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軸承的國產化應用尷尬之痛:國產軸承行業的重大挑戰與機遇

2020-10-29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任何一種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應用,都面臨著行業老的一代的巨大挑戰!如果是替代進口,那就面臨的壓力和困難就更大了,風電的軸承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困局!

(來源:微信公眾號「球哥看風」ID:colorballwind2020)

眾所周知,軸承是風力發電機組整機中的核心部件,分布在風機的偏航、變槳、傳動鏈、發電機各個分系統中,包括偏航軸承、變槳軸承、主軸軸承、增速機軸承、發電機軸承。由於風機在空中運行,面臨高低溫,溼熱以及沙塵等惡劣使用環境,同時故障維修成本高,一旦出現故障,在空中維修可想而知,甚至吊裝下來維修。因此對軸承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其可靠性運行小時數都是10的多少次方小時才能滿足。

風機主要軸承使用部位示意圖(照片來自網絡)

風機整機發電機軸承(照片來自網絡)

偏航軸承、變槳軸承、主軸軸承、增速機軸承、發電機軸承這五大軸承中,偏航,變槳,發電機軸承已經基本實現了國產化,3MW以下的主軸軸承也基本實現了國產化,但大兆瓦的主軸軸承,增速機的主軸承卻一直未能實現國產化;包括直驅機型的發電機主軸承,同樣需要進口(大兆瓦)。大軸承國產化這個問題的遲遲不能解決,給中國風電主機埋下了巨大的降本及技術隱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挑戰12億千瓦風電太陽能裝機目標——風電如何與太陽能競爭新增規模市場?
    所以這裡我們不要覺得這個數據與之前設想的目標有一定的差距,實際給風電和太陽能留下了很大的競爭空間。競爭壓力巨大:風電發展面臨行業內外挑戰與壓力年均超過7000萬千瓦的新增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問題是這7000多萬千瓦的新增如何分配呢?
  • 熱點 | 國家電投旗下公司風電項目違規,被沒收風電基座並罰款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在風電建設熱潮中,又一家知名國企因踩踏「未批先建」的禁區而遭處罰。為此,煙臺市牟平區自然資源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及《山東省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裁量基準》之規定,作出以上相關處罰。華夏能源網(www.hxny.com)記者從相關從業人士處獲悉,發生以上情況說明業主方尚未辦理兩證一書(建設用地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選址意見書),說的再簡單直白些,就是業主方未批先建。
  • 國內首臺百萬機組控制系統國產化改造在國家能源集團獲突破
    近日,隨著國家能源集團浙江北侖電廠6號機DEH新系統首次上電成功,標誌著我國首臺1000兆瓦機組控制系統國產化改造取得重大突破。實施1000兆瓦機組控制系統國產化改造,是國家能源集團浙江北侖電廠加快落實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有力舉措,也為特大型火電廠核心技術實現國產化、自主化和智慧化提供了堅強保障。
  • 第九屆全國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在漢舉辦
    武漢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下熱鬧非常。11月21日,第9屆全國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暨地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華中師範大學南湖綜合樓開幕。全國地理專業學子比武華師大,通過競賽展示才幹、切磋技藝,地理學界專家學者論道桂子山,共同探討地理學學科發展和學術前沿。「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地理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信息系統是人類決策和行為的基礎信息支撐。」
  • 打造未來城市 茂名的北部灣機遇
    按照計劃,茂名將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水東灣海陸空5G物聯網全景應用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建設,具備 5G+無人機、5G+無人船、5G+VR/AR、5G+4K/8K、北鬥高精度定位等應用,建立豐富的高精度定位等應用,建立完備的融合應用場景和集成運管系統,建成海陸空自動駕駛基地和未來城市體驗區。這亦是茂名「向海而興」的發展戰略。
  • 江蘇省凹土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凹土被譽為「千用之王、萬土之王」,是不可再生的稀有非金屬礦產資源,廣泛應用於建材、化工、機械、軍工和醫藥等多個領域。我省凹土全部集中在盱眙,凹土資源儲量豐富,有「中國凹土之都」美稱,已探明儲量佔全國儲量的 73%,佔全球儲量的48%,遠景儲量佔全球遠景儲量的74%。 目前,生產60餘種凹土產品,主要凹土產品佔國內市場的 75%,全球市場的50%。
  • 以家人之名:凌霄回國偷親尖尖,被月亮看見,單戀夢終於清醒
    周而進介紹說,實習時他開始做人臉關鍵點定位,如眼睛、鼻子、眉毛的位置,當時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做美顏,後來研發出了更多的人臉識別領域的產品。目前,曠視擁有全球規模較大的計算機視覺研究院,開發出的先進算法為世界上許多尖端的人工智慧應用奠定了基礎。早上9點多到達公司,下班時間從不固定,工作之餘每天還要閱讀行業內最新的論文,這已經成為了周而進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