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一位農村老人鮮為人知的「史詩」

2020-10-03 情感學院院長

文/王先生

本文原創,共約2900字

如果單提他的名字,估計村裡沒有幾個人知道;可若是喊出「眼鏡」的綽號,村子裡是婦孺皆知的。

說來慚愧,「眼鏡」的綽號還是出自我的母親之口。可一經問世,因為簡單易記,便迅速取代了韓爺爺韓保春的大名。

01

韓爺爺人如其綽號,整日戴著一副厚如啤酒瓶底的眼鏡,他患有嚴重的近視,據說是早些年經常點蠟燭看書熬壞了眼睛的緣故。

韓爺爺是村子裡出了名的文化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的肚子裡就喝過高中生的墨水了,算是遠近聞名的高材生。

可當大隊的幹部請他到學校裡給孩子們上課時,他搖頭拒絕,怎麼都不願意去看管那些不諳世事、整日喜歡鬧騰的孩子。

所以,與那一次寶貴的機遇失之交臂後,韓爺爺一生再與「皇糧」無關了,從此過著靠天吃飯的窮苦生活。

韓爺爺的母親耿氏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接生婆(當地人稱「產婆」),周圍幾個村子裡的婦女沒少受過她的生死大恩。所以,韓爺爺找對象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在十六歲那年便早早地娶親成家了。

之所以要重點提到韓爺爺的十六歲,這是因為村子裡一直流傳有他的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緋聞」。

據老一輩講,韓爺爺在十六歲的時候還一直和母親同床睡,甚至還保留有撫摸母親R頭的嗜好。

對於這一傳聞,我是一直不相信的,可每次老人們都講得有鼻子有眼的,這不由得讓人想入非非。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是因為韓爺爺在外面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小人,所以才被人栽贓了這樣一個汙名。

02

我出生的那一年,韓爺爺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這一年,他的妻子因為患病不治而撒手人寰,從此他便沒有續弦,直到終老。

如果說,我出生之前關於韓爺爺的事情大都是我從長輩那裡聽來的。那麼,後面的事情便是我的親眼所見了,沒有一絲一毫訛傳的成分。

韓爺爺這人的學問,我是見識過的。每逢去他的家裡看望老奶奶(韓爺爺的母親韓耿氏),如果韓爺爺在家,他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房間裡看書。

他看的書很厚,以古典小說為主。曾經有一次我滿懷好奇地走進他的房間,他愣了愣神,然後從黑漆大柜子裡挑出一本書,鄭重地放在了我的手裡,那是我第一次讀到《三國演義》這本名著。

也就是因為這本書,我和韓爺爺成為了忘年交。直到後來我讀高中,他還一直讓我從學校圖書館裡借書給他看,我記得很清楚,每次周末回家他對我的態度都比我的母親要熱情得多。

當然,韓爺爺也經常會動筆寫文章,可每次都會潦草地寫在廢舊的香菸錫紙包裝上,淚眼婆娑地默念一遍後,便擦亮火柴燒掉了。

過了好多年我才知道,那是他寫給自己亡妻的悼念之作。


03

在以羊肉湯聞名全國的地方,家家戶戶自然都離不開放羊的營生,韓爺爺家裡就豢養了幾隻青山羊。

那時,購買飼料餵羊是一大筆開支,縮衣節食的老百姓們自然不會如此大手筆。所以,村南頭勝利河兩岸的草地便成為了鄉鄰們傍晚放羊的天然牧場。

小學的暑假裡,我儼然成了韓爺爺身後的「小尾巴」,比他的兩個親子孫還要黏他。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裡,我聽到了很多不曾在課本裡聽到的歷史故事,從三國風雲到隋唐演義再到近代戰爭。

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從韓爺爺的嘴裡蹦出來,滿足了我的小小的好奇心,也消磨了韓爺爺放羊時的無聊時光。

