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開播時候的浩浩蕩蕩,平凡的榮耀收場稍顯的暗淡了一點兒。
結尾時候吳恪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他找到已經從金宸辭職並且再次從事外賣代駕職業的孫弈秋,後又有四組另外的小胖兒找上門來,給了四組一個很完美的結局。
打開熱評,點讚最高的為這個結局感動「畫面很美好,最初的三個人和最後的三個人」「四組終於又在一起了」
評論人的真實身份無需猜測,倒是他們的經歷不經意間就能暴露出來,這些人一定還沒有上過班,不光評論人,編劇也一定沒有上過班。因為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才會有編劇給的出這樣的夢幻的結尾,一個上班黨做夢都不敢想像的結尾。
先說孫弈秋辭職,劇中是因為總領導用他的去留跟吳恪之做了一場博弈,假如吳恪之維護了工作利益違背了自己作為投資人的初衷,孫弈秋便可以留下來,反之孫弈秋必須走,孫弈秋不願意讓培養自己的吳恪之難做便主動選擇了辭職,回家重新開始做自己的代駕跟外賣。
這點兒信息裡邊槽點便已經滿滿,金宸是什麼公司?是可以做出來幾十億的項目的投資公司,是如復旦本碩連讀去國外遊學三年的高思聰甘願實習留下來的公司,它的體量如果不是編劇給主角開了上帝之手,恐怕以孫弈秋的資歷連這種公司的大門都不知道朝哪個方向開。
當然為了劇情,開了就開了,期間也有實習期間一點點經歷刁難,自己努力奮進史引發職場人共鳴的橋段,但千不該在最後了,這麼大的公司體量會拿一個高中生的去留來做一場高層之間的博弈,上帝之手開一隻夠了,編劇如此偷懶也只能驗證那句,你用一個謊言做開始,那後邊只能得到無數的謊言。
再有孫弈秋離開了就離開了,已經待過如此優秀的公司,就算是高中生學歷也已經用自己的能力證明過自己得到超高層的認可,去到別的公司一樣能被人高看一眼,他又怎麼還會回去做如代駕一樣的工作?
莫不是忘了他本人為了留在金宸拼命工作學習的樣子?忘了他因為吳恪之說一句你還有一點希望時候眼睛發光的樣子?這都是前邊剛回憶過他作為新職場人的努力是他的賣點,結果努力了一大圈之後又做回原來的工作了嗎?
職場人但凡有過這樣的經歷巴不得跳一波槽便漲一波工資,都是成年人還有誰不懂得人往高處走的道理呢?
不可否認平凡的榮耀還算是一部儘量往職場方向靠攏的製作精良的電視劇,但這並不代表他努力了就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如今的職場劇,或者是都市劇中的職場部分,每每寫出來都會讓人看得尷尬掉牙,要麼是編劇沒上過班,要麼就是編劇偷懶根本沒有事先理過故事大綱信馬由韁的寫故事,這樣在寫出第一個窟窿的時候未能及時發現,後邊不管人設的找補只能挖出來更大的坑。
比如今年比較火的三部劇都市劇《三十而已》《親愛的自己》再加上《平凡的榮耀》都是如此。編劇拿起筆來寫故事編夢騙人絕對不是偶然事件。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部分還算比較常見,無非就是店長店員顧客之間的利益衝突,最讓人不能忍的部分是顧佳拿茶廠創業失敗,茶廠生產的茶葉賣不出銷量,顧佳只能上街一代一代推銷,且不說這種方式於一個茶廠來說杯水車薪,就算是有效果也不該是她一個總策位置的人親自上。
而且當初茶廠這個生意怎麼來的?是顧佳擠破頭進入的太太團從手縫裡邊給到她的一個資源,顧佳接了並且接的特別急切。那麼顧佳與老公許幻山是幹什麼的?她們是做煙花生意起家的,並且打理的非常好,公司做的不如太太團大,但顧佳的管理能力從她出場抓小三,三言兩語套話煙花廠張開人就可以看出來是一個相當有商業頭腦的人,這樣一個人又怎麼會那麼急迫的跨行?
就不要說生意做的多大,即便是初創業的人是不是還要認真挑選一個領域並且先熟悉它?哪個做生意的不知道,如果不是熟悉到過命的交情帶跨界操盤,誰有那個膽子隨隨便就能把自己資金鍊全部放進一個不熟悉的項目裡,這不是擎等著賠個底兒掉麼
而另外一個工作生活都沒什麼大起大落,只有一眼從頭看到尾的人生經歷的鐘曉芹要寫書,出手就是賺到版權費一百五十萬,這又讓每年淹沒在網絡世界的碼文大軍怎麼看,是承認自己沒有天分嗎?分明是編劇太扯淡了
《親愛的自己》中李思雨要賣房創業甚至以分手作為要挾要陳一鳴答應她。編劇這麼編真的是不知道是想真正的稱讚都市女性的獨立還是反諷都市女性沒腦子,我都心疼女神接了個這麼一個拎不清楚的角色了,說她傻吧,年薪幾十萬,說她聰明吧,腦子發熱去賣婚房創業,都不用怎麼分析,她能拿到的工作所需要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她要創業想法本身就是相悖的。
你當然可以說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局限,當她入局時候就已經在想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應該怎麼做。有道是當局者迷,可以入迷,但李思雨可不是沒有旁觀者的孤家寡人,她有一個戀愛多年已經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準未婚夫,生活中多了這一層關係還要多做思量,怎麼到了李思雨這個虛構人上反倒要觀眾為她來找理由開解了。
承認也不難,就是編劇想迎合市場做獨立女性但沒有把握好度,獨立不等於罔顧現實的發瘋,當然與其說李思雨發了瘋。不如說是編劇控制不住故事的走向而偷懶。
所以國產都市劇講職場的穿插戀愛,講創業又穿插小三屢見不鮮,有時候編劇是給職場人編故事,更多時候是編劇像是坐在百層高樓中只看了一眼燈火便寫起了萬家生活,看似是寫了地氣,其實不過是他們拿筆臆想出來的空中樓閣罷了。
寫都市劇卻從沒有進過都市,有現實的場景但沒有現實的精神內核,剛好三部劇說起來都算是高開低走,打著女性獨立的旗號收一波流量等觀眾反應過來紛紛棄劇,這個結果也就不難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