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講個三生三世輪迴的故事。主人公是兩個人,一個叫興於唐,另一個佚名,為了方便講述我們就叫他盛於漢。
先說頭一世,話說盛於漢在某縣任縣令,同時兼做當地鄉試的考官。他在審閱考生試卷的時候,閱到了一位叫興於唐考生,這個興於唐在當地算個名士,可是卻屢試不第,其實興於唐文章寫的很不錯,但這次他卻又被盛於漢給打壓落了榜。興於唐懷才不遇,居然一氣吐血而亡。
興於唐死後來到地府,他不甘心冤死,於是就拿著他的試捲去閻王那裡告盛於漢。他在殿外大吵大嚷,他這一鬧,結果引起數千名因同病而死的冤鬼們的共鳴,於是大家就共同推舉興於唐作他們的首領,一起去閻王處告狀。
大家知道,天上玉帝負責,地上皇帝負責,這個地下當然就是閻王負責了。閻王接到狀紙後就派人把盛於漢從地上提來審問,問他為何打壓優秀人才,而選取平庸之輩。盛於漢活的好好的,突然就一命歸西來到地下,心裡納悶,閻王一問才知道是給那些沒有考中功名的怨鬼告了,於是就辯解說,自己也只是執行上方主考官的意圖,是捧是貶都是上面意思。
於是閻王又捕來主考官。向他轉述了盛的辯詞。這個主考官也很狡詐,隻字不提受賄賣功名之事,辯解說,自己做為主官只是把握大方向,下面即使有好文或者賢才,但分管的考官不推薦,自己又怎麼能看得見?
閻王聽後說:「這件事你們不能互相推諉,失職的責任你們各有一半,按照律例應受鞭笞之刑。」於是叫差役們對他倆施刑。這興於唐在階下看到閻王只是判了二人鞭刑,覺得刑罰太輕,很不滿意,便突然大聲喊叫,臺階兩邊的群鬼也一齊呼應。閻王問他們為什麼喊叫,興於唐高聲說:「笞刑太輕,必須挖去他們的雙眼,作為對他們不辨文章優劣的報應。」
閻王聽罷認為他們的要求太過分,不肯答應,可是群鬼的呼聲越來越高。閻王便說:「他們其實並不是不想選到好文章,只是因為他們才疏學淺,不識好文。」於是做為懲罰,閻王就讓手下對盛於漢與主考兩人用了重刑。這下群鬼這才解氣,都說今天幸虧有興先生,我們的冤枉終於昭雪了。
第二世:話說這盛於漢受了重刑之後,便被押送去陝西一個平民家裡重新投生做了人。一轉眼到了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正值地方上土匪作亂,盛於漢不幸被賊人裹挾。後來官府派兵圍剿盜匪,盛於漢也被官軍俘虜,他心想:自己又不是賊寇,提審的時候辯解清楚就可以被釋放回家。可當他被押到大堂上一看,坐在上面審案的縣官,也是個二十多歲青年。再仔細打量,居然是前世的冤家興於唐。盛於漢心裡說:「這一下,我可要完了。」果然,可能真是前世孽緣未了,其他被俘的人員全部獲釋,只有盛於漢被留在最後發落。結果不容他辯解,就被判了斬首示眾。
這次的盛於漢可算是冤死,於是一來到陰曹地府,立刻向閻王投狀訴訟興於唐。告他濫殺無辜。可這次閻王並沒有立即下令拘捕興於唐,而是等著他享盡了俸祿的運數。過了三十年,才把他逮捕歸案。
閻王還算公正,讓二人當面對質。判了興於唐以隨意殺人的罪名並罰他轉世為畜牲,同時在審查時又發現盛於漢曾經在「地府」這邊為報私仇鞭打過興於唐的父母,於是也判罰他轉世為畜。盛於漢恐怕興於唐來生再進行報復,於是請求閻王讓他轉生作一隻大狗,而讓興於唐轉生為小狗。
