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很多人都聽說過這部電影,我也相信有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睡過去,甚至睡過去好幾次。其實,不要以為這部電影裡面包含著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說到底,這不過是一個典型的阿瑟·克拉克式的美妙幻想,是一個洋溢著理性和智慧並且自信滿滿的幽默。
關於這部電影和同名小說之間的關係有必要交代一下。電影的源起,是好萊塢的怪才導演庫布裡克讀到阿瑟·克拉克的一篇題為《崗哨》的短篇科幻小說,萌生了想要拍一部類似風格的電影,於是他請來了阿瑟·克拉克一起合作編劇。兩位大師最後搗鼓出來的這部電影採用的完全不是一般電影的那種戲劇式結構,所以倘若抱著像看常規電影一樣的期待看《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以為這裡面會一如既往的有個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的話,那你一定會失望到徹底絕望。整部電影完全沒有算計和考慮過一般觀眾觀看電影時的期待心理,完全沒有想過隔幾分鐘需要製造一個小高潮或設計一個小懸念來讓觀眾微爽到然後被勾引著繼續看下去。至於庫布裡克和阿瑟·克拉克這兩位大師當時的合作是否愉快我就不得而知了。在《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問世之後,阿瑟·克拉克本人覺得有很多想法在電影裡面並沒有被表現出來,所以才動筆寫了《2001太空漫遊》這部名垂青史的科幻小說。以上說的就是這部小說和這部電影的關係,是先有的電影,然後才有的小說,而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
阿瑟·克拉克
庫布裡克
下面說說這部電影的兩點過人之處,一是它的技術突破,一是它的科幻意念。
首先從技術上來說,這部誕生於1968年的影片在視覺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震感。想要理性的認識這一點,可以看看《2001太空漫遊》紀念版的花絮,裡面收錄了史匹柏、喬治·盧卡斯、詹姆斯·卡梅隆等這些日後在好萊塢叱吒風雲的頂級大牛們對於《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的各種崇敬之辭。而從實際創作的層面來說,在電腦技術還相當原始而且尚未進入電影製作的那個年代,《2001太空漫遊》裡很多飛行器之類的畫面都是在攝影棚裡用模型拍攝的,其視覺效果跟我們今天熟悉的電腦特效有所差異,或者說,有著別樣的質感。這些驚豔的科幻畫面當年曾經深深影響過史匹柏等人,於是乎也自然影響到了日後好萊塢諸多的科幻片。
講這部電影的科幻意念的時候,我這裡不用太擔心有劇透。原因是如同阿瑟·克拉克的小說一樣,這部電影的重點其實並不在劇情而在細節。整部電影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就是畫面上的那個石碑,雖然電影和小說都沒有明確說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但根據小說中的描述,我們不妨把它理解成是由某種更高級別的智慧生命所製造出來的一臺超級計算機。這臺超級計算機降落到了古地球,對地球上的類人猿進行了一番觀測,然後是&34;。其中一隻類人猿好比被開了天眼,開始懂得使用工具。影片的第一章結束。&34;這一段所使用的背景音樂已經成為一個標誌性的符號,日後在許多科幻作品的類似情節中被模仿和致敬過。
關於影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銜接,可以說是整個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案例。學會使用工具的類人猿把一根骨頭拋向天空,在《藍色多瑙河》的背景音樂聲中,這根骨頭在空中疊化成一個未來的的太空飛行器。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歷史,竟然被這樣一筆輕輕帶過,這個細節絕對是阿瑟·克拉克式的想像和庫布裡克式的電影的一次完美結合。
如前面所說,這部電影的重點在於細節而不在於故事情節本身。比如第二章的第一場戲,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一艘飛船離開地球駛向這個車輪形狀的太空城市。關於這樣的未來城市,其實在很早很早的時候便已經有人構想過,它可以通過自轉時的離心力來模擬地球的重力。自然,在這個車輪的中心重力是零,在車輪的最外側重力最大——遺憾的是儘管原理上並不複雜,但類似這樣的東西一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誕生。如果不去思考這些只是被動的看這部電影的話,恐怕不大容易想到下面這個鏡頭和上面這個鏡頭二者在空間上的對應關係。實際上,下面這個場景正是那個車輪最外側的內部空間,所以這裡的地平線是呈弧形向上彎曲的,實際上是一個圓圈。只要稍微有點物理學基礎的同學就應該不難理解這些。
而關於故事的主人公如何乘坐飛行器先超重後失重的離開地球,又如何從這個車輪形狀的太空城市的零重力中心走到它的邊緣,在行走的過程中如何感受到重力從指尖一點一點的傳來,這些細節在小說裡都有著非常非常詳盡的描寫。而這也恰恰體現出了文字和影像二者之間的所長所短。像剛才說的關於重力的這些細節,便只能通過閱讀和想像來體驗其有趣之處,用影像是很難有辦法把這種感覺傳達給我們的。順便一提,大劉的《三體三》裡面有一段講人類進入掩體時代,建造了各種不同形狀的太空城市,每一個不同形狀的太空城市裡都有因形狀不同而產生的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那一幕絕對可以看做是《2001太空漫遊》裡面這一幕的一個升級加強版。
影片最冗長的是幾個太空人駕駛飛船去木星的這一段。在這一段裡面電腦HAL發生了錯亂,太空人大衛和HAL展開人機大戰最後取勝。日後有人甚至把這一段當成是整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其實影片唯一的主線還是那個石碑。石碑第一次出現,開啟了類人猿的智慧;石碑第二次出現,人類已經有能力登上月球;石碑第三次出現,召喚人來來木星。那臺叫HAL的電腦為什麼突然變邪惡了,不妨把他理解成人類創造的還相當原始的人工智慧遇到了具有高級智慧的同類(石碑),被嚇傻了?(這是我自己杜撰出來的)。
影片結尾,太空人在木星附近進入到了一個貌似普通的房間。這個房間似乎應該是製造了&34;的那個智慧文明特意給人類製造的,他們似乎應該是接收到了人類的電視節目信號,然後根據電視裡的畫面信息為人類建造了這樣一個似乎應該是中轉站的東西,等待著人類有一天能夠有能力到達這裡。至於片尾為什麼那個太空人變成了一個嬰兒,這個我是真想不明白了……有興趣的話大家還是自己去ENJOY這部電影吧!
和我們今天的人類文明相比,《2001太空漫遊》裡的科技水平展望似乎是大大的超前了。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對於近期的預期往往會偏高而對於遠期的預期往往會偏低。對於創作《2001太空漫遊》的1968年來說,片中所呈現的2001年似乎是一個近期預期偏高的例子。這其實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在於,自冷戰結束以後,人類已經忘記了往外太空去使勁很久了,所以在真實世界裡相對於1968年的2001年,人類的科技進步不是體現在宇宙飛船上而是體現在電腦上,在2001年電腦的水平比當年想像的那臺HAL要先進的多。至於影片中涉及到的人類起源問題,人類真的是由具有更高級智慧的外星人創造的嗎?如阿瑟·克拉克本人在小說開頭所說——&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