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借用鬼狐深刻展現人性美醜,在現代影視技術的突破下,聊齋裡充滿想像力的各種神怪故事成了熱門,俗稱大IP,不少著名電影電視劇均取材於這部小說,讓這部幾百年前不被正統學界接受的作品大放異彩。要是晚生400年,蒲松齡今天也得是收入豐厚的暢銷書作家!
倘若是一個久居官場的人,想必滿腦子沒有空閒去琢磨那麼多奇思怪想,沒錯,蒲松齡才華橫溢,但卻終生沒有考取功名,一輩子都是老秀才,72歲才勉強由朝廷給了個貢生。似這樣的落魄者我們很容易想到那個孔乙己,當然,蒲松齡可比孔乙己勵志多了。
細數蒲秀才的一生,科考始終繞不過,因為他一輩子都在考試。
蒲松齡出生在1640年,當時尚在明末,離清朝入關坐穩天下還有4年。
1655年,蒲松齡16歲,定下親事的未來媳婦劉氏突然來到家中,原來是謠傳清廷要從民間選女子充後宮,為避難,丈人將閨女提前送到親家。劉氏與蒲母呆在一起,風波過去又回了娘家。當然,2年後,二人還是按時完婚。結婚早還是有好處,起碼可以一邊考試一邊生娃,如果屢試不第,媳婦也娶不到,那這人生怕是沒這麼從容了。
19歲時,蒲松齡參加童生考試,在縣、府、道三試均是第一,早早的出了名,未來前途看上去一片大好。
然而,高開低走的科舉之路就此開始。
1660年,蒲松齡21歲,首次鄉試未中。24歲二次鄉試未中。
家庭生計還是要維持,既然無法考取功名,28歲的蒲松齡只好做起了教書先生。
32歲,三次鄉試未中。35歲第四次又未中,而同年,蒲家第4個孩子已出生。
40歲時,蒲松齡開始了長達30年的坐館生涯,在西鋪村畢際有家駐家指導子弟學業功名,併兼做捉刀代筆的服務。
48歲時,蒲松齡再戰考場,這次因為文章寫得太長,考試成績作廢。看來故事好手也不見得是好事,洋洋灑灑寫起來沒完有時也會惹禍。
51歲,第六次鄉試,仍然因為違規被取消成績。考試經驗如此豐富,居然連續兩次違規,蒲松齡是否故意為之,還真不好說。
63歲,時隔多年,蒲松齡再次參加鄉試,結果依然如故,舉人似乎與他沒有半分緣分,自此再沒參加過鄉試。
從21歲到63歲,黑髮變成白髮,少年成了老者,然而身份依然,沒有半點功名。
好在蒲松齡足夠勤奮,自小在鄉間長大,耳濡目染不少神怪民間傳說,既然失意於功名,則在賺錢餬口之餘,仍堅持了自己的愛好,搜集整理編寫了《聊齋志異》。有資料表明,蒲松齡20多歲就開始了書稿的編寫,40歲時已有初稿,48歲時,已有名士王士禛索要書稿閱讀,實際上在之後幾十年,聊齋的故事仍在不斷增加。
目前的《聊齋志異》全書有490多篇,內容龐雜,風格不一,優劣分明。故事中有的揭露官場黑暗,有的鞭撻豪紳為富不仁,還有的譏諷科場考試的不公,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讚美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吶喊。
據說,蒲松齡為了搜集故事,曾長期深入民間,從老鄉口中搜羅各種傳說。如果看故事的駁雜和質量的參差不齊,的確有這種可能。
清朝大名士紀曉嵐很是看不上《聊齋志異》,自己也寫了本類似題材的作品,叫做《閱微草堂筆記》。刻意與前者保持不同。然而,後世評價來看,該書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都與《聊齋志異》相去甚遠。從這點看,科考厲害不代表文章厲害,文章厲害更不代表故事精彩。
一個屢試不第的人,堅持自己的理想,寫出大堆非主流文章,這在今天看起來更有雞湯勵志的意義。如今對成功的定義更加多樣,認可人們能力的維度更加多元,考試不理想時,想想蒲先生,如何不能再振作下,繼續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