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刷到不少武俠小說的內容,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武俠小說以前很精彩,但是現在已沒落,可能大體上就是這個情況吧。從小學就開始接觸武俠,如果說《小將薛剛》、《小將呼延慶》算是話本小說,那《掌心刀》、《九陰白骨秘笈》(盜版書籍,署名古龍,真實作者不詳,裡面確實有九陰白骨爪,而且模糊的記憶中男女主之間的關係有些虐戀的色彩),這種總算是如假包換的武俠小說了。
初中的時候到鎮上讀書更自由更方便了,就開始租書看了,沒記錯是十塊押金兩毛一天,開始看各種(盜版)武俠小說,什麼金庸、金庸新、令狐庸……什麼《九陰九陽》、《劍魔獨孤求敗》、《風流老頑童》,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落後的時代,還以為這些都是「金庸」作品,很久以後才知道這是一些不要臉的寫的同人,關鍵是誤導我這樣的小白,還以為是出自金庸手筆。當然了,這個時候在盜版封皮的下面也接觸到一些精彩小說,比如溫瑞安的《四大名捕》,只不過那時候還不知道原著的名字。
高中的時候就更方便了,已經有意識的批量閱讀了,金庸的所有作品、古龍中後期的大部分代表作、溫瑞安的部分作品差不多掃完了,剩下的在大學之後幾乎也收尾了。在大學的時候還了了一個心願,那就是《蜀山劍俠傳》,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用EXE格式的電子書看完之後,總算明白為啥之前路邊的盜版書攤一直不見蜀山的蹤影——太TM長了,饒是如此還沒有結尾。
狹義的武俠小說可能是從民國開始,什麼王度廬(臥虎藏龍)、朱貞木(虎嘯龍吟)、宮白羽(十二金錢鏢)、鄭證因(鷹爪王)、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這本書真的不奇,後面有機會詳說),最重要的是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這本書堪比西方哲學領域的康德,就如同一個包羅萬象的水池,過去所有的精華流進來,後面所有的精華從這裡流出。現在人們上溯武俠小說,大多數可能也就到《蜀山劍俠傳》了。這本書是如此的優秀,以至於幾乎探索(窮盡)了仙俠小說的發揮空間,後面所謂的新武俠(金古梁溫)集體轉向去寫風格相對樸實的武俠而非仙俠,可能真的是拜讀蜀山之後覺得「觀止矣」。
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武俠小說代表人物,此外可能再加一個黃易。哪怕不看武俠小說的人提到武俠小說也會脫口而出金庸古龍,尤其是金庸作品前幾年的時候每年必翻拍,幾乎到了「凡有自來水飲處,皆能歌金庸」。當然了,這個階段還有一大批同期生,臥龍生、陳青雲、諸葛青雲、雲中嶽、柳殘陽等等,尤其是臥龍生著述頗豐,有些作品也還算中規中矩。一些小道消息說古龍一開始寫小說還給臥龍生代筆(或者是蹭臥龍生的筆名)。這一批中流砥柱之後,武俠小說好像難以挽回地式微了,直到今天也未見回暖的跡象。
之所以有梳理武俠小說發展歷程的想法,源於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題主讓選四部武俠代表作,當時整理了一下思路回答了下,結果發現對武俠小說的了解已經覆蓋的比較廣了。本科階段的時候有意識的去刷書的,後面陸陸續續又補充了些。期間也看過一些武俠小說介紹,總的來說介紹的比較浮光掠影,別說比肩《全球通史》、《時間簡史》這樣的作品,連媲美《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學史話》這樣水平的作品都未曾見過。在這裡根據這些年閱讀沉澱的知識,再加上自己(非常)不成功的寫作經驗中總結出的一些體會,試圖儘可能全面的介紹一下武俠小說。
總體的思路預期是這樣的,先從大家熟悉的開始,用金庸、古龍、溫瑞安、蜀山劍俠傳這樣的代表性作品來介紹武俠小說幾種常見的範式(故事類型或者說創作模式),後面再往前逆推,民國的可以單獨說下,再往前明清有《仙俠五花劍》、《綠野仙蹤》、《封神演義》、《西遊記》這樣的神魔小說,也有《三俠五義》這樣的公案小說,還有楊家將、呼家將、薛家將這種歷史演義小說。再往前推魏晉時候有《列仙傳》、《搜神記》這樣的志怪小說,再往前推的話就是類似殘篇一樣的漢魏小說(一部厚厚的漢魏六朝筆記小說竟然看完了,我自己都給忘了什麼時候看的)。如果從頭到尾讀下來的話,其實跟詩詞演化還有西方哲學的演化是很類似的,能夠感覺到像是一個有機體不斷進化的過程,所有人都是在進化鏈條上的一環,繼承了前人的精華,憑著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又往前推進一點點,一點點地拓展豐富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內涵、思維方式、敘事結構(蜀山稍稍有些例外,這一步跨得有些不可思議的大)。在介紹的時候,可能會單獨或者是附帶介紹香港武俠漫畫、臺灣布袋戲的一些內容。
