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王老漢講故事:討封

2020-11-03 我是一隻沒有感情的猴

在我們村子的北面散落著一排小山崗,個個像剛出籠的饅頭一樣圓滾滾的,低矮圓潤的山體,和其他挺拔俊俏的高山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那一帶黃皮子出奇的多,經常有村民看到有黃皮子哭喪,所以便起了個黃皮子墳的名稱。

黃皮子墳雖然名字帶個墳字,聽著晦氣,但卻並不可怕,也沒有墳地該有的陰森荒涼,相反黃皮子墳遍山都是各種各樣的野花,一到春夏,隔著幾裡地都能聞到花香,各種鳥類也被花香吸引而來,在此產卵。

每到這個時候也是黃皮子最活躍的時間段,他們潛伏在每一個角落,一有機會就襲擊在此抱窩的鳥類,這些黃皮子賊的很,一襲擊一個準,往往被襲擊的鳥類,連毛都剩不下一根,雛鳥和蛋也都難逃黃口。

黃皮子賊就賊在,他們還會護食,小時候我們一幫男孩子喜歡拿彈弓打鳥,當時的彈弓沒現在這麼精良,能打鋼珠,有的還帶雷射,我們那時候的彈弓大多用荊樹杈子,或者自己拿鐵絲握個彈弓架,然後綁上皮筋,再穿上一塊輪胎皮用來包石子,這樣一個彈弓就製作好了,一把彈弓全靠手感,打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打的準。

黃皮子墳的鳥最多,我們自然也最喜歡去那裡打鳥,可這塊鳥雖然多,卻很少打到,原因就是經常有黃皮子搗亂,小時候我一度懷疑,黃皮子會監視人,不然怎麼每次都在關鍵時刻出現,將我們要打的鳥趕跑呢。

聽大人說,黃皮子墳的黃皮子都成了精,這句話我們一幫小孩子深信不疑,黃皮子有時候將鳥趕跑之後,還會玩性大發,站在原地學人一樣用後腿站立,然後用手指對我們一幫小孩子指指點點,嘴裡還哇哇亂叫,好似大人教訓小孩一般。

每次黃皮子這樣,我們一幫小孩子,就一起拿著土坷垃向黃皮子投去,黃皮子跑兩步看我們沒有追它,就又學起了大人,又是叉腰又是背手的,小小身軀,學的有模有樣,我們又好氣又好笑,就又拿著土坷垃向黃皮子追去,然後黃皮子就又跑,往往在這一追一跑之間半天就過去了,等回去之後才發現一個鳥都沒打到。

小孩子玩心大,陪著黃皮子玩半天,早將打不到鳥的怨恨拋到了九霄雲外,自然也不會去怨恨黃皮子。

小時候我們還有另一項樂趣,就是看黃皮子上課,要說黃皮子這種動物,是我見過最調皮搗蛋的一類動物,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模仿人類。

黃皮子模仿人上課時,會找個背陽的土崖子,由一個老黃皮子扮演老師,底下圍坐著一群小黃皮子扮演學生,這一群黃皮子的打扮可以說不倫不類了,黃皮子學生倒還好,只需拿片樹葉做課本,倒不至於太過滑稽。

最滑稽的當屬那個黃皮子老師,只見這傢伙帶著一頂用狗尾巴草編成的草帽,搖頭晃腦,身上披著一塊破布,爪子握著一根枯樹枝,在土崖子上像模像樣的指指點點,時不時的背著兩隻爪子在黃皮子學生中巡視一圈。

有時候實在忍不住了,我們一群躲在旁邊偷看的小孩子,就會群起而笑之,個個拿著一根破樹枝,學著老黃皮子的形態,隔空對著那幫小黃皮子指指點點,小黃皮子怕人,一見我們就會四下逃走,倒是那個老黃皮子,生的年頭久了,倒不怕人,看到我們學它,以為我們在誇它學人學的像,便弓著腰,握著爪子學人作揖,不斷的低頭哈腰。

我們知道這是黃皮子等著我們誇它學人學的像,聽大人說,這是黃皮子在討封,一旦我們誇它學的像人,他就能幻化人形,到時候就真的和人一樣了,我們當然不希望它幻化成人,所以任憑黃皮子怎麼作揖,我們只是不理,等最後黃皮子作揖作的累了,想要走的時候,我們才咳湊兩聲清清嗓子,然後來一句這黃皮子修為還不夠哦,怕是還要再等個百八十年才能學的像人。

