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著名短篇小說《藥》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理解主題)

2020-09-03 語文新思維


課前準備

一、走近魯迅(收集文本資料或上網查閱):

1、了解魯迅生平及創作的風格特點。

2、了解小說集《吶喊》及相關情況。

二、熟悉背景:

1、了解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

2、了解有關秋瑾、徐錫麟的事跡。

3、了解有關辛亥革命的史實。

三、精讀文本: 

1、宏觀把握謀篇布局結構全文突出主旨之匠心。

2、微觀著眼遣詞造句於細微處顯靈魂之筆觸。

教學設想

一、教學意圖:《藥》是魯迅先生的不朽之作,蘊含著味之不盡的藝術魅力,寄寓著深微幽遠的思想內涵,給人常讀常新之感。把探尋領會小說的深刻主題作為本課時教學重點,既能觸摸到魯迅先生憂國傷民的激越脈動,也能感受到魯迅先生洞燭世情、苦心孤詣的藝術匠心,還可品味到母語豐富厚重的表現力。

回歸閱讀,回歸文本,回歸人文,是語文學習的最強音,本課時將主要著力於發掘文本本身的深刻內蘊,從字裡行間品味作者的藝術匠心,感受文本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特點:以導讀、點撥、釋疑、講解為主,以思考、研討、演示為輔。本課遠離現實,遠離學生,寄意深微。若放任學生討論生發,很可能難圓其說,不得要領,故教師須做必要的梳理、導引、點撥甚至闡發。其實只要抓出文章精髓,某種程度上就能&34;學生的心神。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索,有所領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34;。

三、預期目標:

1、把握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構布局。2、品味作品精雕細琢的語言張力。

3、觸摸作者激憤凝重的愛國情懷。4、理解作品深刻幽遠的思想內涵。

四、重點難點:作品深刻主題的發掘、把握。

五、教學技術:多媒體教學設備。

六、資源應用:中學教材及配套資料;中國近代史相關資料;魯迅及《吶喊》相關資料;相關文藝理論知識;魯迅作品研究的相關資料;屠格涅夫相關作品;本人教學的點滴感悟,等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課(上一節,我們主要了解了本文的作者情況、寫作背景、故事梗概和結構特徵。本節課我們將在進一步梳理情節線索的基礎上,通過對場面的剖析來領會作品的深刻主題)。

二、概括情節:(既訓練學生概括能力,又便於整體解讀小說。起到提綱挈領、以簡馭繁之效。)

試用精練的語言分別給四個場面擬小標題並理出線索(提示:可參照古典章回體小說的樣式。如《水滸》第十九回: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學生回答後,教師可做如下歸納:(媒體演示)

情節:①華老栓刑場買藥 古亭口夏瑜犧牲  ②老夫婦神秘煎藥 華小栓慎重服藥

③眾顧客茶館議藥 革命者獄中策反  ④老婦人墳場相遇 見花環大惑不解

線索:買藥 → 吃藥 → 談藥 → 上墳   (明線)

   犧牲 → 被吃 → 策反 → 上墳   (暗線)

三、思考探究:作者是怎樣通過四個場面的描寫,體現民眾的愚昧麻木不覺悟的?(可先啟發引導:每個&34;都有作者&34;的&34;,藉此,作者讓各色人等進行了充分的表演,使其靈魂一一&34;。諸如:買藥時的華老栓,煎藥時的華家人,議藥時的眾茶客,上墳時的倆老嫗。探析時須著重&34;。)

1、第一場面(重點刻畫了一個人)

思考:華老栓說了些什麼?(聽其言) 華老栓做了些什麼?(觀其行)

華老栓想了些什麼?(析其心) 分別反映了些什麼?(明其意)

明確:從語言看:只說了三句話,總共20個字。無論是第一句的伸手要錢,還是第二句的叮囑兒子,均反映了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兒子身上。

