蘇比,效果立竿見影:
讚美詩波動了蘇比敏感的內心,讓他的靈魂突然發生了變化。他突然對自己的墮落感到厭惡,在那些頹廢的日子裡,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懶、才能衰退、動機不純等一直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他的靈魂得到了洗滌。他突然激情澎湃,他要向坎坷的命運發起挑戰。他要將自己拉出這樣的泥坑,他要重新做人,他要戰勝內心的惡念。他還年輕,只要他重新振作,重拾當年的壯志雄心,堅定奮鬥,他就能實現夢想。管風琴所演奏出的莊嚴而甜美的音符,在他的內心深處掀起了一場革命。
然而,這立竿見影的效果是極其諷刺的,讚美詩的拯救力量是極其微弱的。高高揚起的情緒被警察冰冷無情的手銬瞬間澆滅。蘇比不得不回歸現實:這是一個權勢財富當道的社會,這是一個貧困者受冤的社會,這是一個法治混亂、道德扭曲的社會,這是一個荒誕的社會!
(END)
文/樂居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