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除了鬥小三,中產們掩飾不了那些深層焦慮

2020-09-05 安徽聽覺有道助聽器

《三十而已》裡的女二顧佳打到了時代的痛點和high點,女一王漫妮的社畜人設反而在討論中被淹沒了,最近,女一女二的劇情線都進展到三十而鬥小三,鬥小三這種橋段基本上是都市情感劇剛需,能同時燃起女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情懷和疏導李莫愁式恨男的滿腹怨氣。

顧佳的小三已上線,大家開始罵老公和小三,許幻山,小三,坐等顧佳撕小三。其實叔覺得,嗯,出軌男只剩下渣,這麼罵過癮是過癮,可沒罵到點兒上。

先說個橘子的故事,南橘北枳,面對楚王給的難堪,外交官晏嬰說:「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大使用橘化為枳解釋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暗戳戳說明不是我們齊人不好,而是你們楚國地界不好。

橘化為枳,淮河是不是橘與枳的楚河漢界?

在漫妮和顧佳之間,漫妮是愛富,顧佳是愛富還求道,顧佳求的不止是富裕生活呀,還有階層地位,格調品位,這套美國中產階級平移千萬公裡的生活範式,移植在中國,隔洋培植起來,那就是事倍功半的累呀,累呀,累呀。《三十而已》中太太圈攀比的那種生活方式並不是本土生出來的呀。

中國的新貴們,在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裡若是如魚得水,那就是有範兒;扛著費勁踉蹌前行,那就是打碎牙齒和血吞的假體面。許幻山不是不想做好老公,是對做一個中產階級典型好老公,心裡還是擰巴的。他做不到把中產階級範式當趣味,也不想打碎牙齒和血吞,心理上,林有有是他對抗這些「體面範式」的姿態。

越洋萬裡舶來的中產範式

頂樓的王太太

頂樓的王太太說他兒子的同學拿了國際科技大獎,爹是物理學家,娘是火箭專家。王太太為了給兒子爭口氣打算買三顆小行星的命名權,顧佳為了王太太推薦自己兒子進幼兒園的許諾,決定不遺餘力幫她完成這波「追星」操作,還有王太太客廳裡永不凋謝的梵谷的睡蓮,有錢人無聊和淺薄的審美趣味,這都是貼心的編劇送給社畜的心靈按摩啊。

學校的紙杯蛋糕

美劇《大小謊言》裡有媽媽們親手做的蛋糕。

《辛普森一家》裡有marge做的紙杯蛋糕。

所以上海的某幼兒園也有了這個傳統。不是生煎,不是燒麥,不是蘿蔔酥,是cupcake。魔都每一個中產媽媽都要會親手烤紙杯蛋糕。

然後,顧佳完美完成了時間緊,任務急的cupcake,而且還會自己做翻糖蛋糕。

太太圈的鉑金包

我是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個橋段從紐約的「上東區」平移到了魔都的「上東區」。

▲愛馬仕送給簡.鉑金的以她名字命名的鉑金包。

▲鉑金包的正主簡.鉑金女士演示,無論背什麼包都要背出那種:這是一個菜籃子的態度。

今天氧叔想和大家談談中產階級,布爾喬亞。

bourgeois這個詞被翻譯成布爾喬亞,小資產階級,但不同於我們通常說的小資bourgeois這個詞來自於法語,在法語裡是指市民階級,這是狹義的布爾喬亞,廣義的布爾喬亞是馬克思提出,馬克思的以財產關係為核心的社會關係把布爾喬亞定位為城市小資產階級

布爾喬亞的翻譯是從馬克思那裡開始,馬克思以財產關係為核心的社會關係的術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使用bourgeois,一般指資產階級,有時指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關係。資產階級(Bourgeoisie)與資本階級(Capitalist class)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法語中的bourgeois---市民階層,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前,事實上,布爾喬亞這個群體內部也是有巨大分化的,從領薪水的到發薪水的,到從來不知薪水為何物的,其內部的差異與利益衝突,甚至要蓋過它與其他階級的矛盾。布爾喬亞這個群體,出於不同的立場,對應漢語也出現過很多不同叫法,中產階級、市民階層或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其實它們對應的都是布爾喬亞

