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嘉平縣有個富家公子,我們就叫他嘉平公子。嘉平公子生得容貌俊秀,而且風流瀟灑,不過,由於家裡有錢,他並不認真讀書,這個表面光鮮的紈絝子弟。
一次,他到省裡去考秀才,說是考試,其實就是拿了父母的錢出來散心,他在城裡租了個宅子,也不認真讀書,沒事就東遊西逛。這天偶然路過一家妓院,見門內有個年輕的美貌女子,便禁不住停下來呆呆地凝視著她。那女子見了他英俊瀟灑,便對他微微一笑,點了點頭,嘉平公子見狀便湊上前去跟她搭話。女子問:「你哪裡人士?」嘉平公子告訴她是來這裡考試的秀才,並告訴女子自己的住處。女子又問:「住處有別的人嗎?」公子回答說:「沒有。只有僕人書童等下人。」女子說:「那我晚上去拜訪你,不要讓人知道呀。」嘉平公子聽了很高興,於是就回到住所等候。
到了晚上,他把僕童都支走了。不久那女子果然來到,並自己介紹說:「我小名叫玉琢,」又說:「我愛慕公子俊美風流,所以背著鴇母來了。公子如果願意我想和你訂下終身!」嘉平公子一聽也十分高興,沒想到天降美人,居然有這樣的好事,於是立刻答應了。
從此後,玉琢隔兩三夜就來一次。一天晚上,玉琢冒著大雨來了,進門後脫下溼衣服,扔到衣架上;又脫下腳上的靴子,讓嘉平公子替她擦去泥巴,自己上床去鑽到被窩裡。嘉平公子看那雙小靴子,是用繡有五色花紋的新錦做的,全被泥水塗髒了,感到很可惜。玉琢則說:「我不是故意讓你幹這種下賤的活,我是要你知道我對你的一片痴情。下著大雨也來和你相會。」聽到窗外雨聲不止,女子信口吟了句詩道:「悽風冷雨滿江城,」她讓嘉平公子接續下句。可這位公子腹內空空,整天只想著美人,根本答不上來,於是就推辭說自己擅長寫八股文章,並不懂詩。玉琢聽了失望地說:「公子這樣一表人才,怎麼會不懂詩呢?真掃我的興!」於是就便勸他要多讀詩文。嘉平公子聽了諾諾答應。
這一晃過了一個月,兩人漸漸的來往越來越頻繁,連僕童們都知道了有個女子常來與公子幽會。嘉平公子有個姐夫宋生也住在城裡,同樣是個紈絝的世家子弟。聽說有美人夜夜來和嘉平公子幽會後,就暗地裡懇求嘉平公子讓自己見見玉琢。嘉平公子礙於情面便告訴了玉琢,可玉琢堅決不同意。宋生不死心,於是一天便藏到僕人房裡,等到玉琢進來時,趴在窗子上往外偷看,宋生一見玉琢的模樣,立刻神魂顛倒,不能自持,急忙推門出來,玉琢嚇了一跳,見有陌生人闖入,趕緊起身,奪門而去。
這個宋生自從見了玉琢一面以後心馳神往,後來打聽到玉琢所在的妓院,於是就備下厚禮去見鴇母,指名要會玉琢。鴇母聽了大驚說:「以前這裡是有個玉琢,但已死多年了。公子怎麼要見她?」宋生聽後愕然,回來後告訴了嘉平公子,公子這才知道那這個玉琢原來是鬼。
到了夜晚,玉琢又來與嘉平公子幽會,公子告訴玉琢宋生的話,玉琢也沒隱瞞承認說:「是的。但你想得到美人,我想得到美丈夫,我們兩人各遂所願就足夠了,管它是人是鬼幹嘛?」嘉平公子一聽也覺得有理,心想管他是人是鬼呢。
不久嘉平公子考試完畢,成績自然是一塌糊塗。見沒有考中,便要決定返回回家中。玉琢不舍也跟著嘉平公子回家。好在別的人都看不見她,只有嘉平公子能看得見。到家後,嘉平公子便讓玉琢在書房住下。他也以讀書為由睡在書房裡不回臥室。父母都很奇怪。問其緣由,於是嘉平公子就偷偷地把自己和玉琢的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大驚,告誡他立刻跟玉琢斷絕關係,可公子不聽。父母十分擔憂,想盡了辦法甚至找了法師也驅趕不走玉琢。
然而有一天,因為一件事,玉琢卻自行離去了。原來嘉平公子有事要交待僕人去辦,於是寫了張簡帖,放到桌子上。幾十個字的帖子上居然許多錯別字:花椒的「椒」字錯成了「菽」,生薑的「姜」寫成了「江」,「可恨」寫成了「可浪」。正巧玉琢見到了這張帖子,見滿篇錯字,十分失望,於是翻過來在後面寫到:「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為娼!」寫完後就去找嘉平公子告別說:「我當初以為你是世家文人,所以不怕羞恥,自己找上門來。沒想到你虛有其表!是個繡花枕頭,我只憑外貌取人,怎不被天下人恥笑呢!」說完,一下子就不見了。公子聽了玉琢的話,十分慚愧,還是看不懂她寫的意思,仍然把帖子交給了僕人。結果,後來帖子傳出去後成了眾人的笑柄。嘉平公子則慚愧不已。
點評:上面這個故事改編自《聊齋志異》之《嘉平公子》。主要講述一個長相英俊卻不學無術的公子,偶爾遇到一個漂亮的鬼妓玉琢,雙方都被對方的相貌打動,於是打算不顧世俗反對做夫妻。可逐漸玉琢發現這個公子胸無點墨,這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光鮮的「繡花枕頭」,寫字都錯字連篇,最後失望的與其分手,正如玉琢所說:有婿如此,不如為娼!而文中的「嘉平公子」後來就成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代名詞,也常常用來形容胸無點墨,連字都寫錯的人。
這個故事最短可文思巧妙,讓人回味無窮。故事雖是以愛情開始,寫男女雙方一見鍾情,並且為了愛情不顧世俗,跨越了人鬼界限,可接著筆墨一轉,又寫了嘉平公子只知道風流,不讀詩書,詩句對不上來,寫了帖子也是錯字連篇,最後,玉琢寧願繼續為娼,也不願意和這個繡花枕頭在一起。讀完全文讀者才恍然大悟,文章原來是重在諷刺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並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告訴她們沉浸於戀愛中時切忌「以貌取人」。在這種告誡中,恰恰從反面證明了「以貌取人」不光是男性也是很多女性的擇偶條件。這個故事就是放在如今也是很有警示教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