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嶼是《三十而已》裡備受爭議的角色之一,他用冷漠和寡言成功擊碎了鍾曉芹對婚姻的美好憧憬,在養魚上花的心思比在老婆身上多出好幾倍。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結婚就是為了輕鬆省心,婚姻不就是避風港嘛!」
高加林是路遙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作為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知識青年,他經歷了從民辦教師到農民,再到縣委通訊幹事,最後再到農民的起伏人生。他在人生低谷時,與痴愛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相戀,後來為了在事業上能走捷徑,又選擇與城市姑娘黃亞萍在一起,最後輸了事業,也錯失了愛情。
陳嶼與高加林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下,人生經歷也大不相同,但他們在感情中有一個共性:渴望避風,卻不願意做港。
陳嶼的童年是不幸的,沒有感受過父愛,母親也把更多的愛給予了弟弟,他在孤獨中長大,內心缺乏安全感。
婚前的陳嶼並不是沉鬱寡言的,他也曾對工作熱忱,也會在戀愛中給鍾曉芹一點能力範圍內的浪漫。但他是個欲望很小的人,對他來說生活越平淡越好,在工作上不爭不搶的他漸漸被排擠,在婚姻中,他的冷與鍾曉芹的熱相碰撞,終究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他像他的名字一樣,活成了一座孤島。
陳嶼孤僻寡言性情的形成,主要還是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無愛且波折的成長環境讓他心生疲憊,以至於在自己有家庭後才極度地渴望生活的安寧。
高加林與陳嶼不同,他是個欲望很大的人。
他原本有一份比較理想的職業,高中畢業後回村做了民辦教師,作為農民的後代,他迫切地希望自己的職業能與農民區分開來。但好景不長,他的民辦教師的飯碗被村裡「能人」通過走後門擠掉了。就在他一蹶不振之時,同村善良美麗的姑娘劉巧珍走進了他的世界。雖然高加林從內心覺得與一個農村姑娘相愛,等同於把自己的人生困在了農村,但他又很享受在身心疲憊時得到劉巧珍的愛撫,在那段人生的低谷期,劉巧珍是高加林的避風港。
後來,高加林因為叔父的關係,有機會進城做了縣委大院的幹部,原本逐漸趨於平靜的內心又開始翻騰起來。為了尋求事業上的捷徑,他拋棄了劉巧珍,把城市姑娘黃亞萍當成他新的避風港。然而,事與願違,走後門的事被人揭發,高加林再次被打回原形。
陳嶼與高加林都是缺乏安全感,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不同的是,陳嶼是希望用婚姻為自己遮風擋雨,癒合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創傷。平淡與安寧,是陳嶼的安全感。而對高加林來說,安全感是欲望的達成,他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不斷尋找感情的避風港,殊不知,這樣的心態反而致使他一直陷入風浪之中。
離婚後的陳嶼,似乎被打通了任督二脈,花各種小心思追妻。在鍾曉芹和鍾曉陽在一起後,他更是頹廢度日,覺得日子過得了無生趣。可以說,陳嶼是在離婚後才懂得了婚姻的意義,婚姻於他而言確實是避風港,沒有了婚姻的保護殼,他就是煙波浩渺的大海上的一座小孤島,孤獨無依,看不到希望。
陳嶼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懂得反思,能在離婚後反省自己在婚姻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作出補救措施。陳嶼和鍾曉芹之前的婚姻之所以破裂,除了兩人生活習慣不同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都不懂得在婚姻中做出改變,守著各自的固執一意孤行。無論在後面的劇情中,陳嶼能否與鍾曉芹重歸於好,相信陳嶼在今後的感情中都能有更成熟和理智的態度。
高加林沒有陳嶼的這份幸運,當落魄的他再次回到農村時,劉巧珍已經嫁作他人,他沒有彌補的機會。
也是在失去劉巧珍後,高加林才意識到劉巧珍才是真正適合他的人,也是他真正愛的人,然而這份心痛只能成為他感情中的一個沉痛教訓,失去的美好永遠不會重來。
高加林寧願委屈愛情,也不願委屈理想,他把愛情當作實現理想和自我價值的鋪路磚。他以為只要自己懂得感情的取捨,就可以風平浪靜地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高加林的迷失在於他沒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卻想享受風平浪靜的浮華。捷徑,看似最好走,卻最需要願賭服輸的魄力。
就像鍾曉芹說的,都想避風誰來做港呢?美好的感情與婚姻是我們心靈休憩的港灣,但這個港灣需要伴侶雙方共同建立,更需要長久的修葺與完善。只願享受而不懂付出的人是無法在愛的港灣裡永享安逸的,因為只有雙向付出的愛才是平衡的,唯有平衡才能永恆。
作者簡介:我是@Song的雜話鋪,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與生活感悟分享在這間小小雜話鋪裡,歡迎大家來到我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