布爾喬亞最迷人的部分,就是市民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市民範兒。上海話「小市民」是罵人見識短,眼界淺,但是上海,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現代國際都市,城市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中國第一批有腔調的市民階層。北京是政治中心,計程車司機都心系70億人類命運,鹹吃蘿蔔淡操心。但是上海是經濟中心,整天想著整點「小菜菜「的上海人創造了有腔調的市民範兒。城市化的過程使得財富聚集到了城市居民手中,有了財富,平民才能成為市民,才能把從前自然法意義上的「自由」兌換成真實的自由和生活欲望表達,經過審視的有審美意義的城市生活才產生。

1920年代上半葉,海明威以駐歐記者身份旅居巴黎,寫了《流動的盛宴》「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對巴黎的黃金年代念念不忘,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就是寫給巴黎的情書,黃金年代的巴黎是藝術家一夜成名的天堂、享樂者趨之若鶩的樂土,今天世界上還有很多」法國化的美國人」」法國化的日本人」」法國化的...」都是對那種巴黎市民階層生活方式的精神懷念。

我們今天說的法式風格包含的那些可見又難捉摸的生活美學,其實它的根源就來自巴黎的市民階層,布爾喬亞,而日式小清新其實是法式風格被移植日本後的一種本土化分支。

為什麼是巴黎?19世紀初,歐洲大陸上只有一個超級大城市,那就是巴黎。巴黎是19世紀的首都。一個城市能夠成為國際性的文化和藝術中心,決定性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文化和藝術消費市場的規模,bourgeois布爾喬亞就是支撐這個市場的富裕市民階層。而且,哲學的興起,浪漫主義的蔓延,讓巴黎沒有嚴肅方正的那一套市民道德,是少數在道德和倫理上不需要俯就陳規陋習的中產階級城市,

bourgeois布爾喬亞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一種範式呢?

▲裝飾精緻的挑高天花板、古典華麗的空間,典型19 世紀後期的巴黎公寓設計。

1988年的一部法國電影《La vie est un long fleuve tranquille》生活是條平靜的長河,助產護士突然爆料12年前交換了兩家的初生兒,把從來涇渭分明的兩個階級的家庭,絞到了一起,一個是典型的bourgeois家庭,一個是典型的beaufs家庭(下層階級)。電影不含溫情地諷刺了兩個階層,中產階級打碎牙齒和血吞的虛偽和下層階級貪得無厭的敲詐。但是這兩個階層都有自己遵循的生活範式和安放驕傲的生活信仰。

和保羅·福塞爾 Paul Fussell的一本小書《格調》中說的一樣:等級是刻意忽視也無法否認的現實存在,不僅體現在容貌、衣著、職業、住房、餐桌舉止、休閒方式、談吐上,也不僅僅是有多少錢或者能掙多少錢。等級是一系列細微事物的組合,很難說清楚,但正是這些細微的品質確立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評判等級的標準絕非只有財富一項,風範、品味和認知水平同樣重要。

▲beaufs家庭,粗鄙而貪婪。

▲bourgeois家庭,虛弱的體面。

今天還是有很多遵循這樣生活範式的bourgeois家庭,他們通常很愛孩子,孩子多的可以出來合唱一出《音樂之聲》裡的 哆來咪發,全家人出現時,都有精心搭配,彼此協調的著裝和循規蹈矩的言行,體面是中產階級的自覺。

