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布局架構、人物成長、情感隱喻三方面來解讀《中央車站》的魅力

2020-08-29 青春一二

《中央車站》根據作家伊斯梅爾·卡戴爾的小說《破碎的四月》改編而來,是由沃爾特·塞勒斯執導,於1998年4月3日在巴西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以寫信為生的朵拉帶著素不相識的小男孩約書亞去尋找他的父親,最後成功找到了小男孩家的故事。並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

影片講述了朵拉在巴西裡約熱內盧的中央火車站為不識字的人寫信為生。一天,安娜帶著她九歲的兒子約書亞來寫信給他素未謀面的父親耶穌,但一出車站幾分鐘安娜就發生車禍。約書亞一下子失去了媽媽,流落中央車站,無家可歸。

而剛給她們母子倆寫過信的朵拉,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只投去一個冷漠的眼神,後看男孩蜷縮在車站一角,本以為她是出於同情心把小孩帶回家,哪裡料到是要把小男孩賣給人販子。在閨蜜(伊琳)的控訴下,她良心受到熾烈灼傷,朵拉救出男孩並帶他踏上了尋父之路,在這過程中朵拉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這部電影僅從故事情節來解讀,未免太局限。因此,今天我就從布局架構、人物成長、情感隱喻三個方面來解讀本片的魅力所在。最後在第四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觀影體驗談談幾點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01、從布局架構分析,通過對女主的現狀和裡約熱內盧的環境入手,展現出人物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從故事的整體布局來看,對女主性格和生活狀況的展現,主要是為了突出當時一個普通人存在的現狀,而正是這種布局更切合地展現巴西的大環境。

1、通過對女主朵拉生存現狀的展現,反映出當時生存不易

影片開始,導演就把女主朵拉的形象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她面部臃腫、雙眼凹陷、眼角皺紋都可以折成扇子,戴個眼鏡。在一張簡陋的桌子上正在給那些不識字的底層人民代寫信。寫信一盧布,代寄再加一盧布。來代寫信的人有來贖罪的,有滿嘴謊言的,有給給愛人寫信的,還有不知道地址寄到哪去的,形形色色的人來代寫信。

朵拉工作結束,立馬趕火車。趕火車是一次大人口轉移,有直接從窗子跳進去,有搶先佔位的,朵拉大多數時候站著回家。回家時她居住環境的場景,一排破舊的柱子,樓房破敗,家裡就她一個人。每天朵拉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幫別人代寫的信拆開,偷窺別人的隱私,評判別人的人生。鄙夷取笑完之後把信件撕掉,根本沒有幫別人寄信。

在我看來,朵拉每天靠著幫別人代寫信維持生活,欺騙她的客人,做他們的上帝去評判每封信的價值與否。這種偷窺別人生活的喜怒哀樂,反應出朵拉早已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靠綿薄的收入維持著基本生活。

2、裡約熱內盧的大環境現狀,映射女主冷漠無情的大背景,人們大多面臨的困境

巴西當時社會正從農業向為工業化社會轉變,每天湧入很多人群來城市尋找工作的機會。中央車站每天人流很多,人群不斷從地面湧向地下。在朵拉去上班的第二天,導演精心設計了一個小插曲,來反映當時巴西社會的動亂。

有一個青年可能是餓極了,拿了攤子上的一塊麵包。青年飛快的奔跑著,最後還是被攤主追上。 攤主拿出手槍,青年求饒說:

「不要殺我,東西還……」(話沒說完,只聽見崩崩崩的幾聲)

當時沒有一個人駐足,更沒有管事的,有的只是路人投來冷漠一瞥,就像沒發生過一樣,繼續自己的事。

在我看來,就因為偷了一個麵包,就這樣簡單的被槍殺,人們冷漠的反應,足以看出當時的裡約熱內盧有多亂了。幾乎每個人都是麻木冷漠的,女主角朵拉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每個人都面臨著生存問題,也就不難理解女主的行為了。

