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閱讀《太平廣記》,有一則故事十分有趣,現分享出來,與大家一同品品其中意味。《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中《李使君》講了一個富家子弟挑食的故事,可能大家以為,挑食就挑食嘛,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的小孩也很挑食啊。但是諸位,千萬別讓貧窮限制了想像,《李使君》中富家子弟的挑食,可不一般。
僅為配圖,與內容無關
故事還得從李使君退休後說起。唐朝僖宗乾符年間,有個姓李的官員從刺史的位置上退下來,回到自己的家鄉洛陽居住。他想起之前在洛陽時曾受到一位權貴的幫助,他十分感念,但是這位恩公已經不在人世了,於是就想請恩公家的幾個兒子到自己府上聚一聚,好吃好喝款待一番。但是自己不認識這位恩公的兒子,怎麼辦呢。李使君想到他結交的一位洛陽敬愛寺中名叫聖剛的僧人,經常出入恩公的家,李使君就把想宴請恩公家幾個兒子的想法和聖剛說了。聖剛就問李使君:「我在這家作信徒很長時間了。他們家的飯菜,山珍海味應有盡有。而且,平常飯菜都必吃炭火鍋,這樣還往往不滿意。這是驕奢淫逸成性了,你可以邀請這樣的人嗎?」
李使君有些不高興了,心想:哦呵,我好歹也是一介使君,這是看不起我嗎?就回答說:如果要吃紅象髓白猩唇這樣的奇珍貨色,我恐怕弄不到。至於將筵席置辦得精緻一些,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聽這口氣,李使君對能好好招待恩公家的公子們還是信心滿滿的。於是李使君到處搜求珍稀食物,甚至讓自己的妻子兒女親自都下廚,終於準備好一桌奢華的筵席,選定好日期,將這家權貴的幾個兒子都邀請來了。
僅為配圖,與內容無關
那麼恩公家的這幾個兄弟到場後是什麼情況呢?原文中寫到「弟兄列坐,矜持儼若冰玉。淆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實而已。及至冰餐,俱置一匙於口,各相眄良久,鹹若吃櫱吞針。」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這幾個兄弟到了李使君的家中,坐下來後就像冰雕一樣,傲慢矜持,冷若冰霜。每道菜餚上桌了,他們兄弟幾個都不動筷子,十分矜持,李使君勸說再三,他們也只是吃一些水果罷了。等到吃冰餐的時候,他們都只舀一下放入口中,吃完了還互相對視了許久,表情就像吞了針一樣難受。李使君十分尷尬,只能說:「飯菜做得不好吃,怠慢了。」
僅為配圖,與內容無關
第二天,李使君碰到聖剛,就把昨天招待的情況都告訴他了,聖剛還笑他不相信自己。李使君讓聖剛出面問一問為什麼恩公家的公子不吃自己精心準備的美食。之後聖剛到這位權貴恩公的家中問幾位兄弟:「李使君特意為幾位兄弟準備了一桌筵席,菜餚可謂豐盛潔淨,你們為什麼不稍稍吃一點呢?」幾位兄弟回答他說:「燒烤煎方法不對。」聖剛僧人就說:「其它的菜都不好吃,但是吃火鍋用的也是炭火鍋,你們又嫌什麼呢?」幾位兄弟就說:「你不知道,凡是吃火鍋,必須先將炭火燒熟了,在空氣中把炭煙都蒸發掉了,剩下的餘火慢慢燒烤,這叫煤炭,才可以下菜餚進食。李使君火鍋裡的炭沒有經過煉燒,往外冒炭煙,因此難以下食。」聖剛僧人拍掌大笑,無奈的說:「你們說的這些,貧僧不知道。」翻譯成大白話,意思就是有錢的世界,我不懂。故事的背景是唐朝,唐朝當時的主要燃料仍然是柴,用炭來做飯已經是很奢侈的行為了,還要把炭煉得沒有炭氣炭煙了才用來燒火鍋,當真,有錢人的世界,我們是不懂的。
僅為配圖,與內容無關
後來,黃巢起義爆發了,起義軍攻佔了洛陽。這家權貴的家財被搶掠一空,這幾位兄弟和聖剛僧人一同逃出洛陽,潛藏在深山中,三天了沒有一點東西吃。等到起義軍稍稍遠去,這幾位權貴家的兄弟和聖剛僧人一同下山。在途中他們遇到一家剛剛開板的小飯店,飯店只有脫去皮殼的糙米做成飯。恰好聖剛兜裡還有幾個錢,就買了些糙米飯盛在一隻土杯中,跟這幾位兄弟一塊兒吃。這幾個權貴家的兄弟餓了三天三夜沒吃東西,看著這糙米飯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都覺得覺得過去吃過的玉食珍饈都沒有它好吃啊。此時聖剛就笑著問這幾位兄弟:「這糙米飯不是經過煉炭的火鍋,不知道哥幾個能吃得下不?」這幾位兄弟聽後,都羞愧地低下了頭,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孩子挑食怎麼辦,多半是慣的,餓幾頓就好了。這也只是說笑罷了,絕對不是這個故事想反映的事實。李使君的故事一方面告訴我們唐朝權貴家族在生活上的驕奢,體現了當時唐朝極度不均衡的社會階級矛盾:窮的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富的為富不仁,吃穿挑剔,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王朝滅亡是存在這根本原因的。當然,借古喻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不會出現這樣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現象,但是我們人呢,往往有個壞毛病:擁有的時候不好好珍惜,等失去了才知道可貴,物質上是如此,感情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