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橙》| 如何消滅所有壞人?

2020-10-06 空想的旁者


影片《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改編自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看完這部小說後,極力說服華納電影公司於1969年以20萬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1971年上映。


為什麼取名「發條橙」?小說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時的序裡如是說:「發條橙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倫敦人用它來形容奇怪的東西。『He i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就是指他怪異得無以復加。我的原意是,它標誌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直觀解釋,片名所暗示的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英文「橙」(orange)與「猩猩」(orangutan)一詞相似)

(以上兩段,來自百度)

牆上的貝多芬海報和唱片,連房間擺設都是對主角性格的暗示

整部電影的畫風是比較荒誕怪異的。一方面體現在人物的演繹上。有種「每個細節都是戲、都是暗示」的感覺,以及「此處信息量很大」的提示。觀看過程中對於不同角色的眼神、面部形態、肢體語言印象很深。

木訥,或是偏執。仿佛突然醉酒,情緒爆發

另一方面在於角色服飾、場景設計方面,用色大膽,截圖為證。

裝修風格與人物裝扮

先非常大概的總結一下劇情。(不想被劇透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

無處安放的躁動的青春精力,混合著對於暴力與性的莫名崇拜,在具有興奮作用的牛奶和無聊長夜的加持下,不做點壞事大概很難。


所以他們(主角和三個所謂的死黨)欺負醉酒的老流浪漢、和其他小混混打架、深夜飆車、闖入一位作家的鄉間別墅,並在作家面前強姦其妻子。


最後主角因為入室搶劫卻失手打死主人的罪行被判十四年,為了提前出獄,自願接受了尚在實驗期的「厭惡治療」。其犯罪欲望被治好後就出獄了,但沒人相信,並最終落入以前傷害過的作家手中,不堪折磨,跳樓自殺,未遂。


影片最後,他(應該)成為了普通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主角亞歷山大的臉部特寫。這個眼妝實在太經典了,一下子就把影片「怪異」的基調呈現了出來。而且主角歪嘴笑的時候特別像權遊中的小玫瑰,不僅僅是眉目相似,關鍵在於同款「充滿掌控感與欲望感」的神色。

主角亞歷山大

當他們開始對話,我還以為是歌劇,因為臺詞內容和語調特別的詩意、具有表演性,加上服裝設計也頗為戲劇化。真的挺怪誕的,令人好奇。

主角母親的復古撞色裝扮

主角母親的造型是個大亮點

古典樂在片中的地位作用不容小覷,屬於經典、大神級別的操作。還有三個片段的處理,同樣印象深刻,既是因為特殊鏡頭的運用,角色動作被加速、延遲,產生畸變,更因為現場音被消除代之以古典樂,學識有限,不知道這種處理手法的專有名詞,有知道的小夥伴歡迎留言。

片段一:河邊打鬥的經典片段

片段二:與農場女主人的打鬥

(至於第三個片段,如果你們看了電影,一定找得到)


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角度,但本文其實是藉助其「厭惡治療」的部分提出兩個問題

在觀看犯罪影片前,實驗對象會注射這種藥物。隨著時間流逝,它會讓實驗對象感到噁心,經歷如同死亡一般的麻痺感和深沉的恐懼與無助感,一種窒息溺水的感受。


實驗者會在毀滅般的經驗、環境和他目睹的暴力之間產生強烈的聯結。


重複次數多了,實驗者即使沒有注射藥物,也會對犯罪行為產生相似的強烈的不適感,從而達到「厭惡療法」的目的。

用特殊的儀器撐著眼皮,使得觀影過程中想閉眼睛也不可能

/

【問題一】如果是你,14年(會受到獄警、獄友欺負的)監獄生活 VS 兩周的特殊治療後就可以出獄。你會怎麼選?你認為哪個更具正義性?

主角在接受療法前並沒有機會詳細了解自己會面臨什麼,但即便被告知,這種治療會導致人極度排斥自身做出犯罪行為,甚至失去反抗能力,具有非常明顯的軟肋;應該也會果斷選擇治療吧。


因為相比眼前面臨的十四年囚禁生活的恐嚇以及對於自由的嚮往,先不說治療表面上所帶來的符合大眾道德判斷的對於犯罪的遏制這一好處,治療對於人性的隱蔽性殘害就算被感知到,也會因為不具有緊急威脅性而被輕視

這是一個麻煩的問題。


關監獄的判決就算按照監獄長「以牙還牙」的說法來看,也是一種中性的公平,即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能讓犯人信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雖然沒有辦法具體去衡量十四年的囚禁所造成的精神與肉體傷害是否足夠用於一條生命的贖罪。

而通過特殊治療來獲釋,表面看是被治療者自己同意了的。先不考慮這一「同意」的有效性,根據其經歷的治療和被治療後承受的長期影響來看,能不能說,被治療者其實受到了不人道的折磨,治療行為不正義?