從行為看:起床時――&34;(&34;和三個&34;),表現了對兒子的病夜不能寐,焦急萬分。裝(掏)錢時――&34;(&34;和&34;),刻畫了既對來之不易的洋錢將鄭重花去時之彌足珍貴,又對事關愛子性命,承載全部希冀夢幻的洋錢之極度珍重敬惜;走近刑場時――&34;(&34;、&34;、&34;、&34;等)既寫了他膽小懦弱善良,更凸顯了他深恐洋錢遭遇&34;,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的緊張心理。

從心理看:作者將人物心理隱含在環境描寫之中,一筆兩寫,經濟含蓄,耐人尋味。出了門後的描寫,重在刻畫他對&34;的幻想憧憬;買到藥後的描寫重在描摹他對&34;的專注樂觀。而&34;一筆,則是對其心理的深層&34;,表現了他對&34;的痴迷篤信。他的心境隨著走近刑場、買到饅頭的趨向而一步步的開闊,一步步的明朗。

總之,越寫他的傾情、傾財,越寫他的盲目樂觀、激動興奮,越顯其麻木無知、愚昧可悲。

第一個場面寫了一個人的悲劇。

2、第二個場面(描寫了一個家庭)

思考:華老栓夫婦做了些什麼?華老栓夫婦心情怎麼樣?他們的行為反映了什麼?

明確:重點表現華老栓一家人的心態:等藥時――焦心(&34;、&34;、&34;),包藥時――精心(&34;、&34;、&34;、&34;、&34;),烤藥時――專心(駝背五少爺兩問不答),吃藥時――痴心(小栓拿來就吃,全不知味;父母的姿態、眼神)。

表面看,似乎寫了司空見慣的&34;之情,實則刻畫了他們&34;。他們根本沒想吃的是何人的血,根本沒想此人為何被殺,根本沒想擔心失去兒子之時,一個母親已經失去了愛子。他們只關心自家冷暖,不思量他人死活。他們當然也不知道,愛子的奪命兇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越寫其情切心痴,越顯其愚昧可悲。

第二個場面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

3、第三個場面(暗示了一個社會)

思考:茶館裡來了些什麼人? 他們議了些什麼事?此場面反映了什麼?

明確:茶館是社會的縮影,各色人粉墨登場。殘貪霸道的康大叔、卑劣無恥的夏三爺和盤剝成性的&34;,是惡舊勢力的代表。一張&34;的花白鬍子,軟弱可欺、媚顏畢現;一副&34;的駝背五少爺,點頭哈腰、卑躬屈膝;一臉&34;的二十多歲的人,口出狂言、無知莽撞。分屬老、中、青三代的他們,顯然是全社會民眾&34;的真實寫照。

他們談論的內容有兩部分。前面是針對華小栓,他們對&34;到病除,深信不疑,愚昧麻木可見一斑。後面是針對革命者,他們當慣&34;,自然不曉&34;為何物,於是把&34;當成了瘋人囈語。他們對別人的不幸異常敏感,興致盎然,庸俗無聊。他們對自身的處境,心甘認命,不抗不爭,甚至敵友不分,是非不清,使人可悲可嘆。

魯迅先生以寫意的手筆,窮形盡相、寫魂畫骨,勾勒了社會眾生相,揭示了國民劣根性。筆觸犀利,入木三分,令人嘆服,發人深思。

第三個場面寫了一個社會的悲劇。

4、第四個場面(象徵了一個民族)

思考:墳場上來了兩個什麼人? 對她們的描寫反映了什麼?(著重夏四奶奶)

明確:來了兩位喪子的母親:華大媽和夏四奶奶(老女人)。

枯草、禿樹、悽風、寒鴉,肅殺駭人的氛圍將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渲染到了極致。墳場相遇,同病相憐,華夏同悲,撼人心魄。

和華大媽一樣,老女人(夏四奶奶)愚昧、迷信、無知。對兒子的死,不以為榮,反認為恥(&34;、&34;、&34;),對兒子的戰友盲目詛咒(&34;、&34;、&34;);對花環的來歷大惑不解(&34;);對兒子的死因糊裡糊塗。