02、以人物成長的角度,朵拉的前後轉變烘託出人物的成長,使女主前後的形象更加立體,令人感受深刻

女主朵拉的成長曆程可以看成是從冷漠自私到良知喚醒」的過程,而導演為使這過程更有說服力,就從朵拉賣孩子到救孩子兩個方面來進行描繪,使之形成鮮明對比。

1、朵拉與黑社會老大商議,約書亞被賣給人販子,朵拉並沒感覺良心不安

小孩失去母親,在車站過夜。第二天有個身材魁梧的壯漢注意到孤身蜷縮在一角的約書亞,正問孩子話。朵拉注意到這一情形,立馬走過去和男子說認識他。後面二人移步去商議,我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後朵拉提出帶男孩子回家,小男孩信不過她。但朵拉給約書亞買了車票,讓他自己決定。約書亞在車快開走時追上去,跟著朵拉回家了。次日,朵拉把約書亞帶到人販子住的地方,小男孩向朵拉投去害怕的目光,但朵拉收到了一千大洋後滿心歡喜的離開了。朵拉歡歡喜喜買了一部新的電視機回家。

在我看來,一開始朵拉上前和男子說那男孩他認識,她還是有一絲惻隱之心的。後來商議,聽聞自己有好處,那一絲憐憫之心消失無蹤。給小男孩買車票,帶他回家,好像是同情心大發,其實是另有所圖,貧窮是會讓人做出難以想像的事。

2、伊琳的反對成為朵拉反轉的契機,使她意識到這次錯誤的嚴重性,並下定決心帶男孩找父親耶穌

電視機買回來了,閨蜜伊琳向往常一樣來找朵拉。發現有一臺新電視機,伊琳覺察到錢來路不明。並問小男孩去哪了,朵拉說送給一戶有錢人家收養。伊琳直接拆穿她的謊言,都這麼大的孩子怎麼還會有人收養?朵拉還自欺欺人地說是為孩子好,伊琳憤怒地告訴朵拉說做人要有底線,要有原則。朵拉好似被觸動,內心有點不安。

晚上,朵拉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內心做著掙扎。第二天,朵拉從未寄出的信封中找到幾個小孩照片,拿去找人販子。問她還要不要這些孩子,這些孩子也很可愛的。當女的和她丈夫商量時,她偷偷潛進房間把小男孩帶走。約書亞拒絕和她走,在拉扯中被他們發現,匆忙逃走並決定帶小孩去東北部找父親。

在我看來,導演通過緊湊的鏡頭,讓朵拉的轉變也並不是那麼突兀。其目的是為了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而朵拉前後轉變的反差更是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從宏觀角度來講,這種敘述手法更加的符合大眾的預想,一步一步展開,沒有那種好萊塢式的一般套路。

03、從情感隱喻分析,多重的情節設定巧妙加深了影片背後的哲思,增添了對真實世界的意義,使觀影人產生共鳴

在我看來,導演為了讓故事情節更加突出,情感傳遞更加強烈,所以安排了很多隱喻來加深故事背後的哲思,而其中陀螺的三次出現,和女主兩次塗口紅是重要的兩個細節隱喻。

1、陀螺的三次出現,象徵著兩人關係的發展變化,使觀眾產生共情

第一次陀螺的出現是在影片開頭。安娜帶約書亞第二次來給丈夫(耶穌)寫信,並要求把昨天寫的信撕掉。母親在念著信的內容時,約書亞把他手中的陀螺插入朵拉寫字的桌子上,多拉把陀螺一次次拔出來。這隱含著他們倆當時的關係是互相看不順眼,甚至討厭。

第二次陀螺的出現是在寫完信不久。安娜和小男孩剛出車站沒幾分鐘,母親安娜遭遇車禍,孩子手中拿著的陀螺意味著孩子失去了親情。這時,朵拉桌子上還遺留一個手帕,掉到了地上,在巴西手帕代表著離別。這都暗示著約書亞母親遭遇車禍的去世,為兩人關係的轉變提供了契機

