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四周群山環抱,抬頭是山,低頭是河,風景如畫。在深山裡有一處古寨,這裡布滿了石碓窩(石臼),有大有小,有深有淺,然而個個渾然天成,看不出一點人工開鑿的痕跡。這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清朝嘉慶年間,襄陽這地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女英雄,王聰兒。
王聰兒相貌出眾,從小學會一身本領,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樣樣精通。而且膽識過人,所謂英雄配美女,理所當然嫁給了江湖好漢齊林。
小兩口結婚沒多久,齊林就被叛徒出賣殺害,王聰兒化悲痛為力量,接任義軍總指揮,和清廷展開頑強鬥爭,時常打得他們丟盔卸甲,狼狽而逃。
清廷對王聰兒恨之入骨,稱她為「齊二寡婦」,派出大隊人馬圍追堵截。為了保存實力,王聰兒邊打邊撤來到了保康大山之中。
保康山大嶺高,溝壑縱橫,易守難攻,王聰兒讓大家分營分部地駐守,休養生息。
當時義軍隊伍多達十萬人,一天下來人吃馬嚼都是個可怕的數字。為了讓大家能吃飽飯,養足精神,王聰兒從老百姓那裡收購了大量的稻米。考慮各戰鬥營還有訓練任務,王聰兒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一路上救出來的苦命女子,將她們整編為一個營,稱為紅裝營,負責種蔬菜做飯、縫製軍衣軍被。
別看這些活都是雜活,但工作量可不小。每天都要給上萬人馬做飯,沒有合適的工具,大家只能沒日沒夜輪班舂米。起早摸黑累得他們都站不起來,胳膊手腕磨出了血。可舂出來的米還是不夠大家吃,這可急壞了總指揮王聰兒。
同是女人,看見女兵們個個齜牙咧嘴,還仰腳八叉地躺在那兒不能動彈,手上都是一塊塊的血泡。王聰兒心裡好不心疼,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琢磨了三天三夜,想出了一套辦法。
她讓木匠搞了一根長木頭把碓頭夾起,再在大木頭下面墊一根小圓木,人在另一端拿腳一踩,不用手就能舂米。
做好了東西,王聰兒親自示範給大家看。「這玩意兒還真不賴,又輕又快。如同公雞啄米!」
女兵們個個臉上露出笑容,這個說我來試試看,那個說我來試試看,人人都佩服王聰兒人如其名,實在聰明能幹。
解決了舂米的問題,王聰兒又帶著各戰鬥營日夜操練,很快把這件事忘記了。可過了沒多久,下面人又向她報告,碓窩子天天不停地舂米,沒過多久就把碓窩磨成了一口大深鍋,很多米還帶著殼,根本無法下咽。
大家建議找石匠重新打造石碓窩,但清兵圍剿太厲害了,很多石匠都被抓走,根本沒有人手來做。
怎麼辦呢?
王聰兒愁眉緊鎖,在山裡轉來轉去,突然之間,一陣冷風吹來,讓她不禁打了個寒噤,抬起頭一望,只見烏雲翻騰,不好,要打雷下雨了。
王聰兒剛鑽進營帳,天空就電閃雷鳴,整個大山也跟著顫動起來,猶如地震山搖。
過了半刻鐘,一切終於平靜下來。雷不打了,電也不閃了,雲彩收了太陽又出來了。
王聰兒和女兵們跑出來曬太陽,頓時傻了眼,只見大石頭居然都變成碓窩子。
大家面面相覷,認為這是王聰兒請天上的神仙幫的忙,趕緊朝天作了幾個大揖,感謝老天爺幫忙。
王聰兒的威望如日中天,大家都把命交給她,跟著她和清廷頑強鬥爭,沉重打擊了腐朽階層,在史書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濃濃一筆。至今津津樂道,成為一段傳奇。
關注「酒歌說文」,了解更多有趣的民俗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