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西王母和蟠桃仙子的故事(中國民間故事)

2020-08-26 贏在思維—思維與邏輯

五彩瑤池的擁有者西王母,是那崑崙山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子呢?

關於西王母的傳說,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各種記載頗有出入。有人說她是古代西域某一個小國的女王,長得極為兇狠猙獰,有著蓬亂的頭髮和老虎一樣的牙齒,連野獸見了都因為害怕她而要逃離。這種說法裡,西王母簡直就是母夜叉一般的人物。也有人說得有名有姓頭頭是道:西王母姓楊,閨名婉玲,後來得道成仙,住到了崑崙山上。因為其賢能,西王母就代替玉帝掌管宮廷,是一位雍容華貴、氣度不凡的中年女子。

傳說周穆王在西徵途中曾經路過崑崙山,受到了西王母的熱情款待。周穆王在瑤池上飲酒賦詩,流連多日,被仙酒美景迷得不亦樂乎。後來,在班師回京的路上,他還想再次拜訪西王母,可惜仙凡之緣可遇不可求,雲霧繚繞的崑崙山只可看到密密的深林。

西王母為人們所熟知的,除了她光彩奪目的瑤池,就數那讓人垂涎的蟠桃園了。《西遊記》裡,孫悟空曾經被派管理蟠桃園,結果卻是蟠桃園裡所有成熟的桃子都進了這隻頑猴的肚子。那可是幾千年一結果的仙桃啊!西王母重視自己的蟠桃,從來就只讓自己信任的人看管,對孫悟空的一番大鬧自然是惱怒至極。那麼,孫悟空未曾來時,蟠桃園又是誰管的呢?

據說,西王母一共有四位貼身的侍女,分別是王子登、郭密香、紀維容和董雙成,而蟠桃園的看管者,就是這位董雙成。傳言她是西王母的心腹,在這四人中地位最高。其實單從董雙成一直以來都看管著西王母珍視的蟠桃園一事,就足以證明她的地位不同於一般仙女了。所以,她也被稱為西王母的蟠桃仙子。

那麼這位蟠桃仙子董雙成,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傳說董雙成原本是個凡人,出生在杭州。杭州這麼鍾靈毓秀的地方,自然多出美女,董雙成也不例外,出落得姿色不凡、嫵媚動人,全身上下都洋溢著一份靈動的氣質。董家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為官清廉謹慎,嚴律自守,經常以史為鑑,出謀獻策。商朝滅亡之後,董家先祖就定居到了錢塘江畔,過著隱居的生活。每年春季,桃花盛開,董家的屋子掩映在美麗的桃花林裡,自然別有一番風味。

在這樣的環境中,董雙成被薰陶得從小就愛桃花,常常在桃花盛開的季節,如痴如醉地觀看,不嫌疲累。董雙成日漸長大,秀麗的容顏也漸漸比花更美。美豔的董雙成穿梭在桃花林裡時,大有「人面桃花相映紅」之意趣。

這一日,董雙成正在欣賞桃花,突然間腦子一轉,就想了個主意來利用桃花。她採摘最新鮮的桃花,搭配山中的靈芝等名貴草藥煉製丹藥。董雙成心思細膩,聰明靈慧,這丹藥竟被她煉成了。最初的時候,丹藥僅僅能清痰化氣,漸漸地,在董雙成的細心研究琢磨之下,通過改進配方、控制火候,後來煉製的丹藥就有了質的變化,能治療多種疾病了。於是,前來向董雙成討藥的人就變得絡繹不絕了。

因為需要丹藥的人多,董雙成就不得不多加煉製,這下可好,從採藥摘花到守爐煉丹,董雙成常常忙得不可開交。但是董雙成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姑娘,知道自己的丹藥能救人一命,所以再忙都非常開心。

偶爾有了閒暇,董雙成就會吹笙自娛。時間長了,她的笙也就吹得極有水準,據說甚至能引來百鳥聆聽。董雙成最為有名的笙曲就是《丹小鳳》,甚至能引來仙鶴。所以附近的鄉親都非常喜歡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

