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的禮物》:是嫁給愛情的美好?還是屈服於生活的辛酸?

2020-08-27 樂居呢喃

歐·亨利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一生創作了近300部短篇小說。而在歐·亨利眾多小說作品中,《麥琪的禮物》是世界各地各種「歐·亨利短篇小說集」必選編的作品。

究其原因:一是這篇小說的愛情浪漫、煽情效果居所有歐·亨利愛情小說之首;二是這篇小說「雙重驚奇」的結尾寫作技法、幽默詼諧的語言最能體現作家的寫作特色;三是這篇小說取材於歐·亨利本人真實經歷,是為了紀念他的妻子而創作的。他的妻子病重仍堅持獨立撫養女兒,並頂著高燒為亨利包紮聖誕禮物,受冤漂泊海外的亨利知道後明知有牢獄之災仍趕回國見妻子最後一面。

《麥琪的禮物》講述的是互送禮物的故事:有一對年輕夫妻,丈夫吉姆有一塊家傳的金表,妻子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秀髮。聖誕節前夕,妻子德拉賣掉了頭髮,給丈夫吉姆買了一條白金表鏈。沒想到,丈夫吉姆賣掉了金表,給妻子德拉買了一套玳瑁發梳。夫妻兩人用自己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去換取自認為最適合對方的禮物,結果,兩件禮物都沒能派上用場。

很多人把《麥琪的禮物》解讀為讚頌純潔愛情、無私奉獻、人性美好的小說。而我卻認為,小說是借德拉和吉姆夫婦淚中帶笑、笑中帶淚的愛情故事,表現貧窮夫妻婚姻生活所蘊含的辛酸、悲哀,以及消費文化影響下社會現實的冷酷。

一、披著喜劇的外衣,德拉是嫁給了愛情的美好模樣嗎?

1、透露生活悲涼的環境描述

小說開頭,沒錢買禮物的德拉趴在家裡「那張又老又舊的小榻子上痛哭」,然後感慨:「人生就是由淚水、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佔據主導地位的顯然是抽噎。」

歐·亨利筆下這對年輕夫婦的家庭環境也處處透著灰濛濛的悲涼:租住的公寓「比貧民窟好不到哪裡」;公寓自帶的信箱、門鈴只是擺設,門廊貼著的男主人名片字跡模糊了也沒更換(說明沒有信件、朋友的交際往來);公寓「灰濛濛的後院,灰色的籬笆」(沒錢翻新裝飾),連帶院裡的貓也是灰色的(不沾葷腥呈現暗淡的毛色);德拉的穿著打扮是「褐色的舊外套,一頂同色的舊帽子」。

2、德拉心不甘情不願地送禮

注意觀察德拉想賣掉秀髮換錢的細微表情變化及心理活動:「她的臉色迅速黯淡下來」;「她靜靜地站了一會兒,有些猶豫。沒有預兆地,幾滴淚水暈開在破舊的紅色地毯上」;「像下了某種決心似的,眼淚還來不及擦,裙角就已經飄出了房門」。

這些細緻的描寫表現了德拉的矛盾,她其實是不情願賣掉心愛的頭髮的。她將頭髮、丈夫兩者進行了內心劇烈的鬥爭衡量,並以最快的速度跑去賣頭髮,不給自己留下太多考慮的時間,害怕多考慮了就會猶豫,改變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做的決定。

3、同苦的夫妻不一定就是真愛

現實生活不會像小說那樣戛然而止。如果將德拉、吉姆送禮的事情帶入現實生活,我們要續寫送禮之後的故事。斥巨資買來的禮物表鏈、發梳不能充飢,只能成為家裡的擺設。夫妻倆邊忍凍挨餓,邊欣賞精美的表鏈、發梳,會不會責怪對方華而不實繼而引發家庭戰爭?家境日益拮据的他們,會不會再賣掉禮物換牛奶麵包?

夫妻之間是否真愛,逆境和貧窮不一定是最好的試金石。金錢,才是人類情感很好的試金石。現實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能同苦、不能同甘的夫妻、兄弟、父子。逆境、貧窮反而催生出兩人不得不「抱團取暖」的感情,這當中也許有真愛,也許有無奈,因為他們暫時沒有能力、沒有資本去背叛婚姻,另擇高枝。只有共同經歷過甘苦、順境逆境的夫妻才敢說是真愛!

