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原著中,長女華蘭自從遠嫁京城後,多年未曾見過娘家親人,直到六年以後,父親盛紘升官遷到京城,才得以見面。
多年間華蘭都是通過書信和娘家聯絡,雖然她過的並不好,但是也怕娘家親人惦念,都是報喜不報憂的說自己過得很好。
這次回娘家與眾姐妹親人相談甚歡,十分熱絡,說了好一會兒話之後,祖母盛老太太摒退眾人,由房媽媽和翠屏掩上門窗,守在門口,祖母直接問華蘭這些年日子究竟過的如何。
華蘭被祖母慈愛的摟著,心裡一陣惶恐,還是說了實話。到底是老太太見多識廣,處事老練,談話過後,華蘭精神舒展了許多,把祖母的告誡告訴了母親王氏。
老太太仔細給華蘭分析了管家對自己的不利,首先大媳婦是婆婆的外甥女,婆婆十分偏心大兒媳婦,捨不得外甥女持家操勞,而且忠勤伯府以後是歸大兒子的,管家這個事做的再好,也是替他人做嫁衣賞,自己還費力不討好的,還貼補不少銀子。操心勞力的,婆婆也不認可自己。
而且自己當務之急還是要生個兒子,祖母的閨蜜賀老夫人,娘家祖上三代都是御醫院正的張家,而且她自幼在娘家跟著家中長輩學習醫術,並且十分精通婦人內症這方面的治療,只因為是閨門中人,不如男兒可堂堂正正的行醫濟世,她也從不張揚自己這門手藝,尤其嫁人以後,世人更是知之甚少了,這次為了華蘭,祖母會親自去託她來。
後來華蘭聽從祖母建議,稱病推託了管家之責,而且經過賀老夫人的診治,悉心調養,如願懷孕了,生下了一個兒子。
由此可見第一個貴人,便是祖母盛老太太,沒有祖母的幫助,華蘭不會那麼快就喜得貴子,並且擺脫了管家還不落好的這個燙手山芋。
這第二個貴人嘛,自然是明蘭。華蘭有好多委屈都不願給別人說,哪怕是自己的娘親王若弗,或者是自己的妹妹如蘭,她們畢竟都是直來直去壓不住事兒的性格,說了也是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徒增煩惱,只有明蘭最懂她,幫她出主意,寬慰她。
華蘭生了第二個兒子,洗三的時候,明蘭如蘭和嫡母王若弗一起去看華蘭,看到憔悴不已,臉色蠟黃又毫無精神的華蘭,只有明蘭問出了緣由。
原來是婆婆找藉口生病,說華蘭的兒子八字旺她,要把孫子搶走養在身邊。這時候的華蘭有孕在身,還很虛弱,也不知道肚子裡懷著的是男是女,婆婆把唯一的兒子搶走了,華蘭怎麼能不擔心?更何況婆婆並不是善茬,一而再再而三的為難華蘭,拿捏華蘭,何況有孫子在手上,她有什麼吩咐,華蘭怎麼敢不聽從呢!
在婆婆帶實哥的兩個多月華蘭茶飯不思,每日擔心孩子,突然在洗三前的十多天,婆婆只顧著吃茶聊天,把孩子獨自放在屋裡睡覺,也不留人看著,結果孩子醒了從炕上跌落,還打翻了燻爐,被爐灰燙的好幾處傷疤,最要緊的就是眼皮上,差一點孩子的眼睛就瞎了。
明蘭知道緣由以後,直接給華蘭出了主意,暗示華蘭,嫡母王若弗想給兒子長柏納妾,結果沒有成功,反而父親盛紘收用了幾個通房丫頭,結果是太太沒功夫管兒媳婦了。華蘭何等聰明,當即明白什麼意思了,明蘭還指點她要去找壽山伯夫人幫忙,她可以找一個袁夫人不能隨意打殺的人納妾。並且讓華蘭如何說動姑母,就用春秋鄭莊公和共叔段的故事,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卻因武姜太后偏心,一意偏袒共叔段,終於釀成兄弟鬩牆!最後鄭莊公親手殺了他弟弟共叔段!明蘭一下子讓婆媳紛爭,變成了影響家族兄弟團結的高度。
後來華蘭成功的說服了姑母,這裡面可見明蘭的功勞有多大。
下面我們接著說第三個貴人,便是袁文紹的姑母,壽山伯夫人。
在華蘭喜得貴子擺滿月酒的時候,婆婆拿話刁難華蘭,多虧了這位明事理的姑母,當時就替明蘭回懟了袁夫人。也直言弟媳太過偏袒外大媳婦,皺下眉就當大病伺候著,卻不心疼小的,上次華蘭七八個月的身子了還讓她站規矩,袁夫人藉口說華蘭比大兒媳婦能幹,所以才讓她多操持,結果這位姑太太可不慣著,直接說忠勤伯府在二老百年後,是要老大兩口子操持的,如果大侄子媳婦不能幹,當不了家,就替找個能幹的,到大侄子房裡當個助力,省的交給七災八難的手裡,一句話懟的袁夫人啞口無言。
在後來袁夫人越來越囂張跋扈的欺負華蘭的時候,壽山伯夫人還起了關鍵的作用,她親自為弟弟忠勤伯找了個小妾,溫柔聰明能幹,哄的老爵爺歡喜不已,後來也生了個兒子,袁夫人徹底被打到了,再也沒有精力去欺負華蘭了。
這三位貴人在華蘭逆襲的路上幫助頗多,其中華蘭自己的努力付出和聰慧也是很重要的。可見女人要想獲得幸福,終要自己強大才行。
各位對華蘭的三個貴人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哦!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經常和大家分享追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