越寫她們的糊塗,越顯華夏的可悲。

第四個場面象徵了一個民族的悲劇(中國古稱&34;)。


綜上所述,小說的四個場面步步深入,層層放大,含蓄、深刻地透視出造成&34;悲劇的社會原因(民眾的落後、無知、愚昧、麻木)。

至此,板書設計全部完成:

(說明:饃,即指人血饅頭。被吃,是&34;被吃的簡寫。夏瑜&34;是&34;中提及,故可看成與茶館有關。)

四、再思再究:

1、如果民眾知道夏瑜是&34;的革命者,情況會是怎樣的呢?從中可說明什麼?

明確:如果民眾知道夏瑜是&34;的革命者,那麼,華老栓就不可能拿&34;的鮮血來為自己的兒子治病;夏三爺也不可能會出賣自己的侄子,發不義之財;夏四奶奶更不會為兒子的死而&34;、&34;、&34;……

此假設說明,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沒有深入宣傳革命、教育民眾、喚醒民眾,沒有把革命的種子植入最廣大、最底層的勞動者心中,因而造成了民眾的不理解不支持。他們只是在很小的範圍內發動革命,孤軍奮戰,於是鑄成了失敗的命運。此即造成&34;悲劇的政治原因(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進一步提示:夏瑜的形象有清末資產階級革命家秋瑾、徐錫麟等人的影子。夏瑜和秋瑾,二人被害地點相同,秋瑾就義於&34;,夏瑜犧牲在&34;,作者有意缺文,意在體現文學的含蓄性。二人名字相關,&34;、&34;同為季節,&34;、&34;皆為美玉(三國中的&34;,即姓周名瑜,字公瑾。古人的&34;和&34;往往意義相同或相近)。作者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學堂堂長、同盟會領導徐錫麟,準備在學堂畢業大會操之際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因彈盡糧盡被捕,當天即被害,劊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34;。接著同盟會成員秋瑾被人告發,7月13日清兵包圍了秋瑾主持的紹興大通學堂,因寡不敵眾,終遭逮捕。7月15日被害於紹興城內古軒亭口。 —— 摘自《語文教參》

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                   ——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2、標題含義:①華小栓吃得是藥嗎?②什麼才是治療中國社會痼疾的良藥?

明確:①華小栓吃得不是藥,人血饅頭醫不好國民肉體上的病。革命者的鮮血治不了國民精神上的病。②脫離群眾的資產階級革命不是治療中國社會痼疾的良藥。只有用民主和科學思想廣泛深入地教育群眾、發動群眾,中國革命才會勝利,中華民族才能得救!

參考資料: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 魯迅《〈吶喊〉自序》

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 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五、訓練品味:

1、課堂穿插:完成課後相關習題。  

2、課後作業:①文中的花環和烏鴉有何含義和作用?②找出文中的其它各種描寫,體味作者凝結於其中的意味、意蘊。

拓展延伸

一、閱讀拓展:(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閱讀下面兩篇文章,思考文後問題。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魯迅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34;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34;   

&34;聰明人也慘然說。  

&34;他高興了。&34;  

&34;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34;  

&34;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34;他流著眼淚說,&34;  

&34;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34;  

&34;  

&34;  

&34;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34;他大驚地說。  

&34;  

&34;  

&34;他仍然砸。  

&34;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34;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34;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34;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34;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思考:文中的傻子和奴才分別象徵生活中的哪一類人?他們和《藥》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處?

參考答案:傻子是現實生活中正直而倔強的叛逆者代表,和《藥》中的夏瑜有相似之處。傻子不&34;,只在那些馴服、麻木、可憐的&34;眼裡才是&34;。正如駝背五少爺等人認為夏瑜是&34;一樣。奴才是安於自己地位和命運,任人擺布、奴性十足的可憐蟲和愚昧者的典型,和《藥》中的華老栓、駝背五少爺等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幹粗活的人和雙手白淨的人 [俄]屠格涅夫

[對話]

做髒活的工人:你幹嗎來糾纏我們?你想要什麼?你不是我們的人......走開!

