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因複雜的人性、跌宕的情節、反轉的劇情,獲得豆瓣9.0的高分。
僅僅從單親母親周春紅和學霸兒子朱朝陽的親子關係,探究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關愛」孩子,也很值得深思。
這母子倆雖對話不多,但肢體語言包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
其中有很多關於「喝牛奶」的戲。
周春紅在景區工作,經常不能回家,無論在電話還是和兒子告別時,說的最多的,就是「記得喝牛奶」。
牛奶,這個原本表達「關愛」的象徵,竟成了朱朝陽脖子上越勒越緊的「繩索」。
朱朝陽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意外墜樓,朱晶晶的母親王瑤認為是周春紅所殺,到周的單位大鬧。
情急之下,周春紅在廣播上說,當時自己正和單位的馬主任在賓館裡。
這一消息被正在景區的朱朝陽聽得一清二楚。
晚上,朱朝陽在床上聽英語,母親朱春紅端著一杯牛奶走了進來。
朱朝陽說:媽,我一會兒再喝。
周春紅說,喝吧,喝完我去洗杯子。
朱朝陽輕聲說,我自己洗杯子。
周春紅突然生氣,說,怎麼?你長大了能自己照顧自己了,你是怪我沒有照顧好你自己嗎?
朱朝陽默默端起杯子,直視著母親一口氣喝完,遞過空杯,說,
媽,其實你可以告訴我。
周春紅臉上的愧疚立刻變成了憤怒。她知道孩子說的還是白天的事情。
她氣急敗壞,用手狠狠地擦著朱朝陽的嘴說:
告訴什麼?如果不是你那不負責任的爸爸,拋棄了我們。就不會有今天的事兒。你只管好好學習,快點長大。長大了,什麼事兒都沒有了。
這幾個細節,足以看出周媽媽對朱朝陽的強勢和控制欲。
當孩子說出,自己洗杯子的時候,其實是想表達:
我長大了,可以獨立承擔一些事情了。
也包括對你是否開始新的生活,我有權力知道。
如果是有正確家庭理念的家長,會感到特別欣慰。
可周媽媽很不高興,也許她認為,孩子長大就不再依賴她了,也意味著不再受她的控制了,這讓周春紅感到非常恐慌和不適應。
在周媽媽心中,孩子永遠沒有長大。
她一直要為孩子做出犧牲,屏蔽掉孩子不應該知道的事情。
只有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才表明自己是個優秀的母親,盡到了母親的責任。
還有一次,兒子朱朝陽從父親那兒回來,剛剛吃過甜食和冰激凌。
到家後,周春紅又端來一杯熱牛奶。
朱朝陽說他喝不下,周春紅說喝不下就倒掉,但她強硬的口氣哪裡是要倒掉。
朱朝陽只好無奈地端起杯子來,賭氣似地一口氣喝完。
周春紅感覺到張朝陽越來越和剛剛痛失女兒的前夫親近了,她怕自己的兒子被「奪走」。
兒子和前夫親近,意味著兒子「背叛」了自己,自己可能又要「被拋棄」。
所以,她以「喝牛奶對兒子身體好為名」,讓兒子聽自己的話,始終和自己站在一起。
像「喝牛奶」這樣的小事情,周春紅都要強制朱朝陽聽她的,可以想像在其他方面,朱朝陽又有多少自主權呢?
這種錯誤的關愛越多,朱朝陽的內心越壓抑,精神也越扭曲。
所以隨著劇情的展開,「別人家的好孩子」朱朝陽「黑化」的過程,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網上曾有一個段子說,
有一種冷叫做「你媽媽覺得冷。」
家長如果時時處處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或者會唯唯諾諾,或者會變得非常叛逆。
這種「錯誤的關愛「,只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指的是,孩子作為一個社會個體,能在家庭、學校或其他任何所屬集體中,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感知到自己是屬於這個集體的。
價值感(Sense of Significance)則是指,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在這個集體中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能做出貢獻的。
而父母對孩子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自主權的行為,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感恩,而且還會讓孩子仇視家長。
兩年前,北大學霸王猛拉黑父母6年,一封萬字書控訴父母的長信刷屏朋友圈。
很多父母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太沒良心了,父母辛苦培養你進入北大,反倒成了罪人。
但王猛在信中提到的很多細節引人深思:很小被迫穿女孩的裙子、遭欺凌後母親讓他自己哭著給老師說、旅遊時被迫和女孩分到一個房間、初中時沒權利擇校、留學美國後被迫和父母安排的人交往......
細看,有的事兒父母的本意是想讓他儘快成熟,學會自己處理。
但,一個長期生活在缺乏溫情和自主家庭裡的孩子,他遇到的每一件小事,對他而言都無異于晴空霹靂,讓他敏感的神經難以忍受。
最終,他心中無法抹去父母自私、強勢、虛偽的陰影。
雖然他身在高級知識精英階層,但他卻感到自己沒有任何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他做實驗失敗,學習學不下去,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而好成績只是父母炫耀的一個談資,自己是父母強權下的一枚棋子,甚至是一個可憐的傀儡。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李玫瑾說: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心理撫養,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父母要讓孩子真正參與到他自己的生活中,拿主意,做決定,甚至是吃一些苦頭,來磨練他的心性,增強他的意志,培養他的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
朱朝陽、王猛以及許許多多家庭教育中的悲劇,都從反面說明:
家長的「關愛」,如果只側重於孩子的學習和身體,並沒有走進孩子內心,不在乎孩子是否真正快樂,不知道孩子真實的想法,只會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文章:一名優秀的中年警察,不幸得了癌症。
唯一的女兒從外地辭職回來,和母親一起,細緻地照顧父親,陪伴父親度過最後的時光。
一家人朝夕相處的日子裡,女兒感慨,這種經歷太珍貴了。
小時候,父母工作都很忙。她很小就學著乘坐公交車上下學,自己管自己的學習。
曾經的她也覺得父母太狠心,只顧工作,沒有好好照顧她。
長大後才發現,原來不知不覺中,父母放手培養了她獨立的能力,讓她能從容應對生活學習中的所有事情。
「正確」的關愛,才會讓孩子產生自信、自強、自立的品質,成為真正的自己。
著名作家麥家和兒子相處的故事非常感人。
兒子初二時開始叛逆,整整3年時間,關上自己的房門,不準父母進入他的房間,拒絕跟父母對話。
三年中,麥家沒有逼兒子回學校,也沒有強迫兒子每天學習,只是默默地陪伴。
他始終讓孩子知道,如果需要父母,父母隨時都在你身邊。
正是這份耐心和包容,兒子在高中突然開始發奮學習,最後考上一所美國的大學。
兒子去美國留學前一天晚上,麥家給兒子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談到了自己對兒子感情。兒子讀後發來兩個感動到哭的表情,麥加淚如雨下。
麥家坦言,他在青春期時也和父親的關係不好。他曾經十七年之久發誓不叫父親一聲。
最終,當麥家也當了父親,理解了叛逆期的兒子,終於下決心和自己的老父親和解時,父親已經得了老年痴呆症,認不出他來了。
麥家把對父親的愧疚、深情全部傾注在他的作品《人生海海》中。這部小說一經出版,獲贊無數。
也許只有親自經歷了人生,才能真正理解「正確關愛」的含義。
也許只有真正想改變的家長,才能真正做到「正確關愛」,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
不強求,不控制,理解、尊重、包容,靜待「花」開,才是「關愛」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