每次這樣,黃皮子好像能聽懂我們說的話似的,等我們說完就開始吹鬍子瞪眼,氣的把草帽破布一扯,上躥下跳的亂吼亂叫,好像是在發洩著不滿。

要說這黃皮子討封,還有另一個故事,這件事發生在我們村放羊老頭身上,這老頭姓張,下文用張老漢代稱,張老漢一生命苦,老伴不到四十就死了,扔下三個兒子老漢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腰杆子累斷給三個兒子都結了婚,結果三個兒子一個比一個不孝,張老漢老來無依,只能幫村民放羊放牛為生。

日子過得皺巴巴,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兒子不孝,老伴早逝,換做別人早想不開了,這張老漢卻是一個天生樂觀派,自己倒也不覺得苦,整天瞎樂呵,張老漢還有一個稱不上毛病的毛病,就是碎嘴子,常常一件小事,就能嘮叨半天。

張老漢這嘴雖然碎,但卻不討人煩,可能他也知道碎嘴子討人嫌,所以大多時候他都是對著牛羊牲畜自言自語。

這天,張老漢像往常一樣,把羊群趕到山上,讓牧羊犬去看管羊,然後一個人坐在高處監視羊群,看了一會覺得無趣,就躺在地上打起了盹,還沒睡著,就聽見牧羊犬有些急促的叫聲,這隻牧羊犬跟著張老漢已經有五六年,對看管羊群早已輕車熟路,一般沒啥大狀況發生,是不會輕易吠叫。

既然那麼急促的吠叫,就一定是有狀況發生,張老漢一骨碌就坐了起來,急急的向羊群那邊看去,這些羊可是村民的私有財產,容不得半點損失,一旦出現意外張老漢承擔不起,所以他近乎本能的彈坐起來,想看看羊群發生了什麼意外。

可當張老漢向羊群看去,噗嗤一下就樂了,原來此時羊群中,有一隻老黃皮子,正悠哉悠哉的騎在頭羊背上,頭上扣著半塊甜瓜皮,爪子握著狗尾巴草,像模像樣的在騎羊,那神態動作熟練的就好像人在騎馬一般。

張老漢一樂,嘴就開始碎起來了,「嘿,我說你這黃皮子,體格不大,花花腸子倒不少,你也就是投了個畜生胎,如果投生人胎,將來說不定是將軍命,可惜了你今生卻投了個畜生命,你說你放著好好的畜生不做,非要學人騎馬,學就學吧,你還學的這麼像,讓我這個一輩子沒騎過馬的人情何以堪。」

老張頭還要繼續碎嘴子,平地突然起了一陣狂風,這陣風飛沙走石,直吹的羊群亂跑,牧羊犬大叫,張老漢眼睛都睜不開,好在這陣狂風並沒有持續多久,也就三十秒就停了,張老漢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點羊群。

萬幸這風雖然起的突兀可怕,羊群卻安然無恙,一個羊都沒走丟,張老漢清點完羊群,發現羊群並無大礙,便不再想剛才的事,依舊讓牧羊犬看管羊群,自己繼續躺下睡覺。

張老漢這一躺,不出兩分鐘就進入了夢鄉,在夢裡張老漢夢到一個黃袍老頭,不斷的對他道謝,張老漢納悶,這個黃袍老頭他並沒印象,也不知道為啥要感謝他,納悶歸納悶,黃袍老頭對他說的話,他卻暗暗記在心中。

在夢裡黃袍老頭對他說,在這座山的一個坪子裡埋著他的答謝禮,讓張老漢醒了之後務必去取,那個坪子張老漢經常去放羊,所以並不陌生,當天夜裡就拿著傢伙什去坪子取那個黃袍老頭說的禮物,兩鐵鍁下去,張老漢挖出了一個大鹹菜罐子,借著月光打開一看,驚得張老漢差點心臟驟停,只見罐子裡整整齊齊的排列著許多銀幣,其中袁大頭和大清銀幣最多。

張老漢平白無故得了這麼一罐銀幣,生活條件自然就提了上去,隔三差五的拿個銀幣換錢花,銀幣越來越值錢,張老漢的日子也越來越滋潤,這些銀幣張老漢到死都沒花完,留下半罐分給送終的三個兒子,可張老漢一下土,這些銀幣就變成了土坷垃,三個兒子氣的直跺腳。