白手的人:我是你們的人,兄弟們!

做髒活的工人:但願如此!我們的人!你想得真美!你就瞧瞧我這雙手吧,看他們有多髒!又是大糞味兒,又是柏油味兒,可瞧你那雙手,白白淨淨的,它們有什麼味兒嗎?

白手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你聞。

做髒活的工人:(聞手)真奇怪!好象是一股子鐵腥味兒。

白手的人:正是鐵腥味,整整六年了,我手上戴著手銬。

做髒活的工人:這又是為什麼?

白手的人:這是因為,我關心你們的福利,想要解放你們這些庸碌的,愚昧的人,我起來反對壓迫你們的人,我造了反.....人家就把我關在牢裡。

做髒活的工人:關在牢裡?你何苦去造反呢?

[兩年後]

同一個做髒活的工人(對另一個):彼得!......你記得嗎,前年有那麼一個白手的人跟我們談過話?

另一個做髒活的工人:記得呀......怎麼?

第一個做髒活的工人:你聽著,今天要把他絞死呢,命令下來了。

第二個做髒活的工人:他還造反?

第一個做髒活的工人:還造反。

第二個做髒活的工人:啊 !

我說,是這麼回事兒,米特萊兄弟,我們能不能把那根繩子搞到手,就是絞死他的那根;人家說,這玩意兒能給家裡,帶來大大的好運呢!

第一個做髒活的工人:你說得對,應該搞到手,彼得兄弟。

試研討、比較此文和《藥》的主要異同。(參考答案:略)

二、主題拓展:(培養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的意識和能力)

優秀的文學作品,除了反映歷史、反映時代外,還可超越歷史、超越時代。試從人性的角度比較《故鄉》和《藥》有什麼相似之處?

參考答案:兩文都寫了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之間的深深隔膜,都深層次的揭示了中國民族文化心理――&34;(仕族)和&34;(民眾)兩個階層間的&34;。

《藥》中的悲劇人物夏瑜,是個接受了&34;思想(&34;)的知識分子,他之所以成了親伯父(夏三爺)邀功領賞的籌碼,獄卒屠夫打罵盤剝的對象,華小栓醫治癆病的藥引,親生母親(夏四奶奶)無地自容的恥辱。在於他和周圍的人&34;層&34;。他年輕生命的終結,在民眾身上看不到絲毫的同情悲憫,唏噓慨嘆,反倒變成了眾茶客(鄉親)的談資笑料。由此可以推想,在眾人眼裡,他是個與人沒有共同語言&34;的&34;。這既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積澱之外現,也不能排除他個性上的&34;。本來&34;,可即便是母親也對他的死終究不明不白。於是民眾對他有種與生俱來的陌生、敵對和仇視,也便不難理解了。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有個著名論斷:&34;。顯然,&34;使&34;變成了夏瑜的&34;。

《故鄉》中的&34;也是個知識分子,&34;與閏土童年時親密無間,&34;,中年再見時卻變得異常生疏,&34;。探其原因,在於兩人的社會地位有了巨大差異,有了明顯的等級之分:閏土是&34;,掙扎在社會的最底階層,我是&34;,優遊於社會的上流階層。現實的鴻溝使得中年閏土在&34;面前局促不安,自慚形穢,生出一種莫名的悽涼和不自然的恭敬(&34;長&34;短);地位的差別也使得&34;在閏土面前&34;,&34;,這都是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作祟。

夏瑜和&34;,都是知識分子(仕族階層)的代表,華老栓等和閏土都是普通百姓(民眾階層)的典型。他們之間的冷漠隔閡,藝術地反映了歷史和現實的真實。不可否認,直至今天,&34;和&34;之間的差異(隔膜),依然是&34;這一封建殘存意識的餘波,依然是今日中國創建&34;不可逾越的障礙。

原創(本文首發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年第1—2期)