▲instagram上一個典型的bourgeois家庭,一家人永遠整整齊齊地,全家衣著加背景不超過三個色調。instagram:ellenah

▲電影《Les Tuche》,典型的beaufs家庭,一家人永遠花裡胡哨地,歡樂又中二。他們同樣有自己遵循和驕傲的生活範式。

在中國,小資是九零年代在中國大陸開始流行的名詞,它最開始出現在市民生活發達的上海,小資這個詞是小布爾喬亞的本土化表達,但小資與真正的「中產階級」在經濟基礎上還是有相當距離的。最初,小資特指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都市白領,他們嚮往流行的思想,追求內心體驗,所以小資一詞可以理解為精神小布爾喬亞,常常與情調連用,用來代指一種追求浪漫、慢節奏、一定的儀式感和精神美學的生活方式。鍾小芹的小家可算是小資代表,顧佳就是城市中產了。

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現在的中國一線城市正在形成一個城市中產階級,在布爾喬亞這條路上大步擴進。

現在的漢語語境裡,布爾喬亞幾乎已無人使用,bourgeois這個詞倒是一直活在法語裡的常用詞,但是意味已經很微妙,它可以代表有尊嚴體面的生活方式;嘴角一撇,說起某人很bourgeois,那它也是保守僵化的代名詞。法語裡還有一個更有活力的詞BoBo,試圖打破bourgeois代表的生活方式。

九零年代,上海出現了精神小布爾喬亞的小資族,這時在法國開始登臺的就是BoBo布波族。

▲左:巴黎三區的BoBo。右: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hipster.

「 Bobo」是「Bourgeois-Bohème」的首字母縮寫,(布爾喬亞-波西米亞)旨在定義全球化時代,「美國製造」的文化塑造的一代。他們瞧不上「資產階級---保守,循規蹈矩,對文學和藝術不屑一顧」(Hatchett字典定義),又不願完全過著「波希米亞---不規則而無序的生活」(Hatchett字典定義) 。他們找到這兩種生活方式的妥協和折中。工業革命成就了Bourgeois;信息革命成就了BoBo,這是資訊時代中快速財富累積,而來到中上層階級的新貴高級知識分子創造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

差不多所有的IT大佬們都可以歸到布波族,因為他們確實不是「老錢」資本家的做派,也不是「新錢」暴發戶嘴臉。

「BoBo」喜歡照顧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認為自己具有一種微妙而精緻的精神生活---我在追尋什麼?幸福!BoBo的人生主旋律是「與眾不同」的生活家。

▲法國美食博主Mimi Thorisson其實是很典型的BoBo,一家人合照一定要歪歪扭扭地。instagram:mimithor

▲BoBo的精神伴侶是不強求目標一致,狀態一致的。能拯救顧佳婚姻的,可能不是奮進到中產階級生活方式,而是折中的後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BoBo們夢想著過一種和平而精神化的生活,個人愛好也是追求精神滿足感和生活的藝術,沉迷環保,自然,有機食品,瑜伽,東方靈性......但是BoBo不是波西米亞般的自由如風,一切隨風,他們會把自由和情感視作智慧資本投入文創產業,轉換為商品變現,所以不同于波西米亞,BoBo是不必擔心明天,金錢和安全感的富有階層。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是輕鬆在「放蕩不羈的生活」和「資產階級」地位之間遊刃有餘的一群人。儼然那種不用繼承爵位的貴族家小兒子的生活做派。

BoBo顯然是不屑於單純炫富的暴發戶式時髦的:「我很時髦,但我顯然不是時尚犧牲者!」。BoBo的著裝風格可以看做是Bourgeois的一個升級版,穿著高品質的基礎款是Bourgeois的本分,在這個基礎上加入Bohème的強烈標識是BoBo的著裝趣味,所以BoBo總要給保守的中產風格裡摻點波西米亞式的不羈。

BoBo對於bourgeois是後浪,可是對於Freeter已然是前浪啦,每一代的新生代都是父母生活方式的反賊。BoBo在更年輕的一代呢裡已經被定義為一種假模假式的生活方式了, Bobo曾經是迷人的角色!然後從一個純粹的名詞,變成一個純粹的形容詞,夾雜著豔羨和驕傲,然後從一個純粹的形容詞變成一個不純粹的形容詞,BoBo這個詞,如今在不同族群裡意味迥然。