在籠統介紹之外,還會附上我對一些作品的賞析,就套用九品官人法來評級吧。當然了,能流傳後世的作品,顯然不應當歸類到下三品。這裡的評級也是個人根據這些年讀書思考以及寫作經歷過程當中得到的鑑賞力,儘可能摒棄個人偏好,能夠說出其所以然。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評級僅僅是武俠小說內部的評級,不涉及跟其他類型作品的橫向比較。比如《天龍八部》是上上品,《紅樓夢》毫無疑問也是上上品,但是不能認為二者可以相提並論。其實武俠小說內部不同類型作品的橫向比較也未必是公平的,比如《神鵰俠侶》是上中品,那是因為它比同類型的《倚天屠龍記》略遜一籌,但是比上上品的《楚留香傳奇》要差嗎?並不見得。《楚留香傳奇》定為上上品是因為它糅合了武俠小說與偵探推理小說,開闢了武俠小說新模式或者說新思路。
在最後可能會橫向對比一下其他的奇幻類作品,比如日本的山田風太郎(前不久看了《柳生忍法帖》,發現其打鬥場景的設計跟古龍中後期的作品非常相像)、歐美奇幻文學例如魔戒(這個是本科階段用2.4英寸顆粒感十足的安鈦克MP4用了十一假期的時間看完的,具體內容幾乎忘乾淨了)、DC漫畫(看過一些漫畫原作,那些沒有看過原作的作品不妄做評價)等。最最後在介紹完武俠小說之外,盡力嘗試去分析下武俠小說陷入困境的原因或者是進一步拓展武俠小說發展路徑可能的思路。當然了,我也不能貪天之功以為己力,這些想法很多是閱讀其他作品的時候想到的。
在梳理的過程當中恐怕主要憑藉記憶,如果有需要的話再臨時翻翻原作,掛一漏萬可能在所難免,有記憶錯誤的地方歡迎讀者捉蟲。但是有一個原則,不是親自看過的不妄作評論,因為有件事讓我記憶猶新。本科的時候上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課,教材幾乎涵蓋中國當代有頭有臉的文學作品(包括通俗文學作品),當時讓我大為震撼,因為光是看完這些書都需要耗費極大的時間精力。這種佩服卻在我拜讀《蜀山劍俠傳》之後多米諾骨牌般坍塌。《蜀山劍俠傳》四百多萬字,當時在機房陸陸續續看了一個月,有些地方還沒耐心看快進了下,對內容大體有所了解了。教材上介紹蜀山的內容跟原著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既然這部書可以作假,其他的地方一樣可以作假。可以容許記憶模糊甚至記憶偏差存在,闕如的地方留白,引用的地方標註,但是不能翻錄不知道什麼地方來的一些評論充數。
當然了,從古到今作品太多了,幸虧也是之前我看過許許多多這方面的作品,要不然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有這樣的想法也整理不出來這樣的思路。畢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得不做的事、想做的事、應當做的事,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卯在這上面。當然了,如果反響好一些的話,寫的時候多用功一些。其餘一些明顯闕如的地方,後面找機會看看書補一補。
在敘事作品方面,近代歐美批量貢獻傳世名著(國內有媲美的作品嗎?);愛倫·坡開拓出推理小說這一題材,後面「謀殺女王」克裡斯蒂等人發揚光大,還演化出來007這樣的間諜小說分支;科幻小說了解不多(基地系列、銀河帝國系列、《怒月》、《星船傘兵》),但是直觀上提到科幻就是未來、就是外國人外星人的背景設定。武俠小說可能是唯一的近代本土貢獻的有著民族特色的敘事文學類型了。其實我個人一直不明白武俠小說為何會沒落。有觀點認為前人將可用的題材挖掘殆盡,這個理由不成為理由。金庸的小說尤其是射鵰三部曲不是在重複熟悉的模式嗎?楚留香跟陸小鳳除了一個喜歡摸鼻子一個有四條眉毛外還有何不同?方振眉跟李布衣除了衣服不一樣武功不一樣做的事有多大區別?推理小說也有固定的模式什麼密室殺人、暴風雪山莊,克裡斯蒂小說無非一個個謀殺疑案。成熟的套路一遍遍重複利用,哪怕做不到推陳出現,也可以貢獻質量在線的作品吧,如同好萊塢流水線生產的大片。縱然金古梁溫是天縱英才,我們這代人難道就萬馬齊喑了嗎?況且現在信息大爆炸,獲取信息的途徑比前人多太多方便太多,即便天分有差堆資源堆人力難道就堆不出來名作之壁[1]那樣的作品嗎?武俠小說為何會出現這種斷層式的沒落?希望在梳理介紹武俠小說的過程中,能夠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