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2020-07-08 外交官說事兒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當時的農民子弟,無權無勢,要想擺脫「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境遇,要麼上學,要麼參軍。當地人俗稱「考戶口」,考上大學才能坐機關,吃上國家糧。我最初也是懷揣著「個人奮鬥」的夢想走上求學之路的。鎮上的人們都稱讚老父親的遠見卓識。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中學時代


老人家雖然不識幾個字,但他對我們要求很嚴格,望子成龍心切。冬季夜裡,他常常坐在火坑一旁,監督我在算盤子上練習小九九,聽我念念有詞背著口訣,直到最後算盤珠顯示出1155為止。我們姊妹六個,老父親認準一個理,家裡經濟條件不管有多難,不管要吃多大苦,孩子只要想上學,能夠考上,家裡砸鍋賣鐵也要支持。後來在我們家鄉成了大新聞,同時也成了許多家庭學習的榜樣。

我屬於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我1946年9月22日(陰曆)出生時,家鄉剛剛解放。我6歲開始就讀泊裡小學。記得那是一座寺廟改建的學校,教室裡設備幾乎全無,黑板是用水泥抹在牆上,然後塗上黑顏色,課桌是用兩個磚垛子支起來的木板。我們書包裡每天都裝著石板和石筆。石板有個好處,可以隨寫隨擦。我在這裡一直上到小學畢業。除了正式課程,課外我還參加過繪畫組。記得有一位美術老師授課很有水平,但要求也很嚴格,如發現有人不注意聽講,他會用粉筆頭兒打你,一打一個準兒。

1959年至1962年,我在本鎮的膠南二中讀初中,是七級三班的學生。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條件艱苦。學校課程安排很緊,除了正常課程,早上都要上早自習。每天天剛蒙蒙亮,家裡人還未起,母親就用三塊磚頭支起砂鍋,將前一天剩下的白薯幹和小豆腐(用蘿蔔和黃豆漿混合煮成的蔬菜)放進去,再添點水熱好,就是我的早餐了。有時我也自己做。吃過早飯,便踏著晨光,急匆匆趕往學校。

每天放學回家,先是幫忙做些家務,挑水做飯,周末甚至去拾草撿糞,只有在晚上才能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看書,做作業。由於長期如此,鼻孔常常被燻得黑黑的。因為本人刻苦努力,初中階段各門功課幾乎每次考試都是5分,每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所以被選為學校少先隊大隊長,手臂上佩戴著「三道槓」。

後來聽說,膠南二中增加了高中部。由於膠南二中師資力量雄厚,要求嚴格,升學率頗高,因此成為青島地區著名的重點學校,人們趨之若鶩。我曾被母校邀請作報告。那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為了能衝出農村,「考得一個城市戶口」,整個高中三年竟能自覺放棄看電影和電視,全身心地投入備戰高考。

初中階段,我們曾響應接受階級鬥爭教育號召,到附近村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民黨還鄉團製造的「泊裡慘案」進行過社會調查。聽著當事人或其後人的血淚控訴,確實令人髮指,我們受到強烈震撼。我們還學著電影上的樣子組織過一次「塔山野營」。我還曾參加了學校的文藝演出隊,表演過《撲蝴蝶》,說過相聲,參加過全青島市的普通話比賽。那次比賽,我有生第一次乘坐火車出遠門,印象深刻。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初中畢業後,究竟到哪裡上高中?那時,藏馬縣也被撤銷,併入膠南縣,而膠南縣被劃歸昌濰專區管轄。膠南縣城王戈莊離家30公裡的膠南一中帶有高中部,而昌濰專區的所在地濰坊市則有全省重點學校濰坊一中。迄今為止,我校尚未有學生考入濰坊一中。據說學校原本有意保送我去縣城高中,我卻堅持要憑自己的實力參加中考。二中領導最後尊重我的決定,並且也為了有所突破,極力推薦我報考濰坊一中。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膠南二中隊文藝隊


