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橙》是電影界的鬼才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第9部作品。改編於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發條橙》。影片在1971年上映,被紐約影評人協會評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拿下了4項奧斯卡提名,卻在英國被禁播30年。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5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
影片講的是一個叫Alex的青少年鬥毆、暴力、搶劫,是無惡不作的小流氓,後來因為失手殺人被送進了監獄。為了儘早出獄,Alex主動參與了政府的一項改造實驗計劃,被改造成了一個完全的「好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故事。
在這部充斥著暴力和性的電影中,庫布裡克為我們提供一個關於自由意志的極端假設:一個墮落無恥、罪行累累的流氓混混,他是否就應該接受被改造,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在對電影形式與內容張力的探尋中,庫布裡克風格化的創作手法不僅讓主題的表達更加的尖銳,也構建了一部經典的怪誕美學電影。
今天,我們就從敘事風格、鏡頭運用,視聽語言,主題表達四方面進行解讀,探尋大師級導演在這部電影中的創作手法對影片形成其獨特的魅力的影響。
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的最終曲。這個時候的庫布裡克在敘事策略上已經進行了突破,拋棄了建立衝突的敘事模式。在電影中,庫布裡克不讓阿歷克斯具有類型人物的特質,故事更多的是提出的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讓人們去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1、超類型片的敘事結構
這部電影是一部後現代主義作品,採用的是一種非線性敘事結構。故事從阿歷克斯4人組在奶吧喝摻了迷幻劑的毒奶開始,四個人走出奶吧,毆打了流浪漢。之後又同比利男孩來了一場決鬥,打贏後駕車狂飆。在經過作家的家門時,騙作家妻子開門之後進行施暴。
這幾件事的前後連接打破了一般電影的邏輯順序,使用的是一種不連貫、破碎的敘事結構。導演庫布裡克這是對經典類型片的反叛,他不再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構建自己極致的影像世界中來抒發自己的願望。
2、第一人稱敘事手法,拉近觀眾和主人公的感情距離
阿歷克斯是故事的敘述者,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旁白中,他誠懇帶有幽默的解說自己的所作所為,讓觀眾沉浸在他的視角中,天然具有拉近觀眾的優勢。再加上經過治療的他也是受害者,遭到了別人的報復和父母的遺棄。所以,觀眾們對他的暴力行為雖然很震驚,但卻無法反感。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我們跟隨阿歷克斯感受他的暴力和痛苦,引發出觀眾對主題的思考。
影片中的鏡頭語言十分豐富華麗,體現了導演庫布裡克的鏡頭運用能力的強大。通過不同的色調、拍攝速度和畫面構圖產生的不同的視覺角度,塑造了這部影片的諸多經典場面。
1、運動鏡頭塑造主人公邪惡的性格
電影一開始就是從主人公阿歷克斯的臉部特寫開始的,他右眼上粘著誇張的假睫毛、眼睛一眨不眨的不盯著觀眾,呈現出的詭異、邪惡的的神情讓人不寒而慄。這種人物臉部特寫的拍攝方式也被稱為「庫布尼克凝視」,多次出現在導演其他電影中。
在約10秒的定格後,鏡頭開始變焦並往後拉,隨即整個場景就緩緩的呈現出來——阿歷克斯和其餘3個夥伴坐在一個奶吧裡。鏡頭使用中心對稱的構圖展現了奶吧舞臺劇一般的布景,人物基本上都是靜止的,只有阿歷克斯緩緩的喝著牛奶,就像等待正在上場的演員一般。導演通過詭異的鏡頭刻意營造的恐怖感,配合充滿性暗示的內景造型和背景音樂《瑪麗女王葬禮音樂》,阿歷克斯的「邪惡感」和影片的後現代風就被凸顯出來。
2、鏡頭節奏的變化帶來的視覺表現力
影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快鏡頭,是降格鏡頭的運用。展現的是阿歷克斯和2個女孩親熱的場景,配上了進行曲,整個畫面顯得像默片裡的小丑,動作極快,滑稽可笑,絲毫沒有親熱場面的誘惑感。這其實是導演庫布裡克對當時年輕人隨意的性觀念的嘲諷。
接下來的是一組經典的慢鏡頭。阿歷克斯和同伴走在河邊,他出手教訓了同伴。這裡導演使用了升格鏡頭,同樣配上古典音樂,緩慢的人物動作,加上特寫的面部表情,使得這一段暴力鏡頭極富表現力。
而這一快一慢的鏡頭節奏對比,不僅是使得影片更具對稱美,更體現了作為後現代影片的荒誕獨特的魅力。
