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大約還沒上小學,有一次過年期間和年長我一歲表哥放花炮。有一支花炮名叫「大鬧天宮」,上有一個硬紙片做成的孫悟空,做得挺鮮豔生動,點起來之後,「孫悟空」能飛速旋轉起來,他的「金箍棒」把各路「神仙」打得火光四濺,到處亂飛。看得我們都拍手叫好。放完之後,雖然這個「孫悟空」早已經黑不溜秋,我倆還是不約而同地爭著要「收藏」它,因此還發生了口角,甚至差點打了起來。要不是我們的家長給來拉架,可能我倆恐怕真就上演現實版的「大鬧天宮」了。
當然了,沒過多久這個東西就不知填了哪裡的溝壑。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我們,這都是經典電視劇《西遊記》惹的禍!
86版《西遊記》可能是像我們這樣的八零後永遠的童年回憶,而孫悟空無疑成為了我們的童年偶像。那時的我們都認為齊天大聖是個天不怕地不怕、敢於反抗強權的英雄。
現在已經步入中年的我,對《西遊記》的喜愛依然不減,案頭的百回本《西遊記》原著,不知道翻看了多少次。然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對它的看法卻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比如,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究竟是反抗強權的英雄,還是任性胡鬧的熊孩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孫悟空要反的玉皇大帝,是不是一個像夏桀、商紂、周幽王那樣的「無道昏君」,是不是應該反。
細讀原文,我們發現似乎不是這樣。此時玉帝對他的手下眾仙,包括孫悟空,應該來說還是不錯的(後文中對犯了錯的天蓬元帥、捲簾大將和小白龍的處理,確實過於嚴酷,但這是後話,姑且不表)。比如,孫悟空明擺著鬧了龍宮和地府,他沒有對猴子進行任何懲處;接見猴子時,對他的「失禮行為」,玉帝也並不見怪;相反,還官封「弼馬溫」,讓他從「妖仙」升級為「天仙」。雖說官職寒磣點,但是畢竟讓他「位列仙班」,也算不錯了。如果玉帝真像桀紂那樣,面對犯了錯的猴子,直接拿下,上「炮烙之刑」,其實也未可知。
不但如此,對於已經和天宮集團對著幹過一次的猴子,玉帝居然能夠容忍,讓他當了正式的「齊天大聖」;以及「囚困五行山」後,玉帝都沒有再下令懲處他,「齊天大聖」的稱號也沒有就此剝奪,我覺得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至少比對他兩個師弟強多了。
那麼玉帝既然不算是昏君,孫悟空跟他鬧顯然就缺少了合理性。那他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猴子就也跟不懂事兒的小屁孩兒一樣,別人的東西都想要,別人不給就開鬧。
比如,他覺得養馬官太小,立刻就撂挑子不幹了。這種做法,是不是非常像在職場中動不動就「裸辭」的小青年?
而「亂蟠桃大聖偷丹」的情節,猴子就連「裸辭小青年」都不如了。監守自盜偷吃仙桃不說,七仙女給他介紹都哪些神仙能夠參加蟠桃盛會,其實並沒有說大聖你沒資格參加,只是說你能不能去赴宴,我們不知道。就因為這個,就「亂蟠桃大聖偷丹」。這些行為,猴子一下子就從「小青年」退化成了「學齡前」。
再往後,經過太上老君八卦爐的鍛鍊,孫悟空不但練成了「火眼金睛」,武力值似乎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個數量級。接下來的一場大鬧,真箇是「十萬軍中無敵手,九重天上有威風」,似乎厲害到無人可擋的地步。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還真不一定。與其說他此時武力值非常高,倒不如說是他已經瘋掉了。這也不難理解,被火燒了這麼多天,一旦從八卦爐中放出來,可能確實是容易精神失常。按照原文的說法,猴子此時就像「癲癇的白額虎,瘋狂的獨角龍」。想要將瘋子制服,似乎比較困難,必須要出動「防暴警察」,否則難以奏效;何況這個「瘋猴子」還如此厲害。
四大名著中的另一本《水滸傳》中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情節,可以拿來作參考。就是魯智深第二次醉鬧五臺山,打壞了山上的亭子和門口的金剛。寺裡的長老聽說之後,說「自古天子尚且避醉漢,何況老僧乎?」神仙們對瘋狂的孫悟空也是這樣,採取了迴避政策,所以才「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才讓猴子顯得厲害得沒邊兒。
其實玉皇大帝遠沒有像電視劇中演的那麼狼狽,都嚇得鑽桌子底下了,其實人家做得穩著呢。因為「瘋猴子」被王靈官擋在了凌霄殿外,根本沒打進來。他此時派人請如來佛祖,有點像打110的意思,請如來佛當這個「警察」。
面對「警察」的盤問,猴子繼續說「瘋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自己要當玉帝。這就讓我想起了我們小時候玩打仗遊戲,先「封官」:我是司令,你是團長,他是小兵,然後大官指揮小官,小官指揮小兵去打仗。公平起見,當官是輪著當的。當然「公平」也是相對的,有時候為了當上「司令」,小孩們也難免鬧將起來。
「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我懷疑玉帝對孫悟空的態度,除了「大棒加奶糖」,似乎還類似當年鄭莊公對他弟弟叔段一樣,有「釣魚執法」、「請君入甕」的嫌疑。其目的,是將這個刺兒頭打發給西天佛祖。
在此時,以玉帝為首的天宮集團可能因經營不善將要裁員,而以如來為首的西天集團因為業績突出正在擴招,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孫悟空後來被如來收編,進而成為取經團隊的重要成員,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人的修養不一定與他的身份和本領成正比。對於猴子,他的本領越大,身份越高,野心和脾氣也就越大,這個「熊孩子」就越「熊」。所以在五百年有期徒刑和取經過程中,他需要修行,更需要修心。五行山、緊箍咒、十萬八千裡漫漫長路和九九八十一難的磨練,對於他來說,就是這樣一個修行和修心的過程,也是他個人的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所以我們看《西遊記》,是非常有代入感的。哪個大人小時候沒「熊」過呢?每個孩子也都要成長,走自己的修行和修心之路,也要經歷屬於自己的「八十一難」。我想這就是孫悟空這個經典角色,能給我們提供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