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巴士」變「太空貨車」!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2020-11-27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擇機發射,前往月球開始「挖土」之旅;而我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也已經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離火星越來越近。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過去五年,中國平均每年宇航發射任務在30次左右。而即將開始的「十四五」,又有哪些精彩?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今年春節可抵達火星上空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見到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拍攝的地月合照,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如同新月狀的笑眼,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這張恰似回眸一笑的地月合照,是目前我國拍攝到的最遙遠的一張地月合影。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分為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科學探測共六個階段。預計春節前後到達火星上空,然後擇機著陸。

考慮到火星表面的複雜地形和自然環境,科研人員設計出了六輪六驅的火星車。它外型炫酷,在遇到障礙時,輪子一擺,就能像螃蟹般橫向運動,爬起坡來也是動力十足。

火星車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有著不同長短與大小的太陽翼板,展開之後就像四片蝴蝶翅膀。

火星車車標的這個「火」字,出自南宋官印「桓術火倉之印」,形似「中國」二字的組合。

一旦「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抵達火星,並順利實現著陸與巡視,那將為我國的深空探測,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柏楠:空間站研製緊鑼密鼓,有望明年就發射!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過去五年,中國平均每年宇航發射任務在30次左右,這是當今世界最密集的發射頻次。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相繼發射成功,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飛天夢」,取得歷史性突破。眼下,科研人員正在執行著一項全球矚目的全新任務——打造中國空間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柏楠,從神舟一號開始,就參與到載人航天項目當中,2004年,他從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第二任總設計師。

從神舟六號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載人飛船,到天宮一號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再到可重複使用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張柏楠帶著團隊接過前任的火炬,一步步點亮國人太空夢的未來。

中國空間站預計會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展開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

中國空間站的良好運行需要可以重複使用的新一代飛船。與家喻戶曉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相比,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明顯「塊頭」更大了,質量由8噸提升到20噸,封艙空間也比神舟飛船大了1倍,可以搭載6-7名太空人。不僅僅可以成為「太空巴士」,更可以變為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貨車」,給未來空間站運送物資。

神舟飛船從近地軌道返回時以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裡運行。而新一代載人飛船如果從更遠的深空返回時,速度將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到12公裡,將面臨比神舟飛船更高的熱流,返回艙表面溫度將接近3000攝氏度。這給飛船的動力系統,包括再入的控制和防熱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解決防熱問題,張柏楠和團隊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量身設計了一件由24種不同質地拼接而成的外衣。燒蝕最嚴重的防熱大底,也採用全新的一體化設計。

在此之前,載人飛船返回艙的防熱大底從來沒有如此完整過,全新的碳纖維材料,更是讓大底內部網狀鈦合金骨架,也幾乎完好無損,為今後重複使用飛船得到進一步驗證。

從「天舟」到「空間站」,張柏楠他們對深空探索過程中,大型飛行器研製腳步的越來越快,短短3年多時間,就完成了70多項關鍵技術突破。而接下來,張柏楠還在帶領團隊進行載人登月項目的研發。

航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走向深遠的太空,不僅是火箭、飛船和空間站,還有衛星。

2018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在月球背面著陸及探測的任務。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對月球背面的探索。而由於月球背面始終背對地球,無法傳輸信號,中繼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發出的信號,想要穿過8萬公裡,傳遞到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上,關鍵就看鵲橋上的天線性能,傳統的衛星天線無法滿足「鵲橋」的要求。而他們研發的傘狀天線在太空中開始工作的時候,全世界為之驚嘆。

眼下,嫦娥五號擇機實施發射,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而張立華和研製團隊也在進行接下來「嫦娥六號」和 「嫦娥七號」的中繼星研發。

今年7月底,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北鬥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但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他們的工作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謝軍

30多年的時間裡,從北鬥一號到北鬥三號,從必須依靠進口核心元器件,到如今晶片、核心部件完全國產化,凝聚了幾代人從青絲到白髮的艱辛。邁著自信而堅實的步伐,科研人員們正在繼續探索遙遠太空的更多奧秘。

