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母的棺木抬到青旗山的半山腰時,突然,天昏地暗,行雷閃電,風雨大作,送葬的人寸步難行。風越刮越猛,雨越落越大。還夾帶著冰雹,噼噼啪啪,打的送葬的人頭破血流。
狂風暴雨之中,又飄來令人作嘔的腥臭味,遠處隱隱約約傳來魍魎哭泣之聲,令人毛骨悚然。大家正在猜疑、驚恐,猛然聽見有人大聲驚叫,蛇啊!蛇啊!
彎彎曲曲的山路,兩旁的草叢中,忽然間竄出無數條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蛇。蛇群布滿山路,隨著山上的雨水湧到眾人的腳下,蛇都抬起頭,吱-吱-的吐著血紅的舌信,追咬送葬的人。
專程從鼎湖山趕來執法事的白眉道長站於高處,目睹著這種反常情勢,閉起長眉雙目,捏指一算大叫一聲:「大事不好,蛇妖作崇,大家速速下山。」
但抬著龍母棺木的仵作正在猶豫,老道長奔過來說:「靈柩暫且放下,等暴風雨和冰雹停了,再上山來安葬龍母吧!」仵作們只好聽隨老道長的指令,把靈柩抬到一高墩,輕輕放下,隨著道長急下山而去。蛇妖見眾人逃往山下,便現出人形。原來蛇妖與龍母有結怨,現在趁機前來報復。蛇妖后退一步,擺好一個弓字馬步,氣運丹田,一隻手緩緩抬起,舉過頭頂,合五指成掌,叱喝一聲,施法拍出。它要將龍母的屍體拍扁拍碎。
千鈞一髮之際,有五點耀眼的亮光疾射而至,把將要擊落棺木的綠色掌風「砰」的截住,原來是五顆明晃晃的龍珠,五條人影飄然而至,竟然是五位龍子。蛇妖嚇得三魂不見了七魄,連忙抽手,身子一矮,縱跳而起,想奪路奔逃,五龍子齊刷刷伸出食指,指著那五顆寶珠,同時大喝一聲:「變!」驀地,懸於半空的五顆龍珠,突變成五把大砍刀,飛速旋轉,嘯叫著向蛇妖砍過去,蛇嬌血肉飛濺被攔腰斬為兩截。
五龍嘴巴一張 收回各自的寶珠,又口噴火焰,把地上的蛇群燒死了一大半,餘下燒傷的則四處逃竄,五位龍子撲通一聲並排跪倒在娘親龍母的靈柩前,不住地磕頭痛哭。
無奈下山的鄉親,本想等風雨冰雹停了再上山安裝龍母,可狂風暴雨不但沒停,天地變得更加冥晦不停地行雷閃電,狂風颳起西江的波濤,拍打著江岸,也一直拍打著人們的心。風雷暴雨一直持續到天明,夜晚人們隱約可聽到哭泣聲和鼓樂聲從青岐山傳來。
第二天 人們上到青旗山,發現龍母的靈柩竟不翼而飛,連新築的墳也沒了影蹤。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眾人傷心的分頭去找尋,最後才在龍母廟的左側,驚詫地發現了龍母的墳墓。
一夜之間,龍母的墳墓竟從南岸的青旗山奇蹟般遷移到了北岸的龍母廟側,五個秀才模樣的年輕人身穿孝衣,燃著香燭,跪在龍母的墓前,為龍母弔喪。
眾鄉親知道,乃五龍子不忘龍母掬育之恩,變作秀才前來奔喪。昨晚驅走蛇妖,移墳易地,自然是五龍子行孝所為了。那五個秀才,每天夜幕降臨就來到龍母的墳墓前守靈。東方初露曙光就變回龍的原形,返回江裡,風雨不改,從不間斷,如此守孝,一守便是三年。
金龍憂傷不已,終日在龍母墓前酗酒。一日,醉酒的金龍竟現出原形,在西江河裡搖頭晃尾,舞動四爪撲騰著,翻江倒浪,衝缺了很長的一截堤圍……多個村莊瞬眼之間成了澤國。鄉民怨聲載道。
這事由灶君傳到天庭,讓升了仙的龍母知道了,龍母是仙姬下凡,在凡間積德行善,功德無量,她死後自然回到仙界,歸列仙班。龍母在天庭聞知小金龍如此胡作非為,很是惱火,下到凡間召來五龍子,厲聲喝斥一番。
四龍兄都為金龍求情,說明他只是一時之間接受不了娘親離開的事實而做出這等傻事。但龍母還是用長袖幻化成劍,斬去了金龍的尾巴,以示懲戒,讓他永遠記住這個教訓。
小金龍痛得大吼一聲騰空而去,四個兄長擔心五弟性命安危,亦尾隨追趕。龍母見它們五兄弟如此的情深意篤,禁不住淚流滿面。傳說龍母的五位龍子之中,有一條是禿尾龍就是由此而來。
受了傷的小金龍一直飛到鼎湖山的天池,撲通一聲跳進池中,隨後而至的四龍亦相繼跳進水裡,圍住小金龍為他舔療尾巴的傷口。日復一日,很快小金龍的傷便痊癒了。
五龍認為鼎湖山天池的池水清澈,四周青山環抱,幽靜蒼綠,不願離去便住了下來。
他們早晚出來,在空中噴霧噓雲,普降甘霖,滋潤萬物生長;西江洪水泛濫,他們又及時驅逐水妖,吸水引流。使西江流域解除旱澇之患,連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老百姓都交口稱讚五龍子功德。
龍母回到天庭後,不忘民間疾苦,經常附身龍母廟的塑像。聆聽百姓的苦難,有求必應。她常常顯靈,造福人間,保護西江的舟船商旅平安,叱令五龍子和九洲洋的龍王四時耕雲播雨,保民問風調雨順,黎民百姓安居樂業。
秦始皇知道龍母羽化升仙,就御賜一塊「秦龍母墓碑」,派人送到悅城。後來,歷朝歷代的皇帝對龍母都有敕封,你只要親身到龍母廟一行,仍可看到那些被千百年風雨侵蝕仍清晰可辯的碑記御文。
平日到龍母廟焚香許願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尤其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八是龍母的誕期,這期間的前後十天,方圓數百裡的老百姓及港澳華僑,專程前來龍母廟焚香許願,港灣船桅如林,街上摩肩接踵,盛況空前。此後,千百年來,龍母廟煙火鼎盛,經久不衰。人們把龍母當作是濟世扶危的神明來頂禮膜拜。有關龍母靈驗的各種各樣的故事,鄉村及坊間流傳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