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知識點:殷郊 文/王事情
《封神》中,紂王和姜皇后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殷郊,小的叫殷洪。後來妲己穢亂後宮,害死了姜皇后,又獻斬草除根之計,要殺二殷兄弟。幸被闡教道德之士廣成子和赤精子所救,於是上山學藝。
武王伐紂,二殷先後奉師命下山助周,孰知半途受申公豹所欺,都轉而助紂為虐。赤精子、廣成子聞訊大怒,欲降服二徒,可因洞中法寶已盡為二徒所有,竟不得成功。好在最後闡教仙人設計,終於還是殺死了二殷,殷洪的結局是在太極圖中化為飛灰,殷郊則被岐山夾住,受了犁鋤。
二殷是悲劇性人物,國家將傾之際,他們幫助殷商、幫助父親並沒有錯,而要如此就勢必違抗師命,所謂「忠孝不能兩全」,讀者不宜太過苛責。
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名字,殷洪比較大眾化,著重講一講殷郊兩個字。
作為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尤其在對傳統神譜的構建和重構上,幾乎超過了其他通俗小說之和。但是,以對歷史的還原和深度而論,《封神》難登大雅之堂,比如裡面的名字,作者基本上都是瞎起的,什麼黃飛虎、歐陽淳、姜文煥、韓毒龍……都問題大了,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這些姓。多說一句,我們今天的所有姓氏起源都是上古八大姓(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可以簡單的記一下,都帶女字旁),武王伐紂之後分封列國,才有了百家姓的源起。
具體到殷郊這個名字,鬧的笑話更大了。
《封神》中,紂王有三個兒子,姜後兩子:殷郊、殷洪;後文還出場了一個叫「武庚」的孩子,這是歷史上真有的人物,而按小說推測應該是妲己所生。這裡有一個問題,武庚為什麼不姓殷呢?
有的人可能會說,武庚應該就叫「殷武庚」。在原著中,他姓殷沒啥問題,但在歷史上是不行的,因為:
第一,武庚的名字應該就叫「庚」,武是諡號——他在商朝亡國後發動三監之亂意圖恢復故國,雖敗猶榮,可得一個「武」字;
第二,武庚不能姓殷,那是因為殷郊殷洪也不姓殷,紂王本身也不是殷姓。
武庚
據統計,紂王在古籍上異稱多達12種,為辛、帝辛、受、帝辛受、受德、受德辛、殷辛、後辛、紂、殷紂、商紂、帝紂。殷受是後來叫出來的名字,後來卻成為了紂王的通行名,在很多封神電視劇中那些人說起紂王都一口一個「殷受」或「帝辛」。可事實上,《商代史卷2:<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說:
殷辛、殷紂、商紂,則為冠國號於名上,猶湯稱商湯、禹稱夏禹、舜稱虞舜、桀稱夏桀一樣。帝辛一名,乃商殷亡國之後,其遺裔所追號。
本書是當年社科院歷史所重點研究課題,納入重大科研項目,其質量和權威當然是信得過的。通過這段話我們知道,紂王不可能姓殷,殷、商同為商朝的國號,以「國號+名字」的形式來叫紂王,只是一種稱呼方式,就像《說唐》中外國人稱李世民為唐童一樣。
紂王究竟姓啥呢?