【半小時觀察】凝聚力量 開創新徵程

隨著十四五規劃重點細則的發布,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也會逐步實施,而深空探測則是十四五科技興國線路中的重點之一。嫦娥五號即將登陸月球,火星地表也將迎來中國自己的「火星探測器」,而未來木星系空間也會有中國探測器的身影。

深空探測不僅引領高技術發展,也在吸引並造就相關領域的頂尖人才,未來中國也將和全世界深空探測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共同攜手推動,讓人類進入深空的腳步走得更快、更遠。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 張彩紅)

相關焦點

  • 「太空歌劇」的文學原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星船傘兵》鑑賞
    ,《星船傘兵》的整本書篇幅不長,但是略顯輕薄的書頁裡記載的內容,卻對當今火熱的「太空歌劇」系列的各類作品影響頗深。「垮掉的一代」這種獨特的青年社會文化逐漸傳播開來。《星船傘兵》一書中,作者描述主人公為載體,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美國的年輕人的看法,希望能以此為引,對當時的年輕人們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星船傘兵》甫一出版便迎來眾多好評。
  • 遠漂 太空探索題材科幻美劇
    科幻、太空題材劇集Netflix也沒少做——大咖雲集的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經典科幻小說改編劇《副本》、經典科幻IP重啟《迷失太空》、爆笑諷刺喜劇《太空部隊》等等。 《遠漂》講述的是來自不同國家的5名太空人,首次進行火星載人探索計劃
  • 重看《2001太空漫遊》
    在《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問世之後,阿瑟·克拉克本人覺得有很多想法在電影裡面並沒有被表現出來,所以才動筆寫了《2001太空漫遊》這部名垂青史的科幻小說。以上說的就是這部小說和這部電影的關係,是先有的電影,然後才有的小說,而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
  • 地球百子1-1核戰爭後,人類太空生活97年,終於重返地球。
    克拉克與母親當克拉克從麻醉中醒來,已經坐上了飛往地球的飛船,坐在她旁邊的正是為保護她而來的太空法官的兒子威爾斯這時一名帥氣的小夥芬太空漫步過來與克拉克搭訕,與之相談甚歡。由於飛船極速下降,克拉克勸另外兩名少年不要解開安全帶。
  • 最新型的「方舟號」竟然帶著隱患奔向太空去救人,危險至極
    每一次公司的考核都是我們兩個成績最優秀,就這些數據和指標,還有這些按鈕,不是我給你吹,我閉著眼睛都能夠操作,再說飛船每次發射之前,我們都經過很仔細的檢查,大項小項無一處遺漏,有些傳感器傳輸數據就是慢點,公司裡的老闆都摳門的很,讓他們換一點先進的傳感器都不捨得。」張海是羅成的老搭檔了,他們兩個在一起合作已經超過6年,太空飛行經驗豐富,就是很囉嗦,還有點自大。
  • 科幻小說《朋友Friend》第10章:人類太空之城
    同時也是載入人類紀元歷史的最偉大的時刻,藉助地球風暴「鳳凰」的因素,中國宇宙探索基地成功發射39個宇宙空間服務站功能艙體,15個後勤補給儲存艙體,9個太空研發艙體,並在發射後的8小時後,艙體到達地球以外8萬公裡以外太空中,並自行合體組裝,在短短18分鐘內宇宙空間服務站全部艙體精密合攏組裝完成,進入2個小時的自動試運行後,地球收到組裝後太空傳回的完美數據。
  • 人類關於太空的理想和信仰,全在劉慈欣的《中國太陽》裡了
    就這樣水娃完成了上億人曾經有過的夢想,遨遊太空。水娃也從最初喝上一口甜水的目標,變成了飛向太空擦拭太陽的目標。在陸海和一眾科學家的爭論之下,水娃和六十名來自中國廣闊田野的偏僻角落出身的農村後生們終於飛向了太空。因為身份的特殊,他們被西方媒體稱為"鏡面農夫",很有詩意的名稱。
  • 三體黑暗戰役: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
