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亮劍》裡李雲龍幫助楚雲飛平定了358團1營的叛亂,順手擄走了1營的全部裝備。對於這樣丟了一個營的裝備,楚雲飛的上司二戰區閻長官為什麼沒有追究?
【頭條號首發】
《亮劍》裡李雲龍幫助楚雲飛平定了358團1營的叛亂,順手擄走了1營的全部裝備。對於這樣丟了一個營的裝備,楚雲飛的上司二戰區閻長官為什麼沒有追究?
楚雲飛和李雲龍惺惺相惜是一回事,可是兩人各自立場穩得很,都憋著勁要吃掉對方,甚至方方面面都不忘要壓對方一頭,兩人之所以惺惺相惜,恰恰就是在這種或明或暗的針鋒相對中,基本上旗鼓相當,這才有了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惺惺相惜。
這兩個人的交情,是驚動雙方高層的事情,然後就是雙方高層都在相信自己愛將立場堅定的前提下,默許了雙方的交往,以作為己方展現出的高姿態、良好風度的合作抗日的標杆人物。楚雲飛的358團,雖然有委員長和閻長官的照應,可他自己也是費盡心思,甚至不惜散了家財才拉扯起來的隊伍,他「送」給李雲龍一個營的裝備,還是有兩千人馬,有機槍和迫擊炮加強的主力加強營,說起來是一個營的裝備,其實已經超過他一半的家當了,作為立場分明,早已準備好兵戎相見的一對CP,他憑啥送給李雲龍?真要送的話,不說別的,他楚雲飛就絕不是可以與李雲龍旗鼓相當的對手!別說李雲龍在那個鐵血火的年代裡一個英雄人物,就是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平庸時代的平庸如你我,又有誰願意跟一個舔狗去惺惺相惜?對舔狗的態度,難道不應該是讓他一無所有後,棄之如敝履嗎?!
楚雲飛一個營的裝備,在電視劇裡是因為營長錢伯鈞叛亂,還和楚雲飛刀兵相見,李雲龍趁機帶兵相救,乘勢給繳械繳下來的。在原著小說裡,是楚雲飛派一個營去接受日偽部隊投降,消息失密,被李雲龍帶兵去搶著受降,連楚雲飛這個營給一起繳械了,為此雙方還打了很多筆墨官司,李雲龍實打實貪下這個營的裝備,嘴上又想立個牌坊,拖拖拉拉一直在找藉口不肯還給楚雲飛,就跟今天的老賴一樣,千年不賴,萬年不還。一直拖到國共開戰,他才無恥的答應楚雲飛還他裝備,喊楚雲飛派一個連來拿,楚雲飛當然不肯再朝這狼嘴裡送一個連,李雲龍整天給人解釋,不是他不還,是楚雲飛不肯派人來拿,這破事才算告一段落。
儘管李雲龍和楚雲飛,都是有血性的漢子,他們亦敵亦友,彼此欽佩。但要說楚雲飛平白無故白送一個營的裝備給李雲龍,那還不至於。
事實上,這個營的裝備是李雲龍平定358團1營李家鎮兵變時繳獲的。李雲龍幫了楚雲飛的忙,按李雲龍的話說,他給點工錢給我,不是應該的?李雲龍這個人,只要有一點機會,他都能從楚雲飛身上,薅點羊毛下來。楚雲飛出於民族大義和對倭寇的仇恨,也不怎麼跟他計較。
只不過李雲龍貌似有點過分了,每次都是薅楚雲飛的羊毛。其實,晉綏軍的日子其實也不比八路軍強多少。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晉綏軍的地盤被日軍壓縮的越來越小。中條山會戰失敗後,晉綏軍退到了晉西一隅,不僅作戰地域狹小,在裝備兵員和經費上相較於中央軍也是嚴重的不足。據閻錫山自己的日記反映,第二戰區領到的軍餉不足戰區標準的四分之一,重慶方面不單單是剋扣八路軍的軍餉,連晉綏軍的軍餉也一樣剋扣。
其實楚雲飛也不富裕,李雲龍是在扣扣搜搜攢家當,楚雲飛何嘗不是在攢家當?國民政府給了晉綏軍十個軍的番號,但是晉西一隅之地撐死了也就只能養十個師的編制。李家鎮一役,李雲龍從楚雲飛那裡拐走了一個營,實際上差不多都快一個團的裝備。這對於楚雲飛來說,等於是大出血了。
閻錫山是何其摳門的人?這種事要是讓他知道了能不生氣?不可能的……閻錫山事後沒有追究,只能說是楚雲飛把這件事壓下來了,沒有向閻錫山報告實情。
因為錢伯鈞帶著1營反水,那麼這樣1營就不再是358團的一部分了,而是敵人,說的再難聽一點,就是偽軍。既然是漢奸隊伍,那麼李雲龍收繳了這一個營的裝備,自然就屬於作戰繳獲了,自己也不好說什麼。
另外,楚雲飛很敬佩李雲龍。他覺得李雲龍打鬼子不含糊,獨立團經過反掃蕩之後,部隊傷亡過半,很多家當也都丟了,現在部隊急需裝備和彈藥進行補充。而自己這邊,因為閻長官的命令,不得擅自出擊。讓他這個一心抗日的漢子非常的窩火。與其自己拿著,不如賣個人情給李雲龍,多殺鬼子,他的報國之心也能寬慰一點。
不恭維的說,楚雲飛也是真漢子。是一個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真漢子。如果閻長官要追究,那就追究好了。自己是堂堂的黃埔五期出身,閻長官的紅人,委員長的高足。黃埔出身按理是要在中央軍任職的,楚雲飛卻被安排到了晉綏軍,這或許就是閻錫山指名道姓要來的。如果因為兩千人的裝備就要追究自己,那麼再留在晉綏軍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後來楚雲飛從晉綏軍調到了第五軍,可見他的人脈之廣。閻錫山是根老油條,近代地方實力派中最會作人的就屬他了。楚雲飛本身就是一員虎將,閻錫山再摳門也是知道人才和裝備孰輕孰重的。
