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裡母親的地位和見識影響孩子一生

2020-09-10 軒媽成長記

大娘子

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但她出身是嫡女,還是幼女,家裡是大家族,她生的兩個女兒和兒子也不一般。

盛華蘭

大女兒盛華蘭乖巧懂事,會盤算,衛小娘去世後她勸母親做表率,要厚葬,並且說些貼心體己的話,母親聽從了,得到了家裡的管家權,可見她大家閨秀的見識。

在自己的娉禮快被輸掉的時候,她還可以在祖母面前鎮定的分析事態,要知道她的父母已經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了,再一次證明她大家閨秀見識。

盛如蘭

她遺傳了大娘子暴脾氣,但她其實是有善良的一面的,有時經常命令明蘭為她繡手帕,寫字,搶了明蘭寫字筆,像大娘子一樣總是忿四姑娘,至少沒有怎麼用手段害別人。

孔麼麼來教規矩的時候,她覺得學茶藝很難,想要找藉口不學,說與其像姐姐一樣嫁入貴族天天受欺負,不如找一個當官的,最好官不要太大,好拿捏的不用受欺負。雖然被大娘子說沒出息,但也說明她是一個心思簡單的人。聽說後面她嫁給了愛情,是最幸福的一個。

盛長柏

從小時候的長柏跟顧廷燁的對話裡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他們都關注「收復燕山三十六州」,長大後的他也是非常的有才華,各門功課也是非常優秀。目前他出場雖然不多,但相信他也是一個有作為的人。

林小娘

她是妾室,聽說以前也是一個大家閨秀,後來落魄了,無奈只能做一個妾室。她非常有才華,會彈琴,善於心計,很會裝嬌弱,把盛紘總是哄的一愣一愣的,每次想要什麼或是犯了錯,她就撒撒嬌,裝裝可憐,黑白顛倒了說,幸好盛紘足夠愛他。她生了一個女兒和兒子,都像極了她。

盛墨蘭

心高氣傲,雖然也是庶出,總是把自己放的很高,認為只要是最好的就都應該是她的。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拔尖出頭,要是沒有滿足到她就會摔東西出氣。最重要的是她也非常善於裝弱,把自己的過錯一乾二淨的甩給別人,這點絕對遺傳到了她的母親,只不過最後心氣高的她下場是最慘的。

盛長楓

他出場是在華蘭下娉禮時跟人投壺,輸了華蘭的娉禮,他的父親怕他輸光了娉禮,就在他耳邊嚇唬了幾句,他立馬扔掉手中的箭不投了,可見也不是一個敢於擔責任的吧!

衛小娘

她沒有好的身世,也不得寵,雖然極力不想卷進大娘子和林小娘的鬥爭中,事事忍讓,哪怕缺衣少食,被苛刻碳火也默不作聲,最後還是成為深宅大院裡鬥爭的犧牲品,以一屍兩命的悲慘結局收場。留下明蘭孤苦無依的在深宅大院裡獨自面對一切,雖然不舍,但也無可奈何!

盛明蘭

她從小聰慧過人,母親不得寵,生活一度過的窘迫,小小年紀也吃了很多苦,母親的去世讓她更加無助,幸好有一個疼她的祖母,讓她暫且安身,於是她牢記母親臨終遺言,收起鋒芒,謹小慎微的生活。這一切苦難也沒有辜負她,讓她日後成長為顧家主母時更加懂得怎麼在深宅大院裡生存!

所以在那個講究嫡庶的年代,母親的地位也決定著子女的地位,而母親的見識言行也影響著孩子。

就像盛明蘭雖然過得沒有她的姐姐順心如意,沒有大娘子那樣的母親護著也沒有林小娘那樣受寵的母親為她籌謀,但她的母親告訴她不靠兒女,不靠丈夫,靠自己活成千軍萬馬,所以她成了最後贏家!