相關焦點

  • 魯迅《藥》:意在撕毀荒誕不經的藥方,開出真正直達病灶的藥
    總覺得魯迅關於藥的這些記載和《紅樓夢》中寶釵吃的冷香丸的配製過程有些相似,只不過冷香丸的藥引更為複雜,收集條件更為苛刻。 藥是好東西,藥是希望,醫生開藥是為了治病,魯迅寫藥也是為了治病,只不過醫生治的是人的身體,而魯迅要治的是人的精神,人人都離不開藥,正因為如此,魯迅的《藥》是寫給當時整個社會各階層人看的,每個人都能在小說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倒賣課時(微型小說)
    張老師的第一桶金是倒賣課時。 什麼都能賺錢,己不是一句空話。張老師一大早就在微信圈發布收課時廣告,用10元一課時的價格收購上課老師的剩餘課時,一時間就買到一周課時50節。接著就在另一個微信圈發布出賣廣告,每課時20元,一時間就賣完。 原來有很多老師上課趕不上進度,或害怕學生期末考試考不好,正愁要課時找不著邊,見到張老師的廣告就購買了課時。
  • 魯迅的《藥》:科學和文化知識的普及,才是治癒民族的頑疾的根本
    但在知識沒有普及的舊社會,普通民眾往往成了當權者手中的玩偶,對權威者除了恭敬就是順從,在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中,華老栓居然相信了劊子手所說的人血饅頭能治癒兒子肺癆的話,把畢生的積蓄拿去買那劊子手刀上沾著的血。
  • 魯迅文學影視化已停滯幾十年,祥林嫂、孔乙己何時再現螢屏
    ,主題和內涵之深刻是如今的小說難以企及的,其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場景描寫具有很強的畫面感。但是事實上,如今距離魯迅先生創作《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已經過去了96周年,《祝福》中體現出的精神扼殺和摧殘依舊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封建禮教的時代過去了,但愚昧冷酷的社會環境真的過去了嗎?
  • 蒲松齡文言文短篇小說《犬奸》,直抵封建社會的腐朽和墮落
    我國古典小說發展到鼎盛階段是在明清時期,期間不僅誕生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封神演義》等著名長篇小說,還出世了《聊齋志異》和「三言二拍」這樣優秀的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分別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給我國古代文學史留下輝煌一頁。
  • 如果城市更新設計,也有「七種武器」
    建築師以「穿越魔都」為本案設計主題,利用燈光、材料、軟裝裝飾等讓客戶無論在公共區域還是私人居住空間都能獲得復古且時尚的空間感受,此項目也是鋒思國際首個將藝術空間手法結合到長租公寓的實踐。此後,作為雙環門弟子、盛幫主女婿的蕭少英,開始了他們謀劃已久的調查本門叛徒(後來成了復仇)的行動。蕭少英很早就背負著「敗家子」、「色鬼」的惡名,沒了師父的慈愛、同門的友愛、妻子的恬愛,隻身一人以堅忍的毅力、智慧、武功逐步瓦解天香堂的中堅力量,最後成功復仇,但他自己也與仇人同時葬身火海。古龍言:「仇恨本來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很可能就是其中力量最大的一種,有時甚至可以毀滅一切。」
  • 明月幾時有(遊戲設計)
    經驗:鍊氣(海納百川)、金丹(抱元守一)、元嬰(破而復立)、出竅(神遊物外)、渡劫(心在飛揚)。《功法》法術:陰陽、五行、八卦。道術:挖礦、採藥、鍊金、煉丹、烹飪。武術:吐納、呼吸、散步、奔跑、跳躍、遊泳、飛行。烹飪:烹煮煎熬蒸燻燙燉炒炸燒烤。陣法:雲揚陣、天門陣、地載陣、天罡陣、誅仙陣。
  • 東野圭吾《嫌疑人ⅹ的獻身》:給數學老師的教學啟示