真是老天弄人。1962年初夏的一天,我們結夥乘坐公共汽車去縣城趕考。開考次日,忽報老家暴雨傾盆,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災。頓時,泊裡地區的考生人心浮動,歸心似箭。在輔導老師的極力安撫下,我們勉強完成了全部考試科目,之後一刻也不願耽擱,便徒步趕回老家。

後據小妹告知,那天夜裡,響雷滾滾,睡在炕上的母親首先驚醒,惦記著院子裡的幾隻雞,打算下炕去將它們抱回來。誰知雙腿剛剛移到炕前,「撲通」一聲,水就漫到了大腿根部。母親感到大事不好,急忙叫醒父親和妹妹,抓起幾件隨身衣物,慌忙逃離老宅。說時遲那時快,人剛邁出房門,老宅便在頃刻之間被轟然衝垮,只見院牆坍塌,大門也不知去向。等我趕回老家,只見到處房屋坍塌,道路泥濘不堪,難民比比皆是。

父母臨時在后街簡單搭了一個睡覺處——一張破床,上面用樹枝胡亂撐著一席破蓑衣。見此情景,我不禁與母親抱頭痛哭。後來,我家被安置在大隊原作倉庫的一座舊宅裡與另一家合住。若干年後,父母在大哥的幫助下,利用從老宅瓦礫中撿回來的木材和磚塊,以及從野外撿回來的大門和門框,在原地恢復了老宅。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中考揭曉,我竟然被濰坊一中錄取了,成為膠南二中考入該校的第一人和本屆膠南考生唯一一人。只是這一消息來得不是時候,亦喜亦憂。老家遭受嚴重水災,田裡顆粒無收,家中經濟極為困難。雖然國家開始發放救災糧,但要供應一個高中生去濰坊上學談何容易。我面臨兩難的選擇。

最終,我要繼續求學的願望得到了全家的理解和支持。記得開學的前幾天,母親就忙活起來。濰坊市離家幾百公裡,需要乘坐近百公裡的汽車,在膠縣換乘火車。

在那裡上學,要住校。這頭一件事,即被褥問題,難住了老母親。從哪裡去弄一套被褥呢?甭說家裡沒有那麼多布票和棉花票,即使有,那又從何處討還那麼多錢呢?須知除了我之外,二哥還在北京上大學等著用錢呢。難,確實是難。

在萬般無奈之下,母親不得不將平日裡用的口罩(老式紗布口罩)拆開當被裡,用一塊白布染紅後做被面,再添上些舊棉花,一床被子就做成了。至於褥子,也是半人寬的舊褥子改制的。後來到了學校,紅色被子褪色成了大花臉,褥子因為我夜間尿床一個鹽圈套著一個鹽圈,需時常晾曬,經常惹人笑話。

高中開學報名時(十八級一班),我的全部家當就是父母籌來的幾元錢、用供應糧兌換的幾十斤糧票、充作鹹菜用的一袋子炒鹽粒子和上述的一套被褥。

回想在濰坊求學三年的時光,既心酸,又讓人感動。鄉下孩子進城,本來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況且第一次長期遠離家鄉和父母,獨自一人在外闖蕩,老家又遭了災,我是班上生活最困難的學生,當時的困境可想而知。

在濰坊整整3年,我幾乎很少邁出校門,直到高中畢業,我還搞不清東西南北。為了維持生計,我沒錢將手中糧票直接換成飯票,因為按規定糧票中包括粗糧和細糧,如果條件允許,本可以換成兩種飯票,間或在食堂購買白面饅頭和米飯,可是我卻不能。我只能將細糧票勻給別的同學,兌換他們手中的粗糧票,用粗糧票有時能買到玉米面窩頭,而更多的時候是白薯面窩頭。

當時對我來說,吃飯就炒菜幾乎是奢望。每到飯點兒,我在食堂買到一兩個白薯面窩頭就匆匆離開回到教室或宿舍,打開鹽包,就著鹽粒子就能湊合一頓。學習用具更是節儉,能省則省,筆記本用了正面用反面,有時還用一些舊書報,在空白處寫字算術。