第三次陀螺的出現是在影片後半部分。在幾次波折之後,朵拉終於帶小男孩找到了他父親的家,見到兩個哥哥。父親是做木匠的,哥哥們也很擅長做木活。哥哥帶他們參觀時,哥哥帶著約書亞做出了新陀螺,這時朵拉和約書亞已經是親人的關係了

在我看來,這三次陀螺的意象是暗示著全片劇情的走向,最後一次陀螺出現讓朵拉的內心從麻木不仁變得有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雖然朵拉以前是一個現實冷漠,欺騙他人,不近人情,但是在觀眾眼裡這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此時的朵拉是全新的她,也從此刻開始,她已經和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

2、朵拉兩次塗口紅,突出朵拉內心的轉變,用電影反映我們每個人的世界

朵拉第一次塗口紅是遇到一個司機。因為沒錢只好搭順風車,在公路上遇到一個善良的貨車司機凱撒。晚上天涼了把毯子給她蓋,讓出司機位給她們倆睡,朵拉偷商店吃的他給老闆打保鏢。在這期間,朵拉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心中的愛情之光被激活。朵拉年過半百,在準備表白時,借別人的口紅,認真的對著鏡子抹起了口紅。她開始愛美了,是一種對愛的渴望、希望的覺醒。

第二次塗口紅是和約書亞離別的時候。朵拉帶小男孩找到了他父親的家,看約書亞和他兩個哥哥玩的很愉快,這是朵拉給不了他的親情。當晚朵拉穿上約書亞給她買的藍色連衣裙,對著鏡子仔細端詳並小心翼翼的塗上口紅,有一種儀式感。她內心和剛開始踏上這條尋父之路截然相反,她能感受到人世間的美好,人世間的溫情。

在我看來,朵拉的轉變不會顯得很突兀反而是合情合理的,這也是導演想傳達給我們的。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許人間是一個煉獄,也許你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變得冷血麻木,但是人裡面本性裡還是渴望愛與被愛的。

04、基於《中央車站》的故事情節,主人公從「失去」到「追尋」的過程令人備受鼓舞,談談對現實世界的幾點意義

①父母要給孩子足夠愛和關懷,不然孩子易誤入歧途

在影片中,朵拉帶約書亞坐公共汽車去找父親時,小男孩問他們為什麼不坐計程車。朵拉用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的比喻,公共汽車是男人家裡的妻子,計程車是外面的女人。平淡中說出她的不幸,父親出軌,九歲喪母,父親是個酒鬼。

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朵拉變得冷漠自私的原因,父母親愛的缺失,從小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小孩子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既然連我的親人都這樣對待她,又更何況是其他人呢?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如果為了生計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要多和孩子溝通。多去關心他們,而不是責罵,和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我相信,孩子會茁壯成長,甚至成為國之棟梁。

②孩子轉變固定思維,能更好的和父母溝通

在電影中,朵拉在旅途中,慢慢喚起了她自己心中童年記憶的美好事情:「記得以前跟我爸爸坐火車,他會讓我一個小姑娘,一路大鳴汽笛。」「……我好想念我爸爸,好想念一切的一切。」朵拉雙眼噙滿了淚水,她終於對以前痛苦回憶釋然了,對過去憎恨的父親變得如此想念,儼然還是一個孩子啊。

從對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比喻的平淡訴說,裡面有隱忍與厭恨。到這直接表明自己的心聲,她是真的放下了。看到約書亞和他哥哥們在一起和諧的畫面,她想起了她也曾擁有過這些美好。她的麻木破冰並且熱淚從裡面噴湧而出。

孩子們也不要只記得父母對我做的一些不好的事,一些不好的事全盤否定父母的付出和相處中的美好時光。關懷、愛和溝通,讓父母和子女關係更融洽,孩子會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③活在當下,把握現在