二、精神範疇的「愛情」故事為什麼要用「送禮物」這樣物質化的方式來展開?

曾經,禮物在西方屬於私人物品,交換流通範圍只限於關係密切的親友。但是,19世紀中後期,處於經濟社會極大變革的美國,商品物質極大豐富,貧富差距迅速擴大。伴隨而來的是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消費文化。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禮物變成了商品,禮物的商業價值超越了被寄託的感情價值。而節日、紀念日的禮物饋贈具有了商業化的意義。節日的娛樂狂歡背後,流露的是一種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社會現象。《麥琪的禮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表面上,送禮物是自願自發的、無個人利益的。但是,正如馬塞爾·莫斯在他研究原始社會禮物交換的著作《禮物》中強調的,商品和交換領域的活動能讓人建立人和事的關係類型,並在倫理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禮尚往來」,禮物的意義演變為了一種契約關係、經濟行為,成為了強制性的、有計劃的,涉及個人利益計較的。

在一個溫飽問題尚且不能完全保障的家庭裡,禮物的實用性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僅僅實用,是不夠的。德拉想給吉姆買一件「稱得上他的、精緻的、珍貴而又實用的東西」,於是花了比全家一個星期收入還要多的錢,買下了一條白金表鏈。吉姆給妻子買了「一整套插在頭髮上的梳子,用玳瑁做的,鑲嵌著美麗的珠寶,原本展示在百老匯某個櫥窗裡」,可這是一套中上層社會女性才會使用的發梳。

雖然將這對年輕夫妻互送禮物的行為,直接解讀為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太過冷漠。但是明知沒有錢,還一定要買精美聖誕禮物的行為,卻折射出強烈的消費衝動。觀照德拉、吉姆挑選禮物的方式、購買行為、心理預設,都充滿了濃厚的消費文化色彩。顯然,禮物的價值不可避免成為衡量人與人感情的尺碼。

除了聖誕禮物,德拉、吉姆也許還要花心思去為對方準備萬聖節禮物、復活節禮物、情人節禮物、生日禮物。想必,又是一番拮据的籌備禮物情景、尷尬又無奈的送禮物場景吧!

三、同樣是買禮物、送禮物,為什麼只關注妻子德拉的消費過程?

小說雖簡短,卻精彩地描述了妻子德拉買禮物、送禮物、收禮物的全過程。顯然,女性更容易情緒化,描寫妻子情緒高低起伏的表現會比寫理智的丈夫更容易成功。看看兩人收到禮物後的情緒對比就知道了。

妻子——「哎呀」,德拉突然發出一聲狂喜的叫聲。緊接著,她竟神經質地大哭起來,等著男主人來哄她。她緊緊地將這套發梳摟在懷中,好一會兒,她才抬起那迷濛的雙眼,笑著對男主人說:「我的頭髮長得很快。」她像一隻被燙到腳的小貓似的跳了起來,一邊跳,一邊還興奮地叫道:「喔!喔!」她又熱切地伸出手掌,那冷冰冰的金屬仿佛閃耀著某種光芒——代表她的快樂和熱誠的光芒。

丈夫——吉姆沒有拿出他那塊金貴的表,卻一下躺倒在床上,將雙手枕在腦後,笑了起來。

德拉、吉姆的家庭是19世紀末典型的美國家庭模式:男子在外掙錢養家,女子在家裡操持家務。小說只關注妻子德拉的消費過程,是因為在19世紀末女性購物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首先,女性勤儉持家的傳統觀念逐漸被懂生活、會享受的觀念所取代,女性的形象、身份代表了她身處的家庭地位、她所依附的男性能力。其次,面對枯燥繁瑣的家務勞動、封閉壓抑的家庭環境,女性的消費欲望更強烈,挑選、購買商品的消費過程帶來的興奮感、滿足感,能讓享受暫時的精神解脫。再者,沒有經濟能力的女性,為了滿足消費欲望不得不選擇外出掙錢,從背著老公偷偷掙錢攢錢到光明正大兼職、專職,逐漸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成為後來職業女性形象的起源。

