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性:★★☆
娛 樂 性:★★★☆
綜合評價:★★★
2019年年末,一部根據小說《血的救贖》改編的俄羅斯戰爭電影《勒熱夫戰役》上映,二戰結束後多年以來,從未有表現「勒熱夫突出部」之戰的影視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勒熱夫戰役是號稱蘇軍「戰神」的朱可夫元帥軍事生涯中的唯一敗績,而戰爭結束之時,蘇聯的軍史撰寫者極力掩蓋朱可夫的這次敗績,用「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名言來形容朱可夫最貼切不過,因為不但官方歷史幾乎見不到「火星作戰」的記載,朱可夫本人的回憶錄也語焉不詳,很少有人知道,納粹德軍莫德爾元帥曾經讓朱可夫元帥遭受其軍事生涯最慘痛的一次失敗。
蘇軍「戰神」朱可夫元帥
在這場從1942年1月8日開始到1943年3月之間長達15個月的戰役中,朱可夫指揮蘇聯紅軍對納粹德軍據守的寬約150公裡,縱深約100公裡的&34;的兩個主要方向上反覆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進攻,但朱可夫始終未能前進一步,而且蒙受了重大損失,戰役結束時,蘇軍累計陣亡高達62萬餘人,受傷人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15萬餘人,損失坦克1847輛,超過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參戰坦克的總和,而德軍總共陣亡16萬餘人,受傷45萬餘人,特別是在1942年11月代號為火星行動的第二次勒熱夫-瑟喬夫卡進攻戰役中,25天的戰鬥讓蘇軍傷亡33.5萬人,而德軍僅傷亡4萬人,由於蘇軍在「火星行動」中的重大傷亡,勒熱夫地區也被稱為「勒熱夫絞肉機」。
「勒熱夫絞肉機」中蘇軍損失慘重
更加讓朱可夫倍感挫敗的是,在「勒熱夫戰役」最後一個月,也就是1943年3月,莫德爾制定了代號「水牛」的作戰計劃,經過一個月的精心準備,在蘇軍的眼皮底下將第9集團軍的25萬官兵毫髮無傷地撤了下來,後撤了將近150公裡,等朱可夫發現德軍的真實意圖準備追擊時,早已為時太晚。這次「勒熱夫戰役」讓莫德爾贏得了「防禦之獅」的美名,成為莫德爾元帥軍事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防禦戰,此役之後,莫德爾被希特勒本人稱為&34;,到處替希特勒充當救火隊員。
納粹德國「防禦之獅」莫德爾元帥
跟突出部結下不解之緣的莫德爾後來還打了兩次著名的突出部防禦戰役,一次是庫爾斯克大會戰中的奧列爾突出部防禦戰,這次戰役是莫德爾的又一個防守傑作,這場惡戰讓德軍兩個集團軍虎口脫險,從蘇軍的鉗形攻勢中全身而退,蘇軍卻損失慘重,傷亡32萬人,損失坦克2600輛,大炮900門,而德軍則傷亡6萬餘人,損失坦克近300輛,蘇軍準備圍殲德軍的戰役目標完全落空;另一次是在納粹德國即將全面潰敗之前的1944年12月,莫德爾指揮的突出部之戰即阿登攻勢中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華,竟然一度讓西線盟軍戰線崩潰,雖然德軍的攻勢以慘敗收場,但莫德爾表現出的非凡軍事才華再次讓盟軍指揮官們側目,而莫德爾卻因對無法挽回敗局徹底失望,最終在杜易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自殺,盲目效忠納粹德國讓他成為一位悲劇性的歷史人物。
難得有一部電影正面描述「勒熱夫戰役」
這部《勒熱夫之戰》雖仍有弱化德軍戰力的嫌疑,但很難得是這部俄羅斯拍攝的電影毫無避諱的正面表現了這次戰役,用整個戰役中一次局部的激烈爭奪戰映射了整體戰役的慘烈全貌。導演的意圖相當清晰,只在電影的前十分鐘去展現陣地攻防戰的激烈戰鬥場面,這也是全片最血腥殘酷的段落,之後再沒有更激烈的戰爭場景,之後的劇情也並沒有美化蘇軍,而是著力表現蘇軍內部的各種矛盾甚至比德軍更困擾紅軍戰士們的政治審查。
