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村
唐朝末年,徐氏先祖經由浙江新安江遷至江西德興黃柏。經世代繁衍,至清朝中葉,已是人丁興旺,枝繁葉茂。一日端房的榮康公放鴨子至橫峰的脈山腳下,心中感嘆脈山之地風水: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盛,田不廣而肥饒。遂在脈山腳下結廬而居,成為橫峰青板脈山徐氏之始祖,譜稱脈山徐家,外呼徐村。衍至三代,兄弟分家,兄留徐村,弟遷3裡外的何山塢西面灣裡,建村後叫西山灣,當地人習慣把這兩個村子叫上徐村和下徐村。徐村地肥人勤,民風淳樸,建村以來,族人勤儉持家,崇文尚書,安居樂業,有不少故事在民間流傳。
話說張果老在蓬萊得道成仙之後,一日閒著無聊便想雲遊四海。想起隱居在靈山上的老友曾經有約,便騎著毛驢往江南而來。一路走走停停,遊山玩水,好不快活。
一日遊過龜峰沒走多遠,路過橫峰青板徐村時,見兩座高山之間仙霧繚繞。張果老喝住毛驢停下,走進雲霧之中,卻是一座不高的石山,山頂有幾根高大的石筍,矗入雲端。張果老正看的驚奇,忽感口渴,便牽著毛驢下山去尋水。他穿過一片古樟翠竹林,來到山腳,看到一汪深潭,長寬丈許,潭水清澈見底。
張果老正要俯身喝水,卻見潭中一青一紅兩尾鯉魚正搖頭擺尾歡快地遊著。這張果老原本是山廟裡的一個小和尚,因偷吃了人參果而成仙。這會兒他又犯了嘴饞,便撈起鯉魚,走上山去,架起鍋碗瓢盆,準備打盤享用一頓。
再說那潭邊有一棵山慄樹,樹下正酣睡著一個小孩兒。這小孩原是個孤兒,有點傻,被張天師路邊撿來送給靈山老母撫養,大家叫他張傻兒。因王母娘娘壽誕將至,靈山老母見石潭那兩尾鯉魚頗有靈性,就讓張傻兒前去守護,養大了好送給王母娘娘做壽禮。
卻說這張傻兒忽的一個激靈醒了過來,到潭邊看那鯉魚在不在?這一看嚇出他一身冷汗,好好的魚兒卻不見了!這還了得!張傻兒趕緊四處尋找,也該他運氣不絕,正巧張果老要將魚兒開膛破肚,被他看到,他大喝一聲:「偷魚老兒,快還我魚來!」嚇得那張果老趕緊將魚扔了。心想這事要是傳將出去,顏面何在?便趕緊將鍋碗瓢盆打翻扔掉,毀滅證據。他跳上毛驢就跑,不想起跳那一刻,一隻腳因用力過猛,在石頭上留下了腳印;那毛驢慌亂中被張果老壓得四腳亂蹬,也在石頭上留下了足跡。正可謂:仙子騎驢何處逃,至今足跡尚昭昭。
如今在徐村的石頭山上,張果老和毛驢的腳印依然清晰可見。如果你有心,還可以找到不少他扔掉的鍋碗瓢盆的印跡呢。
張果老石潭偷仙魚的醜聞傳開之後,他自己也覺得臉面無光。在某個深夜,他將石潭悄悄變大,放入魚苗,因這石潭之水源於石縫之中,吸天地之精華,清甜甘醇,故魚兒肥美味鮮,養得這方土地上的兒女個個俊美無比,羨煞鄰村多少眼光。那張傻兒也因護魚有功,長大後又一直守護在徐村,保護村子平安,後封為張將軍,至今仍在徐村的山廟裡被供奉。
徐村還有一座被過往司機稱作「神山」的脈金山,常年封禁,植被豐茂,古木參天。從青板去徐村,翻過恩長嶺,脈金山頓時躍入眼帘,它濃密的喬木林與周邊長滿灌木的山林截然不同,顯得特別高大神秘。以前常有過路司機說「這是一座神山。」
脈金山雖不是「神山」,卻也有著神秘的傳說。自古以來,在脈金山的古木林中,不允許任何人在山上葬墳。村民也不允許上山砍伐樹木,但流浪者和乞丐卻可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徐村本地人要到十幾裡外的高山深谷中去砍茅柴,卻讓流浪者和乞丐在自家門口的來龍山上撿拾粗壯的棍子柴,體現了徐村人悲天憫人的情懷。徐村人對脈金山的這種情懷讓外界難以理解,無形中也增加了脈金山的神秘色彩。
脈金山更神秘的是藏寶的傳說。有人說,脈金山其實就是「埋金山」的諧音。徐村以前是一個富裕之地,有「九代沒穿過蓑衣」之說,至今在當地仍流傳著「水流水不響,黃金三萬六千兩」的故事。說的是祖上為避戰亂,將三萬六千兩黃金埋在一個有水的地方,但具體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歷代以來,不光徐姓子孫在尋找這個寶藏,凡是知道這個傳說的人都對此頗感興趣。甚至連先祖的墳墓都被盜墓賊光顧,幸好層層疊疊的青石板壓得嚴嚴實實,盜墓賊才沒有得手。脈金山因山高林密,陰暗瘮人,平時膽小的人不敢單獨上山,儘管有「埋金山」之說,盜墓賊卻也無從下手。
其實徐村本地人更傾向於寶藏埋在某個井裡。因為「水流水不響」,應該是泉水噴湧的地方。但村裡幾口老井也沒發現異常,幾次把老井裡的水抽乾,也未見井壁上有什麼暗道機關之類的東西。時間久了,人們對寶藏一事就漸漸淡忘了,只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直到有一天,村裡有個人提出了「水流水不響,黃金三萬六千兩」的新解,人們才恍然大悟。他說:「祖上流傳下來的並不是真的有黃金埋在地底下,而是告誡子孫後代要好好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原來「水流水不響,黃金三萬六千兩」是要求我們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埋頭苦讀,博取功名。
不管脈金山有沒有寶藏,它永遠是徐村人心中的一座「神山」。(徐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