不講故事的時候,韓爺爺便會靜靜地聽收音機。他最喜歡聽單田芳先生的評書,有時候甚至還能夠一字不差地複述評書裡的經典段落,這不由得讓我拍手稱奇。

當然,如果沒了評書可聽,他便會調到戲曲頻道,一遍遍地播放京劇《林衝夜奔》。

水滸一百零八將,他最熟悉不過了,但是他說他不喜歡宋江這人。

為了這一點,我沒少和他起爭執,可每次僵持不下時,韓爺爺都會用手背扶一下眼鏡,然後悠悠地說一句:「長大後你就明白了。」

後來,我長大了。當我以成人的視角再次審視宋江這一人物時,我才發現當年的自己真的是幼稚得可笑,也恍然明白原來韓爺爺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啟蒙恩師。


04

魯西南的冬夜寒冷而漫長。

過去百姓們為了在冬日裡掙些零花錢,都會用提前備好的小麥秸稈編織一些實用的工具(如蒸籠帽子、盛雞蛋的小筐等)。

但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家裡悶頭幹活是乏味的,而且極容易犯困。為了解悶、也為了不受凍,聰明的魯西南人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法子——挖地窨子。

地窨子一般是兩米見方,深入地底,一般可容納四到六人,冬夜裡韓爺爺就喜歡來我們家的地窨子裡做工。

幾個大老爺兒們聚在一起,自然不會再聊什麼歷史故事(因為一般人也接不上韓爺爺的話茬,畢竟肚子裡沒有幾兩墨水),那聊什麼呢?

在我的印象裡,我曾在悶溼的地窨子裡聽到了眾多聞所未聞的鬼狐仙怪的傳聞,也見識了民間勞動人民的「創造力」——什麼老包(包拯)鍘諸葛亮、楊貴妃愛上董永等亂彈琴的橋段,紛紛從大家滿是黃牙的嘴巴裡冒出來。

甚至,為了解悶,他們還會編織一些村裡的八卦新聞(是的,老爺兒們也愛嚼舌根)。

就因為這種氛圍,一時口無遮攔的韓爺爺得罪了村裡的一位後輩,直到好多年後,兩人才在我母親的勸導下握手言和。

為什麼做中間人的是我的母親?其實原因很簡單,韓爺爺和那位後輩(我稱之為劉大爺)都和父親交好,屬於那種每天都會端著碗來我家串門的朋友。

但父親這人一向嘴巴笨得很,每次看到兩人在我家照了面也彼此不搭腔,心裡只能幹著急。

所以一向善於交際的母親便擔起了「化幹戈為玉帛」的重任,一頓熱氣騰騰的年夜飯,便讓兩個漢子不失體面地放下了過去的不快。

地窨子

05

寫到這裡,似乎韓爺爺的一生都是那麼的平淡無奇。可直到前兩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卻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韓爺爺。

那一年,他七十六歲,年事已高,可在村子裡的老人面前還排不上字號。

剛剛抱上重孫子沒多久的他,在農忙時自告奮勇地擔起了照看重孫的責任。

這一年夏季,他帶著重孫在村北的柏油路旁納涼。那時,柏油路正在重新修整,不遠處就有一輛轟鳴的機器在工作著,似乎在鋪瀝青。

當韓爺爺稍微一打盹時,剛剛學會走路的重孫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到了機器的後面。

在極大的聲音中,司機渾然不知地往後倒著車子,哪知道竟然後面還藏著這樣一個活人!