四、結語

作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歐·亨利筆下的愛情故事、婚姻生活,承載了他對消費文化影響下人際關係、家庭觀念的沉重思考。他用看似輕鬆詼諧的語言,精心設置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這淚中帶笑、笑中帶淚的結局卻折射出愛情的辛酸、生活的悲涼以及現實的殘酷,不禁令人唏噓。


(END)

文/樂居

圖/網絡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8.6《麥琪的禮物》:純潔真摯的愛情
    在所有交換禮物的人之中,他們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何處,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他們倆就是麥琪。」《麥琪的禮物》是美國作家歐·亨利創作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說,獲得豆瓣評分8.6分。講述的是一對生活貧窮的夫妻黛拉和吉姆,用各自最值錢的東西去為對方換來了聖誕節禮物,而對方卻用不上了的故事。黛拉把自己美麗的長髮剪掉賣了,為丈夫買了表鏈;吉姆把自己的金表賣了,為妻子買了梳子。
  • 豆瓣8.6《麥琪的禮物》:貧窮的婚姻裡,藏著愛情長久保鮮的秘訣
    聖誕節前夜,為了給對方準備禮物,他們各自捨棄了自己擁有的珍貴物品,然而最後卻發現禮物沒有了實用價值。但兩個歷經生活艱辛的人,兩份飽含深厚情誼的禮物,遠超過物品本身的價值。這正是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的地方,男女主人公沒有很好的物質條件,但這份愛足以讓他們相互溫暖,攜手走過艱難困苦的時期。正是他們的互相體諒與寬容,這種純粹的愛情才讓人帶淚含笑,彌足珍貴。
  • 《麥琪的禮物》:維持平淡的婚姻,需要付出、驚喜與用心陪伴
    比如《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裡的一個關於愛情的小故事,讓人印象特別深刻——《麥琪的禮物》。《麥琪的禮物》講述的一對貧困的夫妻黛拉和吉姆,他們為了給彼此送聖誕禮物,忍痛割愛賣掉自己最為珍貴的物品。當他們把禮物遞給彼此時,發現對方送的禮物正是自己心底最喜歡的東西。然而,這樣的禮物要跟那件珍貴的禮物搭配才能發揮作用,他們都錯過了。
  • 從《麥琪的禮物》看歐•亨利為何會成為紐約四百萬貧民的代言人
    而在故事的結尾,作者出乎意料地告訴我們,吉姆也給妻子準備了她最嚮往的禮物——一套美麗的發梳,前提是他賣掉了自己那塊最寶貴的金表。總之,他們都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以換來對方想要的禮物。最終卻發現禮物都太出人意意料。最後,儘管他們暫時都沒法使用對方送的禮物,但他們卻收到了這世界上最美好的禮物——最真摯的愛情。故事看起來雖短小,卻很能觸動人的心靈。
  • 《麥琪的禮物》:貧窮的愛情真的就不幸福嗎?這樣想就錯了
    其中六角還是零錢湊起來的。都是每一次向雜貨店、菜販和肉店老闆那、一個兩個硬扣下來的;每次都為這種掂斤播兩的的事羞紅了臉。數來數去數了三次,還是一塊八角七分錢。第二天就是聖誕節了。除了倒在那張破舊的小榻上大哭一場之外,顯然沒有別的辦法。」這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裡節選的一段。這是一個簡單、動人的浪漫小故事。關於愛情、婚姻與生活。
  •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愛,是命運饋贈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如今再讀《麥琪的禮物》,內心五味雜陳,也許是自己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並且也出身在一個普通的教師之家。對於生活中種種的心酸與命運的無形束縛,更加透徹的理解這篇小說對於生活的解讀是何等的立體。所有細節裡的描述裡飽含著一個成年人對貧苦生活的抗爭和對階層無法逃離的無奈,如果能有一種東西,讓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以後能夠繼續熱愛生活,那一定是愛。
  • 《麥琪的禮物》: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是平凡日子中的一束光
