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8旬奶奶賣美食,收入全交大爺管又不放心,說出原因不好意思

2020-08-22 荊衛定人文攝影


2020年8月15日下午2點鐘,大雨過後,山西省萬榮縣西村鄉的街道上,來自劉和農村的農民大爺王恩順和老伴在賣著自家的美食小吃,儘管雨天街道上人不是很多,可是王大爺的油糕攤上生意一直不斷,咚咚啪啪的風箱聲不緊不慢的響徹在西村的街道上,美食的誘惑下是一種濃濃的鄉愁。

攝影師一邊品著美食一邊和老人家拉呱起來,王大爺說今年已經80歲了,兒子早已反對他們老兩口出來做生意,他能體會孩子的用心,可是兒子不一定能理解老人的想法,這小生意幹了30多年怎麼能說撒手就撒手啊?

王大爺的油糕在當地農村的萬榮和稷山兩縣很有名氣,一天下來能賣上300元到500多元錢,收入比年輕人打工還高,可是老人家說不是為了錢,是為了和睦老夫老妻之間的感情,我們聽著有點納悶,奶奶接過話題說:「說出來都不好意思,兩個人在家老了脾氣還大,經常吵架,說來也怪,坐在街上炸起油糕卻安然無事,小小油糕攤子成了老夫妻的和諧劑。」

小鐵鍋上放著剛出鍋的金黃色油糕


大娘又解釋了原由,她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掌管著家庭的財政大權,農村人有個說法,「女人是個匣匣,男人是個耙耙」,自古以來農民家裡都是女人當家,可是上了年紀出了狀況,自己的腦子不太好使喚了,家裡的現金和錢條子放下後就找不到地方了,為此她經常埋怨老伴,結果是自己的問題,她脾氣急吵架的事情當然不不可避免。

兩位老人配合默契

說是兩人吵架其實就是奶奶一個人的發火,王大爺脾氣隨和,從來不會接火,隨後無奈之下奶奶交出了家庭的財權,家裡的所有收入都落在大爺的手裡,可是管錢習慣了的奶奶總是有點不放心,她說只要自己生氣,就要查一查老頭的帳,生怕他胡亂花錢,當然自己也知道老頭沒有花錢的地方,可是自己一輩子過慣了小家生活,所以才有不放心的毛病。

提前做好的棗泥黍面大油糕


王大爺說油糕這個晉南美食小吃在當地流傳了數千年,農村人趕集上會看大戲時候,吃上幾個甜甜的油糕是必須的習慣,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老伴就把她拿手的炸油糕廚藝用在了發家致富上,老兩口就開始在當地農村賣油糕,靠著自己的手藝和技術加上誠信經營,小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名聲傳遍稷王山區的萬榮和稷山。


老兩口有3個兒子,老大老二在太原和臨汾,小兒子在運城,現在都立起了門戶,自己身體健康,在家裡還種著20多畝中藥材,2年收1次,都是機械化作業,按說是現在光景美著哩,可是大爺說與其在家裡坐著閒著吵鬧幾聲,還不如繼續把油糕攤子擺著,坐在街上忙著幹活,手裡有幹的,眼前也寬,自然不會讓老婆子有急脾氣發作的機會。

圖為兩位老人坐在攤位上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


稷王山區自然條件很適合傳統農業的發展,這裡遠古就是后稷教民稼造的故事發生地,厚重的黃土地上生產的優質小麥和粟子,經過巧手製作出來的油糕完美的把面香,糖甜結合在了一起,也就成了一種特色美食小吃,流傳了數千年。


王大爺說晉南油糕一般分為2種,一種是小麥麵粉炸制的小油糕,是紅糖或者白糖餡料,直徑在4CM左右,另一種就是黍子面炸制的大油糕,用稷山板棗泥做餡料,直徑在10CM左右。小的入口便是糖汁,大的棗甜綿軟,非常可口,舌尖上的甜味發揮到了極致。