相關焦點

  • 《知否》:母親的人生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知否》中盛家有六個孩子,平時雖是一家,卻跟著各自的母親住一院,所以成長中受親生母親的影響很深。 華蘭、長柏、如蘭的母親王弗如,是正妻,娘家有權有勢。她的性子憨直,說話和做事都橫衝直撞,經常正面頂撞盛紘,說他「寵妾滅妻」。所以王大娘子身份雖然高,有時候卻不受丈夫待見。 這位王大娘子脾氣急躁,說話和槍炮似的,可是心地並不壞,所以她的三個子女成年後都是知書達禮的好孩子。
  • 《知否知否》:父母為孩子的所有謀劃,都隱藏在這句話裡
    這句話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裡反覆出現了很多次。一開始我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我也想不明白,為何這些官宦家眷們明明擁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為何要每天閒著沒事幹,整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地算計別人。
  • 《知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起決定性作用,一言一行藏著孩子的未來
    四個姑娘,幾乎複製了家長的脾氣秉性,思想和行為,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大概率問題是出現在家長身上。遺傳了母親的善良,在祖母的教導下端莊大方,出落得亭亭玉立。但因從小太順利,沒吃過虧,不懂謀略和制衡,在婆家屢屢受挫。所以挫折教育在孩子成長路上很重要。
  • 《陳情令》:三位母親的三句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三個孩子的一生
    《陳情令》中女性角色較少,出現的次數也不多,時長也不長,其中有幾位母親,甚至都只是活在孩子的回憶中,然而,她們卻對各自孩子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過:「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陶染著處於模仿期的孩子,影響孩子思想和觀念的形成。
  • 知否:從顧廷燁的成長史看,偏心的父母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父母偏心是整個劇情發展的推手!知否裡父母為了偏愛的孩子,其他孩子的利益是可以被犧牲的。他們不論對錯,無條件對自己喜歡的那個孩子好。盛紘,顧老爹和王老太太(大娘子的母親),華蘭婆婆都是偏心的父母,給不受他們寵愛的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 《知否知否》三娘育女:不懂真富養的父母,為何教不出懂事的孩子
    ,她偷偷和梁晗有了私情;為了坐穩正房太太的地位,她設計讓梁晗的妾氏春舸難產,最終導致夫妻離心,孤獨終生。正是因為林噙霜錯誤的教育觀,影響了墨蘭的一生,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悲劇。她對於墨蘭的愛是表面的,她以為只要讓墨蘭得到物質上的滿足,生活就會幸福,她卻忘記了,日子不單單是金錢所衡量的。
  • 《知否》裡盛明蘭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小娘,而徽柔卻稱母親為姐姐?
    而趙徽柔從小被送到曹皇后身邊養著,她也就喚皇后為母親,從徽柔會說話開始,她也只能稱呼苗娘子為她的姐姐。知否中盛明蘭的母親和苗娘子性格很相似。同樣是性格溫和,不爭不搶。保持著一種淡然、無爭的狀態。這是由她們的性格決定的嗎?
  • 從《知否知否》看北宋法律制度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影響
    以北宋為背景的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知否》),圍繞盛家、顧家、齊家等官宦家庭成員的成長、愛情、婚姻等,展現了北宋官宦人家的生活。雖然該劇改編自現代網絡小說,但影視劇將虛化的歷史背景設置為北宋,因而其中必然反映北宋時期的法律制度。接下來我們就以劇中反映的人物生活、行為和思想,結合北宋法律具體規定,探析北宋法律制度在當時社會中的運用及法律對個體命運的影響。
  • 《知否》顧廷燁生母白氏短暫一生,告訴我們婚姻裡的三個真相
    文/杏花說《知否》一劇裡男女主角盛明蘭與顧廷燁的生母皆因難產而離世,不同之處在於盛明蘭生母衛小娘是被林噙霜陷害而導致難產就像白家與顧家,一個是勳爵之家,有丹書鐵券在手,一個雖富甲一方,卻只是平民商賈之家,地位階層不可同日而語。還記得《知否》裡那些科舉之後,等在榜下等著捉女婿的富豪鄉紳嗎?只一個進士便可讓這些人瘋狂至此,更別提顧家的侯爵之尊了。
  • 《知否》:衛姨媽,明蘭隱形的靠山
    我姐姐忽然過身,聽說是孩子太大生不下來,姐姐是為盛家而亡的。 要說起來,妾室在家中並無地位,妾室的家人本是無法與主君主母說上話的,但是衛娘子豁得出去,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她對王大娘子說到通判高升要去京裡,你有多少事要忙,我把明蘭接回去是給你分擔子啊。
  • 知否:同為盛家女兒,為何墨蘭比華蘭如蘭和明蘭差了一大截?
    知否:從林小娘對墨蘭的教育和影響,看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知否裡的林小娘,是個十分陰損的人,影視劇按照大多數人內心所期待的,給她安排了一個不得好死的大快人心的結局。林小娘,硬生生害死了明蘭的生母衛小娘和她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對於這個殘酷的事實,明蘭在幼年時並不知情。
