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甄嬛傳》中的反派,跋扈如華妃卻讓人心疼她對皇上的一片深情,毒辣如宜修卻讓人感慨她心中的那份不甘,陰險如曹琴默卻讓人因著她那份對女兒的拳拳深情恨不起來。
可是對於浣碧這樣一個甚至算不得反派的角色,觀眾卻都不約而同表示討厭。
其實在《甄嬛傳》中,浣碧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她的一生幾乎伴隨著事事不得志,事事求不得。
但是這份悲劇究其本質,是源於她自己自始至終的不清醒。
浣碧的一生的悲劇,都是從身份開始的。
在《琅琊榜》中,梅長蘇問及靖王是否告訴了庭生的真實身份,靖王說道:「又不想他去復仇,告訴他幹嘛。」
梅長蘇當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這世上有些事情,不知道的時候很知足,可一旦知道了,反而會平添雜念和煩惱。
這句話形容浣碧的悲劇可謂恰當。
如果她從開始就不知道自己是甄遠道的女兒,或許根本不會有後來的故事。但是當她知道了這件事,身份就如同一根刺始終扎在她心裡。
在她的心裡,自己跟甄嬛同樣都是父親的女兒,本應該跟甄嬛平起平坐。自己只是命不好,才只能當奴婢,甄嬛卻可以進宮當小主。
這份不平衡自始至終都埋在浣碧的心裡,時間久了,便慢慢發酵成了一劑毒藥。
浣碧其實從未安安分分地把自己當成奴婢。
沈眉莊假孕事件後,甄嬛扶持安陵容爭寵。得寵後的安陵容每每來看甄嬛,浣碧都會對她冷嘲熱諷。
安陵容來給甄嬛送東西,也會被浣碧視為擺架子和顯擺,進而連倒茶都不願意給安陵容好好倒。
安陵容送來的浮光錦,甄嬛賞給她後特地囑咐穿的時候不要太張揚,她卻轉身就大搖大擺地穿出門去,還直接詢問身邊的人自己和安陵容誰穿浮光錦更好看。
那麼她為什麼對安陵容敵意那麼大呢?
是源於她心底對自己的不甘心。
在她的心裡,自己的身世、容貌都遠在安陵容之上,但最終陵容卻得到了她得不到的東西。
可是她沒有意識到,安陵容無論地位有多麼低微,都是宮中的小主。
而自己無論有多被甄嬛看重,都也只是一個奴婢,是甄遠道的的私生女,而浣碧卻從沒有清晰認知到自己的地位。
浣碧從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心比天高的利己主義者,但由于格局不高,所以非常容易被一時的利益蒙住眼。
相信大家對浣碧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她想要勾引皇上的時候。
在甄嬛得寵後,浣碧因為偶然被皇上誇讚了一句,便天真地以為自己能夠一步登天。
於是便開始精於打扮,在皇上面前殷勤侍奉,試圖得到皇上的青眼。
不僅想方設法製造機會得到皇上的注意,甚至在用膳的時候從甄嬛手中搶過碗筷自己侍奉皇上,本以為自己的動作不動聲色,卻早已暴露了野心。
她只看到了人前富貴的榮光,便獨自上前,卻看不到這條路的兇險,更看不到如果自己真的成為了嬪妃,自己的身世給家族帶來的隱藏風險。
在勾引不成又見甄嬛對她沒有幫扶之意之後,曹琴默稍作挑撥就讓浣碧背叛了甄嬛。
曹琴默哄騙浣碧,即使甄嬛犯錯,皇上也不會當真責罰。而為了眼前的利益,浣碧絲毫不清醒眼前的局勢,就真的連敵人都可以輕易相信。
她早已知道自己與甄嬛是親姐妹,卻仍然抵擋不住利益的誘惑,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與華妃一黨勾結。
若不是甄嬛早有防備,結局恐怕會比《如懿傳》中被阿箬出賣的如懿還要悲哀。
對於愛情,浣碧同樣是一個利己主義者。
浣碧從來都知道,果郡王深愛甄嬛,對自己無意。
但在「小象事件」當天,浣碧先是上前為果郡王斟酒,在酒撒到果郡王身上後,她又連忙上前擦拭果郡王的衣服。
最終果郡王起身,小象落下,浣碧趁機承認小象是自己,得到了與果郡王在一起的機會。
可是,她絲毫沒有顧忌到,小象落下的那一刻,甄嬛、果郡王就可能性命不保,整個皇家顏面都可能受損,為了自己的愛情,她幾乎算是脅迫了全局所有人。
這樣一個浣碧,實在是很難討人喜歡。
但如果說浣碧此生最大的悲劇,大概就是愛錯了人。
浣碧一生都在執念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愛情也是。
浣碧在愛情裡始終是卑微的。
她明知道自己心愛的男人和自己的姐姐兩情相悅,卻也只能默默難過。明知道果郡王不喜歡自己,卻也要費盡心機留在他身邊。
在愛情裡,她從未清醒的看清自己的局勢,固執的強求本不屬於自己的愛情,所以才一步步踏入最後的悲劇。
同時,如果她是個清醒自持的姑娘,就應該明白,她跟果郡王從來都不是一類人。
她愛他,卻從來不懂他。
果郡王生病,浣碧前來照顧。
二人在院中看著天上的風箏,果郡王意有所指地感慨道:「你看那天上的風箏,看著飛得那麼高,其實只有遊絲一根線牽著,多不牢靠啊。」
果郡王擔心甄嬛在宮中的處境,浣碧卻絲毫沒有聽出弦外之音,直接回應:「原來王爺喜歡看風箏。」
此話一出,明明白白地顯露出了她的淺薄。
浣碧從不是果郡王會喜歡的那種女子,而浣碧對果郡王的愛也只停在最表面的愛慕上,從未想過提升自己慢慢向心愛的人靠攏。
所以,浣碧這一生的悲劇,就在於她從來都不是個清醒的人,無法清醒的看清局勢,也無法清醒的看清自己的。
這樣的浣碧,可悲、可嘆、又著實有些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