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拿下27個獎項和140項提名,在豆瓣、IMDB等網站上的評分高居9+的電影,也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美國列為2019年度必看佳片之一——2019年度熱片《小婦人》。
該電影改編自世界名著《小婦人》,書的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裡,描繪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一個普通家庭四姐妹的成長旅程。
馬奇先生參加了美國的南北戰爭,馬奇太太獨自撫養四個女兒:大女兒梅格16歲,一頭烏黑的長髮像瀑布一樣流淌,二女兒喬15歲,熱愛寫作,有著飛揚的金髮,,三女兒貝斯常常穿著藍裙,扎著漂亮的捲髮,,小女兒艾米,一身綠裙和兩個小辮子是她的標配。
影片以女性角色為主,每個女性都有自己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獨特的性格特點。我們觀看一場電影,實際上也是見證了這些平凡而不平庸的女性的生命歷程,她們都屬於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塵埃,但是在世間的一番經歷,是她們閃閃發光。
在我看來,影片能夠將獲得持久的好評,絕不僅僅是因為塑造了個性鮮明的幾個女陔,更重要的,它所呈現的是真實的女性,偶爾渴望虛榮,卻也能隨遇而安,有時小氣狹隘,卻又能真誠待人,兜兜轉轉,始終不變的是內心深處的善。
相比起妹妹們,作為大姐的梅格絕對稱得上溫柔賢惠,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她不是一個聽任擺布、默默犧牲的姐姐,在面對愛情時,她又是那麼勇敢和和堅強。
就像前面所說,影片中任何一個人都不是標籤化的扁平形象,梅格像每一位普通的女孩子,也會有虛榮心,只是她的這份虛榮耿直又可愛。她會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嚮往奢華,反覆比較兩條破爛不堪的長裙哪條更好看;受到晚會的邀請後,愛漂亮又敏感的她處處叮囑妹妹注意形象禮儀,寧肯踩著磨腳的高跟鞋也要笑盈盈地跳舞;在參加富裕的安妮家的晚會時,即使借來的裙子勒得肋骨都生疼,她仍舊想穿一次美麗的裙子當公主。
她是我們每一個人影子,內心深處的虛榮心偶爾會作祟,縱然明白所謂的華麗不過是一場騙局和愚弄,也想要在十二點在之前當一個公主。介意一貧如洗的家境,因為朋友的閒言碎語而自尊心受創,羞惱厭惡不夠優秀的自己。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然而,梅格的美好就在於她清醒。嘗過浮華應酬後,她學會了合理地對待誇讚和認知自我,懂得了平凡溫馨的家才是最好的歸宿,這樣一個曾經直率承認自己渴望奢華的女孩子,看過浮世之後明白了上流社會的真真假假不適合自己,最後為了追求真愛而勇敢地選擇清貧的生活。儘管婚後生活拮据,她仍然意識到「貧窮不是壞事」,因為貧窮賦予丈夫開創事業的勇氣,從而使他們的生活更有意義。
梅格的成長,何嘗不是我們人格塑造的過程呢?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強,深深折服著我們。
喬是電影的核心主人公,每個人都喜歡溫柔的梅格,善良的貝斯,羨慕可以任性的艾米,但其實,我們更願意活成喬的模樣——堅強樂觀又自強自立的女性。
父親病重時,喬剪去濃密的長髮換取二十五美元給母親去探望,人前裝作若無其事,夜半時分才咬著枕頭為自己的秀髮啜泣。她努力攢錢,想為家裡購置物件,想帶病重的貝思出門散心。她熱愛寫作,一方面寫作可以給她帶來快樂,另一方面,寫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種方式,讓她「能不向別人要一分錢而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她那麼努力,是因為她不想成為男性的附庸,起碼在經濟上,她能夠支持起自己。
她雖說是第二個女兒,卻扮演了大姐的角色。15歲的她既寫作又給別人當家庭教師,還當自己妹妹的教師,一直樂觀且堅持帶著小姐妹走過漫漫長路。長大後,她又總想著姐妹們的婚戀幸福,以至於自己成了被落下的那一個。
當富有地勞裡向她求婚時,這樣一樁看似天作之合地婚姻,她拒絕了, 因為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絕不是嫁一個英俊的男人,享盡貴婦的生活,拋卻理想,即使對象是青梅竹馬的摯友, 前景是夢寐以求想要去的地方, 那也不行,真的不行。
為什麼我們對喬更有代入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曾像她滿懷不安又仰慕冒險,期望自己如她一樣永遠熱烈永遠在冒險的旅途,不願看到她歸於平庸,而是永遠年輕,永遠心懷遠方,永遠熱淚盈眶。
角落的貝思,藍裙的貝思,彈一手好鋼琴貝思,影片的中貝思安靜得像無欲無求一樣,但又是一個守護者,守護姐妹們的美好,她默默將自己活成了一個燈塔,向姐妹們訴說:不要忘了回家,不要忘了美好的回憶。
人人都疼愛貝思,因為她是柔弱又堅韌,知足又內斂的,在其他姐妹嚮往憧憬奢華生活時,她不卑不亢地強調著「我們有父母姐妹」,不僅自己知足,更時常提醒三位青春期的姐妹知足。
她執著地愛著自己的家人,守護著家,甚至因為被姐妹們遺棄的玩具娃娃的殘舊而更加珍愛它們;她是家庭紛爭的協停者,從不為自己要求什麼,每當心情沉重的時候,她只是將自己埋入舊衣物裡嗚咽,隨後重新振作繼續成為支撐其他人的力量。而小說的創造,也正是貝思去世後, 喬在整理東西時發現了她收集了她們曾經的點點滴滴,終於決定把四姐妹的生活經歷寫成了小說.