當時,黃者之說(即神仙導引之術)已經慢慢興起。能做神仙從而長生不老法力無邊,這當然是眾多人們的希望,於是那些豪門貴族就開始尋找風景秀麗的地方,築廬結庵,興寄煙霞,吸取日月精華,提煉百卉的汁髓,以期在碌碌塵世中,能夠不食人間煙火,進而白晝飛升,得道成仙。

董雙成能煉製治療多種疾病的丹藥,自然成了眾人的追隨目標。董雙成認為,這些丹藥都是用百花靈草煉成,就算不能讓人得道成仙、飛升天宮,對身體也是有益的。於是董雙成就把自己的方子傳了出去,故而錢塘江畔就多了許多結廬煉丹的虔誠信徒。

一年春天,在午後燦爛陽光照耀下的望仙橋,董雙成煉成了一爐「百花丹」,揭開爐蓋,頓時異香撲鼻,聞著便心靈通透,全身舒暢。她吃了幾顆,就覺得自己神清氣爽,精神百倍。董雙成心裡十分高興,忍不住取出形影不離的笙來演奏。霎時間,悠揚婉轉的曲子瀰漫在天地間,百鳥都聚集過來,繞著董雙成盤旋飛舞。看著美麗的鳥兒們,董雙成更是不禁輕啟朱唇,高歌了一曲,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聲音引來了幾隻翩翩起舞仙鶴。仙鶴繞著董雙成盤旋了幾圈,就匍匐在臺階下,仿佛心有靈犀,董雙成跨上了仙鶴。仙鶴一聲長鳴,載著她直衝天宮。人們都看傻了,一動不動地盯著直到看不見。

這隻仙鶴,它載著董雙成一直飛到了崑崙山西王母那裡。西王母早聽說人間有一位善於種桃樹的女子,如今那女子就站在自己面前,頓時歡喜不已,把她留在了身邊。於是,董雙成就成了王母娘娘身邊的侍女,因為她聰明懂事,王母娘娘就越來越喜歡她,後來有什麼事就都交給董雙成去做。

其實前面的那些雜事都算是西王母對董雙成的考察,西王母最終的用意是想讓她照顧蟠桃園。蟠桃是仙宮中的極品珍果,自然是要一個細緻的人來用心管理。西王母對董雙成放心之後,就讓她重點照看蟠桃園了。蟠桃的保護、採摘和分配都是極為重要的事情,董雙成非常忙碌。每年的瑤池盛會,那麼多被西王母賜下去的蟠桃,都是經過董雙成的纖纖玉手挑選出來的。

而在凡間,吃過蟠桃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周穆王,還有一位就是漢武大帝了。在《漢武帝內傳》中有記載說,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武帝迎西王母于禁宮之中,但見西王母在群仙女簇擁中冉冉從空中下降,「文採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大華結,戴太真晨嬰之冠,履元瓊鳳文之舄,視之可年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西王母由董雙成攙扶著進入大殿,在殿裡與漢武帝相談甚歡,並讓董雙成送給漢武帝四個蟠桃。漢武帝吃過之後,只覺得唇齒留香,全身舒坦,於是就把桃核小心地收起來,想在凡間栽種。西王母看了,就笑著說:「這桃子三千年才結果,而且中原的土地過於貧瘠,就算種植,也是結不成果子的。」漢武帝只好作罷。

西王母回天宮之後,漢武帝就一直對嘗過一次的蟠桃念念不忘。畢竟這等仙果的味道是難以想像的美妙,而且還對身體產生了奇妙的效果,漢武帝就總想著怎麼能再吃到蟠桃。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作東方朔,這人雖然有幾分才華,卻也過於自傲了些。他曾經上書漢武帝:「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是以冒死再拜以聞。」

在中原這歷來講究謙虛的地方,這麼一個極力表揚自己的人就顯得格格不入。漢武帝認為他是個人才,但文辭不遜,高傲自我,就僅僅讓他待詔公車署而已。但是不久,他就獲得了漢武帝的青睞,官運亨通,扶搖直上。而且,東方朔的狂妄也更為嚴重。他時常捉弄朝中的大臣,甚至曾經在上朝之前喝得爛醉,在朝堂之上對著大殿的柱子撒尿!大臣們都覺得不可理喻,對他憎惡至極,但是漢武帝只是一笑了之。