這件事後來成了村子裡的笑談,都說這三個兒子缺了大德,所以才會這樣,即便是再好的寶貝到了他們手裡,也會變成土坷垃,正所謂壞事做盡,天必懲之。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黃鼠狼討封
    民間流傳著一些黃鼠狼的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的清早兒,一位去大開窪摟柴禾的老農夫,找到柴禾多的地方就忙活起來,就是用筢子將那裡的柴草歸攏起來,然後弄回家。就在老農夫一心一意幹活時。他聽見了響動,朝那邊一看,只見一隻黃鼠狼騎著一隻灰兔子向他走來。
  • 民間故事:黃鼠狼討封被罵,農村偷壽,黃鼠狼一語道破!
    故事發生在西北山區,年代久遠,未記入史冊,只是當地人口口相傳,難免有些誇大,敬請原諒。閒言少敘,開始講故事了。劉氏是出了名的潑婦,蠻橫無理,睚眥必報,村人都畏懼她,見了都遠遠躲開。一日,劉氏的親戚去世了,她去弔喪,路上遇到了一隻黃鼠狼。劉氏走在前面,黃鼠狼跟在後面,走走停停來到一處山坳,她累了,坐在石頭上休息。
  • 故事:王老漢講故事:引魂雞
    這不,李老漢去世了,孝子賢孫們花大價錢買了一隻的大公雞。這隻大公雞雞冠子血紅,而且非常挺拔,眼睛明亮,羽毛油光錚亮,個頭還挺大,威武如將軍。當街的人都說:這隻雞太漂亮了,李老漢的黃泉路肯定走的非常順暢。可是,就在李老漢出殯的當天,引魂雞丟了。
  • 故事:王老漢給女兒找婆家,酒桌上看錯了親家,女兒因此遭了殃
    今兒小田要講的這則故事主題思想也是弘揚正能量,同時也反映出在過去社會,受老舊傳統思想的影響,兒女的婚姻大事均有父母包辦。兒女對自己的婚姻沒有自主權,導致很多夫妻過得並不很幸福。但事無絕對,小田說的也只是絕大部分人。如今社會已經開放,這種父母包辦的事兒已經很少。但還是那句話:事無絕對,仍然有些父母會主導兒女的婚姻,這是不可取的。
  • 傳說中精怪修仙得道的敲門磚——「討封」
    民間傳說,有些動物修煉到一定程度會「討封」。討封一詞,討為乞討,討要,封則是封侯拜相的封。顧名思義,這些修煉有成的動物想要突破瓶頸就必須要討封。它們需要找個時機開口對人問話,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功力會大增,反之功力會消退。
  • 故事:黃鼠狼討封咋也不成,天天送藥如願以償
    在古代就曾流傳過一個「黃皮子討封」的故事,在那裡黃鼠狼給人的印象絕非如此。想必大家都知道妖精在化成人前都要經歷上百年的修煉,成人之後再經磨難才可升仙。而一些腦子靈光的小妖便會來到人前「討封正」,至於原因則要從人說起。據說人的身形竅穴與天地相融,六界之內只有人是最適合修煉五行陰陽,也是最容易升仙的。因而妖精若想成仙,第一步便是成人,先說人言,後化人形,再若千年方能成仙。
  • 黃皮子討封成妻(民間鬼故事)
    那王大虎並不知曉,這黃鼠狼正修煉人形之際,趕上月圓之夜會來討封要是遇見人,人說它是什麼它就能成什麼,王大虎最後說它是個姑娘,那黃鼠狼真就修成了姑娘,而且還是個絕代佳人,那黃鼠狼就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黃玲兒。
  • 黃皮子討封失敗纏身報復
    大牛追著賴少正巧碰到了,正在追趕長發道士的馬道長,馬道長見狀也顧不得追趕,連忙施法驅走了大牛體內的野鬼,之後了解到馬家受過賴家的恩惠,這次算到賴少會有一劫,前來幫忙順便查查少女失蹤案,不知過了多久被大牛嚇暈的張少悠悠醒來,他在小樹林裡走著,好巧不巧的碰上了討封的黃皮子
  • 靈異故事:黃鼠狼討封,老太太以半仙自居
    它的日子不多了,倘若「討封」再次失敗,就會徹底消失。黃鼠狼盤膝而坐,暗自思忖:討封已經失敗兩次了,最後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歲月可以癒合傷口,也可以強化落寞,失敗的陰影讓它耿耿於懷,不能釋然。第一次討封,黃鼠狼遇到了一個小孩,博得孩子的好感,它用水果糖討好孩子。孩子吃了水果糖,卻說了實話。
  • 故事:民間故事:臭嘴老漢惹禍端,不僅自己食惡果,還連累親人無家可歸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豆腐坊裡的怪聲》,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5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過去的民間小故事,希望通過此故事,各位看官都能有所收穫!
