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拋出了一個千古難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0-09-05 三農小站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離婁下》

《鶴唳華亭》,看這部劇之前,我一直記不住劇名,還是沒有看過原著的鍋。看完幾集之後,第一時間去找了原著看。原著正在惡補(文字是真好),針對劇的感受,已經對原著的淺薄的領悟,有些要說的話。

《鶴唳華亭》前幾集給人的,無論是服化道、鏡頭、節奏、劇情、格局,都令人信服,而由此帶來的觀感,是非常刺激的。這個「刺激」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就是觀感,節奏很快,信息量極大,衝突不斷,包袱連連

看了三集,就有多處反轉,感覺就這三集的體量,足夠成為一部電影了,尤其是結尾蕭定權的逆襲大戲,在前期累計的情節起伏和角色波折的基礎上,說就是「大結局」都有人信。

★其二則是人倫,這套劇,把君臣父子的關係,刻畫的如此生動

身為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何面對著朝堂上的一國之君,而這個人恰恰是自己的父親呢?這是該劇的重點(起碼目前來看是這樣)。

可見,《鶴唳華亭》的代入感很強,滿足了快餐文化下觀眾的追劇需求,很多觀眾恨不得一上來就撕逼,大家熱鬧起來湊一起互懟完事。

本劇強情節強情緒,波折不斷大風大浪,貌似也是當下「爽文」的節奏,但完全不同於那些強調「撕逼」的大路貨,因為這是直觀的感受。

依我看來,《鶴唳華亭》是一部歷史傳奇劇,或者乾脆可以定位為「親情劇」,結合劇本身以及對原著淺薄的理解,這套《鶴唳華亭》的核心應該在於以下8個字:

君臣父子,家國情懷。


矛盾先行

這也是本劇區別於其他古裝劇的原因,因為我們熟悉的那些劇,都是通過關係來梳理角色從而建立人設,簡單而言,先有「關係」再有「矛盾」。

《鶴唳華亭》正好相反,先有「矛盾」再有「關係」,從開場就非常直觀,上來就是皇太子請罪,皇帝閉門不見,哥哥趙王的衣袍試探,對角色狀態和關係進行了側寫,不知道的觀眾還以為錯過了什麼精彩的內容。

這樣的處理手法非常大膽,沒有給觀眾緩衝時間,一開場就進入到緊繃的狀態中,對人物關係的描寫也就是一句話,告訴你「他是誰」就完了。隨後皇太子與庶長子齊王前幾集的大戲讓人目不轉睛,冠禮儀式上的墜樓,郝蕾飾演的尚服「出爾反爾」,真假捲軸,不斷閃回的羅生門,這些內容高速運轉,信息量極大。

導致觀眾也不得不跟隨著劇中的人物進行到緊繃的狀態中,稍有走神,你很可能就在這場「連環局」中錯過某些關鍵信息。

但這裡要說的是,以本劇這樣的構成方式,是可以打破桎梏的。

因為傳統古裝劇,先有「關係」再有「矛盾」那種構成,導致後面的故事只能聚焦於矛盾的發生,因為前期已經限定了大局觀。

但本劇這樣先有「矛盾」再有「關係」的構成方式,是有可以跳脫這個模式的,因為是用衝突反襯關係構成,以小窺大,你才有機會去拓展新的領域,比如臣父子的關係寫照,後期才能拓展到賢者為王、家國情懷的層面上。


君臣關係

在強烈的劇情衝突下,前幾集的「捲軸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是黃志忠飾演的皇帝蕭睿鑑,與羅晉飾演的皇太子蕭定權的關係之上。

我當時的感覺就是,身為皇帝,也是一個父親,怎麼能偏心到這種地步?孩子娘沒了,連城門都不讓人家進,明知道皇太子是前皇后的兒子,派人去核查捲軸案,竟然找到的是現皇后的心腹去主持,這不是明顯坑兒子嘛!就算沒事也能給找出點事兒來。

皇太子就跟不是他親生的一樣,如此處心積慮地針鋒相對,感覺這個爹當得真有問題,父親都不會做,那麼這個皇帝肯定不咋地。

其實看到後面,我大概能理解蕭睿鑑的用意,而且編導估計也為了讓觀眾對角色動機清楚明白,後面特意加了一段情節,大意就是,太子蕭定權和齊王蕭定棠,前者的第一身份是太子,他是臣,後者的第一身份,是我兒子啊。

然後我們返回頭來看太子的所為,從當年為了見母親一面,謊報軍情誑開場門,到如今明明得知齊王要陷害自己,不稟報皇上,反而將計就計,結果最後是中了他人的連環計。

太子將來可是要繼承大統的啊,如此意氣用事,怎麼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呢?這就是作為皇帝的用心良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鶴唳華亭》,前期塑造的人物關係,目的就是為了營造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身為太子,首先你是臣子。