為什麼東方朔突然受到漢武帝如此青睞呢?原來,東方朔曾經三次長途跋涉,不遠萬裡到崑崙山為漢武帝偷取蟠桃。能吃到這麼神奇的仙果,漢武帝自然對東方朔另眼相待了。

至於東方朔是怎麼盜取的蟠桃,這就跟董雙成有關了。話說董雙成是在二八年華時乘鶴飛升的,神仙又不會老,董雙成就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美貌。但是,雖然長生不老,貴為神仙,董雙成心裡卻也有著自己的苦楚。她畢竟只是西王母的一個侍婢,一切行動都不能自主,上千年來就接觸有限的幾個人,做著同樣的事情,掌管偌大的一個蟠桃園,心裡能不苦悶嗎?

突然有一天,一位英俊的男子前來陪她聊天,話語還風趣幽默,董雙成自然是芳心大喜。董雙成表面上顯得十分嚴肅,但她內心裡對東方朔那些越軌的、毫無顧忌的話還是非常受用,常常聽得她臉上時紅時白,東方朔也就能順手牽羊把蟠桃弄到手。所以有時一個人膽小就辦不成事,東方朔敢於在皇帝和神仙面前放肆,他就活得很瀟灑。

據說,後來到了宋朝,在西湖畔的望仙橋附近,曾有位道士挖到了一塊奇異的銅牌,上面還有隱隱約約的文字:「我有蟠桃樹,千年一度生;是誰來竊去?須問董雙成。」這說的就是東方朔偷蟠桃的故事。

而漢武帝每次都把自己吃剩的桃核一個個小心地收藏起來。據記載說,那些蟠桃核長五寸,寬四寸七分。桃核都這麼大,可想而知蟠桃有多大了!據說,這些蟠桃核一直傳到了明代。

在明代以後,就再沒有西王母和蟠桃仙子的任何記載了。但是人們都已經深深地記住:西王母是一位雍容華貴、法力無邊的中年美婦人,蟠桃仙子董雙成是一位美貌善良的少女。也許有一天,人間也能種植出美味的蟠桃來,那時,你我就有口福了!

