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鏡頭、視聽、主題4方面解讀電影《發條橙》獨特的魅力

2020-08-10 盛大聖

發條橙》是電影界的鬼才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第9部作品。改編於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發條橙》。影片在1971年上映,被紐約影評人協會評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拿下了4項奧斯卡提名,卻在英國被禁播30年。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5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

影片講的是一個叫Alex的青少年鬥毆、暴力、搶劫,是無惡不作的小流氓,後來因為失手殺人被送進了監獄。為了儘早出獄,Alex主動參與了政府的一項改造實驗計劃,被改造成了一個完全的「好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故事。

在這部充斥著暴力和性的電影中,庫布裡克為我們提供一個關於自由意志的極端假設:一個墮落無恥、罪行累累的流氓混混,他是否就應該接受被改造,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在對電影形式與內容張力的探尋中,庫布裡克風格化的創作手法不僅讓主題的表達更加的尖銳,也構建了一部經典的怪誕美學電影。

今天,我們就從敘事風格、鏡頭運用,視聽語言,主題表達四方面進行解讀,探尋大師級導演在這部電影中的創作手法對影片形成其獨特的魅力的影響。

一、風格化敘事風格

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的最終曲。這個時候的庫布裡克在敘事策略上已經進行了突破,拋棄了建立衝突的敘事模式。在電影中,庫布裡克不讓阿歷克斯具有類型人物的特質,故事更多的是提出的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讓人們去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1、超類型片的敘事結構

這部電影是一部後現代主義作品,採用的是一種非線性敘事結構。故事從阿歷克斯4人組在奶吧喝摻了迷幻劑的毒奶開始,四個人走出奶吧,毆打了流浪漢。之後又同比利男孩來了一場決鬥,打贏後駕車狂飆。在經過作家的家門時,騙作家妻子開門之後進行施暴。

這幾件事的前後連接打破了一般電影的邏輯順序,使用的是一種不連貫、破碎的敘事結構。導演庫布裡克這是對經典類型片的反叛,他不再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構建自己極致的影像世界中來抒發自己的願望。

2、第一人稱敘事手法,拉近觀眾和主人公的感情距離

阿歷克斯是故事的敘述者,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旁白中,他誠懇帶有幽默的解說自己的所作所為,讓觀眾沉浸在他的視角中,天然具有拉近觀眾的優勢。再加上經過治療的他也是受害者,遭到了別人的報復和父母的遺棄。所以,觀眾們對他的暴力行為雖然很震驚,但卻無法反感。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我們跟隨阿歷克斯感受他的暴力和痛苦,引發出觀眾對主題的思考。

二、鏡頭語言的運用

影片中的鏡頭語言十分豐富華麗,體現了導演庫布裡克的鏡頭運用能力的強大。通過不同的色調、拍攝速度和畫面構圖產生的不同的視覺角度,塑造了這部影片的諸多經典場面。

1、運動鏡頭塑造主人公邪惡的性格

電影一開始就是從主人公阿歷克斯的臉部特寫開始的,他右眼上粘著誇張的假睫毛、眼睛一眨不眨的不盯著觀眾,呈現出的詭異、邪惡的的神情讓人不寒而慄。這種人物臉部特寫的拍攝方式也被稱為「庫布尼克凝視」,多次出現在導演其他電影中。

在約10秒的定格後,鏡頭開始變焦並往後拉,隨即整個場景就緩緩的呈現出來——阿歷克斯和其餘3個夥伴坐在一個奶吧裡。鏡頭使用中心對稱的構圖展現了奶吧舞臺劇一般的布景,人物基本上都是靜止的,只有阿歷克斯緩緩的喝著牛奶,就像等待正在上場的演員一般。導演通過詭異的鏡頭刻意營造的恐怖感,配合充滿性暗示的內景造型和背景音樂《瑪麗女王葬禮音樂》,阿歷克斯的「邪惡感」和影片的後現代風就被凸顯出來。

2、鏡頭節奏的變化帶來的視覺表現力

影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快鏡頭,是降格鏡頭的運用。展現的是阿歷克斯和2個女孩親熱的場景,配上了進行曲,整個畫面顯得像默片裡的小丑,動作極快,滑稽可笑,絲毫沒有親熱場面的誘惑感。這其實是導演庫布裡克對當時年輕人隨意的性觀念的嘲諷。