    石神早已暗中愛上了靖子,為了幫助母女倆逃避警方的追查、製造不在場證明,他設計出了一個縝密而又匪夷所思的局。主要是因為作家在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的人物——天才的數學老師石神(音譯名)在小說中,石神是一個百年不遇的數學天才,委身做了一名高中數學老師。作品中對他上數學課的描寫,以及關於他教學觀念的論述,對於今天數學老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失時機地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
  • 魯迅為何要在小說《鑄劍》中,寫兩個男人「接吻」的橋段?
    俠士將頭顱交給了楚王,並告訴楚王這是勇士的頭顱,需要用鑊(古代烹人刑具,形狀像是鼎,無足)煮,誰知赤的頭顱在熱水中三日不爛。但是在《鑄劍》中,魯迅卻加了一段關於楚王的臣子和妃子分辨哪個是楚王頭顱的過程: 「我有法子。」第三個王妃得意地說,「咱們大王的龍準(指帝王的鼻子)是很高的。」
  •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最後一片樹葉》
    於是,畫家順著病人的心思設計了一片假樹葉,讓它堅強的不掉落。就是這樣一片假樹葉,給這位病人注入了不斷活下去的勇氣......*作者:歐·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
  • 王老師的故事(五)
    編者按:作者是我的大學同學,退休之後寫了一系列故事,這些故事饒有趣味,可讀性強,尤其故事下面的後記或點評,可謂畫龍點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題 王老師的故事(五)文/王靜江王老師為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其略加改造,誑稱江山民間故事,其教學藝術之匠心和苦心,於此可見一斑。
  • 告密(短篇小說)
    我記憶中,公安進駐學校第三天,第四節上語文課時,老師正講到孔乙己被吊打。忽然敲門進來兩個便衣(警察),教導處主任跟在後面。三個人跟老師點點頭,把閻安強帶走,大概擔心下課時帶學生引起圍觀。閻安強一邊往外走,一邊回頭瞅我,眼裡冒出複雜神情。
  • 魯迅《祝福》|習慣了投射性認同的人,最終都會活成祥林嫂
    01、《祝福》是魯迅先生收錄於短篇小說集我們從小就閱讀魯迅先生的文字,但直到年長以後,才真正讀懂魯迅先生。 怕是因為深刻,因為犀利,因為血淋淋。不管是《吶喊》還是《彷徨》,魯迅先生都從每一個最平凡的,最底層的窮苦人民身上,看到黑暗社會對於普通人的摧殘。肉體和精神上的困頓,讓他們終究逃不過命運捉弄,最後被這個殘忍的時代吞噬。
  • 魯迅一篇犀利的小說,情節簡單;可文章最後,魯迅自己也讀不懂了
    魯迅先生在1935年12月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改編,創作了小說《採薇》,作品後來收錄在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裡。魯迅重新解讀了《史記》記載的這段古代聖賢伯夷叔齊的故事,他設計的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尊天倫,不願打亂社會規則,也未繼位,哥倆先後出國前往周國考察。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
  • 隨禮風波(短篇小說)
    隨禮風波(短篇小說)河西屯是個六十戶的大屯子,趙姓佔多半。今個說的是屯裡有個人叫趙勝,今年四十四歲,媳婦王翠花,今年四十三歲,兩口子有一個兒子叫大柱,今年十九了,在縣技校學習開車。趙勝農忙季節在家幫媳婦幹點農活,農閒時就到城裡打工,掙點錢供兒子讀書。要說一家日子過得還可以,就是年吃年用湊合著,安安穩穩過日子也就算了。
  • 小說:一鳴驚人(連載第38)
    靜無聲息的備了還沒有半小時,劉文娜就抬起頭來小聲的問:咱們隨(誰)先喪(上)啊?誰先喪(sàng)?當然是你先喪(sàng),老閻那裡需要你這樣的人才!馬志偉說完自己就笑了。老豔(閻)?哪個老豔(閻)啊?劉文娜有些奇怪。就是和你家親戚的那個豔(閻)!馬志偉說的一本正經。俺家親戚沒有姓豔(閻)的?劉文娜一臉的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