這一天,為了救重孫子,韓爺爺徹底葬送在笨重的車輪之下。在村領導的協調下,施工單位掏出了三十餘萬元的撫恤金。

據說,當撫恤金分給兩個兒子時,兒子們是一臉的陰鬱,而兩個兒媳卻面無表情。

後來父親在私下裡告訴我,他曾看見韓爺爺的某位兒媳婦開心得一蹦三尺高,用父親的話講,「拿到那筆款子,她恨不得公公有九條命」。

06

韓爺爺的墳地選在了勝利河的南岸,一塊草木肥美的地方,不時地會有放羊的老人路過。

每次過年回家,我都會特意繞道經過他的墳地。作為韓家的外姓人,我樂意不加避諱地給他鞠三躬,只因為那段忘年相交的友誼、那場情同師生的恩情。

前段時間,母親打來電話說她在整理雜物間時,看到了一些老舊不堪的書,問我還要不要,不要的話就乾脆當作廢品賣了。

我一時記不起來是什麼書,便問母親這書有什麼特徵。

母親停頓了一會兒,充滿疑惑地說:「奇怪,裡面怎麼夾著幾張香菸錫紙?」

我連忙說:「不賣,不賣,好好收著。」

我知道,那幾張字跡早已模糊的紙條,就是韓爺爺留在世上為數不多的遺墨了。至於他的其他物品,大概都在路祭的那場大火裡化作灰燼了吧。

人過留名——可韓爺爺留在村子裡的,可能只有那個註定會隨風消散的「眼鏡」的綽號了吧。

這是很多人的宿命,蒼涼而又無奈。

——END——

(圖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東北巨富傳奇——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
    在這裡,筆者務必要補充一個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並非茶餘飯後的傳說!暫且把這故事,擬定為「韓樹寶——少四東家的軼事」吧!從這個故事裡,或許能折射出一種人性的自然屬性……說起這段軼事,還是二零零九年的冬天,當時正處在撰寫這部《東北巨富傳奇》紀實文學遭遇嚴重「卡殼」中!寫東西的人都知道,作者在創作一部作品過程中,有時會被一個情節或一個細節或所涉及到歷史斷層和斷裂而「寫不下去」了。
  • 於中華 | 初識江姐家人——記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初識江姐家人 ——記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一1995年的一天傍晚,四川大學的校園,朋友陪我漫步,我們邊走邊談。初夏的蓉城,熱浪已開始蔓延,只有在黃昏時,才有些許涼意拂面。那是一位中年人,邁著輕盈的步履,與我們走個迎面。 「彭書記好!」朋友向那人打著招呼。 「您好 !」那人滿臉微笑地回應,聲調和氣平緩。
  • 發生在農村真實故事:鬼火傳說
    故事的起因就源自於青春期內心的躁動。農村的孩子膽子還是比較大的,但我是個例外,受「恐怖」故事的影響,晚上出去玩,小夥伴必須把我送回家,送到家門口我才會讓他們走。故事的主角是瓢哥和利叔,瓢哥大我兩歲,利叔大我三歲,都是從小玩到大的髮小。那個一個朦朧的夏夜,天氣陰沉,偶爾會響幾聲小雷,天空像是被裹上了一層薄薄的保鮮膜,馬上就會被雨水刺穿。
  • 洪武趕散和蘇北黃大仙文化(真實的記錄文章為原創)
    (據說黃鼠狼不能過江,大概因為洪武趕散時約40萬人北遷,混亂中夾了黃鼠狼來了江北。)說到黃鼠狼,有年紀的老人肯定告訴你不能打,有靈性會報恩也會報仇。就說說我的一位親戚和黃鼠狼真實的故事:他是一個真正的無神主義者
  • 農村真實存在的靈異事件,農村靈異事件真實案例事件
    樓主親人中有魂魄意志不堅(這種說法應該都懂吧)的人,突然染病,醫治不愈,本村有一位老者,家中供有一尊神(不知何種神),樓主耳聞應該是善神一類,供神的老者口碑極好,從不做敲詐勒索,無中生有哄騙人錢財的事情,即便為人看病也從不提報酬,只是鄉親們很普通的饋贈,比如幾把龍鬚麵之類的。大人們說老人替人看病先行把脈,如非鬼脈,當即告知你去看醫生,別聽人亂說。如確屬鬼脈才肯下手。
  • 一位比丘尼師父,記錄的11個真實故事