戰鬥相當殘酷
一方面,紅軍幹部無視戰士們的疲憊和重武器裝備及食物的匱乏,命令戰士們犧牲生命也要不惜代價組織進攻;另一方面,在後勤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仍然派出內務部督戰隊對戰士們進行政治上的嚴格審查,甚至不允許戰士保留敵機灑下的傳單用於捲菸,電影無疑是藉此表達戰爭中戰士們遭遇的內訌和無端政治迫害不亞於敵軍的炮火,而紅軍戰士們雖然明知會有無謂的犧牲,明知自己在政治上被懷疑被責罰,卻仍然義無反顧地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這也是電影中最感人的高潮部分。
蘇軍士兵義無反顧投入必然會犧牲的戰鬥中
雖然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拍了很多從不同角度反思二戰的戰爭題材電影,但《勒熱夫戰役》仍然跟其他俄羅斯戰爭電影有些許區別,電影中沒有一個主角被塑造成偉、光、正的英雄,每個角色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有的怯懦怕死、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抱怨連連、有的滿嘴政治正確,而紅軍幹部甚至為了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強硬命令戰士們用人海戰術衝鋒,還有戴著藍色大簷帽的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派來的督戰隊直接用託卡列夫手槍指著戰士們的頭命令他們服從黨的指揮,片中紅軍戰士的那句話「蘇維埃政權又什麼時候相信過人民?從來沒有過!」 這句話說透了蘇聯紅軍每個士兵的心底 他們能夠擋得住德軍的輪番進攻 卻擋不住來自人心的洪水猛獸……電影通過這些真實的細節把角色群像塑造更加鮮活生動。
內務部督戰隊用託卡列夫手槍指向士兵
的確,這場戰役以蘇軍的慘敗告終,電影結尾部分,一名蘇軍士兵偷聽到德軍即將炮轟後告知所有戰友躲避,跟這樣的描寫略微不同的是,歷史上的紅軍並沒有像電影裡那樣躲開了德軍密集炮火的偷襲,而是暴露在廣闊的雪原上,呆板的人海戰術讓蘇軍在還沒有衝到德軍陣地時已傷亡慘重……雖然戰爭是殘酷的,但是紅軍戰士們也明白只有拼死血戰才能贏取最終的勝利,哪怕這次戰鬥的唯一結果只有犧牲,他們也在所不辭。
蘇軍士兵暴露在雪原上
電影的結尾是紅軍戰士們排列成密集隊形向著德軍陣地衝鋒,這也跟歷史上的真實情況一致,由於朱可夫在勒熱夫採用了人海戰術,致使德軍疲於應付,無力向史達林格勒方向派出增援部隊,朱可夫也不愧為蘇軍「戰神」,他同時在兩線開展作戰,除了猛攻勒熱夫突出部的「火星行動」外,與此同時還能騰出手來實施了針對史達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區的「天王星行動」,在組織了190萬人猛攻勒熱夫情況下,居然又抽出近300萬人的部隊在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全殲德軍第6集團軍,儘管朱可夫在勒熱夫損失慘重,但他達到了戰略目標,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勒熱夫一役既是德軍在戰術上的勝利,也是在戰略上的失敗,莫德爾元帥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最後無力回天的結局終歸是一場悲劇,史達林格勒之後,留給德國人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
蘇軍以人海戰術衝向德軍陣地