高中三年,從未買過墨水,使用的是一片片像藥片一樣的墨水精。墨水瓶幹了,放上一片,再倒上些清水,搖晃幾下,一瓶藍墨水就出來了。

為了節省一點路費,本可以每半年放假時回家一次的,我就合起來每年回家一趟。除了節流,還千方百計開源。但那時沒有別的本事,只能趁同學們午休的工夫,到學校附近的野地裡割些飼料草賣錢。夏日裡,烈日炎炎,勤工儉學。在那幾年裡,只有大姐節衣縮食,間或給我們一點零花錢,接濟我們,我們才得以完成學業。大姐的恩情,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濰坊一中班團支部迎送會


慶幸的是,在濰坊我遇到了一位恩師——我的班主任夏金峰老師。夏老師是女性,大不了我們幾歲,山東壽光人,和藹慈祥,從不高聲講話。她教我們語文課,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表示了極大的同情心,首先是積極聯繫,幫助我申請助學金。在她的努力下,我拿到了略低於烈屬的二等助學金,每月5元。這對我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幫我解決了維持生活的基本問題。

後來,我曾一再談到,我是靠國家助學金長大的,指的就是這件事。夏老師還像母親一樣對待我。每到節假日,或是周末,別的同學都放假回家了,只有我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她總會把我找過去,和她的家人一起過節吃飯,沒有把我當外人。我十分感動,決心將來報答夏老師的恩情。

當年,我們十八級一班在全校非常出名。同學來自本市和所轄各縣市的尖子,可謂人才濟濟,你追我趕,學習風氣甚濃。1965年,我們班高考升學率達80%以上,全年級第一。可惜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許多考上高等院校的同學最終也未完成學業,影響了一生前程。

令人扼腕的還有,受我影響而於次年從膠南二中考入濰坊一中的我的好友,也是高材生,但由於運氣欠佳,正趕上高考前夕「文革」爆發,高考被取消,他只好回鄉務農。1977年恢復高考,他才考上了師範學校,畢業後當了一名中學教師,但終因沉重的家庭負擔,染上重疾,英年早逝。


外交故事 | 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一)