影片的最後,朵拉在晚上離開,黎明搭乘去巴西的汽車。她的護送之旅已經結束,但她對她的人生而言是另一個開始。卡車司機凱撒說:「萍水相逢的滋味很難受,我和你們成了好朋友,這一分手往往是永遠。」

他一直在路上,有些人只是見一面。就像我們現在常說的,我們的人生就像一趟列車。每個人都只能陪你一程,有人上車就有人下車,但是你不知道誰會上車誰什麼時候下車。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美好都會不期而遇。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很多影評都是解讀「故事內容」,並且以此來傳達一種脫離現實的樂觀主義,這樣就有太多的局限性。所以這篇文章我就三個方面來挖掘本片的魅力,由淺入深,逐漸展現這部電影深邃的魅力。

看完《中央車站》這部電影,在讓我感受到人性美好的同時,也對自己真實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希望您也能通過這部電影有所收穫!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從人物塑造、表達手法、主題設定3個方面解讀電影《奇蹟男孩》
    《奇蹟男孩》這部影片裡呈現的不僅僅是奧吉物化、具體的「缺陷」,故事採用多視角的敘事方式,塑造了一個不同生活環境下的人物群體像。逐一呈現奇蹟和他周邊親人好友,是如何幫助奧吉實現自我成長,以及他是如何影響並推動他們實現自我的成長和解。接下來以奧吉的人物角色為例,從心理發展的層面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對於人物的塑造。
  • 從敘事、鏡頭、視聽、主題4方面解讀電影《發條橙》獨特的魅力
    今天,我們就從敘事風格、鏡頭運用,視聽語言,主題表達四方面進行解讀,探尋大師級導演在這部電影中的創作手法對影片形成其獨特的魅力的影響。 一、風格化敘事風格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的最終曲。這裡導演使用了升格鏡頭,同樣配上古典音樂,緩慢的人物動作,加上特寫的面部表情,使得這一段暴力鏡頭極富表現力。而這一快一慢的鏡頭節奏對比,不僅是使得影片更具對稱美,更體現了作為後現代影片的荒誕獨特的魅力。
  • 張翎《流年物語》||從四個方面解讀「物語」的獨特魅力和創新意義
    在《流年物語》中,張翎採用了10種物作為故事的觀察者和人物的發聲者,包括河流、瓶子、麻雀、老鼠、錢包、手錶等。這些物體被張翎賦予了靈性,在小說中承擔了特殊的功能。本文將從故事線索、敘述方式、另類主題、人物命運四個方面具體闡釋「物語」的獨特功能和創新魅力。
  • 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方面解讀《廊橋遺夢》的魅力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個層面去解讀這部經典之作。梅麗爾·斯特裡普通過各種細膩的表情、小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讓弗朗西絲卡變得更加立體,鮮活生動,有血有肉,像我們身邊的人,甚至像自己。②羅伯特·金凱德:一個滄桑憂鬱、浪漫文藝的攝影師。他結過婚又離婚,滿世界跑,四處留情,但不濫情。
  • 《平原》:從三個方面解讀男主在情感經歷中掙扎,自省與思考
    小說描寫了端方在這個過程中與三個女子的情感糾纏,從側面反映出了不同的愛情觀和人生觀激烈衝撞後的過程和場面。而這個「人家」就是《平原》小說中的人物們。 小說中的男主端方從幼年父親去世跟隨母親來到王家莊組建新的家庭,母親謹遵端方生父遺言讓他一定要高中畢業,可是面對「文革」而不能參加高考,端方不得不回到王家莊再造,在王家莊,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孔武有力逐漸成為村中響噹噹的人物。
  • 很多細節,或有深層隱喻