▲本區無BoBo。

▲Le bobo est mort, vive le furita,BoBo已死,furita萬歲。furita來自日語(フリーター, furītā),也叫Freeter 飛特族,以兼職和打零工為生,半年陷身工作,半年抽身行動找自己,另一種生活哲學,與自己和睦相處,沒有主義,更謙虛地活著。

文明世界走到今天,財富和資本已經不必然和先進的生活方式掛鈎。Freeter瞧不上呢些不放過任何賺錢機會,總是在資本中盤算打轉的族群。在Freeter看來,只不過bourgeois追逐的是自然資源與金錢資本,BoBo追逐的是創意和知識這樣的智慧資本,到底都是逐利的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這種工作並非常態的生活方式。

我們無處安放的中產生活

中國的城市中產如何尷尬地和舶來的布爾喬亞生活範式相處?生活理念是十八世紀的,生活美學是二十一世紀的;育兒是在奶奶姥姥的家庭作坊,社交是在飯桌上批量生產;家居是北歐風,著裝是韓風,港風,歐美風......生活可以複製,但是格調怎麼複製?屬於我們自己的中產階層生活範兒是什麼?

我們知道他們假裝生活在別處,

他們也知道他們在假裝,

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假裝,

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假裝,

但是他們依然在假裝。

《三十而已》的彩蛋家庭,煎餅攤一家,似乎是導演給出的答案,貧窮有很多種,城市裡有很多的普通家庭,雖然努力上進仍然捉襟見肘,雖然捉襟見肘仍能苦中作樂,這個煎餅攤對於社畜們也許就是一席流動的中式盛宴