其實《史記》已經說了答案,「殷商始祖契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地,賜姓子氏」。原著第一回也說「成湯乃黃帝之後也,姓子氏」。
所以他就姓「子」,殷郊實際該叫「子郊」。
另外,就像他爹擁有「帝辛」這個諡號一樣,殷郊也會有。他殉國而死,雖小節不容於闡教,但大節無虧於殷商,可以說稱得上壯懷激烈的末代商王,如此一來,他就會有「十幹」之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史記·殷本紀》中所見商曆代王號,太丁、外丙、中壬、太甲等等,都是十幹命名制度的產物。根據殷郊岐山陣亡是哪一天,再查是十幹的哪一天,有可能會叫他「帝癸」或別的啥。
殷郊這個名字出現在《封神》原著中,有一條清晰的時間線。
本書出現之前,民間久已有封神傳說,金閶舒載陽版本有書坊主人舒衝甫小識說「此書久系傳說,苦無善本」可為佐證。封神的傳說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已在《論語》中提到「殷有三仁」,所謂「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孟夫子則指出「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給武王伐紂定下了基調;《水經注》將最著名的罪惡「敲骨驗髓」甩給了紂王……神話的部分,則從《史記·封禪書》就開始了,「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到《六韜》說武王伐紂見五馬二馬在雪地上沒有痕跡,姜太公說這是「五方之神」來找活兒的;及至晉代人,對妲己的惡意達到了頂峰,給她安了個狐狸精的名頭……
所以,《封神》確是後起之作——作於明隆慶、萬曆年間,但也是集大成之作——影響力直到今日。
《封神》成書當然採擷了自春秋開始的諸多民間傳說及典籍記載,然而它真正的架構或者說直接的靈感來源,卻是下面三部書。
1、《武王伐紂書》
本書全稱《全相武王伐紂平話》,亦簡稱《呂望興周》,是宋元說書人的本子,刊刻於元代至治年間,是學界公認的《封神》藍本。
它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從紂王登基到殷交遁入華山聚兵,4400餘字,被擴寫成了《封神》第1~9回。中卷從妲己剖腹驗胎到姜子牙隱居磻溪,3800餘字,大概是第10~11回、第15~22回的體量,其中哪吒出世3章(第12~14回)是最精彩的原創,但仍然混雜了別的傳說。下卷從文王渭水訪賢到伐紂功成姜子牙斬妖,1500餘字,大概是第23~29回、第67~68回以及第96~97回。
如上所說,殷郊之名,亦見於此書,只不過名字叫作殷交。
故事大略相同,殷交一歲時母后被害,十歲時妲己要斬草除根,逃入浪子神廟。得神賜大力酒一杯,破紂之斧一柄。後得識姬昌與姜子牙。伐紂之戰中,殷交投周營為上將,天縱神力,敗商營大將離婁、師曠(即千裡眼、順風耳),奪澠池、洛陽,大戰烏文畫(即鄔文化)等,最後擒妲己,親手劈死自己的父親紂王。
殷交報仇弒父之舉堪稱壯懷激烈,但也未免太過死物,沒有活生生的感情,沒有大時代中的取捨和掙扎,猶如一尊機械,只為復仇而活。
2、《春秋列國志傳》
本書約作於嘉靖至萬曆丙午((1522年~1606年)年間,與《封神演義》的成書時間高度重合。《列國志傳》前十回35000餘字,通過對敘事順序和文本結構的結構,可以知道它基本是對《伐紂書》的擴寫,而非對《封神演義》的縮寫。由此可以確定《列國志傳》的成書比《封神》早。
還有一個很簡單的推理,《封神》寫作的野心是要和《水滸》、《西遊》鼎足而三,布局宏闊,想像奇瑰,刻印之後很快就風靡天下。它對於神譜的重構是顛覆性的,此書影響力之大本身就已成為一個神話,它的設定已為世俗所接納,清朝貝加爾湖湖邊甚至立有申公豹和聞仲的廟宇,而至今各行各業的祖師爺有多半都出自《封神》。如此一來,即使僅僅為了多賣錢,餘邵魚(《列國志傳》作者)也必須向《封神》致敬。
其實最好的辦法還不是致敬,而是直接不寫商周爭霸這段,因為你怎麼寫也寫不過《封神》,馮夢龍無疑看到了這一點,經他刪削改寫的《東周列國志》就改頭換面,刪去這十回了。
本書殷交已變成殷郊,所為之事與《伐紂書》中一般無二,但刪去了驚世駭俗的弒父情節,改為紂王自焚而死。從這個變動我們可以看到世俗對綱常的維繫,「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無論殷郊如何豪傑蓋世,都不可能打破三綱五常設下的強大藩籬。他曾經劈出的那一斧,就這樣不得不收了回來。
而這並沒有完。
《封神》作者有其局限性,例如他信奉的是一種精英式教育,於是把「有教無類」的通天教主寫成了反派;再比如他對殷郊的形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不但增加了一個「雙黃蛋」兄弟殷洪,而且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背闡助商、助紂為虐,一方面讓他們復原成了有血有肉的立體人物,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對世俗道德倫理的維護,申公豹說「無子伐父之理」、「世間無不是的父母」,焉知不是寫書人的心裡話?