換句話說,問題中列出的兩種選擇,會不會讓人覺得,前者是相對正義的、合情合理的,而後者卻是不人道的,不對的。但問題是,監獄生活就可能不摧殘人性嗎?或者說,因為其對人性的傷害較小且因人而異,而「厭惡療法」卻有百發百中的傷害值,所以相比之下,前者比後者更溫和?


「依罪判刑」+ 「更溫和」= 更具正義性、合理性的牢獄囚禁?我沒法完全理清「厭惡療法」錯在哪裡。而且能不能說,「厭惡療法」只不過是給囚犯漫長監獄生活提供的一個額外的選項,屬於「兩個不好的選項中較為好的一個選項」,囚犯似乎沒有什麼損失——當然,「損失」肯定有的,所以才有這麼大的爭議。


「厭惡療法」播放的影片中無意使用了主角曾喜歡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導致主角聽到這一曲會出現嚴重的排斥反應,後來囚禁了他的鄉村作家利用這一點迫其自殺。考慮到這個發展,「厭惡療法」的罪惡之一是否就在於使人擁有明顯的軟肋,這樣的軟肋就像隨時可能爆發的酷刑般的折磨,讓人痛苦到寧願選擇死亡?相較而言,坐牢帶來的記錄汙點沒有這麼大的殺傷力,所以更加正義?

被軟禁的主角無法忍受《第九交響曲》帶來的痛苦,跳樓自殺

始作俑者在樓下享受《第九交響曲》,和計謀成功的快感

//

【問題二】如果有一天,你掌握了某種技術,可以抹除自己不喜歡的現象,而且你擁有運用這一技術的權力,你會怎麼做?

影片所探討的關鍵詞之一可以說是「選擇權」。好人也好,壞人也罷,良善是種選擇,而人的生活本質也在於「為自己的選擇及其後果負責」。當人不再能夠自主選擇,也就不再為人。


正如監獄的神父對於「厭惡治療」所作出的評價一般。

而支持治療的內政部長給出的回應是:我們不在乎更崇高的動力或道德,而是為了消除犯罪,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同時也是為了減少監獄的人口壓力。


這就是為什麼片中的政府會支持「厭惡療法」這種看似一勞永逸的方式。「監獄懲罰式的管教方式並不能改變窮兇極惡的犯人,以暴制暴,只不過使暴力分子更加興奮;而「厭惡療法」,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對於暴力、色情的渴望,讓他們恐懼於做出不法犯罪行為,社會也就能穩定了。」聽上去很不錯吧。一個安定的社會,一個不再有激情犯罪的社會,不應該是最理想的嗎?


但問題是,我們憎恨犯罪行為,但無法也不該否認人性中負面的、反秩序的一面,如果人真的有原罪,那麼七情六慾就是其定義,具有存在必要性


「厭惡療法」的非人道之處在於利用痛苦剝奪我們對「反動」的考慮,「被迫只能向善」與「選擇向善」之間差了一個人性的距離。你會不禁懷疑,我們要的是「好人」,還是「人」?


當然,從管理角度來看,沒有政府喜歡老是抬槓、製造麻煩的人民,如果人民無法做老實聽話的普通人,那麼政治力量就該出手。

主角最後還是選擇了拿政府好處,為厭惡療法說好話

片中的療法具有爭議性的另一個原因也在於映射或者說提醒了政府之惡。


對於人性的考慮與維護總是很容易與有序管理起衝突,這時候的選擇就很麻煩了。相比奧威爾筆下《1984》中被強權覆滅的自由意識與鮮活人性,施行「厭惡療法」的行為更能類比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同樣表現出對於不再存在自由道德、情感個性的機械文明的批判。


對於當前諸多社會現象,我們有很多的不喜歡,好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渠道去說出我們的不喜歡,即使不盡人意。如果有一天,我們掌握了某種技術,可以抹除自己不喜歡的現象,而且我們擁有實行這一技術的權力,會發生什麼呢?大概會有很多自稱的仇視「不和諧現象」的正義戰士由此找到了他們的使命吧。那麼,一個不再有惡、不再不和諧的社會,還是一個動態平衡的人類社會嗎?