老人家現在炸油糕的工具始終保持著傳統器具,腳下這個風箱當地人習慣叫做「風哈」,以前是農村廚房必備的廚具,目前在農村很少見到,已經成了古董級的老玩意,大叔用的「風哈」據說已經200多年,是爺爺的爺爺手裡所傳下來的,他說賣油糕就離不開這個「風哈」,既是實用器物還是招攬生意的活廣告,「咚咚啪啪」的聲音響起來,大家就知道這是油糕攤子支起來了。


大爺說現代化再發展可是傳統手藝不能丟,就拿這炸油糕手藝來說,講究的就是「風哈」燒碳火,鐵鍋煮油糕,吃的就是煙火味道。拉動著「風哈杆」,一抽一送之間,就是風力大小,火候油溫的掌控,沒有相當長的時間功夫是不行的,油溫高低直接影響到油糕的品質。


兩位老人每天在家裡燙好面,吃過早飯然後駕駛著三輪車外出擺攤,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進行,他們說吵架就是個玩笑話,其實外出賣油糕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我們從兩位老人的密切協作和笑容滿面的表情上已經看到了他們快樂的晚年。怎麼樣,這樣的晚年生活您舉的好不好?【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

相關焦點

  • 25歲小夥執意娶6旬老太,含淚說出隱秘原因,老父不淡定了
    25歲小夥執意娶6旬老太,含淚說出隱秘原因,老父不淡定了小說:劉小超剛要說什麼,便被王美美給攔下。「我們兩個是互相喜歡的,年齡算不上什麼問題。」「你還好意思說,你也不看看你多大年紀了,都可以當小超的奶奶了,你還有臉老牛吃嫩草!滾,你們兩個都給我滾,你們要是敢在門口給我鬧,就等著給我收屍吧!」
  • 賣雞蛋的大爺
    「那個老頭在門邊擺攤,喊也喊不走,我還真沒空管他!」那小夥子一邊和王姐說話,一邊用手指向郭大爺。 」那你忙你的,我幫你去說說「王大姐對小夥子說。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王大姐也真不好意思硬趕一位滿臉堆笑的老者,反倒生了憐憫之心。 」大爺,我們物管有規定,大門邊三十米內不能擺,這樣你看好不,我帶你去側門,那裡通一個公園,人也多,也沒人管「王姐熱心的解釋。 」這位大姐,不知如何稱呼?我姓郭,我們鄉下人不懂這裡的規矩,還望多關照!」郭大爺很感謝和謙卑的說。
  • 我的創文故事 | 賣橘子的大爺
    賣橘子的大爺王加月巴中盛產橘子,老大爺的話令我震驚,三天後我會不會買他的橘子,還真是不知道、說不準,但是老大爺對我說了實話,並不是想方設法地催促我買,就憑這一點,我當場就決定了,不管怎麼說三天後一定買老大爺的橘子。不過,我還是悄悄地試探著問:「三天後您還會來嗎?」老大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肯定來,說好了的事,我一定會來的,風雨無阻,不過……不過,如果你不來呢?給你留下的橘子咋辦?」
  • 故事:爺爺一直不喜歡大伯,爺爺走後,奶奶說出了真相
    王大爺家一共有五個娃娃,但是他們對王大爺一點不好,如今王大爺75歲了,也是自己種田養活自己,相反王奶奶日子可就過得滋潤無比了,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老太太,說他們的爸對不起自己的媽,所以不會管他的死活。伯娘哭著回到家,大伯問她原因,她不說,問我媽,我媽也不說,大伯大概就知道是什麼事了,繼續在家裡忙前忙後,一聲不吭。晚上吃完飯時,才發現大伯不見了,喊了幾聲也沒人應,突然鄰居家一個孩子跑來,二嬸,我大伯他打人了,就是那家天天說大伯壞話的王家。你們趕緊去看看吧,我們聽了都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癱瘓的奶奶突然在屋裡大喊一聲,抬我去找你大伯,該告訴他真相了。