相關焦點

  • 閻寶航迎難而上籌辦「外交班」,將軍大使初集結(一)
    譚希林(原三野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彭明治(原四野13兵團副司令員、南寧警備司令部司令員),駐波蘭大使。曹祥仁(原中央軍委工程學校校長),駐保加利亞大使。袁仲賢(原三野南京警備區司令員兼政委),駐印度大使。姬鵬飛(原三野7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外交使團長。
  • 放養式瘋玩日子的終結,求學之路的開啟
    這是王小安第一次走進校園,他的求學之路就這樣開始了,似乎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生命的燦爛,就在於一次又一次的苦痛裡忍受著煎熬,掙扎中前行,不斷認知,不斷成長,適應惡劣環境,直至開出鮮豔的花朵。王秋生有個堂弟名叫王春生,顧名思義他是春天生的,所以取名叫春生。
  • 一入科舉文,四處尋文饑荒鬧(男主2)
    一朝胎穿農家,家裡人均不到一畝田,喝野菜糊糊,穿打了幾層補丁的舊衣服,住著漏雨的房子,為了不走上跟他父祖一樣的挑山工之路,解救他羸弱的肩膀,他不得不千方百計走入學堂。自此,開啟了一段勵志農家子科舉興家之路。故事以男主科舉為主線,描述了男主及男主的親人朋友等一個個鮮活任務的成長。故事是經典科舉題材,與大多鬥極品分家科舉不同,很有新意,即便是小人物寫的也很鮮活飽滿,讓人看了很容易代入。
  • 華佗的故事~虛心求學(轉發)
    他的治療經驗, 是一點一滴向民間醫生虛心學得來的。有一天,一個青年來找華佗治「頭風病」。這種病又叫「腦風病」,痛起來無藥可治。華佗給他一切脈,便說:「你這個病呀,藥倒有,只是沒有藥引子。」病人問:「什麼藥引子,可好找? 」華佗說:「生人頭腦汁。」病人一聽,這藥引子到哪兒去找?
  • 農家姑娘(民間故事)
    父親沒法子,只好把自己的心事說了出來:原來這裡的國王,要讓農家姑娘做一件衣裳,料子卻是一塊堅硬的、無法挪動的石頭。如果做不成,村裡所有的農家姑娘,日子恐怕都不好過了。女兒聽了,對父親說:「這件事交給我好了,你到國王那兒去,請求他把他的右胳膊和衣袖一起剪下來,以便我給他裁剪衣服。」
  • 《農家科舉之路》顧家十八、《本人已死,有事燒紙》沐行長
    農家科舉之路作者:顧家十八她曾經是高數專家,領域內獲獎無數,是公認的天才學霸。一朝穿越,女扮男裝不說,還要為了貧寒的家科舉考狀元。讀書?學霸表示小意思。考試?那自然不在話下!於是被任命為紙奉官,掌管凡間燒紙祈願一事。我死了之後,那些害我的、冤我的、恨我的、怨我的全部都向我燒紙求庇佑。呸,我保佑你們個鬼!看著仇人一個個下跪、虔誠地燒紙祈願,居三姑娘散發著金燦燦的佛光,黑心地想。某一天,一尊大佛從天而降。「知道這滿身的佛光從何而來嗎?」居三姑娘誠實地搖搖頭。
  • 8本完結古言:掌歡、食味記、嬌術、農家科舉記、妙偶天成太好看
    5、《歡喜農家科舉記》這本從開始讀就感覺非常流暢自然,人物有個性,故事很溫暖,是能夠一口氣讀下去精品佳作,關鍵詞:男主重生、女主穿越6、《農家科舉之路》這本書經常出現在女頻暢銷榜上,已經進入起點精品庫,而且是金筆點鳳最新人獎作品。作為作者顧家十八的第一本書,成績不俗,作者也已經升級為Lv3了。
  • 8本完結古言:掌歡、食味記、嬌術、農家科舉記、妙偶天成超好看
    5、《歡喜農家科舉記》這本從開始讀就感覺非常流暢自然,人物有個性,故事很溫暖,是能夠一口氣讀下去精品佳作,關鍵詞:男主重生、女主穿越6、《農家科舉之路》這本書經常出現在女頻暢銷榜上,已經進入起點精品庫,而且是金筆點鳳最新人獎作品。作為作者顧家十八的第一本書,成績不俗,作者也已經升級為Lv3了。
  • 鄢陵漢的蛻變:從貧寒子弟到雄踞一方的楚王
    欲欣賞「馬走湘楚」系列之6的精彩內容,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這個時候,馬殷一心為了軍事徵討,處處節儉,事事用心,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命,上下合心,他的徵討十分順利,先後平定了昭州(今廣西樂平)、賀州(今廣西賀縣)、梧州(今廣西梧州)
  • 寒門子弟逆勢崛起之格局(一)
    我,一個出身寒門的人,在小山溝出生,一路走來,輾轉各地,接觸各色人等,機緣巧合,傾聽各路故事。觀諸人士,反觀自身,遠遠不算成功,我或他人故事,有所心得,願結有緣人,彼此切磋,或博得一贊,一笑置之。我,出生在一個很小的小山村。很小很偏僻,在群山之中。小到只有二三十戶人家,偏僻到什麼程度呢?
  • 《乾隆皇帝送禮》等民間對聯故事