但你以為這樣就足夠說明問題了?並沒有。


父子、外戚關係

皇帝有意疏遠太子,還有另一層原因,歷代皇帝對外戚勢力既依賴又警惕。

司馬遷史記中《外戚世家》中記載,「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外戚是太子登上皇帝寶座的重要支持,是為新帝掃除障礙的左臂右膀。畢竟是娘家人,有著血脈關係,你不可能只靠自己老爸,因為古代皇帝是獨生子的概率幾乎沒有,而且一旦你當了太子,你與自己老爸的關係,就摻雜了上述的君臣關係,而外戚就不同了,對方肯定支持你,他們才是你仰仗的自家人

所以這方面來說,還是太子和外戚,還是親情關係為主,但皇帝可就不這麼認為。

PS,對於外戚而言,也樂於輔助皇子稱帝,就像呂不韋說的,「勞作立身,其利十倍;珠玉無價,其利百倍;謀國之利,萬世不竭」。太子順利登基,外戚家族也會榮寵一時,飛黃騰達。比如呂后在惠帝期專政十幾年,呂氏家族多人封王。

《鶴唳華亭》中,皇帝昔日得勢,正式是因為他娶了顧思林之妹,藉助了顧家的勢力。如今身為皇帝,兵權都在外戚顧家,外戚勢力太大了。而看到與顧家如此親近的太子,他怎麼會想?

劇中蕭睿鑑回憶太子小時候,躲著自己,連父親都不叫,轉而去找自己的舅舅顧思林,當爹的看到親生骨肉這樣的情況,心裡是什麼感覺???

所以站在皇帝的角度,於公也好,於私也罷,對待太子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存在。就像第一集,蕭睿鑑讓顧思林去鎮守邊疆,這就是很糾結的決定。

一方面,皇帝猜忌顧將軍手握重權,另一方面,他不得不需顧思林這樣一個「重臣」。對於太子來說,皇帝希望顧思林離開太子身邊,以便讓自己的孩子別再仰仗外戚,而讓顧思林離開,只能給他兵權讓他帶兵打仗,其中這樣複雜的關係,皇帝真是太難了。


皇太子蕭定權,一左一右,他也權衡得好生辛苦。一邊是自己最親愛的舅舅,一邊是自己的親生父皇,他們都有血緣關係,但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卻不一樣,親情關係與君臣關係的交下,太子也很難。

儒家思想認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皇帝希望自己孩子理解自己,也要處處給身為太子的他做出君主的榜樣。而太子則是一心想要當好這個臣子,同時他也不是刻意偏向舅舅,他也希望皇帝作為自己的父親,也能幫自己一把,結果正好「頂牛」。。。

雙方的關係,值得玩味,父子?君臣?沒有明顯的界限。犬牙交錯。


君臣父子

君臣父子,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就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結合時代背景,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蕩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要注重「君臣父子」,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從幾千年的歷史看,君處於強勢地位,臣為弱勢群體,除非君不君、臣不臣,那是無道。

君臣?父子?依靠自己?仰仗外戚?這就是《鶴唳華亭》的所要闡述給觀眾的核心,也是故事中一切衝突的核心。

如今外戚舅舅不再自己身邊,皇帝還偏心,太子只能依靠自己,最終,眾目睽睽的朝堂之上,又是一出連環計,太子慘勝。

但我們並不能就這樣的單純的為皇太子的所為而振臂高呼,也不能說他的對立面都是純粹的壞人。因為蕭定權他自己也浸染其中,君臣父子的關係左右下,太子能夠看清現實,他將來會有機會成為明君

也有可能將他推向另一個極端,因為雪崩中,沒有一個雪花是無辜的。

賢者為王?或者真的只存在於小說之中,但恰恰這樣也是《鶴唳華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寫實之處。

皇帝、太子、皇親國戚,生出了多少舊三國與新三國的故事,僅此一條,就傾負了蕭定權作為太子的心力,把還算溫暖的胸懷冰得只剩一口存活掙扎的熱氣,久

而久之,他能否對一絲絲溫暖與真情深深依戀與渴望。

家國天下的君子準則,工於心計的小人胸懷,蕭定權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想才是未來劇的核心和發展走勢。