接下來的是一組經典的慢鏡頭。阿歷克斯和同伴走在河邊,他出手教訓了同伴。這裡導演使用了升格鏡頭,同樣配上古典音樂,緩慢的人物動作,加上特寫的面部表情,使得這一段暴力鏡頭極富表現力

而這一快一慢的鏡頭節奏對比,不僅是使得影片更具對稱美,更體現了作為後現代影片的荒誕獨特的魅力。

3、鏡頭對畫面的空間透視,展現了壓抑的封閉環境

阿歷克斯被關進監獄後,導演採用了大量的深景鏡頭和全景畫面來展現了監獄裡壓抑封閉的環境。其中最明顯的是,在監獄走廊裡,部長從對稱的畫面中緩緩走向鏡頭方向,這個景深鏡頭帶來的擁擠、壓迫、無助的感覺為接下來的情節提供了氛圍。

三、視聽語言的隱喻

麥茨在《想像的能指》中將電影作為一種語言來研究。

「電影語言通過聲音、畫面等視聽語言的元素所展現的具體物象來體現。」

而電影中的很多畫面、古典音樂、顏色等符號和元素都包含著隱喻的成分。比如奶吧裏白色的女性人體雕塑,阿歷克斯房間裡的掛畫等等都是關於性的象徵,而阿歷克斯喝的牛奶和穿著的白色衣服則是體現了他孩子氣的一面,也象徵了他邪惡的純粹性。

1、畫面

阿歷克斯四人組施暴流浪漢的時候,隨著四人的走動,四條影子在地上越來越高大,最終完全附帶在了橋洞下的流浪漢身上。這時他們還沒露出真實的身影,但通過光影打造出的影子已經讓觀眾感受到危險的降臨,暴力即將開始。

入獄前阿歷克斯的世界光怪陸離,是一個詭異又絢麗的未來世界,而阿歷克斯經過治療後出獄,再次回歸到社會上的時候,畫面充滿了陰暗灰色的色調。庫布裡克通過畫面的變化告訴我們,已經失去道德選擇權的阿歷克斯已經不再是個人了,他變成了一個發條橙。

2、音樂

庫布裡克在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樂,當音樂伴隨著暴力或者性的畫面出現,這種強烈的衝突和對比形成十分詭異的音畫質感

阿歷克斯四人組衝進作家家中施暴,阿歷克斯邊施暴邊唱邊表演著《雨中曲》,這是一個完美的隱喻,《雨中曲》是那麼唯美歡樂,Alex在犯罪的當下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刻,是完美的反襯。

阿歷克斯特別熱愛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當貝九的音樂緩緩響起,阿歷克斯陷入了癲狂,畫面中快速閃現原子彈爆炸、火山爆發,山石滑落、吸血鬼造型等內容,這是阿歷克斯的精神世界的閃現,足見人物內心的瘋狂、暴力。貝九成了阿歷克斯暴力的催化劑。

3、顏色

影片開頭的字幕畫面使用了滿屏的紅色和藍色兩種底色相互切換。紅色30秒後,出現藍色5秒。紅藍色是強烈的對比。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很強烈。紅色象徵了暴力,藍色代表了冷卻,隱喻了欲望和道德的對抗,也是對主人公阿歷克斯從無惡不作的暴力青少年到喪失自由意志的發條橙的過程的象徵。

貓女士的紅頭髮綠衣服與房間的紅地毯綠色屋頂之間紅綠相對立,也體現了一種怪誕的美學構建。

四、社會警示作用的主題表達

經過「厭惡療法」治療後的阿歷克斯被壓制住了身體內所謂的「惡」,他無法繼續使用暴力,只能「善」。但暴力並沒有停止,阿歷克斯出獄後遇到了之前打過的流浪漢,流浪漢夥同其他人把他暴打了一頓;好不容易遇到警察解圍,卻發現是他之前教訓過的兩個手下,他們把他按在了水裡差點淹死。

這段的重複對稱的情節頗具諷刺意義。所有他之前施暴的對象都以同樣的暴力行為向他復仇,施暴者變成了受虐者。如果前面的實驗改造行為認為暴力是一種疾病,可以被治癒。那麼這一段就用反諷告訴這樣想的人們,所有人都有這個病。原本「正常」的父母、師長、警察等對待治療前後的阿歷克斯的不同態度,都體現了一種普通的惡、人類的病。當人類都有這個病時,那它就不是病,而是人性。