    文/薇芥子芥子雖小,可藏萬物,關注薇芥子,俗世紅塵中與你共同品味情感故事。宮崎駿的作品中,《千與千尋》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作。電影上映將近二十年,即使現在回頭再看,也絲毫不會覺得老舊,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或許宮老想要表達的,並不是成長,其中的隱喻,可能代表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在湯屋經歷的一切,她的確經歷了很多,也獲得了成長,但是隨著千尋回到父母身邊,離開了湯屋,她又變成了弱小的,需要父母呵護的女孩,她經歷的轉變,可能隨著回歸熟悉的環境,像一場夢境一樣消失不見。
  • 從藝術特色、矛盾衝突、情感表達解讀《芙蓉鎮》的魅力與現實意義
    今天,我將從電影的「藝術特色、矛盾衝突、情感表達「這三個方面來進一步剖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此外,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幾點思考和啟發。但是,在胡玉音被「整治」後,導演用門可羅雀的場景代替批鬥的場景,來表現同樣的這群人對她避之不及,唯恐自己受到牽連的心理變化。非常貼近現實。我覺得,《芙蓉鎮》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敘事手法很簡單,是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平鋪直敘的。故事裡的人物仿佛就是身邊的鄰居朋友,充滿著人情味,讓觀眾感覺很熟悉,這樣,故事的主線也十分自然流暢了。
  • 從三個層面解讀歷史愛情片《奧斯卡與露辛達》的獨特文化內核
    對於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僅僅從奧斯卡和露辛達之間的愛情角度來分析,但今天我更想從主題呈現、敘事空間、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這部賦予歷史沉重意義的愛情片的藝術魅力。如果僅從愛情的角度去解讀,只能看懂電影三分之一,還會臭罵女導演製作水平——呈現大部份的電影情節內容與愛情無關。其實,影片是借愛情故事的巧遇連接,目的講述文化信仰和傳教歷史影響意義。因此,從物質、社會、心理、心靈敘事空間的多視角度進行分析,觀眾會更直觀欣賞到電影的藝術魅力和多層寓意。
  • 電影《朗讀者》:奇幻化的情感糾結背後隱含的歷史隱喻
    文盲意味著她不具有充分而自由的道德及自由選擇的能力,這使漢娜及其身體更具有隱喻的性質。由此,漢娜和邁克的情感所隱含的政治隱喻則更加明顯了。即邁克與漢娜能走到一起多少有些&34;。【 寫在最後的結語 】將漢娜這個人物作為一個隱喻
  • 從敘事方法、創作手法、主題思想三方面,解讀《我家買了動物園》
    下面,我們從影片劇情、創作手法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講述這個關於愛與冒險的故事。01,敘事方法:平鋪直敘的故事暖心溫情又一波三折,悲與喜的選擇取決於內心的改變,渴望被治癒的小心臟無需獨自舔舐傷口1.一家三口的治癒之旅影片中,在妻子去世之後半年時間裡,班傑明和兒女三人一直處在憂鬱的情感中。
  • 《我親愛的甜橙樹》:從三個角度解讀「忘年交」故事的意義與思考
    這種溫情和啟迪心靈的方式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與價值所在。生活中,如何用愛喚醒孤獨無助的孩子的靈魂,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呢?今天我就從影片出發,從三個角度解讀這個「忘年交」故事的魅力以及帶給我的思考:故事內容:叛逆小孩澤澤身陷絕望,老葡帶他走出黑暗,改變人生的走向;人物塑造:不同家庭環境下的人物塑造,映襯出不同的情感基調;情感表達:溫柔是一種幸福的存在方式,老葡用愛幫助澤澤完成精神上的成長。
  • 5本完本玄幻小說,故事架構嚴謹,人物智商在線,書荒了慢慢看
    important}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完本玄幻小說,故事架構嚴謹,人物智商在線,書荒了慢慢看!該書以惡魔為主視角闡述一個小惡魔怎樣逐步成長為惡魔大君稱霸地獄某層的故事,劇情流暢毫不拖泥帶水,整體文筆幽默詼諧又不失嚴肅,情節張弛有度,主角的刻畫也深入人心,語言很詼諧,文字很輕鬆,人物刻畫的都很不錯,文筆流暢,用詞華麗,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是那種一氣看完的典型。
