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個帥點的閻王
01
聊齋裡的三生可不是愛情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的三次生命,於幽默中含著辛辣的諷刺。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劉孝廉,他可以記起前生的事情。前生的他是一位鄉紳,行為不檢點,六十二歲那年死了。去了閻王殿,閻王給他鄉紳的禮遇,請他坐下還給了他一杯茶。他發現閻王的茶顏色清涼,自己的茶卻渾濁不堪,疑心閻王騙他喝孟婆湯,於是偷偷把茶倒了。
這裡閻王的形象很顛覆,閻王應該是兇神惡煞能鎮鬼惡,竟然還給鄉紳奉茶,雖然是為了騙他喝孟婆湯。難道不是直接灌嘛。好吧,我們姑且理解為為了劇情發展。
喝完茶閻王立馬變臉,細數鄉紳生前所犯惡行,罰他做馬,即刻有厲鬼上前拉著鄉紳來到一家,鄉紳不肯去,厲鬼抽了他一鞭子,鄉紳疼得暈了過去。等他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馬廄裡,聽到有人說:「黑馬下了個小馬駒,還是個公的。」鄉紳明白過來自己已經轉生為馬。後來不堪忍受被人騎和鞭撻的痛苦,絕食三天,鬱郁而死。
死後來到陰間見了閻王,閻王更加生氣:「你這是故意逃避懲罰,那就罰你做狗吧!」
於是群鬼一頓亂毆,劉孝廉吃痛逃跑跳下了絕壁。再次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狗窩裡,旁邊還有母狗在給他舔毛。劉孝廉明白過來,自己又變成了狗。他發現自己看到糞便就覺得香,竟然還有點想吃,可是他的靈魂還是一個人啊,怎麼能做如此汙穢的事情呢?這麼過了幾年,心裡窩囊得不行,想自殺又不敢,於是在某個月黑風高夜,他衝上去狠狠地啃了一口主人的屁股,主人大驚之下把他亂棍打死了。
劉孝廉的靈魂再一次來到了閻王殿。閻王一看怎麼又是你?當蛇去吧。於是把他關在暗室,不見天日,有一天,他竟然爬了出去,才發現自己身在一片茂密的草叢中,身體是一條蛇的樣子。他立志不吃生靈,餓了就吃點野果子。每每想自殺,又不敢害人而死。忽然有一天他聽到有一輛大車疾馳而來,於是趕緊躺平在路上,終於讓車壓成了兩半。
他再一次來見閻王,閻王頭都大了。最後閻王念他沒有傷人,準許他投胎為人。生下來就能說話,後來考取了孝廉。每每勸別人:騎馬要放上鞍子,不要用腿夾擊馬腹,這比用鞭子抽打還要厲害。
02
起初只覺這是個帶著黑色幽默的志怪故事,看到異史氏的評論恍然大悟。
「毛角之儔,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內,原未必無毛角者在其中也。故賤者為善,如求花而種其樹;貴者為善,為己花而培其本;種著可大,培者可久。不然,且將負鹽車,受羈馽,與之為馬。不然,可將啖便液,受烹割,與之為犬。又不然,且將批磷介,葬鶴鸛,與之為蛇。」
大意是說:禽獸裡也有王公大人,反過來,王公大人內未必沒有禽獸。(罵的好罵的妙)貧賤之人做善事,就如同喜歡花而種樹;富貴之人做善事,就如同已經有花而培育根基。種花可以長大,培育根基可以使花開的長久。不然的話,變成馬,拉著馬車,套著籠轡。再不然,變成狗,吃屎喝尿,還要被人宰殺。還不然,變成蛇,披上鱗甲,葬身鸛鶴之腹。
這段評論大意是要人行善,否則就要遭受報應。
裡面的諷喻讓人忍俊不禁,於幽默中帶著深深的諷刺。許多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內心還不知是什麼毛角之獸,為了利益出賣靈魂,屎尿也聞著香。
03
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痛過才會懂。
劉孝廉嘗過馬的切膚之痛後明白過來騎馬要放上鞍子,不要用腿夾擊馬腹,這比用鞭子抽打還要厲害。經常以此告誡他人。
可悲的是現在還有好多人明明嘗過痛苦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劉孝廉喝了那碗孟婆湯就不會有記憶,渾渾噩噩的做馬做狗,等待懲罰期滿。可他偏偏沒有喝下孟婆湯,以一個人的靈魂穿越到了畜生的身上,幾欲求死。
到底是作為一個動物不快樂,還是動物有了人的思想才不快樂?我想根源還在於人的思想。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喝孟婆湯好還是不喝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