牧師是影片中唯一「正常」的角色,也寄託了導演賦予影片的理性。當其他人看到阿歷克斯的治療結果後,對科學表現出的激動之情時,牧師提出了質疑:「這孩子沒有真正的選擇權,不是嗎?......這其中的虛假再清楚不過了,他不再是個犯罪者,但他也不再是個具有道德選擇能力的人。」

這部電影雖然充斥著暴力和性,但是不是本著拍暴力電影的宗旨拍的,而是本著預示未來的宗旨拍的。這是一部關於社會道德討論和演繹的電影。雖然假設的是一種極端情況,但這樣讓我們能更加認清事物的本身。

當個人意志和社會意志相背離時,電影更多給予的是一種關於未來的警示,如果我們對這種社會意志實現手段的認同,那今天對惡人進行實驗,明天的我們就有可能成為被強制改造的對象。

結尾

電影《發條橙》是斯坦利·庫布裡克最具爭議性的一部影片。2011年,坎城電影節對影片《發條橙》進行了修復重映,副主席特裡·福茂說:「這部影片風採依舊,絲毫沒有過時。」40年後,觀眾終於理解了這位天才導演在暴力背後的關於道德自由與人性的理解。

影片重複性的敘事風格、反常規的人物設置,風格化的表演,隱喻的意象設置和鏡頭的獨特運用,都賦予了這部影片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與感受。