    再讀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讓我對儀式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儀式感不只是生活中的調劑品,更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束光。或許這就是歐·亨利,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的高明之處。表面上他寫的是小人物的悲劇故事,在結尾處卻總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出現。在這些情理之中又常常蘊含著善良和希望的光。
  • 《麥琪的禮物》:細節下的「文學語言」再現
    《麥琪的禮物》作為他的經典小說之一,除去意味深長的「所指」之外,我們不妨從文學技巧方面來剖析這篇經典作品。二、細節下的文學語言與潛臺詞的應用麥琪是指東方三聖賢。《聖經》記載耶穌降生之時,東方三賢人「麥琪」(英文Magi)為耶穌帶來了禮物。聖賢即聰明賢能的人。作者歐亨利在小說的結尾用大段的議論來評論夫妻二人的聰明。與麥琪即聖賢聰慧的象徵不可分割。
  • 麥琪的禮物:愛是最好的禮物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女主德拉和男主吉姆「極不聰明地為了對方犧牲了他們家最寶貴的東西」:德拉賣掉自己的頭髮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表鏈,吉姆則賣掉自己的祖傳金表為德拉買了全套的發梳。 從結局看,兩人買給對方的禮物都成了暫時無用之物,但我們在閱讀時卻會感到欣慰。為什麼?因為兩人都收到了對方最好的禮物:真正的愛。禮物只是表達愛意的工具。
  • 原創小說:麥琪的愛情。歡迎關注。
    麥琪的愛情 ◎李歌 麥琪有男朋友,叫董俊勇,打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可是麥琪總覺得和董俊勇之間還不是真正的愛情,怎麼說呢,就是,缺少點什麼。 缺點什麼呢?麥琪呆呆地想。 董俊勇這名字跟他實際的模樣可是相差十萬八千裡,不僅長相一般,還是一個性格憨厚、沉默寡言的人,像一個軟綿綿的柿子,不過他心細,誠實,勤奮,力氣大,肯吃苦,做得一手好菜,還會想法設法哄你開心,跟他在一起,你不用想著那些彎彎繞繞的事情,生活過得既愜意又簡單。 不對,也許就是因為太愜意太簡單了,才不是真正的愛情。麥琪想。
  • 生活,隱忍地屈服還是悲壯地徵服|餘華《兄弟》上部:血淚人生
    心路都是光明的,都在想像裡美好著。然而,現實總會告訴我們:生活從來不會萬事如意。活著就有苦難,對於苦難,有的人隱忍地屈服,在內心的恥辱柱上雕刻著自己度日如年的煎熬。有的人悲壯地徵服,在世人驚異的目光和流言的裹挾裡,與生活大戰無數回合。
  • 她未婚生女,愛情復得,棄女卻遭遇非人虐待,23年後揭開扎心真相
    青春少女的愛情,就像野蠻的雜草,在心中瘋長。只要和他在一起,她感覺生活充滿了期待,事務都開始閃亮起來。她感到自己面前有無限的可能。但溫文爾雅、受過良好教育的父親,有著英裔民族天生的傲嬌。他不可能接受「低人一等」的法國人作為女兒的男友。麥琪也明白,愛情和父親的贊同,她終究只能選其一。
  • 給我一份這樣的神仙愛情,我也能寫出好故事
    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一步,就是找到能發揮自己才華的工作,創造價值,對她而言,報社記者的工作給了她轉機,而這,主要歸功於約翰的幫助。那個時代,女記者還是挺珍稀的。她體重45公斤,身高只有152,非常嬌小,但體內蘊藏著巨大能量,採訪任務往往完成得出色,稿子也讓讀者和同行印象深刻。
  • 《小婦人》:嫁給金錢還是嫁給愛情?
    3 影片中的四妹艾米嫁給了金錢,那是她從小就有的夢想。然而艾米也並非有錢就嫁。她嫁給了從小就喜歡的富家鄰居勞裡,當發現他並非把自己當成姐姐喬的替代品而是真心愛她,並願意受她的影響主動改變自己的劣習時,答應了他的求婚。大姐梅格嫁給了一個家庭教師,婚姻是她自己義無反顧的選擇。婚後丈夫工作賺錢,梅格照看孩子料理家務。
  • 《喜寶》:是嫁給生活,還是精緻繁忙?
    10月16日《喜寶》上映,作為著名作家亦舒在華語愛情文壇的封神之作傳統意義上來說,喜寶絕對算不上一個好女孩,她很現實的選擇了「寧願坐在寶馬裡哭」的富有,相對的失去了我們認知裡的青春、愛情、生命力。《喜寶》直面的是愛情與物慾的艱難抉擇,當撕破童話的面具,什麼才是真正意義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