閻王獲準,於是盛於漢轉生成一隻大黃狗,它每天在無所事事在街上覓食。有一天,大黃狗正在街上趴著,忽然看到一位從南方來的客商,攜帶一隻的小狗從這裡經過,形體跟一隻小貓差不多。大狗仔細一看這隻小狗,認出來居然是興於唐變的。想起前世恩怨於是便生報復之心,它認為對方體態弱小,容易對付,於是躥過去就咬。結果那小狗毫不示弱,兩條狗瞬間打在一起,也許還是前世有積怨,結果誰也拉不開,越咬越兇,最後雙雙喪命。
兩狗死後,一起來找閻王評理。他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閻王見到又是這對冤家,嘆道「你們兩個這樣以冤報冤,何時算完?今天我要為你們加以排解,讓你們今後好生相處,化幹戈為玉帛吧。
於是閻王就大筆一揮,重新判定了兩人轉世後的命運。決定讓興於唐來世做的盛於漢門婿,讓兩人成為親戚好好相處。
第三世:話說盛於漢再次轉生到山東慶雲縣,這次命運一帆風順,家財萬貫,二十八歲鄉試中舉,後又生了一個嫻雅安靜,品貌端莊女兒。當地的世宦貴族都爭著送聘禮來求婚,但都被盛於漢拒絕。後來,盛於漢偶爾路過臨郡,正遇上學使大人為參加官考的生員評定等級,其中考中第一名的正是再次轉世的興於唐。
於是盛於漢便邀請興於唐到自己住的旅舍相聚,對他熱情款待。又向他打聽家中的情況,得知他還沒有娶妻,於是就決定將自己的女兒許配興於唐。別人不知原因,都認為這是因為盛於漢愛惜人才,而卻不知他們之間有多次前世的淵源。
不久,盛於唐就娶了盛於漢的女兒,夫妻生活恩愛美滿。可是這個女婿因為持才自傲,常常對嶽父不敬,有時一年到頭也不登嶽父的家門。而盛於漢今生好似頓悟,並不計較,對女兒女婿非常關心。後來盛於唐屢次考試都遭到失敗,始終無法獲得功名。而盛於漢不愧前世為官,於是他又多方替興於唐鑽營謀劃,打通各種環節,終於打開了興於唐的仕途之路。從此翁婿之間也前嫌盡釋,兩人感情融洽,如同父子一般,並被傳為佳話。
點評:上面這個故事出自《聊齋志異》卷十《三生》。三生,在佛教中指前生,今生和來生。《聊齋志異》中名為《三生》的篇目有兩篇。這篇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考官和一個考生因考試結下仇怨,兩個人竟用了三生三世來相互報復,最終還是閻王做了和事佬,讓他們兩人化解了恩怨。
在《聊齋志異》中有不少故事是諷刺古代的科舉制度的文章,據說作者蒲松齡就是科舉的受害者,一輩子都沒考中,到65歲他還打算和孫子一起去考場,被夫人攔下了。他在書齋裡還掛著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可見,在中國古代,要想出人頭地,過科舉之一關是唯一的途徑,科舉中第對一個讀書人是多麼重要,難怪前文中興於唐因為科舉被廢和考官結下了的仇怨,最後經過幾世的輪迴才得以化解。社會選拔人才應該廣開途徑,不拘一格,只拘泥於科舉,會埋沒很多有用之才,造成很多悲劇。
難怪蒲松齡老先生在文末發出如此感嘆:「因為一次被黜,仇恨三世不能化解,怨毒之深到了如此的程度!閻羅的調解雖然很恰當;然而階下有這種冤情的人千千萬萬,如此眾多,莫非天下考官的愛婿,都是陰曹地府裡那些因被黜而悲嗚呼號的冤鬼嗎。」
當然這個三生三世的故事其實並不可信,相信轉世輪迴,因果報應的畢竟也只是少數人,但個體生命之間互相感應,互為因果,這其中的關係還是複雜微妙,難以預測的。與人為善,勸人向善,不作惡,始終是世上恆久不變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