  • 什麼樣的男人白送也不能要,看《知否》裡明蘭的婚姻選擇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明蘭,當她和賀弘文的婚事即將確定時,出現了一個曹姑娘。曹姑娘是賀弘文的表妹,她一出現,賀弘文亂了陣腳。明蘭回到家中和老太太說了一句話,讓老太太感嘆明蘭真的長大了。明蘭說:「選夫君,要看看男人的最低處,孫家公子的最低處是無恥,賀家哥哥的最低處是心軟。」
  • 《知否》:墨蘭悲情一生的背後,留給女性成長的三個思考
    墨蘭悲情的一生已過,仔細想想,作為一個女人,活成這般模樣,的確悲哀,在她悲情的背後,給了我們關於女性成長的三個思考:【1】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女兒的影響一個女人最初接觸的同性就是自己的媽媽,不只是血肉相連,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的言行舉止,平常對一件件小事的態度潛移默化的會在孩子的大腦裡種下種子。待時機成熟,一天天發芽,生根,直至開花結果。
  • 《知否》:盛明蘭一生中遇到的三個男人,教女人如何選擇婚姻
    齊衡的母親平寧郡主在婚前就對二人的感情百般阻撓,在那個家中以婆母為尊的時代,明蘭如果嫁過去,又會受到婆婆怎樣的刁難?嫁人是要跟對方一起過日子的,一起生活幾十年,總有被瑣碎平庸的日常磨盡耐心和愛意的時候,這時候靠的就是兩人彼此的包容,包容對方品行裡的最低處。
  • 《知否》原著:盛家寵妻滅妻的傳統,如何影響7個兒女的一生?
    盛大老太太嫁給盛懷中後,兩人生了三個孩子。結果盛懷中卻迷戀上一個風塵女子,要和盛大老太太和離,最後賣掉老宅,弄得傾家蕩產,盛大老太太的女兒紓兒,也因此夭折。盛紘父親,名震天下的探花郎,卻寵妾滅妻。可以說,她看見了父親和母親,因為林小娘的介入,如何從感情最好時,逐漸變淡,漸生嫌隙,最後被林小娘佔據主動權,王氏完全失寵的過程。而林小娘和盛紘的孩子出生後,華蘭從父親唯一的最受寵的女兒,不但面臨著被弟弟妹妹分寵的局面,而且變成了要照顧弟弟妹妹的大姐姐。這讓出嫁後的華蘭對感情有了新的理解。
  • 《三十而已》大結局:母親對一個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這些印記,可能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我們基於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的家庭教養方式理論和客體關係理論,區分出9種類型的母親-孩子的互動模式母親對你的影響指數有多少?母親如何影響你和你的親密關係?母親對我們的影響常常同時存在積極和消極的一面,只看到其中一個,都很容易讓成長走彎路,這個測評會從2個方面、4個維度,系統全面地幫你梳理清楚。
  • 《知否》原著裡的昌哥和蓉姐為何結局會有著不同的命運
    蓉姐兒和昌哥兒在原著中的蓉姐兒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小女孩,本來7,8歲的年齡卻讓人感覺營養不良似的,只有5,6歲年齡的孩子一樣高,其他人想讓她喚明蘭一聲母親但是昌哥兒就不同了,他和曼娘被安排在一處莊子裡,給他安排老師就如同虛設,他想交朋友,可是曼娘不肯,生怕別人把他這個被當作棋子的兒子搶走了。請問一下,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能有多少見識又能識什麼字呢?2: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蓉姐兒第一次來澄園的時候,顧廷燁就對明蘭說:「此女你是能教就教,若是教不了你就隨便教她一些女紅算帳,能在婆家管家就好」。
  • 《知否》裡,不夠聰明的王大娘子,養出來的孩子為何個個有出息?
    熟悉《知否》這部電視劇的人都知道,王若弗出身名門,父親配享太廟,嫁到盛家就是大娘子,地位尊貴。但是,擁有一手「王炸」好牌的她,卻被林噙霜這個妾室壓在頭上好幾十年。可以說,王若弗是不夠聰明的。這種反差會讓人感覺簡直不可思議,這樣的母親,為啥就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其實,仔細看劇會發現,王若弗雖然愚鈍,不懂得經營婚姻,還屢屢著林噙霜的道,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她還是一點都不馬虎的。
  • 《知否》盛明蘭一生教會我們一個道理
    導語:《知否》盛明蘭一生教會我們一個道理說實話,這部片子是拍出了80年代的精神知否確實拍得不錯,朝堂的變化,家族的興衰,子女的教育,兄弟姐妹的相伴,知交的相處,都有一條主線,都能給世人一種啟迪。知否一部很不錯的劇 尤其是明蘭那句:看一個人要看他的最低處。我覺得特別適合女孩子看,裡面的很多觀點真是非常有意義,又不會空洞和「雞湯」。
  • 《知否》顧廷燁母親白氏的悲劇,源於貪念,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顧廷燁的母親,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非常悲劇的一個女性角色,她作為顧偃開的第二任填房妻子,嫁過去幾年,不僅被輕慢被冷落,在懷胎八個月的時候,還不明不白的難產血崩,丟下幾百萬兩的嫁妝和年幼的兒子顧廷燁,悽慘的死在了顧家,她豐厚的嫁妝填補了顧家巨大的虧空,保全了顧家幾世的榮耀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