    因為受戒有些手續要回老家,聽說了當地一位老和尚的事跡,改變了她的決定。這位老法師,一直住在寺院裡很低調,寺院就他一個人。平時也看不出有多修行(世人眼裡的修行),就是平平淡淡過日子。戒兄每次回老家都會去看看,供養老法師,老法師說來說去都是叫她好好念佛。
  • 農村老人與狗的故事
    旺財是一隻農村的土狗,說不清是什麼品種,旺財剛滿兩個月就被前主人扔到村頭的樹林裡了。在農村土狗是沒有經過絕育的,而且亂跑,母狗下了仔有人要就送人了,沒人要的會被扔到地頭、樹林,任其自生自滅。旺財是幸運的,它被一位老人撿了回來,細心的照顧的很好。當然旺財的名字也是老人給起的,寓意人旺財旺。老人的丈夫去世的早,子女們都已成家了,留下老人一個人獨居。
  • 刪去66分鐘後,這部民族史詩成了一個農村寡婦偷情史
    《白鹿原》被稱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講述了陝西農村白鹿原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近五十年的故事,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秘史。小說從創作格局,到寫作手法,再到對民族歷史的思考以及對人性的剖析都獨樹一幟,作家陳忠實也憑藉此書獲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 【追尋農場足跡 講好奮鬥故事】(第五期)——一位老人的軍禮
    讓我們一起去探知這位老大學生、老革命、老農場人軍禮背後的故事。翻開有關南下工作團的報紙和書本,聽著老人的講述,我們仿佛穿越回那個充滿豪情、激情澎湃的革命歲月裡。為了消除水患,農場多次組織人員抗洪搶險,甚至請求三水縣(佛山市三水區原名)幫忙,沈育麟的老伴、原紙廠工人黃肖娟也在抗洪隊伍中。
  • 故事:農村奇葩出軌事(一)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親耳聽過很多奇葩事(以下皆為化名)。小芬年輕時有好多追求者,但是她獨獨對小剛情有獨鍾。小剛個子不高,但是人勤快,敢奮鬥,又會甜言蜜語,小芬感覺他是個潛力股,就奮不顧身的嫁了。雖然是小廠,收入不是特別多,但是在農村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有了錢,小芬和小剛在縣城買了房,買了好車,閨女結婚了,兒子上大學了――眼看著幸福的日子即將到來,不料世事無常,小剛突然失蹤了。小芬和兒子閨女找了兩天,剛開始以為是綁架――自己家也沒那麼多錢,也沒有綁匪電話,估計不是;後來以為是受傷住院了――如果住院醫院肯定早打電話讓交費了呀,估計也不是。
  • 關於鬼的農村真實故事
    這個是個真實的故事,那時還很小,小到記憶裡只有那個事情了,鄙人今年28。98年的時候,我所在的縣城還是一遍凋零,那家辦裡紅白喜事你才會感覺有點人氣,哪年我的祖母去世了,活了90多歲,逃難到的這個小縣城,經歷了所有動蕩不安的年代。她在我的印象裡唯一的就是不怎麼說話,總是安詳的坐在哪裡。脾氣有時也不好。
  • 當年那位背香蕉賣掙錢供兒子上學的農村老人,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在我農村老家這裡,一直流傳著一則動人的真實故事……故事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農村老家,那時候剛剛實行出乎意料,村裡的這位老人堅定的支持長子繼續讀書。為此,他利用農閒時間,爬山涉水到河谷地帶賒香蕉等熱帶水果,一步幾滴汗水的背到鄉鎮集市賣,賺取一定差價供讀兒子讀書及簡單生活費用。功夫不負有心人,老人辛辛苦苦掙錢讓長子讀高中,三年後他的兒子被地區師範學校錄取,實現了他們家庭和兒子的重大轉折。
  • 淺見平遙,和一位近百歲老人的故事。