我們不能假裝擁有別人的生活,我們只能極盡能事,過自己的生活,極盡小酒館之能事,就能孕育出布魯斯;極盡亞文化之能事,就能變的獨步天下;極盡廢宅之能事,就能蹦出詩和遠方的Freeter;極盡小市民生活之能事,就能生出我們自己的市民範兒。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揭示中產家庭育兒真相:比資源更重要的是陪伴
    《在不平等的童年》中,作者通過十年的追蹤記錄,發現出身中產家庭的4個孩子,有3個拿到了常春藤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工人家庭的4個孩子,只有1人在一所小型三線大學就讀,其他3人要麼高中輟學,要麼只有高中畢業。
  • 那些陷入容貌焦慮的年輕人......
    每天早起,他都會檢查自己的鬍子長長了多少,他的青春時期都是在自卑與討好中度過的。而透過形體焦慮,深層次反應的是自身評價、幸福滿意度過低與不安全感,你焦慮的是你整個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改變」,而是認識壞的我、好的我、各方面的我。
  • 《三十而已》大結局爛尾?有一種真實,是小三比原配過得爽
    《三十而已》真真假假,戳中的永遠是不同群體的人。承認了這一點,我們再往下談今天的主題:有些時候,當小三比當原配爽。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至情至性」的小三,不圖情不圖性,不圖錢不圖人,呃……八成她是個傻子。
  • 《三十而已》「焦慮放射器」顧佳,我勸你差不多就得了
    》劇情的推進,我們看到了顧佳婚姻中的一地雞毛,更看到了她內在的恐懼和焦慮。 她換了大房子沒想到公司出現了危機,房子只能被抵押到銀行;她心思縝密處處提防各路「潛在小三」,沒想到許幻山還是會出軌;她看到王太太家莫奈的睡蓮,覺得一個連莫奈梵谷都分不清的人都能當起闊太,自己墊墊腳尖似乎也能夠到,沒想到後來被這些富太擺了一道,接手了一家有問題的茶廠...
  • 三十而已是爽文,《二十不惑》才是人間真焦慮。真實的後浪
    《三十而已》雖然劇中有林有有這樣的小三綠茶作怪,但總體來說,擁有正向價值觀的三十歲90後通過自我蛻變與成長,最終收穫了成功。這種主角最終獲得成功的設定,給了步入三十歲焦慮的90後女生一點安慰和希望,結局可以說是主角們一路升級打怪,最終成功的爽文。但現實生活中,能成就出國留學、巨額稿費、茶葉大賣的三十歲真的多嗎?
  • 從住進2000萬的豪宅開始,三十而已裡的顧佳已經註定悲劇
    三十而已,你一定看過吧?你覺得爛尾了嗎?從身上背了1000萬的商貸開始,直男設計師許幻(放)山(炮)就要更加拼命工作,出席各種他不喜歡的應酬,從而給了第一個綠茶貼上來的機會。好在我們的顧姐是「鑑茶高手」,從老公的隻言片語中就體會出了異樣。橘子警告加一封辭職信乾淨利落的處理掉第一個潛在小三。 而許放炮到北京開拓業務,則認識了段位更高的林有有,導致後來的一系列變故。
  • 《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在愛與責任中,你選哪個?
    《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在愛與責任中,你選哪個?愛和責任是我們都需要的,《三十而已》已經要大結局,一路追來的朋友們是否對林有有恨之入骨?也不一定,有的男人有孩子了,性格就不一樣了,考慮得也多了。也許隨著年輪增長,陳宇性格會改的,什麼結局都可以,現實中很多小三再壞也不一定真的就會得到報應,理性看劇啊,我會追到底也會打高分,因為這些人在自己周圍都有差不多的例子,所以覺得這劇挺真實的,除了王曼妮那角色有點奇怪,都三十歲了還是二十歲小姑娘的思想……王曼妮的人設太瑪麗蘇,感覺全世界各色男人都在圍著她轉,現實就是這樣!
  • 《三十而已》|羨慕完美的顧佳,才是女性焦慮的開始
    網友們還總結出「顧學」,盛讚顧佳在當媽的修行、語言藝術、過綠技術、御夫育娃等層面,做到TOP級體面和滿分舒適度的行為。二有網友發起投票,問你最想成為《三十而已》裡的誰,顧佳毫無爭議的成為第一名。但我恰恰第一個排除了「顧佳」這個選項。我羨慕顧佳,但我不想成為她,做顧佳太累了,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也許我能向顧佳看齊,但永遠無法對齊。
  • 《三十而已》結局對小三太寬容,林有有讓人氣的牙根痒痒,太離譜
    《三十而已》這部劇追完了,很多人對於劇中,會耍手段,有心機,對顧佳老公許幻山死纏爛打的小三林有有恨得牙根痒痒。我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都在追這部劇,我每天都聽她們議論紛紛,罵林有有,好像是林有有做的是她們自己老公的小三。
  • 看完《三十而已》大結局,抱歉,我真的勵志不起來
