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西遊記》原著裡由這首詩開始引出,緊接著石猴出世標誌著取經隊伍的C位由此誕生。有人說,師徒五人不同的性格不只是為了故事發展需要,更像是在說作者吳承恩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這本書應該叫《吳承恩自傳》。不過,始終離不開「三藏真經佛法東渡」的過程為原型。
86版電視劇《西遊記》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當打開電視至今都能看到一些地方臺在重播老版《西遊記》和《西遊記續》,而這兩部都是六小齡童版本的孫悟空,其創造的經典至今無人替代。六小齡童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好些年了,感覺他已經是現代版猴王的化身了,緊緊的與這個角色綁在一塊兒,導致很多人一提到孫悟空都能想到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是父親給取的藝名,也就是說他身份證上不叫這個,而叫做章金萊。這也就不得不引發觀眾的想像,六小齡童名字的由來。
那就得追溯到章金萊的父親了,他的祖父為為了能將這門手藝提早傳給後人,就在他父親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猴戲了,因此他的父親就被起了藝名——六齡童。
可到了章金萊這輩兒,同胞兄弟較多,而最先學習的是他二哥章金星,可能他父親為了能讓章金星以後能儘快提高知名度,就給六小齡童二哥取了藝名小六齡童,可惜小六齡童早年患有疾病,很快就去世了。
在悲痛之餘,把這門手藝傳承的希望放到了章金萊身上,還給取了藝名,叫做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家可以說是猴王的「根兒」,打他曾祖父開始就常在街頭表演。隨著長期經驗的積累,和這門文化藝術的傳承,在經過幾代人的研究總結後,才形成了當代的南派猴戲,別人是四世同堂,他家是「四代猴王」,所以六小齡童在電視劇中獨具風格的孫悟空形象,缺少不了來自家庭環境的薰陶。
六小齡童並不是說說而已,老版《西遊記》的拍攝和籌劃也不是那麼簡單的,畢竟在那個影視行業正步入正軌的時期,來自劇組內外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就比如選角。
當時,導演楊潔在孫悟空的扮演者上就花足了功夫。起初,楊潔導演見了十幾位年輕的演員,也能發現他們的功底不差,似乎就是入不了楊導的眼,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能看出來楊導不是特別滿意。
為了能為這部具有影響中國電視劇的作品,能使觀眾影響深刻的主角,楊潔是想盡了辦法,也許她也沒有具體的方向。
突然,楊導想起了一部1960年的老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可以說是轟動一時,一部片中的扮演孫悟空的六齡童。通過各種渠道聯繫到這位老藝術家,接著立即坐飛機去紹興去見他,希望能給點什麼建議。
然後,六齡童就推薦了自己的小兒子六小齡童,可楊潔並沒有一眼就看上眼前這個小夥。
在之後六齡童的極力推薦見下,楊導同意讓六小齡童來北京試試。
可是,他雙眼無神卻成為了演藝之路的「絆腳石」,還有他眼睛近視。難以想像的是,他居然能克服這個困難。
白天,六小齡童就必然會去看打桌球,可不是為了練球技,是站在球檯隔欄的旁邊,兩眼一直盯著球來回的飛,就是為了能夠回歸眼神神態。
因此,老版《西遊記》在十六集之前,孫悟空的眼睛都顯得那麼的「無神」。看來昔日,一展猴王風採的六小齡童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近幾年來,六小齡童人氣卻在不斷往下跌,為何網上的謾罵聲逐漸多了起來呢?
據說,當年老版《西遊記》拍完後,全國對於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的喜歡上升了一個高度。
此時,六小齡童覺得自己有名氣了之後,有意帶著幾位主演想重幹一份事業,已經開始產生孤立楊潔導演的傾向了,似乎還有脫離劇組的意思。
可是,當楊潔導演準備再次籌拍《西遊記續》的時候,六小齡童卻再次走近楊潔導演身邊「喊哭」,等戲一拍完,一聲不吭就走了,之後也是再無聯繫。
楊潔導演
多年之後,這個事情才被拿出來說,一度引發強烈爭議,令人不得不懷疑六小齡童,戲外的他與戲內正面人物形成了巨大的差異。
在一些公開的場合,講的一些話暗暗諷刺周星馳扮演的至尊寶,僅僅是說也不能滿足他,而且還在演講中,模仿《大話西遊》裡的至尊寶經典動作。
還常被傳出現在各大媒體中,與某某打官司,可「屢戰屢敗」。輸了官司後,盡顯大丈夫的「能屈能伸」,瞬間轉變之前態度,揚言鼓勵後人踴躍嘗試「美猴王」這個角色。就這樣,六小齡童在公眾的形象,就一路跌倒谷底。
有分析稱:在常年受到公眾捧的狀態下,讓六小齡童產生了一種略帶自私的虛榮感,從而迷失自我。
「如果沒有吳承恩就沒有《西遊記》,沒有《西遊記》,就沒有我們猴王世家四代人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沒有玄奘大師就肯定沒有《西遊記》這部小說,所以說西遊精神和玄奘大師的精神不光是民族脊梁的問題,更是中華民族每一分子都該感受到的奮發精神。」
來自六小齡童的原話也足以表現出,這位專業演員與名著《西遊記》之間的情緣,有時仿佛依稀能夠體會到常年隨劇組奔波到地拍戲的那種苦,好像再次踩了一遍唐僧師徒當年留下的腳印,又取了一次經。
近期,六小齡童老師的新電影《財迷》上映後,從效果來看更多的則是無趣,在敘事上的濫竽充數,也被網友評論為低質,「無人替代的經典」看來真的跌落神壇了。
無論一個人曾經有過多麼輝煌一段,都不要過分的去消耗自己的成就,當跳出這個領域後,終歸只是一個普通人。
也許正如六小齡童說的那樣,沒有人能超越他孫悟空的經典形象,但是另一句話也不無道理:勝利者更應該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