用一部電影展現時間跨度如此之長,戰鬥縱深如此之大的戰役的確有非常大的難度,導演在這部電影中雖然採用了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表現手法,儘量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畫出了政治堅定的內務部軍官、小偷小摸但是作戰勇敢的年輕士兵、遭到政治誣陷卻並未趁亂逃走的老兵等一批紅軍戰士的形象,但是仍然有不可能做到角色突出、性格鮮明,電影整體節奏也因此被拖慢,但這部電影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而且電影中的各種武器裝備使用真實準確,完全沒有國內影視劇把AK47和五對輪搬到抗日戰場的那種低級錯誤,除了電影出現的蘇德兩軍普遍裝備的莫辛納甘步槍、波波沙衝鋒鎗、tt手槍和著名的98k、mp40衝鋒鎗之外,還出現了在以往戰爭電影中都未曾見過的幾種非常特別的槍械和武器裝備。
蘇軍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
德軍裝備的MG34通用機槍
電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槍械是一支非常特別的德國瓦爾特P38手槍,這把槍的工藝相比其他同型號的槍明顯更精美,應該是純手工定製的,金屬黑的槍身上刻有文字和花紋,黑色膠木手柄上還有閃著金光的納粹鷹徽的,仔細看,還可以隱約看到鷹頭向右,納粹德國陸海空軍的鷹徽都是向右的,但政務機關,國家機關或諸如警察部門和秘密警察的鷹徽是向左的,鷹頭向左的部門,大都是的內政機關的標誌,鷹頭向右的部門,大都是海陸空軍和黨衛軍的標誌,這把製作精美的p38無疑是高級軍官所使用的。
製作工藝精美的瓦爾特P38半自動手槍
瓦爾特P38是世界名槍之一,1938年正式定型後成為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的制式軍用半自動手槍,重量800克,有效射程50米,採用8發彈匣,9毫米口徑子彈,美觀、可靠、工藝先進。P38手槍製造成本低,安全性好,不容易走火,首發子彈的可靠性也很高,軍迷都普遍認為P38是二戰期間性價比最高的手槍,P38也是最早的雙動扳機手槍,雙動扳機的P38在遭遇戰中的開火速度跟經典的美軍制式M1911比起來有相當的優勢,不過,戰場上美、德兩方用手槍互射的情況應該很少見,如果這把槍能換上改良後的13發彈匣,甚至可以跟現代的CZ75、M92F等名槍一較高下。
瓦爾特P38是美軍最愛的戰利品之一
早期生產的P38使用的是木製握把護片,而後來的版本則使用了膠木護片,電影中這支手槍用了黑色的膠木,肯定是後期的型號。
電影中的這把p38使用了黑色膠木護片
P38以性能優良、工藝先進、性價比高成為二戰期間的著名手槍,一度成為美軍士兵到德國作戰時最喜歡的戰利品,而讓這支手槍在影迷群體中津津樂道的原因還跟好幾部電影有關:
1940年春,為了嫁禍給納粹德國,蘇聯曾使用這款手槍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處死4421名波蘭軍官, 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卡廷慘案」,直到蘇聯解體後的1990年,蘇方才正式承認對卡廷事件負全部責任,稱其是&34;。2007年波蘭導演瓦依達在電影《卡廷慘案》中再現了這一慘案。
蘇軍曾用這種槍製造了「卡庭慘案」
這款手槍中最特別的是狙擊型P38,據說這種加裝了消音筒、光學瞄具和抵肩槍託的狙擊型P38出現在了007電影中,是老版G1變形金剛動畫裡威震天的原形。
威震天變形後的形態就是狙擊型P38
威震天可以變形為p38這個是已經實錘的,但007全系列裡面邦德只在第3集《金手指》中使用過經典款的P38,並沒有狙擊型p38這個說法,而且各種狙擊型p38的細節完全不同,應該只是為拍攝電影專門設計的道具槍。
據傳出現在007中的狙擊型P38
加了抵肩槍託和瞄準鏡、消音器的P38
這把槍應該就是威震天變形後的形態吧!