想都不敢想。

既然人類作為一個集體,永遠無法理性克制,就千萬不要強大到能打破「七情六慾」框定住的平衡的制約。不然,平衡打破的那天,應該會是歷史終結的一天。


那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圖 | 《發條橙》影片截圖

文 | 空想的旁者


【空想的旁者】95後的偽文青,總覺得自己的使命是做一個「體驗百態人生的旁觀者」。

相關焦點

  • 從敘事、鏡頭、視聽、主題4方面解讀電影《發條橙》獨特的魅力
    《發條橙》是電影界的鬼才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第9部作品。改編於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發條橙》。影片在1971年上映,被紐約影評人協會評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拿下了4項奧斯卡提名,卻在英國被禁播30年。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5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
  • 小說:一心,不怕,壞人我都會消滅的,不要怕
    這樣溫柔的拒絕方式,讓俞修年如何甘願放棄,所以他才會道:「沒關係,我會一直等你。」而他等到現在。依然抵不過慕向北的深深情誼和至死方休。虧他曾經還說,如果有機會,一定不會再把她讓給慕向北,想想自己還挺好笑的。不過也罷,畢竟他跟她之間沒有那些驚天動地,只有短暫的暖意,這樣就知足了。
  • Ta 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只有好人和壞人,沒有不好不壞的人,也沒有又好又壞的人。之前看過不少三國故事的小人書,默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以及劉備的所有將士們都是好人,曹操及他的手下全是壞人。可是,通讀三國時,一個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孫權是好人嗎?不是好人。
  • 以殺止殺:憑什麼好人要被壞人欺負?
    然後對方為了「培養共同愛好」,帶她去玩博彩網站,她押一點點,贏了,再壓一點點,又贏了,直到她押下自己所有的錢。然後對方就收線了。對方這才噗哧一刀,宰殺了她的所有積蓄。萬難接受。被騙後,她在別人眼裡,就是個蠢,就是個傻,就是個貪。不傻不蠢不貪,騙子怎麼會偏偏挑上你?
  • 殺好人,救壞人,這是什麼道理!——《妙先生》
    二人是尋跡者,偶然的機緣下遇到了妙先生,妙先生是尋跡者的信仰,他指示尋跡者尋找彼岸花的宿主,消滅彼岸花,拯救宿主身邊的人。原來孝文竟是彼岸花的宿主,他們的目的是把彼岸花驅逐出他的身體,這樣,村裡的人才能恢復正常,而孝文則會死。
  • 月老日記:被壞人「揩油」的黃琍
    忽然,一陣輕風吹過,一位戴眼鏡的男孩在大家責備的目光中擠了過來,乾淨利落地擋在了女孩身前,用身體將黃琍與壞人隔了開來。壞人很生氣,樣子十分憤怒,揮拳便朝壞他好事的男孩擂了兩下。背上很疼,但男孩忍了下來,沒和壞人說一句話,身子反而弓的像一隻皮皮蝦,極力控制著任何一個部位不碰觸到黃琍。「那個…謝謝你呀,莫閒。」黃琍有了護花使者,心情好了許多,「你…疼不?」
  • 挪威的森林:與其消滅孤獨,不如把玩孤獨
    最後哪怕是渡邊傾盡所有努力,也未能阻止她邁向死亡。在直子這樣的人生經歷面前,又有誰能做到真正理解她,更何況世界上本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面對這樣的鴻溝追求他人的理解,最後也多是徒勞無功。我們也許可以了解一個人,知曉她的作息,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但沒人能真正的理解另一個人。人最後的歸宿終究是孤獨。
  • 太行之脊28:劇情解說 武大存消滅益子重雄井上計劃成立維持會
    陰明向井上提出三個要求,一是消滅所有八路軍,二是叫回離開城關的百姓,三是留下日軍,免得到時八路軍又回來搞破壞。井上思慮片刻,接受了陰明提出的三個條件。裴勇與歐陽春商量運糧的問題,如何把糧食從村裡運出來,是個麻煩的事情。倆人思忖對策之時,武大存走進來帶來了一個情報:日軍發現了八路軍的指揮部。
  • 好人寥寥無幾,但壞人卻比比皆是,盤點《連城訣》壞人排行
    沒有郭靖黃蓉的生死與共的愛情,沒有段譽王語嫣的純真愛情,《連城訣》不過是兩個可憐人的相互扶持,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連城訣》的那些超級壞人。NO.4 戚長發說起戚長發應該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壞人