    碗禿和莜麥窩窩(是叫這個吧?我記不清了)其實這座歷經了兩千多年風雨的古城,還是有著太多的故事的。不要說整個古城,就是每一座宅院,每一塊青磚。都有些太多太多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說起故事,那麼我就要說說在標題裡提起的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這位老人就是我這個朋友妻子的姥姥,時年98歲高齡。當時身體狀況不是太好,這也是朋友此行的目的。來的路上,我從朋友妻子那裡聽了老人的生平,心裡五味雜陳。
  • 一位老兵的愛情故事。(原創:自薦)
    一晃2年過去了,一位山東藉的戰士,叫王根源那年他23歲,看上了這位姑娘。小王是山東膠東地區人,婚後曾帶著新娘,去老家拜見自己的父母,老人看到兒子在南方,找了一位漂亮兒媳好開心,按當地風俗,又補辦了一次膠東式的婚禮。婚後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夫妻倆先後生了5個兒女(2男3女),孩子們個個長大成人,結婚成家生兒育女都當上祖字輩了。
  • 真實故事,一位母親的偉大放棄,含淚看完
    真實故事,一位母親的偉大放棄,含淚看完西西育兒道這是一個真實的現代故事,河南穗華縣文化村寡婦胡娟的兒子在大連上大學,因出車禍身亡。湘兒是寡婦周琴這輩子最大的驕傲……在周琴去料理兒子後事時,正是這位母親的放棄,讓一個悲劇有了昂揚的走向,才有了讓人感動,讓人欽佩,有了出人意料的後來。
  • 再現幾代中國鐵路人拼搏進取 史詩巨獻《飛速時代》啟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宣傳部、百悅星光(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雲南金彩視界影業股份有限公司、金色豔陽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視連續劇《飛速時代》項目今天在京啟動。
  • 於中華:初識江姐家人 記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原創文章,作者:於中華 審核:何良慶)那是一位中年人,邁著輕盈的步履,與我們走個迎面。「彭書記好!」困境所逼的譚正倫,曾狠心將自己的親骨肉——彭炳忠送給(他)人託管……六新中國成立後朋友把故事講完,兩位母親的事跡令人感嘆!
  • 《孝子的尷尬(三)》
    /「原創首發」文:楊永輝家族裡有一位遠房嫂子,姓張,名孔雀,寶雞縣(今陳倉區)幕儀鄉第四村人,今年八十一歲。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一般有輕度和重度之分,輕度的一般腦子是清楚的,能自己吃飯,上側所依靠拐杖、助步設施能夠自己完成,這樣就相對比較好侍奉一些。重度的腦子已不清楚,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這就麻煩了!孔雀嫂子目前屬於重度的,已經躺在床上坐不起了,吃飯都要人喂,吃喝拉撒全部在床上。為了方便照顧,兒子們把床板給挖了個洞,平時下身不穿褲子,大小便時就對著那個洞解決。
  • 皖南民間故事|惡貫滿盈的鄉村無賴拋屍荒野,農村人的反面典型
    桂花香秋意濃,適合回憶,在小時候放牛聽老人說過幾百年前一個發生在我們安徽貴池農村的故事。在此分享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惡人,名字叫「郭爛豆」(音),據說略識文墨但道德敗壞,好吃懶做,調戲大姑娘小媳婦,偷雞摸狗幹缺德事禍害相鄰。
  • 故事:真實故事臺 | 一位B肝患者的煩惱
    2005年1月20日國家人事部、衛生部推出《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正式取消對B肝攜帶者的限制。在河北的農村,95前的孩子有很多初中沒畢業就退學了。相比之下,我是個人人誇的好孩子,學習好,還懂事。雖然人生總有一些波折,但是大學之前的生活也算得上順風順水。可能是前二十年運氣太好,我的整個大學都變成了人生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