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金庸的武俠小說,其選擇的歷史背景基本上以宋朝、元、明、清為主,其中也有幾部沒有明確的歷史背景,如《連城訣》、《俠客行》等。可見金庸的歷史功力主要體現在宋朝以及之後的歷史時期。而這部《越女劍》則跳脫了之前的歷史背景,直溯到春秋末年。而對於這個歷史時期,可以從作品本身看到金庸先生的不自信,所以才沒有正常發揮其汪洋恣肆的創作激情,沒能表現出更為宏大的春秋吳越爭霸的歷史大環境與金戈鐵馬。而只能用兒女情長來側面體現吳越之爭的縮影。不得不說,《越女劍》這樣一個非常好的題材沒能在金庸筆下成為長篇經典,實在是有些浪費。
其實,金庸在《越女劍》當中,已經開始了對歷史的敬畏,不再像之前那樣毫無節制的天馬行空,而且在寫作用詞與歷史的細節方面開始了苛刻的自我要求,但春秋時期的歷史給我們留下太少的記錄,這些元素又很難讓金庸滿足,照理來說,金庸是在功課還沒有做足的情況之下開始起筆創作《越女劍》的,這主要還是西施與範蠡的浪漫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太廣而讓金庸為此著迷,也正是因為這一個興趣點支撐起了全篇。
金庸在武俠的創作上明顯區別於臺灣的大部分武俠作家,包括古龍。因為金庸本身即是海寧望族,家底豐厚,基本沒有為五鬥米折過腰。後來到了香港又自創《明報》,更是收入頗豐,再加上通過寫武俠帶來的額外收益,讓金庸名利雙收。因此,金庸寫武俠會以不朽為目標,不是單純的為了錢。而臺灣的大部分武俠小說家,全都是以寫武俠為生,包括前期的古龍、陳青雲、臥龍生、東方玉等名家。他們寫武俠只是要快速的吸引讀者眼球,能夠儘快的拿到稿酬,所以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就不會那麼用心,他們要的是寫作的速度與掙錢的速度,對於質量則是其次了。所以臺灣的大部分武俠小說的質量都不如香港的武俠小說。
區域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武俠小說創作群體,從而產生了本質的差異。這個無法公平的評價。但就金庸創作的《越女劍》來說,只是金庸在武俠小說創作上的一種新的創新與嘗試。因為金庸曾公開表示想要以歷史上的劍俠為題材創作新的武俠小說,並且表示還想以東吳為主角創作一部新的《三國演義》,只是後來因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但所幸《越女劍》面世了。
這部《越女劍》雖然是金庸沒有正常發揮的武俠作品,而且篇幅較短,但細讀之下才發現金庸先生之所以為大宗師的原因所在。因為對於大師的作品真的無法用篇幅的長短來衡量作品的價值。因為通過《越女劍》的描寫,讓讀者真正領略了春秋時期吳越齊楚之風貌與歷史韻味。
吳越之爭,越國戰敗,勾踐臥薪嘗膽,起用由楚國來投的兩位奇士,一為範蠡,一為文種。並運用文種的「滅吳九術」一步步開始實施,只是在鑄劍一術上遇一了問題,便開始了尋找鑄劍大師之旅。同時吳國為了探聽越國虛實,派八個劍士來越國送劍,八劍士在吳國為非作歹,被一位放羊女子阿青以竹棒擊敗。原來阿青是從白猿的玩耍中悟到了劍術的最高境界。範蠡以此為契機,邀請阿青成為了越國的劍術教習,而僅四天時間,越國的八十個劍士無人是阿青對手,之後阿青不辭而別,範蠡只好憑著對阿青劍術的記憶傳給越國劍士劍法。而即便如此,越國的劍術已經天下無雙。之後越國憑藉高超的劍術力敗吳國,使吳王兵敗自殺。範蠡也因此能和西施重逢,而此時阿青也因深愛範蠡而欲殺西施,但見了西施的絕世容顏之後只有竹棒點中了西施心口便黯然歸去,不復再見。最後範蠡脫下官服與西施逍遙四海,只因阿青的緣故,西施落下了捧心的固疾。《越女劍》故事情節簡單,但金庸的文筆早已登峰造極,所以讓簡單的故事也能精彩紛呈,這或許就是點石成金的功夫吧。
金古武俠。
武俠一家之言。
僅供俠友一笑。
原創作品。
嚴禁轉載。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