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亭狐
弘治年間,有艘官府的運輸船從京城回山東,路過杭州。當時太冷了,河道結冰,官船暫時停泊在八裡灣。這個地方離谷亭鎮八裡遠,所以叫八裡灣。
一天傍晚,有個妖嬈的婦人站在岸邊喊帶隊的士兵,要求寄宿。她說:「我是谷亭鎮人,回娘家,天色晚了,讓我在你們船上住一晚吧!」士兵拒絕,但這女人再三哀求,非常可憐。這時天也黑了。士兵就答應了。住的時候,士兵用一塊木板把二人隔開。
半夜,婦人突然說肚子疼,聲音嬌媚,士兵有些動心,就起來給她煮了薑湯。一來二去,兩個人住到一起,士兵認為自己很幸運,有了豔遇。五更時分,下起大雪,婦人離去,她說:「我家離這不遠,您如果不嫌棄,我晚上還來。」士兵說:「非常榮幸!」然後送給婦人一副豬肝肺,一個繡花枕頭,說:「拿著給你母親吃吧!」
婦人頂著雪走了,士兵再次睡下,日上三竿還沒起床。船上的其他人都知道了,有人順著女子走的方向偵查,看到雪地上的腳印像野獸走過的。就和其他人合計:「這個女人這麼妖豔,又是晚上來,天不亮就走,是不是妖怪呢?」把帶隊的士兵喊起來詢問,開始還隱瞞,大家把他帶到岸上去看那足跡,他大吃一驚,才說了實話。
大家到鎮上打聽,當地人說:「這裡有隻狐妖,已經害了好幾個人,你們遇到的可能就是吧。」
於是眾人帶上兵器,沿著足跡追趕,到一處偏僻的地方,有棵幾抱粗的大樹,樹幹上有個洞穴。枕頭豬肝都掛在樹上。眾人說:「這肯定是妖怪的巢穴了。」點燃柴草扔到洞穴裡,一隻狐狸衝出來,被大家殺死。那個士兵痴呆了十多天才恢復正常。
【原文】弘治中,杭州衛有漕船自京師還至山東。時冬天河凍,停舟八裡灣,其地去谷亭鎮八裡,故名。一日薄暮,有婦容服妖冶,立岸上,呼兵士為首者求寄宿,曰:「兒此間鎮上人,將歸母家,日暮不能及。如見留,不敢忘報。」兵拒之,婦不肯去。天益暝,請益亟,言辭哀婉,兵不覺應曰:「諾」。即留之宿兵所,臥處僅與隔一板。中夜,婦呼腹痛,嬌啼宛轉,兵聞之心動,乃自起煎薑湯與飲。稍逼就之,婦殊不羞拒,兵遂與狎,綢繆傾倒,良以為奇遇也。五更,天大雪,婦辭歸,謂兵曰:「兒家去此不遠,君有心者,兒今夜當復來耳。」兵曰:「幸甚。」以繡枕頂一副,並所市豬肝肺遺之,云:「子可持歸作羹奉母也。」
婦起,凌雪而去。兵寢,日晏未起,時舟中諸人皆知之,或起循其去路,視積雪中乃有獸跡數十,大怪之。共計曰:「彼美而尤,且侵夜來,未明輒去,寧知非妖乎?」呼兵起訊之,初尚抵諱,引登岸,指雪跡示焉,乃大驚吐實。相與到鎮上訪之,居人或云:「此地有數百年老狐,變幻惑人多矣。君所遭者,將無是乎!」亟返舟,集眾持器械、薪火而行。逐其跡至野外,轉入幽邃,跡窮,見大樹可數抱,中穿一穴,枕頭、豬肝皆掛樹枝上。眾喜曰:「此必狐窟也。」環而圍之,投薪穴中,燒爇良久,一狐突煙而出,眾格殺之。兵神痴旬日,乃平復。
狐媚王黯
王黯,入贅到了崔家,唐朝天寶年間,嶽父任淝州刺史。他跟隨嶽父到了江夏,被狐妖迷惑,不想渡江,發狂大叫,直往水裡跳。妻子和家人都惴惴不安,把他綁在床上,強行渡江。船走到一半,王黯忽然高興的笑了,到了對岸他說:「本來以為美女們不能過江,現在她們在城牆上,這太好了。」
嶽父尋求術士,下屬推薦了一個能射狐狸的言州人。射狐人把王黯安排在屋子西北角,讓很多人守著,自己在大堂外安置一張床,拿著弓箭等待狐狸。這樣過了三晚,他忽然說:「大家睡了嗎?狐狸已經射中了。明早去取吧。」大家都不相信。
第二日早晨,看到窗戶上有血,眾人跟蹤血跡,到了一個大坑,坑裡有隻母狐狸,帶著箭奄奄一息。王黯的妻子把狐狸燒成灰,給丈夫服下,從此病好了。
後來王黯也做了官,任原武縣丞。某天,在大堂上出現一個老僕婦。老婦人對著王黯下拜,說到:「我是狐家的保姆,大小姐被崔家殺害,主人想把二小姐嫁給你。」王黯非常害怕,就送給老婦人十多匹綢緞。老婦收了禮物,又改口說:「天下美男子有的是,何必要王家這麼個老頭子做女婿?」說完不見了。
【原文】王黯者,結婚崔氏。唐天寶中,妻父士同為淝州刺史。黯隨至江夏,為狐所媚,不欲渡江,發狂大叫,恆欲赴水。妻屬惶懼,縛黯著床櫪上。舟行半江,忽爾欣笑,至岸大喜曰:「本謂諸女郎輩不隨過江,今在州城上,復何慮也。」士同蒞官,便求術士。左右言州人能射狐者,士同延至。入令堂中悉施床蓆,置黯於屋西北陬。家人數十持更迭守,己於堂外,別施一床,持弓矢以候狐。至三夕,忽云:「諸人得飽睡已否?適已中狐,明當取之。」眾以為狂而未之信。及明,見窗中有血,眾隨血去,入大坑中,草下見一牝狐,帶箭垂死。黯妻燒狐為灰,服之至盡,自爾得平復。後為原武縣丞,在廳事,忽見老狐奴婢,詣黯再拜,雲是大家阿(明抄本「阿」作「奢」。)奶,往者娘子枉為崔家殺害,翁婆追念,未嘗離口。今欲將小女更與王郎續親。故令申意,兼取吉日成納。黯甚懼。許(「許」原作「辭」,據明抄本改。)以厚利,萬計(明抄本萬「計」作「求其」。)料理,遽出羅錦十餘匹,於通衢焚之。老奴乃謂其婦云:「天下美丈夫亦復何數,安用王家老翁為女婿?」言訖不見。(出《廣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