    民間對聯故事(一)《乾隆皇帝送禮》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看到一戶農家在操辦喜事。他便差人去送一份賀禮。農家主人接過禮物一看,卻是三個銅錢和一紙條,上寫一條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這禮物可真叫人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在場親友們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來應付。
  • 先編個俗套的故事,再搭上幾位名角,這季的主角是田言嗎?
    滄海橫流第五集給我講了個關于田猛和上任驚鯢的狗血故事,還用破綻百出的畫面來敷衍我們,為了真愛,這些我都忍了。可惜了縱橫的大叔和二叔,被灌了一集狗血。要不是田言的那一句:你們欠了我一個人情。我死都不相信田言這事還有反轉。
  • 當代題材原創長篇小說《嬗變》連載(九十六)
    第四場 防不勝防(6)自從被雙規羈押後,龔璞心如死灰,知道自己人生的輝煌從此終結了。對所作所為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龔璞再明白不過了。過去看到那些遭受黨紀政紀處分和判刑入獄的腐敗官員在作沉痛檢討時總愛說一句套話:「我忽視了世界觀的改造,不學法不懂法,這才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他總是一聲冷笑:「別自欺欺人啦!
  • 「現代故事」鳳凰落入農家院
    農家的愁事二虎是一農家子弟,家境一般,人雖然長得五大三粗,可皮膚黑裡透紅,不受姑娘青睞,二十八九的年紀,仍然沒有姑娘看中,可愁懷了二虎的爹媽,四處求人給二虎找媳婦。錢財沒有少花,就是不見有什麼起色,給本來就不太富裕的家庭,增添不必要的負擔。
  • 一入科舉文,四處尋文饑荒鬧(男主1)
    ,順帶成就千秋青史的故事。他晝夜不寫,苦讀數年,一步步走上科舉之路,從童生到官場,是寵愛妻子的三好夫君,是用人格魅力折服皇族的治世能臣。本文立意新奇,情節曲折,講述了古代書生科舉的那些事,科舉日常與市井生活穿疊,從細節處描繪出一幅盛世圖景,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優秀作品。
  • 長壽村裡的故事——大院子弟文化之一
    轉身給女兒說「好像有人叫我」,女兒「沒有」的話音沒落,就看見一位從上海「回巢」的西大子弟從容走來。呵呵,女兒雖然也屬於西大子弟的範疇,但她已是新西大子弟了,根本不知道老子弟文化的厲害。 西大子弟文化和很多大院文化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與風格。這種文化現在已難尋蹤影,只有在那個時期、那個年代、那個社會氛圍中才會出現,是完全區別於其他文化而獨立存在的。
  • 富商子弟最「摳門兒」的婚禮(寒秋風—原創)
    林老闆話一講完,大家一起熱烈鼓掌……婚禮只有幾分鐘,利用工人下班吃午飯的時間就結束了。這件事就像長上了翅膀,消息很快就在全鎮傳開了。大家議論紛紛,褒貶不一。有的說這也太簡單了,林老闆就是想出名;也有的說林老闆這是行善積德。下午,市電視臺新聞記者得到消息後,專門來採訪了林老闆。
  • 「對對子」的傳說(一)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傳說只是流傳在民間的小故事,可能與史實不符。我們姑且聽之。這一個「對對子」故事,就有可能牽涉到與史實不符,但這個故事聽起來比較悽美,我到寧可相信它是真的。話說明成化年間,浙江山中有一樵夫,年輕時也飽讀詩書,只因屢試不第,看破紅塵,攜妻隱居山林,砍柴度日。女兒五、六歲上,妻子亡故。樵夫得空便指點女兒小珠讀書識字。
  • 徐皓峰寫大院子弟與胡同玩家的江湖,是青春也是武俠
    最後,兄弟重逢即是永別,一個故事又將開始。《白色遊泳衣》的故事是「大院子弟」與「胡同玩家」兩派少年暴力相向的悲劇,徐皓峰雖然屬於「大院子弟」,卻並不是其中的參與者——但這個故事中無疑是有一些原型的——比如他上美術班時遇到的「街頭大哥」,當年「大哥」請教他畫畫,分享電影《英雄本色》的碟片。  那一代年輕人經歷創傷、迷茫、絕望,渴望與眾不同。
  • P2P末路見證實錄》(第一章 自救之路之2)
    P2P末路見證實錄》,本篇是第一章自救之路之2——「盡心盡力、精神分裂還是精心預謀或其它」,相關背景請參看之前的序。(本故事)第一章自救之路之2——「盡心盡力、精神分裂還是精心預謀或其它」(本篇只發圖片,不做評論,結論自己分析,難友也可在評論區討論)從項目的描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