    導語:三體黑暗戰役,極權只需要五分鐘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裡程碑,但是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們,當你們打算飛向外太空再也不回頭時,請千萬慎重,需付出的代價比你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 《太空堡壘》TV版解說#5:宅男的心思你別猜
    模型廣告請自重模型廣告請自重明美不僅人長得美,頭腦也靈光,她說服叔叔在太空堡壘中開辦中餐廳在外面的太空中這次不得已而為之的試驗,最終讓堡壘又有了開啟地圖炮的機會,但是,這番折騰可是扎煞了不少艦內居民,財產損失就不說了,許多人直接就變成了太空垃圾。小編就不知道這艦上的七萬居民,究竟在這幾次災難後還剩多少,堡壘究竟是怎麼保證兵源的,畢竟這片可不像後來的許多機戰片一樣,動不動就出現一票女駕駛員。
  • 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劃時代之作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使大劉變成大劉的,是阿瑟·克拉克和他的《2001:太空漫遊》。:「我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而《2001:太空漫遊》暢銷且長銷52年,它憑什麼這麼讓人慾罷不能呢?
  • 為什麼進入太空中的人,就再也不是人了?《三體》告訴你為什麼
    三體:艦上軍官拼死向"藍色空間號"示警:不要返航,這裡不是家為什麼進入太空中的人,就再也不是人了?末日之戰後,人類僅有的七艘太空戰艦沿著兩個方向飛離太陽系。"自然選擇"號、"藍色空間"號、"企業"號、"深空"號、"終極規律"號組成了星艦地球,而且召開了公民大會。但尚未確立其政府形態,五艘戰艦之間就因為爭奪資源而爆發了戰爭。"我們這五艘飛船與任何世界都沒有聯繫,我們周圍除了太空深淵什麼都沒有了。
  • 劇版《太空先鋒》首曝片段和製作特輯
    製作幕後時光網訊 Apple的《為了全人類》是虛構的平行宇宙歷史,而將於今年秋季在Disney+上線的《太空先鋒》則是真實歷史。這部劇集和1983年同名電影《太空先鋒》都是改編自紀實小說,描繪了美國太空計劃的誕生過程以及第一批航天員誕生的歷史故事。電影版《太空先鋒》就長達193分鐘,想必這部8集的美劇版能講述更多幕後故事。
  • 故事:恐高不敢進入太空,新空間是漂浮的,沒有重力和方向
    藥王太太顏如玉也不再坐等花仙子王妃調整珠子的方向了,面是直接上手進入狀態,仍然,她看到的仍然是茫茫宇宙太空一樣的空間,仍然不知道自己懸浮在何處,仍然沒有方向感,這不是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只能再次退出來。「我不知道如何進去,裡面就像在海底,在太空,沒有地方落腳
  • 旅行者號飛船如果被外星人捕獲會怎麼樣?
    20世紀的70年代,是人類宇航和太空探索史上的黃金時期,在這10年中,僅僅是向太陽系以外區域發射的太空飛船,就達到了4艘。包括1972年發射的「先驅者10號」,1973年發射的「先驅者11號」。這兩艘飛船,一開始是探索了木星和土星,然後它們藉助這兩顆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向太陽系以外的宇宙深空飛去。它們到了一定階段,所攜帶的能源裝置是關閉的,完全依賴慣性在宇宙空間滑動。
  • 犧牲他人來發展無工質飛船,《三體》中章北海這麼做到底對不對?
    當時,劉慈欣給章北海安排的角色背景是中國太空軍政府部主任、高階指揮官。小說中,章北海一登場就要加入一項「救援未來」的計劃,這項計劃需要進入漫長的人體休眠期,等待甦醒後,加入戰鬥為人類的未來奉獻出所有。不過,章北海也是非常聰慧的,他在戰爭的一開始就看到了地球和人類的慘敗結局,可他仍然假裝自己相信人類最終會走向勝利,在獲得所有人信任後,最終劫持了太空艦。當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全軍覆沒的時候,這艘太空艦便成為了人類最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