而面對庫布裡克的極端假設,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思考:面對個人意志和社會意志的矛盾,我們該如何平衡道德自由與體制約束。這種思考對於我們生活中追求自由與自我約束也有著警醒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從《勇敢的心》看蘇格蘭風笛的獨特風採,解讀電影音樂的魅力
    02音樂敘事以音律節奏構造完整故事情節推動影片發展好的電影,愈是經典,其詮釋與解讀的過程就愈加繁重,根據14世紀末發生在蘇格蘭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勇敢的心》便是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電影播放時間不到4個小時,其中音樂陪伴的時間就長達將近2個小時,音樂用量指數達到67%。
  • 從人物塑造、表達手法、主題設定3個方面解讀電影《奇蹟男孩》
    02 表達手法方面運用電影的符號語言,隱喻奧吉的成長之路所謂電影的符號語言,是指導演在進行影片創作時用哪些創作手法呈現給觀眾,傳遞影片想表達的主題意義,如鏡頭構圖、語言音效、布景服飾等等,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內容解構、
  • 從敘事方法、創作手法、主題思想三方面,解讀《我家買了動物園》
    這部電影源於真實故事,改編自班傑明·米爾的同名回憶錄小說《我家買了動物園:一個永久改變一個年輕家庭、一個破爛動物園和200隻動物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奇特又溫暖治癒,有著典型的美式全家歡電影的俗套段落,同時也有著讓人無法抗拒的獨特魅力。影片講述了喜愛冒險的作家班傑明·米爾在妻子去世之後,一直沉浸在喪妻之痛中。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兩個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友誼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如果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此片,很難深刻領會這部佳片真正的魅力所在。
  • 豆瓣9.2《海蒂與爺爺》:多維度解析治癒版真人童話的藝術魅力
    因此,本文我將從影片的「視聽語言呈現、象徵符號、主題探討」這三個方面,多維度深入解析這部「零差評」電影的藝術魅力。一:視聽語言呈現:整體畫面恢弘唯美,豐富的鏡頭語言、貼切的配樂音效,極具審美特色及藝術感染力。
  • 張翎《流年物語》||從四個方面解讀「物語」的獨特魅力和創新意義
    本文將從故事線索、敘述方式、另類主題、人物命運四個方面具體闡釋「物語」的獨特功能和創新魅力。在絕大多數現代敘事作品中,正是敘事視點創造了興趣、衝突、懸念、乃至情節本身。——摘自《當代敘事學》「物語」帶來的敘述創意,一方面體現在她獲得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敘述自由;另一方面體現在物語帶來的全知視角所具有的說服力上。
  • 從三個層面解讀歷史愛情片《奧斯卡與露辛達》的獨特文化內核
    對於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僅僅從奧斯卡和露辛達之間的愛情角度來分析,但今天我更想從主題呈現、敘事空間、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這部賦予歷史沉重意義的愛情片的藝術魅力。如果僅從愛情的角度去解讀,只能看懂電影三分之一,還會臭罵女導演製作水平——呈現大部份的電影情節內容與愛情無關。其實,影片是借愛情故事的巧遇連接,目的講述文化信仰和傳教歷史影響意義。因此,從物質、社會、心理、心靈敘事空間的多視角度進行分析,觀眾會更直觀欣賞到電影的藝術魅力和多層寓意。
  • 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方面解讀《廊橋遺夢》的魅力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個層面去解讀這部經典之作。導演通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細膩刻畫,將人物的特徵和靈魂鮮活呈現出來,更真實、準確地表現電影主題和矛盾衝突,並能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及豐富的想像空間,每一個場景都直抵內心深處。可以說,這部影片的人物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具有完整的審美價值。
  • 豆瓣8.0《漫長的告別》:一場長達七年的告別,一部溫情日式電影
    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解讀《漫長的告別》的獨特魅力《漫長的告別》這部影片由中島京子同名小說改編。這部電影溫情感人,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長127分鐘,橫跨七個年度。認知障礙症還有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長的告別「,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用來告別。
  • 《羅曼蒂克消亡史》:滬語對白、錯亂時空、鏡頭美學下的血色浪漫
    但在2016年末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上映時,影片票房並不是太理想,很多觀眾都反饋觀影時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我認為這部電影就像是導演程耳給大家沏一壺珍藏了三年的釅茶,若只是為了解渴觀眾一飲而盡必然會覺得有些生澀,但若靜心細品則會體味到其中的甘醇。
  • 從布局架構、人物成長、情感隱喻三方面來解讀《中央車站》的魅力
    《中央車站》根據作家伊斯梅爾·卡戴爾的小說《破碎的四月》改編而來,是由沃爾特·塞勒斯執導,於1998年4月3日在巴西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以寫信為生的朵拉帶著素不相識的小男孩約書亞去尋找他的父親,最後成功找到了小男孩家的故事。
  • 漫談《班傑明巴頓奇事》故事內容、敘事手法的魅力所在及現實思考
    而《班傑明·巴頓奇事》就是這樣題材的一部電影,它讓我們在班傑明一生逆流而行的時間長河中,用不一樣的視角去感知時間的客觀、生命的可貴和人生真正的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為何一個返老還童、平淡無奇的傳統素材卻可以讓這部影片獲得3項奧斯卡大獎和10項提名,我會從電影的故事內容、敘事手法兩大方面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 《發條橙》| 如何消滅所有壞人?
    影片《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改編自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看完這部小說後,極力說服華納電影公司於1969年以20萬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1971年上映。為什麼取名「發條橙」?
  • 《一百條裙子》: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兒童小說的敘事特色
    這是一部兒童小說,但成人讀後也會為之動容,這除了它溫暖勵志的主題外,還與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有關。今天就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及寫作手法三個角度解讀這部小說的敘事特色。,同時以孩子的口吻向讀者娓娓道來,達到了敘事視角和敘述人稱的和諧統一,增加了故事趣味,進一步營造出真實的故事效果。
  • 《簡愛》:獨特的電影用光和鏡頭語言背後,詮釋的是愛與平等
    在電影電視史上,人們普遍覺得2011年的電影版本最忠實於原著。從電影的用光,到鏡頭語言,都最好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的社會風貌,也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原著作品中:那個曾經的灰姑娘簡愛,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白日夢照進現實,都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 從敘事方式、主題呈現、藝術特點談談《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魅力
    全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了阿富汗一位富裕的家庭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發生的關於人性和救贖的故事,下面我將從作者敘事手法、主題呈現及藝術特點來淺析這本書的魅力。01、敘事手法解析:作者採用「非單一」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這段歷時27年的情感糾葛。①多種敘事手法糅合卻清晰的將故事娓娓道來。
  • 《烽煙盡處》首曝片花引期待,抗戰劇融入青春化敘事新語態
    從片花中可以看出,《烽煙盡處》的人物形象非常鮮明,視聽效果達到了電影級,並且透射出年輕化的青春氣質,描繪出一幅令人期待的圖景。正如官微所言:「硝煙四起,熱血青年為信仰正義而戰!巾幗英雄,一腔熱血投身戰場!」
  • 一本書 一部電影 道出人為什麼而活著的真諦 值得每一代青年閱讀
    雙方在敘事視角上的差異在主題之外,還有一方面頗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那就是電影和小說敘述時間的異同。如果去比較敘述時間,首先要對敘述視角有一個深入的認識。這種敘事模式可以拉近讀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更容易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人物的內心也更能理解。電影則採用一種大順序的敘事模式,以一個觀眾的視角,去旁觀富貴的一生,雖然缺乏親歷感,但接受起來的難度更低,而且能夠以直觀的畫面和聲音衝擊人的視聽器官來傳達創作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