  • 故事:老漢接連做同一個怪夢,隨後在廂房下發現魚泉,老漢家一夜暴富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565期,喜歡看故事的朋友不妨給個關注。作者/小田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是在重慶某鎮子上發生過的真事。故事講的是:一位農村老漢,夜裡接連夢到同一個神秘人,囑咐他去挖廂房,說裡面埋著寶貝。
  • 黃大仙討封
    最能投機取巧的要數黃皮子,他們會去人那裡「討封」。一般都是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在人面前出現,做著各種古怪的樣子,學人走路,或者學人說話。讓人說它像什麼。他們聽了封,會拱手作揖,助了它修行,它以後也會報答這個人。 有些人因為害怕,會驚恐的喊:「哎呀!這是個啥玩意,滾!」甚至於用東西打它。這樣會毀壞了它的修行,以後它會報復的。 七十年代的時候,村裡劉大寶是在生產隊裡趕大車的,那天他剛卸了車回到村裡。在村中間路口,撞見了鄰居劉富,只見他在前面跑,媳婦在後面追著。
  • 民間故事:王老漢家接連出事,先生卻說:你聽說過孤女棺嗎?
    而當墓穴裡的棺槨被升起來的時候,王老漢第一個跳了下去。王老漢說道。「嗯!就在這下面,往下再挖1米半,深度應該差不多!」風水李先生一臉嚴肅地說道。王老漢爬了上來,他一聲令下,挖掘機又開始小心翼翼往下挖去。
  • 故事:老漢趕車回家,半路上毛驢卻不走了:老伯送我們一路吧
    我們接著講:有一天,王老漢趕著驢車去鎮子上送貨。臨走的時候,老伴兒還特意給他烙了兩張糖餅,就怕他餓著。可這天老漢送完貨後,因為一些事兒耽誤了半天。等到他往家走的時候,已經過了二更天了。王老漢疑惑地自言道。再看車上,卻有一個玉簪子。
  • 民間傳說:走蛟與封正,子不語動物討封
    民間傳說,有些動物修煉到一定程度會「討封」。哪個討字呢?就是乞討的討,一個言一個寸。封呢,就是封侯拜相的封。大家都知道人是萬物之靈,卻不知道人還可以對除卻少數種族之外的萬物封正。所謂的封正,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類與某種精靈偶遇後對自己和對方的正確判斷和印證,如同冊封!
  • 故事:黃皮子討封被嘲笑,報復壯漢,無意中撮合了一對姻緣
    再仔細一看,發現衣服後面露出一個尾巴,忽然明白這是黃皮子討封。鬱千鈞心裡偷笑,這廝真沒有眼力,偏偏找我討封,看我氣死它。他板著臉說道:「就你那賊眉鼠眼的樣子,分明是個偷雞賊,你說說看,偷雞賊哪有一個像人的?」 趁著黃皮子發愣的當口,鬱千鈞邁著大步走了。他再也忍不住,打著哈哈大笑,笑聲在山谷裡迴蕩著。 黃皮子那個氣啊!他發誓要報復這個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它邊走邊想,忽然有了主意,拔腿就往將軍府跑。
  • 故事:百善孝為先,老漢遺產全分,只給老伴留下一個石磨,這是為何?
    孔老漢雖然姓孔,但並不是個文化人,出身貧寒的他靠著點豆腐的手藝也算是熬出了頭。孔老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孔仁善沒趕上好時候,早早的就開始跟著父親討生活了,老二孔仁財確實正兒八經了進了私塾讀書。也許是時來運轉,也許是祖宗保佑,孔老漢靠著這間豆腐坊就給兩個兒子成家立業了。但是和一般的家庭不一樣的是,直到老二結婚了,孔老漢都沒有提分家的事。
  • 故事:王老漢講故事:鬼恩
    妻子又說:「今天晚上,姐姐家來了個老婦人討水喝,她說有個男子和姐姐長得很像,就問她是不是走丟了一個弟弟?」姐姐急忙問道:「你在哪裡見的那個男子?」
  • 故事:王老漢講故事:送壽
    另一個差役說道:「實不相瞞,我們兩個是鬼差,我們的大人是廣定王!」段青雲又說道:「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是怎麼知道我的?」兩個鬼差有些著急了,說道:「我王身患微疾,正待神醫救治,行醫者難道就不救治不相熟的病人了嗎?」段青雲忙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大王既然生病了,我義不容辭去治病,這沒什麼好推辭的。」
  • 故事:老漢醉倒山道邊,女子微笑一指大石頭:請你做吃瓜群眾
    故事:老漢醉倒山道邊,女子微笑一指大石頭:請你做吃瓜群眾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山村,村中有一個姓王的老漢。女子說罷,向王老漢拋了個媚笑,輕盈盈地轉身鑽進樹林中不見了。王老漢得女子一笑,渾身一抽,更加用心扮演吃瓜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