電影中還出現了一種影視劇中很難得看到的槍械SVT-40。這種槍械是由設計出著名的託卡列夫TT-33手槍,也就是香港電影中俗稱的黑星手槍的費德爾·華西列維奇·託卡列夫設計的一種結構相當複雜的半自動步槍,最早的型號命名為SVT-38,SVT38因為精度高、火力猛而受到當時蘇聯的對手芬蘭和納粹德國相當高的評價,此後改進為SVT-40。
SVT-40
SVT-40結構也比較複雜,使用後保養擦拭非常困難,而偏偏當時蘇聯生產的槍彈使用的發射藥具有腐蝕性,如果不勤加保養會導致槍的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蘇聯步兵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訓練水平不足,在槍枝的保養方面沒有精銳部隊那般專業,於是就認為這種槍不好用,而訓練水平和教育程度都相對較高的精銳部隊,如海軍部隊就認為SVT-40比莫辛-納甘步槍好得多,但這種槍械維護相對麻煩,加之蘇聯全力以赴生產莫辛納甘步槍,所以SVT-40並沒有大規模地列裝部隊,戰後即被AK47替換下來,作為軍用剩餘物資連同其他過時的軍備一起輸出到一些第三世界(包括華約各國)國家用作軍事援助或在民用市場銷售。
電影中只有老兵才配備SVT-40
在電影中,這種槍也確實只看到都是老兵在用,不得不贊一下導演對細節的把控,因為真實的情況確是普通士兵不太歡迎這種維護複雜的槍械,有經驗的老兵才能熟練的掌握這種槍的維護保養和使用。
普通士兵一般都是配備莫辛納甘步槍和波波沙衝鋒鎗
電影快結束的時候,蘇軍士兵隊伍中出現了一輛輕型坦克,這種坦克之前並沒在其他的電影中見過,這是一輛早期版本的T-60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是由水陸兩棲版的T-40為基礎改造為簡化版的T-40輕型坦克後再度改型為T-60的。
出現在電影中的T-60輕型坦克
這種坦克裝甲薄,火力弱,只配備了20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不但火力不足,而且動力也不足,無法跟隨T-34作戰,更別提對抗強悍的德軍虎式、豹式坦克了,之所以還在生產,純粹因為這種坦克易於生產,小工廠也能大批量生產,動力就是一臺卡車發動機。經過改進的T-60A於1942後年投入使用,正面裝甲有所增厚,由25毫米增加到35毫米,實心車輪代替了條幅車輪,電影中戰鬥發生的時間是1942年,當時T-60A應該還沒能來得及部署到前線,而且從電影中那輛坦克負重輪的細節來看,應該是有間隙的條幅車輪而不是實心的,所以這肯定是一輛T-60的早期版本,而且這輛輕型坦克僅僅是作為背景出現,並沒有在戰鬥中出現,也許是因為技術狀態不佳所以導演沒有安排它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吧,這個情況也符合歷史,因為蘇軍在勒熱夫遭到重大傷亡的很重要的原因除了蘇軍的戰術水平低,還有蘇聯當時的生產和後勤十分困難,無法保證前線的重武器和物資需求,為了抵消德軍裝備優勢,蘇軍只能在沒有坦克和火炮的掩護下使用「人海戰術」,這也是在重武器都沒準備好或者根本沒條件準備的情況下無奈的做法,所以傷亡巨大。
早期版本的T-60輕型坦克
影片片尾字幕也提到,儘管蘇軍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勒熱夫的戰鬥最終讓德軍後撤了150-160公裡,極大地緩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壓力,史達林格勒的德軍再也無法等來援軍,德軍顯然為固守勒熱夫付出了慘痛代價,雖然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但卻無法馳援史達林格勒,而蘇軍雖然在勒熱夫遭遇慘敗,但卻贏得了戰略上的優勢,最終仍將勒熱夫收入囊中,而且也在史達林格勒擊垮了德軍,所有的犧牲都不是沒有意義的了!
所有的犧牲都不是沒有意義的!
歡迎關注「今晚電影伴」,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