    《三十而已》呈現高開低走,在看完大結局後,這種感覺尤其強烈。我和朋友討論起,怎麼看待這個《三十而已》的大結局,朋友顯得特別失望,「本來是期待著,3個人能在各種挫敗中,團結起來王漫妮的小鎮相親,顧佳的扇小三巴掌,鍾曉芹和鍾曉陽違和來凸顯最後的複合……唯獨少了挫敗之後再次站起來的勇氣,看得很解氣卻無味。
  • 《三十而已》林有有如何成為現階段小三位置的王者
    《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顧佳要銷毀的藍色煙花,許幻山最後還是堅持生產了「你不覺得你和你老婆在一起都不像你自己了嗎?你只是活在她給你的人設裡而已,和我在一起你才是真的開心啊!」想必看到現在,即使是沒有看過《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的網友,看到以上林有有的臺詞,也都知道她如何靠著吹捧和滿足男人的自尊心步步為營的走近許幻山的了吧!
  • 我的前半生:凌玲對陳俊生說的一句話,扯下全體「小三」的遮羞布
    劇中的凌玲,一度作為熒幕上小三的代表,當年也算是走到了峰頂浪尖。凌玲在一次爭吵的時候,激憤之餘說的一句話,可謂真正撤下了天下所有小三的遮羞布了。足以讓喜歡跟小三亂來的男士們警醒了。我相信,在「陳俊生」們與小三出軌的時候,都認為自己那時候是高尚的,是超脫塵寰的。
  • 真愛鬥不過小三,真情比不了露水,你看皇后是怎麼說的?
    真愛鬥不過小三,真情比不了露水,你看皇后是怎麼說的?還珠格格這部電視劇也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尤其是到了第三部的時候這部電視劇也簡直是顛覆人的三觀,他們之間的愛情,不知道是因為誰出現了問題,五阿哥變心娶了知畫,之後五阿哥和小燕子的感情也越來越不好了!
  • 《三十而已》林有有,給文案們上了一課
    授權轉載自文案包郵(ID:kol100),作者kuang13,原標題《<三十而已>的林有有,給文案上課了!》那些「又當又立」的招數,分分鐘把觀眾氣的背過氣去。茶藝名場面之一:舔冰淇淋林有有帶有婦之夫許幻山買冰淇淋,吃著吃著,假裝無意突然湊到許幻山面前舔了一下他的冰淇淋。還撒嬌說,你的一點都不甜!
  • 林有有:為什麼有的女人會熱衷於當小三?
    在《三十而已》中,許幻山和林有有在一起,明顯林有有是有腦子的一方。以許幻山的智商,他根本察覺不到林有有所說的話中的邏輯破綻。每一次許幻山強調自己有老婆、珍惜家庭,林有有從來都不接招的。她就認準一點:你心裡有我。就差把「你少他媽裝了」這句話喊出來了。
  • 《三十而已》顧佳手刃小三,直接嚇傻許幻山,場面舒適感十足!
    《三十而已》顧佳手刃小三,直接嚇傻許幻山,場面舒適感十足!顧佳在家帶孩子,給兒子講故事,許幻山那邊和林有有翻雲覆雨,真的噁心死我了!祝你們這對狗男女天長地久!》顧佳打林有有,畫面感真的賊舒適,給小三租大房子,卻不想再支持老婆創業!
  • 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從好評如潮到一份差評,結局爛尾了?
    臺網聯播的《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許幻山因為煙花爆炸導致工廠兩人死亡而鋃鐺入獄,林有有沒有尊嚴的逃離了上海,留下顧佳一人在後邊擦屁股。顧佳同獄中的許幻山籤署了離婚協議,變賣家產替他還債,關閉了煙花公司,全身心投入到茶廠,並定居在了深山裡。
  • 三十而已大結局,中年男人不要碰的除了黃賭毒還有小三和婚外情
    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大結局讓很多朋友唏噓不已。沒有想到如此優秀的顧佳,最後到了這步田地。許幻山,終於也鋃鐺入獄。對中年人來說,婚外情就像是毒藥,和黃賭毒一樣恐怖。在《三十而已》當中,讓我最感慨的就是許幻山。
  • 《三十而已》引發的共情,都是小人物觸碰不到的泡影
    現在的影視很早熟,不是《二十不惑》就是《三十而已》,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還沒消停,魔都的「小時代」後遺症又開始橫行了。追劇的人一時爽而已,但轉過身看看自己的生活,只會覺得更難,更是焦慮。但細想之下,一個煙花廠的收入是不是有點太高,那些分不清梵谷和莫奈的太太們是不是有點太搞笑,那個只知道折騰魚的老公,是不是不太能成為我們婚姻裡男同胞的代表。也許在這些魔幻的劇情裡,你恨的時候是真恨,但偶爾的那一點硬氣,一點暖,卻又讓人感動到不行。
  • 《三十而已》:顧佳、許幻山婚姻悲劇,深層原因並非林有有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對於顧佳和許幻山離婚,大家都罵林有有。其實即使沒有林有有,顧佳和許幻山的婚姻破裂依然難以避免。他們的婚姻早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許幻山的出軌不過是問題延伸罷了。許幻山並不愛林有有,他之所以出軌不過是為了逃離顧佳的掌控。許幻山雖然可恨但顧佳其實也並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