3、《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據近人葉德輝先生所作序言,本書翻刻自《明刻繪圖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而明刻本又是《元板畫像搜神廣記》的異名,「書中圖像與元本無甚差異」,「惟明刻增入洪武以下封號及附刻神廟楹聯……雖明人重刻,猶可推見元本真面也」。這也就是說,本書的主體內容寫作於元時,肯定比《封神》早,但又小有差異,不復純粹的元時舊貌,不能因此而肯定本書出現的年代「很可能與《封神演義》同時,或者稍後」。
其「太歲殷元帥」一條,即寫殷郊。這段文字很長,主要說了這麼幾點。
出身:姜後遊覽禁苑,踩上了巨人留下的腳印,遂有身孕。
這個「感生」神話與《周本紀》中周人始祖后稷的降生如出一轍,很顯然是直接抄過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說殷郊就是周人始祖也未嘗不可。
生時:殷郊生時,肉球裹體。妲己誣衊姜後生下的是個妖怪,使紂王厭憎,便把殷郊棄之於外。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此胎牛馬不傷,白鹿供乳,神仙申真人見之,以劍剖開,取法名唫叮呶,正名唫哪吒,因為是在殷都郊外撿到的,又給他取了殷郊的乳名。
由此看來,殷郊就是哪吒的異名,《封神》作者則順勢把兩個名字分開,就這樣創造了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少年英雄哪吒。而殷郊的「降生」神話自然也移植到了哪吒身上,使哪吒的降生成為了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降生場景。
傳奇經歷:殷郊七歲時知其身世和生母慘死,決意報仇。在師父申真人的指點之下,在天妃八寶洞中取得黃鉞、金鐘(後來成了原著中的寶貝番天印、落魂鍾),下山收服贙(xuàn,上面兩個「虎」下面一個「貝」) 神、鴉將(後來成了原著中的溫良、馬善),接著在掃帚山斬殺十二喪門哭鬼骷髏神,懸首掛勁胸而回(這個形象大概移植到了《西遊》中沙和尚的身上)。
商周決戰牧野,殷郊奉命下山助周為前鋒,殺得70萬紂師倒戈。即入摘星樓擒斬妲己,妲己死時「妖容炫目,無忍殺者」——這點在《封神》中也有寫到,殷郊以斧斬之。最後玉帝召入天庭封神。
上面簡單追述了一下殷郊形象的淵源,按成書先後順序,大概是《搜神大全》在前,《伐紂書》次之,《列國志傳》最後,而殷郊的形象也大體經歷了這三個嬗變。民間先有太歲殷元帥的傳說,接著被說書人寫進了商周話本,最後進入文人的創作中,字數由少到多,傳奇由簡到詳,為最終成為《封神》中的經典人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殷郊這個人物不會憑空出現,這兩個字最初甚至也不是一個人,它的真正來源,其實就著落在上節「牧野」二字之上。
牧野,最出名的自然是牧野之戰。《史記·周本紀》: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
《史記集解》謂:牧野,紂南郊地名也。《尚書·周書》疏:皇甫謐雲「牧野去朝歌七十裡「。孔安國則說:紂近郊三十裡地名牧。不管三十裡還是七十裡,肯定都離朝歌不遠,都是可以被稱為「郊」的地方,「距國百裡為郊」,殷、商二字並稱,所以商郊,就是殷郊。
所以現在能找到的古籍中,兩者往往並稱,如《禮記集說》「(武王)甲子昧爽,至於殷郊」,《呂氏春秋》武王使人刺探殷商虛實,對膠鬲說「將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
殷郊的名字應該就是出自於此,這兩個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殷城朝歌的郊外,《搜神大全》採用的也是這個說法,所謂「又緣其棄郊之故,故名殷郊」。
至於他和太歲扯上關係,則可能是因為《荀子》。《荀子·儒效篇》云:
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
太歲是兇星,武王伐紂,兵犯太歲,行軍才三天就遇到了五種災難,弟弟霍叔害怕,力主退兵。周公說:「紂王逆天而行、天怒人怨,所犯錯誤更多、更大,我們犯太歲又有什麼害怕呢?」於是周兵晝夜兼程,牧野一戰而定天下。
紂王倒行逆施,在窮途末路之時已然無人可用,不得不倉促把奴隸武裝起來抵抗周軍。老百姓總是同情失敗者,就安排了一個太歲神來幫助他——雖然並沒有什麼用,最合適的人也只能是他的兒子了。有兒子就必須有名字,就用了「殷郊」的名字。這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封神》第65回,殷郊最終死在了岐山之上,岐山在西岐郊外,算是周郊——殷郊最終死在了周郊,世事兜兜轉轉,一場扯淡。
參考資料:《商代史卷2:<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全相武王伐紂平話》、《春秋列國志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封神演義>之殷郊形象淵源考》。
PS:很久不寫《封神知識點》系列了,絕對超過半年了。畢竟寫這種文太花時間,而且我本來寫得就慢(通常一篇文得寫好幾天)。
更關鍵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和個人的水平所限,現在是既拿不到青雲又賺不著流量,嗷嗷幹5000字的總收益可能連一屜小籠包都買不到。於是自己也願意「用劣幣驅逐良幣」,只寫貴的,不寫對的,啥深度文章也不想寫了。
——祈禱本篇能有流量,也祈禱能中個青雲……
總之,這是一篇情懷文,希望大家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