說實話,楚雲飛是很大方的,他覺得只要有利於抗日,他自己出點血也就算了,天大的事自己扛下來就是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楚雲飛對李雲龍的大方,實際上是一種惺惺相惜的體現。因為楚雲飛很孤獨,他在晉綏軍找不到能讓他欽佩的人,他是把李雲龍當朋友看待了,為朋友吃點虧,當然就不會放在心上了。
李雲龍就沒有楚雲飛這種境界了,因為他並不缺朋友。丁偉、孔捷、趙剛,都是能讓他佩服的朋友。在李雲龍的世界觀裡面,朋友關係再好,也不能讓自己吃虧。楚雲飛的大度他學不來,其實也沒必要學。李雲龍和楚雲飛,這是兩種人的價值觀。無所謂高低之分,讓李雲龍有楚雲飛這種履歷,他或許也不會那麼愛佔小便宜。很多東西,出身就已經決定了。
閻長官如果知道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不定會斃了楚雲飛,這裡有兩條死罪,其一是楚雲飛帶兵不力,一個2000人的主力營差點反水投敵,居然還需要八路軍幫忙平叛,太丟臉了。其二是如此數量的一批武器裝備,竟然落到了李雲龍的手裡。
抗戰時期閻錫山和八路軍的關係非常微妙,在1939年之前,閻錫山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範圍,抗擊日軍,一度破天荒地同意中央軍和八路軍入晉協同作戰,因此八路軍才能順利的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也才有了忻口會戰這個聯合抗日的典範戰例。
《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的相識,就發生在這一段閻錫山和八路軍的「蜜月期」,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立煌,還曾組織中央軍、晉綏軍的軍官們去觀摩學習八路軍的遊擊戰法,所以楚雲飛去獨立團參觀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亮劍》在重大歷史問題上倒是沒有杜撰。
轉變發生在1939年底,受「山西新軍」事件、日本人的拉攏和蔣介石的慫恿使等因素的影響,閻錫山對八路軍態度大變,「12月事變」中甚至兵戈相向。隨著八路軍在山西地區的不斷壯大,雙方矛盾日趨加重,用358團參謀長方立功的話總結就是:「只是理論上的友軍」。
晉綏軍358團1營李家鎮兵變,發生在1942年以後(以日軍大掃蕩和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犧牲為參照時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楚雲飛被「劫走」2000人的武器裝備,並且落入了八路軍獨立團之手,用最笨的腦袋想想,楚雲飛敢如實上報閻錫山長官嗎?
拋開劇情的演繹成分,當時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一個主力團也就是2000人上下,等於說晉綏軍被八路軍繳了一個團的械,這絕對是個天大的事。假使楚雲飛如實上報,不僅閻錫山會暴跳如雷,事件也足以驚動重慶方面,對楚雲飛的懲罰會非常之嚴重。
就算楚雲飛是閻錫山的愛將,在重慶方面的巨大壓力下,晉綏軍系統也輕饒不了他,輕則撤職查辦,重則就地正法。戰爭期間槍決個把團長根本不足為奇,中央軍和晉綏軍的軍長、師長被槍斃也時有發生,李服膺、陳牧農、張德能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部下出了反水的叛逆,還要八路軍出手相助,順帶弄走大批武器彈藥,傳揚出去,不僅在晉綏軍內部抬不起頭來,還很有可能遭到重慶軍事委員會的嚴歷處分,聰明如楚雲飛者,還能據實上報?什麼與李雲龍惺惺相惜,什麼贊助八路軍打鬼子,那都是扯淡,楚雲飛壓下事情,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前程。
既然閻錫山得不到真實的情況報告,自然也就無從「生氣」,最多看見358團的戰鬥損失報表後罵兩句廢物,晉綏軍除了傅作義在綏遠對日作戰有些出彩之外,其它部隊的戰績完全一塌糊塗,「閻長官」也都習慣了。劇中楚雲飛私下裡跟方參謀長交代的很清楚:「多報些戰鬥損失罷了」。
實際上,李雲龍之所以敢運走叛軍的大批武器,並且始終找各種理由拒不歸還,也是摸透了楚雲飛「啞巴吃黃連」的命門,算準了楚雲飛不敢聲張,這才是李雲龍真正的狡猾可怕之處,而並非是什麼「黑心商人」的死皮賴臉。
如果楚雲飛果真敢如實上報,二戰區長官部向八路軍總部發難,上級命令下來,李雲龍敢不還這個營的裝備?借他個膽子也不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