不要忘了,阿寶出場了。

她會成為將蕭定權拉出黑暗的那個人,因為她的身份特殊,即便歷盡世間混沌,也會渴求人間那一抹溫暖,如同一束亙古不變的光,劃破黑暗。

我很期待李一桐飾演的顧阿寶/陸文昔在今後劇集中的表現。

因為《鶴唳華亭》在複雜的人物衝突中,描述的還是情感,無論親情,還是愛情,最終將左右的人物關係,絕然是主創對於古代家國情懷、人倫五常的美好希冀。

《鶴唳華亭》還是值得追下去的,且典雅、大氣、唯美,還有這個故事和情感關係,都乃是華夏風度。

相關焦點

  • 父給子講故事,子為父寫小說:《大魚》父子情何以感動蒂姆·伯頓
    但同時他又是一個男人,男人天生就是狩獵動物,他們天生就是在外徵服世界,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父親決定讓自己先成為一名男人,再是一位父親。他選擇離家,去向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地方,他總是在旅行,並且從來不在一個地方駐足太久。
  • 讀《如父如子》有感
    [ 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寫一篇讀後感]掉包的故事我們看了不少,是不少作家的寫作題材。這樣的題材打動人心,而我最愛看的是《如父如子》,《如父如子》是一部很經典的小說,講述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故事,當年因為妒忌綠的幸福生活,護士故意將孩子掉包。一直都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築公司裡的精英社員。他和妻子綠結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兩人共同養育著聰明乖巧的兒子慶多。
  • 《鶴唳華亭》皇帝並非討厭蕭定權 大局視角穩看黑白子
    《鶴唳華亭》劇集改編自網絡作家雪滿梁園的同名小說,並且由雪滿梁園親自擔任編劇。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金瀚、黃志忠、張志堅、苗圃等人主演。劇中多為老戲骨,無論從演員,劇情,視覺感官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部作品。
  • 這個冬天,《慶餘年》與《鶴唳華亭》哪個更值得推薦?
    《慶餘年》與《鶴唳華亭》都是根據小說改編,幾乎同時上映,目前都還不錯。《鶴唳華亭》李一桐很不錯,又一個聰慧角色,對於成功挑戰過黃蓉的她不是難事,其餘年輕配角幾乎都在水準線上。麻煩在於男主角羅晉,留到後面再談。《慶餘年》張若昀除了容貌一般,演技基本在線,李沁演林婉兒本來不看好,觀感居然還成,神廟二人一見鍾情那段還是符合期待的。小範閒非常出彩,郭麒麟本來以為是短板,倒成了驚喜。宋軼的範若若第一眼一般,越看越覺得不錯。
  • 小說《鶴唳華亭》:父親就是兒子未來的樣子
    近期,由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黃志忠、張志堅、苗圃、金瀚、鄭業成、王雨、程小蒙、邱心志、鮑大志、王建國、馮波、郭鵬等領銜主演的古裝劇《鶴唳華亭》播出後,就引得大家熱議和評論。現在我們從小說的角度來分析一個父親對兒子成長的影響。那個極度厭惡父親的兒子,最後怎麼也長成了父親的模樣?
  • 《鶴唳華亭》前三十集觀感——老爸為啥虐兒子
    我沒看過《鶴唳華亭》的原著,所以以上第二階段是我猜測的,畢竟《琅琊榜》《琅琊榜II》都是這種構架,而在前三十集明顯有些人物的出場埋了伏筆,不可能沒有下文。必須得說黃志忠的表演很精彩,前面二十多集中一些細小的表情為第一階段父子和解埋下了伏筆,前後印證。
  • 當千古群雄都成為你的將領你會如何開疆拓土
    《異界召喚之千古群雄》這是一本軍團召喚文,但我更願意稱它為爽文,當然了,這本書爽歸爽但是也沒那麼太無腦,還是有些邏輯存在的。當主角在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就召喚出更加厲害的將領,將眼前的難題通通解決。有西楚霸王項羽、絕代殺神白起、千古奇人鬼谷子、西府趙王李元霸、蓋世猛將呂布,以及眾多的在中華歷史上有所記錄的英雄將領。按理來說模式都是差不多的,應該無趣才對,但不得不說作者的文筆還是可以的,他讓每一個出現的危難都儘可能的合理,屬於是發展途中的正常遭遇,並沒有那麼的刻意。
  • 鶴唳華亭、別雲間、毒梟;沒一勞永逸只有危機四伏,你還有機會嗎
    鶴唳華亭,別雲間——鶴,在華亭哭泣,然後別離於雲端之間。兩個劇,據說是一塊兒拍的,但是我覺得意境,真的是差太遠了。鶴唳華亭的太子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之中,在危機四伏,時刻不保性命的王位爭鬥之中,還能反轉反轉再反轉,用自己的聰慧,自己堅守的道義的決心,用自己的孤冷清絕,還能發出微弱的光,還不至於一敗塗地。別雲間的太子,在穩固的地位中,好像少了智慧,少了擔當,少了果敢,少了靈光,氣質都不一樣了,不運籌帷幄,還能決勝於千裡之外嗎?