影片是帶有悲劇色彩,因為善良嫻靜的貝思在最美的花季年華去世了,去世前的那一幕格外牽動人心,她對匆匆趕回來的喬說:「為什麼你們都喜歡離開?我不喜歡離開,我希望一直在家。」是啊,人人都有自己夢想的「空中樓閣」,而貝思卻只盼平安待在家中陪伴父母,可是這樸素的願望也卻落空。在人生最後一刻,貝思仍舊時閃閃發光的,她說:「我不害怕死亡,人生就像潮漲潮落,潮落是阻止不了的」這樣的勇敢與寧靜,給螢屏前的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這是一個柔軟且堅持的女孩呀,即使她離開了,她的靈魂也將繼續作為燈塔,為家人指引著回家的方向。
大家理解梅格,垂憐貝思,喜愛喬,唯獨牴觸艾美。因為梅格是體貼的照顧者,喬是赤誠的拼搏者,貝思是纖弱的奉獻者,而艾美——縱情恣意的索取者。
作為最小的女兒,她任性起來沒有邊界,「艾美差不多被大家寵壞了,她的虛榮和自私也成正比例增長。」原著中這樣說。她虛榮心突出,常常使用生疏的外語來展現自己貌似風雅;她因為去不了劇場而將喬辛辛苦苦所寫的書稿扔進壁爐燒毀;在貝思罹患猩紅熱時,姐姐們個個手忙腳亂身心俱疲,她卻還在就搬家討價還價......
艾米又是精明的,她不曾有過梅格的彷惶,貝思的病痛,喬的狼狽,自始自終精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她不以貧窮為恥,善用自己的智慧和優勢去徵服別人——沒有搭配禮服的鞋子便自己改造,沒有昂貴的首飾便用鮮花點綴,利用廉價的小物件放大自己的青春美貌去徵服他人,為她贏得了一次次人生機遇。
是的,艾米確實有很多的不足,但她也擁有姐姐們沒有的優點——始終深知自己想要什麼。家境窘蹙也無法阻止她利用一切資源實現自己的繪畫的夢想,去歐洲瞻仰過大師的作品後,她明白自己不能作為天才實現「藝術家」的夢想,轉而投身慈善,換一種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或許我們無法喜歡艾米,但也無法質疑艾米。如果說姐姐們是感性的代表,她就是理性的化身。
這些性格各異的女孩子,走出了專屬她們的裡,成就了一本不朽的著作,也造就了一部精彩的電影,其實我們從影片的開頭便可一窺女孩們迥異的性格。在聖誕節即將來臨的時候,女孩們坐著屋子裡考慮聖誕禮物。
「沒有禮物聖誕節怎麼過?」喬躺在小地毯上咕噥。
「貧窮真可怕!」梅格發出一聲嘆息,低頭望著身上的舊衣服。
「有些女孩子擁有榮華富貴,有些卻一無所有,我認為這不公平。」艾美鼻子輕輕一哼,三分出於輕蔑,七分出於嫉妒。
「但我們有父母姐妹,」坐在一角的貝思提出抗議。
是的,女孩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時不時可以窺見女孩們鮮活的形象。
端莊美麗渴望美好的梅格。
看似反叛卻有主見的喬,
性格內斂細心善良的貝絲,
活潑開朗精明有野心的艾美。
這迥然不同的四姊妹,在南北戰爭期間經歷戰亂、家庭、愛情的劇變後,仍能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下,勇於開拓屬於自己的的人生。對她們來說,成長也許就是努力活得有想法、有靈魂,成為最令自己驕傲的樣子,對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