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某某電視劇/電影的男一號/女一號本來是A同學,可播出以來,火的一塌糊塗的居然是男二號/男女號B同學?
通常,我們把這樣的「劇情」叫做「狗血劇」!
今天,我們就要講一個具有同樣狗血劇情的詩——男一號本來是小吳同學,可火了一千多年的居然是男二號小陳,的老婆,的一個成語——河東獅吼!
來自影視劇 侵刪
相信大家對「河東獅吼」這個成語一定不陌生,當年古天樂和張栢芝主演的影視劇《河東獅吼》讓這個成語更是家喻戶曉。但是,這個成語到底源自哪裡?
說起這個成語的出處,不得不提起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蘇東坡。因為蘇東坡對好朋友的幾句戲言,成就千古笑談,讓這個形容女子潑辣彪悍的成語火的一塌糊塗!到底是真麼回事?一起來揭曉答案!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宋 蘇軾
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
黃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鬢無由玄。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誰似濮陽公子賢,飲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得忘家禪。
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
溪堂醉臥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顛。
我遊蘭溪訪清泉,已辦布襪青行纏。
稽山不是無賀老,我自興盡回酒船。
恨君不識顏平原,恨我不識元魯山。
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
【格式】七言古詩
【名句】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基調】友情
【年齡】蘇軾49歲,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豐八年)
【譯文】
我蘇東坡就是一窮人,還妄想煉丹長生,結果蹉跎歲月,兩鬢斑白。
好友陳季常更可憐,半夜不睡覺講佛,他的老婆只要一說話,就能把陳季常手中的拄杖嚇掉了。
還是你吳德仁高明,飲酒食肉,悠閒賽神仙;寄興於物,又超然物外,在家就修了禪。十頃稻田,溪水繞屋,在落花中醉臥,自在逍遙,令人羨慕。
今天我來蘭溪拜訪你,卻未見而回,但也是乘興而行,興盡而返。遺憾的是你不認識我「顏真卿」,我也不識你這「元德秀」。我們將來會在洛陽那樣群英薈萃地方相見,那時握手一笑說:「彼此神交已三千年了。」
【注釋】
十年家火燒凡鉛:十年煉丹而沒有成功。家火:家中爐灶之火。凡鉛:道家煉丹用的材料。
黃金可成河可塞:意思是煉丹本可以使人成仙,而自己煉丹不成功,未能使白髮轉黑,未能超凡入仙。
龍丘居士:一作「龍邱居士」,陳慥(zào)的號。
談空說有:講論佛學。
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杜甫《可嘆》「河東女兒身姓柳」句,陳慥之妻姓柳。
獅子吼:佛教傳釋迦摩尼初生時「分手指天地,作獅子吼聲」(《景德傳燈錄》卷一)。另,佛藏中有《佛說長者女庵提遮獅子吼了義經》。蘇軾並沒有諷刺陳慥懼內的意思,只是朋友間的玩笑而已,後世相沿成說,慢慢變成了懼怕老婆的意思。
濮陽公子:指吳德仁。 吳德仁,吳瑛,字德仁,蘄州蘄(qí)春人,其父為仁宗朝明吏,德仁46歲上書請致仕。
寓物不留物:欣賞外物,但不貪戀外物和被外物所役。
忘家禪:即在家修煉如出家。
罷亞:稻穗實多而搖動的樣子。
行纏:裹腿。與「布襪」均為行路的輕便裝束。
賀老:賀知章,東坡以歸居會稽的賀知章自比。
興盡:典出《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顏平原:顏真卿。這裡用顏真卿自比,是因顏真卿在朝中不附楊國忠,被出為平原太守;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放了外任。
元魯山:元德秀,字紫芝,曾為魯山令。這裡以元德秀比吳德仁。元德秀是位學者,做魯山縣令任滿,就歸隱山林,比吳瑛也極恰當。
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開玩笑地說世事變化急速,以後與吳德仁定當相遇。
銅駝:典出陸機《洛陽記》「銅駝街在洛陽宮南,金馬門外,人物繁盛。俗語云:『金馬門外聚群賢,銅駝街上集少年。』」又見《晉書·索靖傳》,索靖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表示定會相見的堅定信念。
握手:典出《後漢書·薊子訓傳》「後人復於長安東霸城見之(薊子訓),與一老公共摩挲銅人,相謂曰:『適見鑄此,已近五百歲矣!』」表示惺惺相惜的情感。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蘇軾49歲),此時蘇軾已從黃州貶地回來(蘇軾是在1080年2月份到達黃州,於1084年4月份離開黃州,一種在黃州待了4年多)。