3、鏡頭對畫面的空間透視,展現了壓抑的封閉環境
阿歷克斯被關進監獄後,導演採用了大量的深景鏡頭和全景畫面來展現了監獄裡壓抑封閉的環境。其中最明顯的是,在監獄走廊裡,部長從對稱的畫面中緩緩走向鏡頭方向,這個景深鏡頭帶來的擁擠、壓迫、無助的感覺為接下來的情節提供了氛圍。
麥茨在《想像的能指》中將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研究。
「電影語言通過聲音、畫面等視聽語言的元素所展現的具體物象來體現。」
而電影中的很多畫面、古典音樂、顏色等符號和元素都包含著隱喻的成分。比如奶吧裏白色的女性人體雕塑,阿歷克斯房間裡的掛畫等等都是關於性的象徵,而阿歷克斯喝的牛奶和穿著的白色衣服則是體現了他孩子氣的一面,也象徵了他邪惡的純粹性。
1、畫面
阿歷克斯四人組施暴流浪漢的時候,隨著四人的走動,四條影子在地上越來越高大,最終完全附帶在了橋洞下的流浪漢身上。這時他們還沒露出真實的身影,但通過光影打造出的影子已經讓觀眾感受到危險的降臨,暴力即將開始。
入獄前阿歷克斯的世界光怪陸離,是一個詭異又絢麗的未來世界,而阿歷克斯經過治療後出獄,再次回歸到社會上的時候,畫面充滿了陰暗灰色的色調。庫布裡克通過畫面的變化告訴我們,已經失去道德選擇權的阿歷克斯已經不再是個人了,他變成了一個發條橙。
2、音樂
庫布裡克在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樂,當音樂伴隨著暴力或者性的畫面出現,這種強烈的衝突和對比形成十分詭異的音畫質感。
阿歷克斯四人組衝進作家家中施暴,阿歷克斯邊施暴邊唱邊表演著《雨中曲》,這是一個完美的隱喻,《雨中曲》是那麼唯美歡樂,Alex在犯罪的當下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刻,是完美的反襯。
阿歷克斯特別熱愛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當貝九的音樂緩緩響起,阿歷克斯陷入了癲狂,畫面中快速閃現原子彈爆炸、火山爆發,山石滑落、吸血鬼造型等內容,這是阿歷克斯的精神世界的閃現,足見人物內心的瘋狂、暴力。貝九成了阿歷克斯暴力的催化劑。
3、顏色
影片開頭的字幕畫面使用了滿屏的紅色和藍色兩種底色相互切換。紅色30秒後,出現藍色5秒。紅藍色是強烈的對比。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很強烈。紅色象徵了暴力,藍色代表了冷卻,隱喻了欲望和道德的對抗,也是對主人公阿歷克斯從無惡不作的暴力青少年到喪失自由意志的發條橙的過程的象徵。
貓女士的紅頭髮綠衣服與房間的紅地毯綠色屋頂之間紅綠相對立,也體現了一種怪誕的美學構建。
經過「厭惡療法」治療後的阿歷克斯被壓制住了身體內所謂的「惡」,他無法繼續使用暴力,只能「善」。但暴力並沒有停止,阿歷克斯出獄後遇到了之前打過的流浪漢,流浪漢夥同其他人把他暴打了一頓;好不容易遇到警察解圍,卻發現是他之前教訓過的兩個手下,他們把他按在了水裡差點淹死。
這段的重複對稱的情節頗具諷刺意義。所有他之前施暴的對象都以同樣的暴力行為向他復仇,施暴者變成了受虐者。如果前面的實驗改造行為認為暴力是一種疾病,可以被治癒。那麼這一段就用反諷告訴這樣想的人們,所有人都有這個病。原本「正常」的父母、師長、警察等對待治療前後的阿歷克斯的不同態度,都體現了一種普通的惡、人類的病。當人類都有這個病時,那它就不是病,而是人性。
牧師是影片中唯一「正常」的角色,也寄託了導演賦予影片的理性。當其他人看到阿歷克斯的治療結果後,對科學表現出的激動之情時,牧師提出了質疑:「這孩子沒有真正的選擇權,不是嗎?......這其中的虛假再清楚不過了,他不再是個犯罪者,但他也不再是個具有道德選擇能力的人。」
這部電影雖然充斥著暴力和性,但是不是本著拍暴力電影的宗旨拍的,而是本著預示未來的宗旨拍的。這是一部關於社會道德討論和演繹的電影。雖然假設的是一種極端情況,但這樣讓我們能更加認清事物的本身。
當個人意志和社會意志相背離時,電影更多給予的是一種關於未來的警示,如果我們對這種社會意志實現手段的認同,那今天對惡人進行實驗,明天的我們就有可能成為被強制改造的對象。
電影《發條橙》是斯坦利·庫布裡克最具爭議性的一部影片。2011年,坎城電影節對影片《發條橙》進行了修復重映,副主席特裡·福茂說:「這部影片風採依舊,絲毫沒有過時。」40年後,觀眾終於理解了這位天才導演在暴力背後的關於道德自由與人性的理解。
影片重複性的敘事風格、反常規的人物設置,風格化的表演,隱喻的意象設置和鏡頭的獨特運用,都賦予了這部影片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與感受。
而面對庫布裡克的極端假設,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思考:面對個人意志和社會意志的矛盾,我們該如何平衡道德自由與體制約束。這種思考對於我們生活中追求自由與自我約束也有著警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