相關焦點

  •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黎青屏顏萍搜集整理王母娘娘派九女下凡,管理人間,交待:風颳到山裡,雨下到川裡。九女聽成了:風颳到川裡,雨下到山裡。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察看,風颳在川裡,雨下在山裡。擰住九女耳朵,一擰,用勁大了點。一隻耳朵擰掉了。
  • 《乾隆皇帝送禮》等民間對聯故事
    民間對聯故事(一)《乾隆皇帝送禮》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看到一戶農家在操辦喜事。他便差人去送一份賀禮。民間對聯故事(二)在七八十年代艱苦的勞作中、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堅持筆耕並小有收穫,不少文章常被中央有關媒體和省地縣主流媒體採用。有關文章被選編於《黃梅新聞彙編》一、二集(只編兩集)。八十年代進城開辦鄂東首家信息公司——黃梅縣經濟信息服務公司。
  • 中國民間故事:送信兒的臘八粥
    從這以後,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 民間故事:鄭氏的故事(一)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8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定場詩:緣來緣去緣如水,情散情聚情何歸。緣已逝而情難止,生有涯而思無盡。念罷一首傷感的開場白,咱今天這則民間故事就要開講了。今兒咱這則民間小故事的主題思想同樣是宣傳正能量: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多行善事,切莫被金錢迷了雙眼,而莫做害人害己之事!
  • 故事: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經典民間故事)
    想必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劉海戲金蟾的故事,作為經典民間傳說故事,本故事最早本是道家典故,出自《列仙全傳》,用來宣揚遁世修仙的妙處。在民間,金蟾寓意財富,所以劉海戲金蟾又添加了喜慶色彩,寄託了人們渴望發財致富的淳樸觀念,成為了受人喜愛的旺財祥瑞之物,被製作成各種工藝品,擺放在店鋪之中,希望以此財運亨通,招財進寶。
  • 宿州民間的朱洪武神話傳說行將湮滅(38)
    筆者現文抄《酸甜苦辣》中一段文字,助說筆者傳太祖殺牛在宿州山窩裡的神化故事非筆者臆造:「解放前後的一段時期,農村文化生活很是貧乏,因此農閒時常常有一些說書的藝人(大多是盲人)來到村上唱絲弦,說大鼓和洋琴,他們一唱起來就是十天半個月。每天晚上吃罷飯後,全村男女老少,抱兒攜女趕到村中心去聽書,有時唱到熱鬧處,不聽雞叫決不罷休。孩提時代我就好聽故事,絲弦大鼓和洋琴類的曲藝演唱,一有機會我是場場必到。
  • 中國股市民間高手軼事(1)
    中國股市,有很多民間高手和有趣的故事,大家平時吹牛逼的時候,難免會提到他們。 今天跟大家分享兩個 A君一個普通的宅男,一直在一個小公司兢兢業業地上班,最大的興趣是做股票。 身邊的同時和家人一點也不知道他炒股。
  • 廣東著名民間歷史故事
    在繁華的圩市中,住著一位老神仙,他自稱司馬氏,又稱孔氏(稽查史書得知,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司馬氏與孔氏同源的家族,就自孔父嘉開始,孔父嘉即孔子六世祖,因官至司馬,所以他的後人以司馬為姓氏),別人問起他的年齡,他都擺擺手,說自己都不記得了,只記得親眼見過西江曾一度變為桑田,因此人們都習慣稱呼他為「司馬老神仙」。
  • 靈異事件與民間癔病 科學並不能解釋大千世界的所有疑問(續集)
    本文續(1月23日)本文只記錄民間趣聞軼事,只闡述一些記載和傳聞,也有自己所見所聞,我的意圖不是讓觀眾盲目相信,也不想搞封建迷信,意在增長民間知識,若有一天您有緣經歷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能想起這篇文章足矣。昨天講述到,深夜的白狐神秘的消失,向它開槍,槍居然沒響......我知道一定有人懷疑說我胡編亂造,你見過槍長什麼樣子嗎?
  •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何仙姑的故事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何仙姑的故事何仙姑是漢族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她苦修積善才修練成仙, 是世傳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原型為一個容貌非凡的女性,經常手持荷花。她的身世有多種說法,其中在流傳比較多的傳說中,除廣東增城說之外,還有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種說法,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 周口太康民間故事:陳老頭買窯貨
    戰國策上有句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比這個成語,更有警示意義。太康縣南邊有個鄉鎮叫老冢(讀若中,上聲),據說得名源自名相謝安曾祖的墓在這裡。離路邊五步遠的草叢裡,一條長蟲(蛇)正在吃一隻蛤蟆,兩條腿都吸到嘴裡了,蛤蟆呱呱叫著掙扎著。覺得蛤蟆可憐,陳老頭就撿起路邊一塊碎磚頭,想砸蛇救蛤蟆。這時一陣風吹過,搖動樹枝,掉下來一個刀郎(螳螂),不偏不斜掉在長蟲頭上。長蟲一驚,把蛤蟆吐了出來,搖晃著頭把刀郎甩下來,竄進草叢跑了。蛤蟆蹦躂蹦躂,看到刀郎,跳起來,一吐舌頭,把刀郎沾到嘴裡。
