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安家》裡魚化龍,也就是大家說的「985」這個角色,他有夢想,有能力,有學歷。也許學歷代表不了什麼,但至少,他是高智商,高學歷,肯打拼,也喜歡分享——對於媽媽寄來的各種零食,他毫不猶豫的就分給了門店裡的其他人。
但是,985性格相比小樓和王子,偏內向,平常有什麼事也不太和大家說,相比於其他人和徐姑姑,房似錦的關係,他反而有些距離感,做事猶豫不決,對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是否適合,他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年輕好勝的他,如今在職場更多的是一種不甘心的堅持。
提高自己我意識,認識自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問問自己做每一件事的目的、經常反思和自省,也是做人的黃金法則,但是這些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這本書中提到,雖然思考很大程度上能幫助你認識到你當前的能力以及領導方式,但是當前的想法,恰恰是阻礙你前行的絆腳石。人們大多的想法是,不在其位不謀其事,所以,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思考方式,而改變思維方式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改變我們的做事方式。
埃米尼亞·伊貝拉,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哈佛商學院巡視委員會成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成員,職業與領導力發展方面的專家,主要研究領導力發展、人才管理以及女性事業發展,著有暢銷書《職業身份:非常規策略重塑你的事業》。
亞里斯多德發現,一個人如果表現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終會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即多做好事就會變成好人。這一說法得到了諸多社會心理學家的認同和證實:改變是由外而內,而非由內而外產生的。
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不需要表現得像一個領導,但是在我看來不是這樣的,書中提出的:避免能力陷阱、人際關係陷阱和真實性陷阱,這三個顛覆常規認知的「陷阱」思維,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的,它會告訴我們,這三個「陷阱」到底是怎麼樣阻礙普通人的發展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時也許會在這個領域內有自己的成就,我們願意去做自己擅長的事,並為此重複著,做的越多就越擅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但是我們卻為自己的能力深深的快樂和自己信著,因為我們在這個擅長的領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樣,我們也認為這是最值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事情。於是,我們就被這些擅長的技能禁錮住了,可能一輩子就會做這一件自己擅長的事情了。這就是「能力陷阱」。
在飛速發展的現金社會,變化隨時隨地的產生,就像疫情發生的現階段,大部人在家辦公,學生在家上課,如果你對電腦、網絡等方面的知識了解有限,那可能就很不容易適應在家辦公,這時你所具備的這個擅長的技能可能暫時沒用了,於是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我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之外,還要不斷的學習,不要懼怕變化。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想學習,就會找到方法和突破口。
生活中或工作中,你有沒有見過這樣一類人,他們能很快的融入到任何群體當中,很快地能與大家打成一片。這說明什麼?當然是人家社交能力強,情商高。能隨時的融入社會群體當中去,在當今多變又複雜的社會環境下,非常需要這樣的人。如果你想被社會肯定,你就要有說出自己意願的勇氣,就不能懼怕與他人的社交,並且社交的對象不要設置為同一環境下的同一類人。
俗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藉此尋求安全感並獲得肯定。而不喜歡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之前的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人嘛,要活出真實的自己。
《能力陷阱》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書裡把這種現象稱做「人際交往陷阱」。是人們出於「自戀原則」與「懶惰原則」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自戀原則」是指只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懶惰原則」是指只和自己距離相近的人交往。但是,如果一個人拒絕離開舒適區,拒絕與自己圈子以外的人去建立人際關係。這會陷入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人際交往陷阱」中無法走出來。
LinkedIn(領英)的創始人裡德·霍夫曼曾經說過:「擴展人際關係就像使用牙線清潔牙齒一樣,一點也不好玩,但是很重要。」因此,優秀的人,都會在自己社交圈之外的各個領域裡不斷的尋找和建立人際關係,尋找自我發展與提升的機會,因為他們都能意識到人際關係網絡力量的強大。
作者埃米尼亞·伊貝拉在哈佛大學給MBA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完全是一個災難。缺乏教學經驗的她向許多老教授請教,得到的建議是:做真實的自己。她依言而行,用了與真實的自己相匹配的教學方式:學術、嚴謹、嚴肅。但是課堂效果越來越糟糕。備受打擊的她聽了老教授們的課,發現他們課生動、風趣、課堂氛圍熱鬧活潑。而這樣的教學風格不是作者「做真實的自己」能表現出來的。但是作者嘗試放棄「真實自我」轉變風格,一段時間後,效果越來越好,課堂氛圍也愈發有趣輕鬆。
民間有句俗語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聽著好像很不順耳,但這何嘗不是一種變化,一種適應環境的變化。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們只要保留本心,去適應環境,就可以做一個「隨機應變者」。我們要願意且能自如地適應環境的需求,同時內心不會產生一種覺得自己很虛偽的內疚感。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給自己去嘗試的勇氣。如果的新買的手機掉坑裡了,你想要撿回手機,就必須得下到那個坑裡,這時我們是不是就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下到那個坑裡,撿回自己的手機。
通常我們都是先想再做,或為不想做而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但是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中提出的理念是:先做後想。要想改變,最佳的時機是現在,最佳的方式是去做。
孔子對宰予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意思是:如果真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做到一半才會力不從心而放棄;你卻根本沒有開始,這不過是畫地為牢。不要羨慕那卓有成就的人,只要你肯付出努力,肯改肯做,相信下一個卓有成就的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