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書欣,山西人氏,國內警匪、刑偵類題材代表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受到專業警察的建議和指點。2016年,常書欣的作品《餘罪》暢銷100萬冊,在國內掀起閱讀狂潮,製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現象,被譽為近年來原創小說中最亮眼的口碑之作。
因為作者常書欣長的比較胖,所以,書友們戲稱他為肥常,接觸肥常的第一部小說是他的《餘罪》,之後又看了《黑鍋》,相比於雷米的《心理罪》,可能沒有那麼虐心,可能沒有那麼悲傷,但肥常的小說能在縝密推理破案的過程中帶來一些詼諧而又幽默的笑料,應該說各有千秋。心理罪強調的是犯罪心理的獨特描寫,人物罪犯的畫像勾勒,而《餘罪》,《黑鍋》,則是在刑警破案方面有獨到的描繪,尤其是一些案件追蹤,蛛絲馬跡的尋找破案線索的巧妙構思等等,而且,應該來說,肥常的案件更激烈,血性一點。
當然,肥常還有其他一些小說,我大致把他的小說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下
1. 紅男綠女(原名《鴇哥鴇姐》) 最能打
2. 黑鍋(實體出版書名《黑鍋:我和罪犯玩命的日子》) 最能吃
3. 超級大忽悠(實體出版書名《高手》、《對弈》) 最能無中生有
4. 香色傾城 最浪漫
5. 餘罪(實體出版書名《餘罪:我的刑偵筆記》) 最正經的不正經
6. 商海諜影(實體出版書名《仇敵》) 最憂鬱
7. 危險拍檔 最聰明
8. 第三重人格 最像傻子的傻子
9. 彈弓神警 還沒完本,無法最
基本上肥常的書都是都市題材的,而且總是和犯罪相關的一些小說,小說的主角基本上個性鮮明,聰明而又不呆板,機智而又不隨俗。大部分的故事情節都來源於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澀,而善於書寫這樣故事的肥常,則通過劇情的跌宕起伏,左右著讀者的心情上下。
上面的書,除了最後一本還沒寫完,小編還沒看,其餘的都看過,應該說各有特色,例如超級大忽悠,真的是把騙術說的是淋漓盡致,第三重人格說的是一個有人格分裂的大兵破獲傳銷案,稀土等案,其他幾本也是特點鮮明,小編就不劇透了。
這裡借用網友的評價來說說肥常的小說特點,文筆流暢平實,風格有一定幽默感;構架很多雖有類似,但總能在情節上有出乎意料的處理,也看得出肥常在公安小說上浸淫的功力。人物塑造的很有特點,有代入感,關鍵是肥常經常能描寫出讓人熱血沸騰的環節,讓人充滿期待,非常難能可貴,屬網文佳作。
這兩天看了餘罪的電視劇版,再聯想之前看的幾集慶餘年,將夜,感覺看小說和看電視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看電視總覺得缺少點什麼,總是沒看小說那麼精彩,細細想來,應該有以下幾點導致:
首先,原著和編劇的差別,作為編劇來說,並不是把每一個文字作品改成為影視作品的時候,都能夠獲得所有人的認可。畢竟文學內容在影視化的過程中,有很多文字內容是很難以視聽、影像的表達形式呈現出來的——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在技術上可以得償所願,但某局的審查就不管了麼,所以,原著和電視劇顯然會有一些差別,可能在文字上面可以描述,但影視劇上就不可以拍了。
其次,小編覺得,通過閱讀小說和觀看人來演小說,對觀眾的體驗也是不同的,畢竟,閱讀小說是觀眾通過文字,在自己的腦海中去豐滿故事情節,人物特徵等等,進或是有很強的帶入感去體會故事,所以,閱讀就沒有什麼演技呀,道具呀,布景啥的缺陷,這些在閱讀者的腦海中都是完美的,相反,觀看影視劇就不同了,你會質疑表演的人的水平,會懷疑布景的好壞等等,最直白的一點,你經常會說演的太假了,可如果你看小說,就從來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誰都有能力用積木搭建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
第三,我們拿《三體》舉例,這本小說也非常優秀,科幻題材的大佬了,不過,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小說去體會它的偉大,但,影視劇卻基本無法拍攝出來,裡面涉及的許多科幻場景實在是目前的技術達不到的,也許,只有動畫片能拍攝出來。
第四,這點小編沒有去科學論證,就是通過眼睛閱讀文字和觀看影視的差別,儘管都是通過眼睛去看,可看的主體不同了,自然會造成觀看體驗的差別,當然這沒有什麼對錯,好壞之分,只是感受不同而已。
第五,其他吧
綜上所述,小編非常喜歡肥常的小說,推薦大家可以看看,同樣,也更喜歡通過閱讀文字去更好的體會小說,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深情含義,而不是看連續劇,看電影那樣淺嘗即止,流於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