  • 民間故事:神馬和白馬寺(中國民間故事)
    保安三莊(今甘肅省積石山幹河灘、梅坡、大墩三個保安族居住的村莊)緊靠著巍峨的積石山,積石山正對著保安三莊的一條谷壑叫崔家峽。在這裡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流傳著。保安族是一個非常善良、勤勞、誠實而又充滿愛的民族,他們愛家鄉的山山水水,愛一切花草樹木和動物。凡是在保安人的土地上飛的、跑的、跳的有生命的動物,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螞蟻和一棵小草,他們都保護、愛惜。
  • 印尼民間故事--龍和巨人
    這個故事流傳在亞齊民間,解釋了印尼最西端的島嶼——沙璜島(Sabang)的由來。同時,這個故事中描述的大海浪顯然是海嘯的景象,說明亞齊在古代即是海嘯災難的多發地區。很久很久以前,蘇門答臘島還被叫做安達拉斯島(Andalas)。
  • 河曲民間故事(7) 馬尾巴
    ​河曲民間故事(7)馬尾巴 清·光緒三年,河曲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少吃無穿,城裡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正在災難危重之時,也是糧店的掌柜發財機遇。 村民們預先定下妙計,藏在城門洞口,等糧馱一來,眾人七手八腳把糧和貢品搶了一空。傭人回報王掌柜,當然不肯讓過,跑到縣衙告狀。 縣官問王掌柜:你丟了多少糧? 王掌柜說:三石。 縣官:你家還有多少糧? 王掌柜說:一百石。 縣官大怒:你能拿上三石來敬鬼神,難道你不能救濟災民!
  • 文成公主竟是西王母真身?
    今天,我們要講的則是南派的《盜墓筆記》,小說中有很多奇怪,神秘的恐怖懸疑故事,並且這些故事都發生在一些神秘古國當中,其精彩的故事可謂是引人入勝,不禁令讀者發出疑問:「這些古國真的存在嗎?」當然,你們最可愛的大力便深深思考過這個問題,於是便有了今天的「西王母國」大揭秘。《盜墓筆記》中的西王母宮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她統治的就是西王母國。
  • 民間故事之上古神話中的天狗如何成為日本的三大妖怪之一的
    既然說到了這嫦娥和天狗,就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說呀,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以後,拯救蒼生,在民間威望極高。甚至王母都賜給他仙丹,讓他飛升成仙。但是,大家都以為這丹藥只有一顆,其實並不是。送禮哪有送單個的呀,你說是不是?都送一對兒。
  • 「姑鳥」的傳說(民間故事)
    奶奶摸摸我的頭,坐在我身旁,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舊時候,有一年因天災人禍,到處鬧饑荒,人人吃樹皮、挖樹根吃。為了一口吃的,人們已經紅了眼。我記得當時聽完奶奶說的這個故事後,心裡又難過又害怕,難過的是那兩兄妹被人們害死了,怕的是聽到「姑姑…」的叫聲會有人死。這也只是民間傳說的故事,至於奶奶說的一聽到姑鳥的叫聲就會有人死也不可信,不過在鄉下人們如果聽到姑鳥的叫聲,還是會拿小石頭把它趕跑的。
  • 沂蒙民間故事:蒙山狐仙報仇的傳說
    《庸盦筆記》(盦an)是清代人薛福成編撰的一部筆記題材的書,中間收錄了很多民間傳說故事,有一些故事就是以沂蒙山區作為背景。其中,蒙山狐仙報仇的傳說,是比較有名的一篇,本文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故事的內容。蒙山,拔起於魯中大地,龜蒙頂是蒙山的最高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這裡山水相依,空氣清新,草木繁盛,在古代是很多動物的棲息地。其中,就有不少狐狸。
  • 故事:民間故事:斷尾花蛇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斷尾花蛇》,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24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過去的民間小故事,希望各位看官通過這個故事都能夠有所收穫。那麼,咱們閒話就不多聊了,馬上開講今天的民間小故事!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一(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故事)
    蒲聊齋民間故事一(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的故事)講故事的是位老奶奶,村裡人大人小孩都叫她老奶奶,老人家也不識字,但滿肚的故事,據她說,是她的父親和鄰居的一個秀才講給她聽的,也可能和當時的環境有關係,人們沒什麼業餘的活動,不像現在,電視,電影,手機,電腦,業餘時間都用在這方面了,那時沒這東西,聽前輩人講故事,就成最大的享受,老人們也都娓娓道來,講的有聲有色,深的大人小孩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