  • 《笑傲江湖》中林平之是壞人嗎?原本是個好人
    因為好人寒了心,被訛的事發生過很多次,訛詐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治,好人也就不敢出手了,壞人於是越發囂張,餘滄海就是這樣的惡人,而林平之就是受害人。因為壞人沒有得到懲治。餘滄海公然搶奪闢邪劍譜,公然滅了福遠鏢局的滿門。對此江湖上的人是如何做的?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根本不做理會,無人出頭。
  • 《琉璃》:不怕壞人壞,就怕壞人帥,玲瓏被烏童虐後,愛上他了
    而最新的劇情顯示,烏童要將玲瓏的魂魄馴服,馴服以後再放回軀殼了,不論如何,結局應該是被馴服的玲瓏的靈魂愛上了與自己對立面的烏童,對於此,也不得不感嘆一聲「小六子到底做錯了什麼?要虐他?」三、總結不怕壞人壞 ,就怕壞人帥 ,烏童因為在戲裡面 顏值尚可,還真有不少人希望他和玲瓏組CP,並且,還有人覺得小六子和玲瓏在一起的時候老是提不起來感覺,每當要表白另一個就要害羞打斷,二人還總是誤會對方心意,證明他們心意根本都是不相通的。
  • 天龍八部裡很多壞人?真正的壞人就這3個而已!(上)
    文/琳琅 原創《天龍八部》裡有好多壞人乍一看,天龍八部裡反派們扎堆出現,看著好像很多,黑壓壓的一片都是壞人;但其實細細研究下,壞人只有那麼3個而已,其他人最多只能算是些可憐人。不能稱之為壞人的壞人:鳩摩智、遊坦之1.我之前有過一篇文章:大輪明王鳩摩智是個很有魅力的人,自己本身智商很高,是個學霸,而且對武學知識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 《靈能教師安恩英》(4)—疥蟎大量入侵,無法被靈力消滅
    女C還有非常悲情的一點,就是在消滅光蟎蟲後不僅不能踏出負責範圍,壽命還只能到20歲。土地便生出消滅他們的欲望,而那可是土地,地球,其所創造出的"果凍"又怎能不強大,所以女C才會如此神異。這麼看來,這劇裡萬物皆有靈,甚至連地球也有自己的意識,當真是恐怖如斯。
  • 如果可以,我也想做個像他一樣的壞人
    這句可以拯救他無數次的金句在剁手的那一刻徹底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不是所有人都買你老爹的帳,甚至就因為你是泰溫之子,這手才必須剁!也許好人變成壞人會讓人覺得他之前多麼虛偽,會更加可恨。但是壞人變成好人,再去徹底的為七國人民服務,會讓人覺得他原來如此善良,正義且充滿陽光!詹姆在劇中黑暗的一面從手推布蘭開始,在劇中光明的一面也從再次見到布蘭開始。
  • 港劇《大時代》丁蟹到底是不是壞人?
    有人可能要說了當時的丁蟹沒有阻止這還不算是做了壞人?這就是接下來要對丁蟹這個人的性格剖析了。丁蟹當時是感覺他自己已經道歉了,而且也很想和方家和好,可是他覺得方家怎麼就是不領情呢,他很鬱悶。(對於劇中這個人物,他衝動後犯下的錯,想事後極力彌補,這在前幾集就已經有體現)因此他認為方家故意刁難他,所以三姐**後沒有過多的自責。丁家後來和方家的仇恨其實是和羅慧玲分不開的。
  • 《妙先生》:​殺好人救壞人,這是什麼奇怪的道理?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結果也沒毛病,但至善和極惡並不能代表所有人類,他們只是人類的少數人,大部分人類是時而小善,時而小惡,平凡一生。電影《妙先生》作出的回答是:殺好人,救壞人。在電影的世界裡,有一種叫「彼岸花」的神奇之花,民間流傳服食者,可以實現任何願望,爾不必較真什麼原理,反正可以長生不死、一夜暴富、心想事成就對了。
  • 使他們缺糧、缺水,彼此驚惶,因自己的罪孽消滅
    17使他們缺糧、缺水,彼此驚惶,因自己的罪孽消滅。」
  • 小壞人元寶
    對於元寶他們偷了阿爸的東西,不知道是如何把處理了。阿爸好像也沒有去追究他們,只是讓學校的相關部門教導了他們一回,偷走的物品也沒有贖回來。我時常為此感到困惑,一些偷東西的人,不但沒受到懲罰,還接受了學校的開導。這正是那個時代賦予人們的特殊的、有內涵的一些事情,也是時代給了偷盜者的包容和慰藉。元寶在我心裡,就是壞娃,就是惡霸,就是小偷。
  • 開門瞬間第六感告訴我遇到壞人
    第六感讓我覺得遇到壞人。看看巷子裡沒人,我把大門全打開,心想方便他出去吧。那個男人突然熱情跟我打招呼:「哎,回來了!「我說:」嗯,是的,回來了!」那個男人又說:「同事叫我回來幫拿工具。「我說:」嗯,好的。「然後那個男人出去了。我準備進我房間時,發現我房間的門口有一把大螺絲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