吳德仁是蘄春人,為當時名士。黃州離蘄春很近,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曾到蘄春蘭溪遊玩,並專程去拜訪吳德仁,但最終未能見面,深感遺憾,遂在後來離開黃州後作此詩以作慰藉。在這首詩中,蘇軾表達了對吳德仁悠閒生活的嚮往。
【賞析】
這首詩涉及的人物有三個:蘇東坡、陳季常、吳德仁。但主角只有一個,就是「吳德仁」。在這首詩中,蘇軾表達了對吳德仁悠閒生活的嚮往。
這首詩雖然是寫吳德仁的,但卻以為成就了「男二」陳季常,也成就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河東獅吼」。
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這三人的關係:
【蘇東坡和陳季常:忽聞河東獅子吼】
陳慥,字季常,陳公弼之子,居於黃州之岐亭,自稱龍丘居士,又曰方山子。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27歲的蘇軾在陝西鳳翔府任籤判,而蘇軾也是初識陳季。怎麼認識的呢?很簡單,陳季常的老爸陳公弼,是蘇軾的頂頭上司——鳳翔知府。
而陳季常這個人也很奇葩,據記載,此人狂放不羈,不愛金錢,不再做官,沒有官架子……反正就是一個和蘇軾很投脾氣的一個人,可想而知,人品一定不會差的!
元豐三年(1080年),44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居然與隱居在龍丘(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的陳季常不期而遇,二人的友誼從此也更加深厚。
而蘇軾戲說老友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這四句詩,不僅道出了蘇、陳二人非同尋常的友誼,也造就了流傳千古的成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陳季常非常喜歡研究佛學,只要談起佛理,他就會滔滔不絕的說個沒完。而他的妻子柳氏是河東人(今天的山西永濟),據說柳氏非常的兇悍,陳季常非常懼怕妻子。怎麼個懼怕法呢?這裡有兩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故事1:據說陳季常家裡養著一群歌妓,客人來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點象我們現在招待客人進歌廳的意思差不多。而陳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兇妒,每當陳歡歌宴舞之時,就醋性大發,拿著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牆壁,弄得大家也都很尷尬。
故事2:有一次,蘇東坡去找陳季常,還沒踏進門檻,就聽到一聲大吼,緊接著一陣拐杖落地的聲音,蘇東坡被嚇得連退三步,楞了一會兒,才趕緊跑進去探個究竟。他進門一瞧,不禁笑了出來,原來,柳氏正「巴拉巴拉」地罵著陳季常,而陳季常躲在一旁頭也不敢抬,口裡連連稱是。
來自百度圖片 侵刪
後來,蘇東坡就寫了這首詩,詩中「誰似龍丘居士賢,談空說法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也成就了男二號陳季常的老婆——柳氏,哈哈,從此,「河東獅吼」也就流傳開來,一直到現在,用來形容妻子的兇悍。
其實,「河東獅吼」也叫做「季常之癖」,兩句成語的意思是一樣的。因為河東是陳季常老婆柳氏的故鄉,所以蘇東坡稱她為河東獅子。後來這個故事被宋代的洪邁寫進《容齋三筆》中,廣為流傳。河東獅吼的典故從此確立,至今仍然是兇悍妻子的形容詞。又因為陳慥字季常,後來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為「季常癖」。
【蘇東坡和吳德仁:握手一笑三千年】
吳瑛,字德仁,蘄春人,曾任池州、黃州通判,官至員外郎,年四十六,即致仕。
相傳,吳德仁是一個十分耿直、曠達之人。有一個故事,是說在一個冬夜,一個小偷兒來吳德仁家盜竊,而此時的吳德仁早已察覺,並不漏聲色,只是這個小偷實在是有點過分,竟然要將吳德仁身上蓋得被子也要拿走,吳德仁才徐徐說:「夜正寒,別物隨你取,幸留下這條被。」這件事似乎被杜撰、被誇張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說明什麼呢,說明了吳瑛率直曠達的性格與行事風格。
而當時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聽當地說吳瑛隱居的故事,產生很大共鳴,決定親自去會一會這位在仕官泥淖中,勇於自拔的高士。當蘇軾以急切地去看望這位「故交」時,卻陰差陽錯,沒有見到,只在清泉寺醉飲而歸。後來蘇軾離開了黃州,寫下了一首熱情洋溢的長詩《寄吳德仁兼陳季常》,表達心意「恨君不識顏平原,恨我不識元魯山。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