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女強人形象——顧佳。顧佳天生就是一把做生意的好手,她跟許幻山做煙花生意起家,但是做煙花是十分危險的事情。為了家庭生意的安穩,她盤下了王太太家的茶廠,想要給自己家留一條後路。做生意就是幹事業,茶廠又離上海很遠,想要家庭和事業兩頭兼顧,茶廠就得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但是,這個茶廠處於起步初期,它並不具備穩定的條件,也就是說它需要顧佳耗掉大把的精力和時間,可顧佳的孩子還小,才上幼兒園,離不開家人的照顧。於是,顧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給孩子請一個育兒師。育兒師真的能代替父母的地位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一個孩子還在母親的肚子裡開始。對於小孩子來說,親近父母是他的本能和天性,因為自他降生開始,父母便守在他身邊,對於幼小的孩童來說,有父母在就有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的孩子,就會充滿勇氣,這樣他才會有精力去探索新世界,才會永葆自我的好奇心。育兒師不是孩子的父母,孩子自然不會全身心地親近他。也許育兒師能帶給孩子很多知識,但他對於孩童而言是陌生的存在,孩子面對他會喪失安全感。一個內心藏有牴觸情緒,急需安全感的孩子,是不可能全身心地去探索世界、學習知識的。
顧佳和許幻山的孩子太小了,他才上了幼兒園。而且,自懷上這個孩子,顧佳就轉型成為了全職太太,她從孩子還在她肚子裡開始,就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做準備、給孩子胎教、為孩子的未來打算。後來,在孩子出生後,她更是每時每刻都親自帶著她的孩子,對他循循善誘、諄諄教誨。所以,在她臂彎裡成長的孩子對她會有很強的依賴心,孩子會覺得母親在就有十足的安全感和快感,如果有人代替母親來陪他,就喪失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快感。這也是為什麼當顧佳想要把孩子交給育兒師的時候,她的孩子對育兒師表現出了極度的牴觸情緒。最後,他們家自然是沒有請成育兒師。
不是說育兒師這個社會新興的行業該遭到打擊和牴觸,它本來就是應時代需要而生的。大城市裡,每個成年人都有巨大的工作壓力,孩子出生後,自然會選擇讓保姆和育兒師代管,畢竟上班時間不能帶孩子。就這個層面來說,育兒師的存在是必要的。那育兒師教育為什麼沒有父母的親子教育好呢?
因為,早有大數據表明了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在我國的一些鄉村,很多的青年人都需要外出打工掙生活費,他們不能帶走孩子,所以孩子就留在老人的身邊長大。一般這樣的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影響,即便不缺失學校教育的滋養,但是他們的內心始終是失落的。所以,我們能在一些社會報導上看到,有部分的留守兒童的狀態並不是很好,他們有些是過分內向,沒有膽氣,還有些是過分叛逆。大城市裡,家長外出工作,也會把孩子長期擱在家裡的老人身邊,這部分孩子則大多數是性格過分驕縱。
所以父母的陪伴很重要,但是工作時間又不能陪伴。其實可以有一個折中的方法,就是請一位資質良好的育兒師代管。但是,孩子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代管不能是全託。為了孩子能有更健全的性格,家長一定要儘量多陪伴自己的孩子。育兒師只是在您工作時間裡請來的一位家教,非工作時間,請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