  • 農村奶奶和城裡孫女睡覺,孫女半夜說句話,奶奶聽說後不好意思了
    兩口子將信將疑,試著問女兒:「楠楠,晚上和奶奶一起住可以嗎?」女兒問:「為什麼要跟奶奶一起住啊?」奶奶說:「因為奶奶可以給楠楠講故事呀!」從小就愛聽爸媽講故事的楠楠,一聽奶奶會講故事,果然來了興趣,就跟著奶奶去了小屋。第一天夜裡,一切相安無事,經過一宿,楠楠和奶奶關係也更親近了。
  • 民間故事,二大爺買公雞
    賣的東西也多,吃的傳到用的,要啥有啥,二大爺眼睛就看花了。但是那個是公雞呢,二大爺不好意思問,就硬著頭皮在大街上走著逛著,心裡算計著見機行事吧。走著走著,二大爺就到了牲口市了,他看到一頭老牛,二大爺摸著牛角問賣牛的:「這是幹啥的,打架用嗎,頭上帶著棍子」,買牛的聽了哈哈大笑:「大爺你真會說笑話」。這時旁邊一頭毛驢放聲大叫:啊....啊....
  • 一群幸運的流浪狗和殘疾大爺的故事
    這些年張大爺生活是困難的,本來想在種植基地打打零工,因為身體的原因,管理看到他歪歪倒倒的樣子,徑直拿了工資讓他走了。 我們跟著他回了家,院子裡五、六條小狗汪汪汪地叫著,來來回回奔跑,把地上各式各樣的飲料和礦泉水瓶子絆得叮叮噹噹作響,另一隻大黑狗被套上了鐵鏈,大狗小狗們的肚子看起來都是圓圓的。 我們疑惑地問:「您那麼困難,還養那麼多狗幹嘛?」
  • 有3個兒子的8旬老娘,竟餓死在灶坑裡,出殯那天鄉親們都憤怒了
    有3個兒子的8旬老娘,竟餓死在灶坑裡,出殯那天鄉親們都憤怒了謝林村有個小村莊,有兩間用毛石壘砌的屋子,屋子有些低矮,門窗襤褸不堪,跟村莊裡雄偉寬闊的屋子形成了光鮮的相比。這兩間石頭屋子裡住著一位80多歲的老人,村裡人都稱她謝大媽。謝大媽不是孤寡老人,她有三個兒子兩個閨女。
  • 故事:蘭考的大爺! 我是蘭考的大爺! 大爺我是蘭考的!
    來了要飯的,奶奶就會把蒸好的黑窩窩掰開,送給她半拉饃。不是奶奶不厚道,當時誰家生活都不是很好,有黑窩窩,白薯吃著不斷頓,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有時候一頓飯,接二連三會來三四個要飯的。每個人來到,都得應酬,多多少少能給一點是一點,看著她們說的挺可憐的,誰沒有個馬高蹬短的時候!
  • 63歲夫婦退休金過萬,卻省吃儉用,說出心裡話讓人意外又溫暖
    今天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還是我們小區的鄰居——齊大爺夫婦,聽聽他們對退休金的打算。01夫婦雙職工退休,每月退休金過萬,卻省吃儉用齊大爺是從政府部門退休的,齊大娘從婦幼保健院退休,兩人同齡。雖然在縣城,兩人的退休金加起來也過萬了,日子可以過得很「滋潤」了。
  • 《大爺的煩惱》
    然後大爺把事情經過又說了一遍,我聽完又安慰他一頓,勸說了好長時間,大爺的情緒好了許多。十二點左右,他的三兒子下班回家吃飯,我們簡單嘮了幾句話,大爺又與他三兒子吵了起來。聽他三兒子的意思怪老頭偏心,主要原因就是大爺住的樓房以後歸屬問題!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想分一些錢,大爺的意思就是誰也不給,大夥平分。可是他的大兒子和女兒及他老兒子條件都挺好,都退休開工資,有房有車。
  • 我大爺,什麼都不說
    過去老北京,罵人幾乎不帶髒字,很生氣時會罵一句「你大爺」,這算罵的狠話。我想這是不是因為大爺家庭地位的重要。那時我們這些孩子,幾乎都有一個或威嚴,或神秘的大爺。我大爺,是爺爺奶奶的第二個孩子,大姑早嫁,嫁的遠,據說姑父不會做事,人又沉悶,家裡還窮,不太回娘家,大爺下面有好幾個弟妹,都到了上學的年齡,爺爺奶奶沒有商量,就讓大爺回家了,只上了一年學堂大爺就回家,幫著爺爺奶奶幹活養家,十幾歲就出去做工了。