  • 如何細品《劍來》?《劍來》的框架、情感與道理,你了解多少
    筆者覺得,我們首先應細品的就是《劍來》的小說框架,或者說《劍來》這本小說的架構。烽火戲諸侯寫《劍來》,不同於他以往的小說。《劍來》是先有的架構,再有的內容。烽火戲諸侯為搭建這本小說的框架,可就耗費了很多工夫。
  • 豆瓣9.2《海蒂與爺爺》:多維度解析治癒版真人童話的藝術魅力
    因此,本文我將從影片的「視聽語言呈現、象徵符號、主題探討」這三個方面,多維度深入解析這部「零差評」電影的藝術魅力。一:視聽語言呈現:整體畫面恢弘唯美,豐富的鏡頭語言、貼切的配樂音效,極具審美特色及藝術感染力。
  • 《豆汁記》:從三個角度解讀女主的人格魅力及其對我們的現實啟發
    對於這部小說,其實已經有了很多的解讀,但我這篇文章會單純而深入地解讀小說中女主莫姜,在與她生命中關鍵的三個人的情感交往中,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在解讀的過程中,我會結合現實生活經驗,談談這位莫姜這個人物對我們的啟示意義。
  • 從四個方面掙脫環境的禁錮,實現自我成長,避免職業鈍化
    鴿子在這裡是一個隱喻,暗示著它的主人布魯克出獄後,面臨著同樣的命運。當布魯克得知被假釋,將獲自由時,沒有像常人那樣欣喜若狂,卻極度惶恐不安。他已習慣被監獄囚禁,他害怕自由,害怕外面的世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嘗試:1.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有人問世界富豪巴菲特是如何工作的,巴菲特這樣說:「我的工作是閱讀」。他每天都要擠出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讀書。
  • 讓心找回缺失的那部分,《中央車站》:一個從惡至善的暖心故事
    在人來人往熱鬧擁擠的裡約熱內盧中央車站,一個名叫朵拉的老女人在那裡替不識字的人寫信,她的身材臃腫臉色灰白,那張常年不化妝的臉,頂著兩個疲憊的大眼袋,她顯然已經過了不惑的年齡,從她那簡樸的穿著可以看出,她的經濟一定很是拮据。
  • 巴金《家》:從三個方面解讀高覺新的人物形象及現實思考
    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背負著時代的命運,有著自己鮮明的性格特徵。在我眼裡,高覺新是書中最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個人物。高覺新是新時代青年,但他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一邊接受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認同封建倫理道德,同時又受到新思潮的影響,崇尚解放自由,對封建家庭的腐敗感到極度不滿,性格很矛盾,也十分複雜。書寫的是人,但反映的卻是真實的社會。
  • 在科幻、玄幻雙重架構下,《典當行》記錄著「神仙們」的愛恨情仇
    玄幻小說,更像是在東方神話方面再創新,或融入其他奇幻題材的一種畸形產物,但畢竟只是內衣,小說核心還是關於「人」的社會活動。《典當行·狂瀾》的架構很簡潔。距地7000光年外的高等文明星球執法者,因為追擊反叛者,多次蟲洞躍遷、時空穿越到了地球,飛船(大翅膀)能量不足難以返回,在不忍毀壞地球的情況下落地生根。
  • 李迎兵:解讀張平長篇小說新作《生死守護》
    ,於摧枯拉朽中展現了一種超拔的人格魅力。張平在處理這個生死攸關的巨大難題時,有了一種「正面強攻」的寫作態勢,通過小說文本,來反映和重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這就使得整個小說場域有了一種一氣呵成而又貫穿始終的通透感。張平《生死守護》的自序,就坦誠了他的生活觀和文學觀,在隨後的四十二章裡,展現了他直面當下現實的更多微觀視角,在宏大和細小中描畫出一個個驚心動魄的人物傳奇和時代的變遷,以及「後續」中的各種命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