  • 《鶴唳華亭》中比太子蕭定權更悲催的人物——蕭睿鑑
    電視劇《鶴唳華亭》低調開播,該劇改編自雪滿梁園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儲君蕭定權為家國天下孤身犯險,收攬兵權交於國家自己背負千秋罵名而死的故事。總之,這個太子從開始到結局,真的是用生命詮釋了一個大寫的悲劇。布局朝堂,中央集權,削弱外戚,收復兵權,以子為棋,制約抗衡。但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蕭睿鑑真的挺悲催的。初看時就不令人喜歡。同是子女,怎麼可以如此偏心?對太子刻薄至此到底是因為什麼?但書中其實隱隱的揭示過原因——「齊王是兒子,太子是權臣」,對待兒子和臣子,自然是不同。更何況還有老一輩的「孽債」需要太子來償。
  • 千古難題婆媳關係
  • 第一次看到改動這麼大卻沒有毀原著的劇,《鶴唳華亭》你追了嗎?
    沒有那麼多小心思,有的只是對兩個兒子的安康擔憂,有的只是一個普通母親對普通兒子的愛護與關切。這才是一個母親應該有的念想,也是一個母親最真實的內心獨白。蕭定楷的笑,雖然看似溫潤、隨和,卻有種笑裡藏刀的感覺。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錦繡未央》裡毛曉彤飾演的李常茹,一樣的笑,一樣的心思。
  • 「父與子」與「子與父」
    按照新的圖紙製作異常順利,以至於我做完頭盔後又多做了一個,多餘的讓兒子去上色。 小朋友那點兒小心思,我自然非常了解,「嚇」可不是驚嚇,而是給他們一個驚喜。於是,他穿著那身行頭,一直等了兩個小時,就為了「啊」地一聲,突然從旁邊鑽出來給媽媽一個驚喜。 剩下的部件製作,我們分了工:兒子按照線條剪出圖紙。我用圖紙刻出板子,然後粘起來。父子合作,進度快多了。 「爸爸,做好了嗎?」「哈哈,手掌做好了!」 「爸爸,做好了嗎?」
  • 聽聽管仲講成語---------知子莫若父---------的故事
    「知子莫若父」出自《管子·大匡》:「鮑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管仲和鮑叔還有召忽是齊僖公時候的三個大臣。 「知子莫若父」意思是沒有比上父親更了解自己兒子的。每天一個成語故事
  • 故事:父子恩仇記
    圖片來自網絡人們常說一句話:賭場無父子。林天順最近遇到的糟心事正好驗證了這句話。曹秀蘭第二胎生的還是一個姑娘。孩子剛出生,林天順就說:「秀蘭,把娃送人吧,我已經找好人家了。」「我想自己養著。」曹秀蘭說。「別拖了,聽我的。」林天順說。沒辦法,曹秀蘭只能聽丈夫的,把二女兒送人了。曹秀蘭懷上第三胎的時候,林天順提前就對曹秀蘭說:「孩他媽,如果這一胎還是女娃,繼續送人。」
  • 《那山那人那狗》一幅水墨畫,一段慢時光,一種父子情,溫暖人心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看完老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腦海裡不由得就想起了木心先生的這首《從前慢》的詩來。一個「慢」字幾乎概括了整部電影的基調。《那山那人那狗》拍攝於1999年,改編自彭見明的短篇小說《那山那人那狗》,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一對父子兩代人在一次送信過程中慢慢達成和解的溫情故事。滿目蔥翠的綠和寧靜的鄉村生活,構成了一幅幅水墨畫般的畫面,看著非常純粹唯美。
  • 千古第一紅顏禍水,妖媚、毒辣,我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蘇妲己
    提起妲己,你們腦海裡會不會馬上就想起「狐狸精」、「紅顏禍水」、「千古惡女」、「一代妖姬」一連串惡狠狠的詞。拜很多版本《封神榜》所賜,她在中國的家喻戶曉程度要比妹喜、褒姒等高得多。許多美女演員也樂於挑戰這個「千古第一紅顏禍水」。其中範冰冰版的妲己妖豔多於嫵媚,林心如版的妲己卻又過於清純端莊,傅藝偉版的妲己依然堪稱經典。這兩年陸續還有不少翻拍《封神榜》,其中妲己扮演者總能吸引人注意。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蘇妲己,那麼,歷史上的蘇妲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父子終相認,同是苦命人
    此時父子並不知道彼此實情,所以也未曾相認。都說父子連心,兒子陳三川受傷時,其父陳秋石會感覺心痛;父親陳秋石受傷時,其子陳三川會感覺心慌。這種生理感應式的變化,讓陳秋石有所聯想,也有所留意,有時候在與陳三川談話時會不時地問起他的小時候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