  • 《花間提壺方大廚》美食文翻拍的良心之作,不胖5斤都不好意思
    文案之文雅美食版:一柄銅勺撫瑤琴,兩根銀筷敲玉鈴,佳音卻無韻。期間一路滿了啼笑皆非,溫暖人心的故事。同名小說改編的美食題材古裝喜劇《花間提壺方大廚》,融合了古裝、言情、美食、探案等元素。畫面的張力,讓美食的香氣突破文章,撲面而來。
  • 90後女子當街痛打6旬母親,得知動手原因,眾人紛紛指責母親
    90後女子當街痛打6旬母親,得知動手原因,眾人紛紛指責母親小說: 蘇麗媽媽圍著圍裙出來的,雙手在圍裙上擦了擦,笑臉坐在她邊上,然後說:「還有好些菜沒做呢,親家母您嘗下!」 婆婆掃了一桌菜,然後直截了當的說:「我說你們家是怎麼回事,你們是嫁女兒,還是賣女兒,怎麼我家下了幾十萬的聘禮,你們連個嫁妝都不給備著,是怎麼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那也得潑水啊,你們水都不潑了啊?」 蘇麗媽媽笑容僵硬在臉上,然後回頭看了一眼蘇爸,蘇爸笑臉相迎走上來:「那啥,親家,不是不給嫁妝,之前呢,蘇麗讀書啊,吃飯穿衣的錢都是借的,這不得先還了這一部分嗎?」
  • 我奶奶的故事
    理智地、客觀地、換位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換做是我,我真的不敢保證能做到,「我」可能也沒有足夠那麼高的境界、足夠那麼寬闊的胸懷、足夠那麼高尚的自我犧牲精神,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照顧8旬老公公,哄著一歲小孫子,還要做一家人的餐飯,還要搓玉米、切洗晾曬地瓜蘿蔔等等幹不完的家務雜事,累的腰酸腿疼——還能笑臉相對,才見鬼呢。 3說起我奶奶讓人不敢恭維的事兒,還真不少。
  • 8旬大娘下地幹活,1個香爐和半袋酸棗被盜,她不罵人這樣說
    熟悉的路線上我們見到了去年曾經拍攝過的王大爺,他一個人正在地裡摘柿子,儘管老人家耳朵不太好使,可是記性依然很好,看到我們便搶先打著招呼,說道:「今年你們來晚了啊!我家柿子一會就要摘完了,一起回家去吧。」
  • 美食言情文,《古代美食生存手札》《美人小吃店》安利
    傅支支的《嘗宋》,古言美食+先婚後愛文。現代女主穿到古代,成了長公主的小女兒,還是性格囂張跋扈那種。然後女主被指婚給了探花郎,也就是我們清風朗朗的男主了。但男主和女主有仇,因為之前女主不小心砸到了男主的胳膊,還不道歉,所以婚後男主各種看女主不順眼。女主很冤啊,她啥都不知道哈哈。但放心,女主性格和原主完全不一樣,女主貼心,又喜好美食,成天對男主進行投食行為,兩人慢慢產生感情。
  • 河邊遇到住在水泥管的人
    記得2020年8月16日星期天,早上六點多一點,小傢伙就從暖和和的被窩裡爬起來,要玩一會兒手機。說來也怪!每到禮拜天這兩天,孩子不用喊就自然醒了,問他們吧!哈哈!他們卻說不知道?不知道你們的孩子也是這種情況吧?
  • 一個假高冷的廚子賣著高昂價格的美食
    《美食供應商》這是一本有關於美食的系統文。主角的父母是開飯店的但因為一次交通事故離世了,而主角又突然獲得了美食系統從而接手了小店。於是一個神秘的小店就正式出現了,這裡賣著昂貴的飯菜,但排隊的人卻絡繹不絕。這裡哪怕是一碗簡單的蛋炒飯都賣著188RMB,但每一個吃過的人都覺得物超所值。這裡的服務並不是很優秀,但每一個饕鬄都無法拒絕這裡的美食。這是一家神奇的小店,米其林三星的評價都被其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