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三個姐妹,她是老大。家裡不算富裕。三個孩子中她上了大學。她了解父母當年供給她上學的不易。
02年,大學一年的學費是5500元,住宿費800元,每月夥食費200元。而她父親當年一個月的工資只有500元。她記得讀大學第一年,母親向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借了錢。她清楚的記得一天晚上 ,母親回來落著淚悄悄對父親講,向她妹妹借錢時她妹妹很不情願的說:「上次借的錢還沒還又來借。」她能想到母親忍受了多少委屈與難堪。母親是一個強勢,愛面子的人。
大學畢業後,家裡蓋飯 ,弟弟結婚 ,她都盡力貼補娘家。她結婚後弟弟,弟媳去她家,她也是好吃好喝招待,他們不論住幾天,從不曾讓他們幫忙洗過碗。
弟弟結婚後,她跟弟媳相處一直很愉快。她們同年懷孕,一起散步,一起吃水果。同一年她和弟媳生下孩子。弟弟的孩子比她的大兩個月,都是女孩。兩個孩子一起成長是件挺美好的事情。只是累壞了母親。母親白天要給她們做飯,洗兩個孩子尿布,還要收拾屋子。農村的房子很大,有前院後院,兩層三間樓房,前院還有兩間房子。這樣的工作量在那個夏天,母親中午經常沒有時間休息。如果不是因為母親做事利索,這樣的工作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孩子一歲三個月的時候,她們住回了自己家。母親擔心她在城裡一個人照看孩子會和老公產生很多矛盾。經常打電話叫她回去住。母親總是這樣不停替女兒操心著。不光是帶孩子。後來她從親戚口中聽說母親對弟媳說,想讓她孩子也一起在村裡上幼兒園,這樣她就可以上班了。兩個孩子她可以一個人照看的。弟媳不同意,說:「兩個孩子一般大,在一起容易吵架,打架,再者孩子小,一個人管不過來。」母親堅持,為此她們吵了一架。
她們其實根本沒有想著讓孩子在農村上學。老公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況且她們也不想跟孩子分開。就這樣弟媳和她母親的矛盾結束了。
可能是她經常回娘家的原因吧。她公公二婚。過年她為了不孤單經常回娘家,當然她母親每年也會叫她們回去,擔心女兒一個人在外邊孤獨,過年畢竟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今年也不例外,她們一家三十回到了娘家。剛走進門 ,就見弟媳很生氣的走了。母親難過的說:「她不同意你們三十住在娘家 ,說女兒三十回娘家住對夫家不吉利,大年初一可以回來。」
說著母親流下了淚水。父親也跟了出來。此刻沒有語言,只有父母的無奈。父親用車子將我們送到村外等車。過了一會把母親也載了過來。親戚家就在附近,車站剛好在她們房子對面,她是看見我們後過來的。過來聽了母親描述開導我說:「去酒店住一晚上吧,明天再回來吧。想開些,女兒嫁出去老回娘家總是不好,畢竟你已經出嫁了,這裡不再是你的家了,不是你隨時想回就能回的。」然後又開導母親說:「孩子大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再說孩子日子過的不錯,別老惦記孩子。跟兒子過,還是得以人家為主啊。」
她們上了車,她明顯看到母親再抹淚,父親低著頭。車開遠了,回頭從後玻璃她看到兩個身影久久不願離去。她再也忍不住淚水,忍她無情流下。或許此刻代表她和父母真的分開了,她真的不能隨時陪伴在父母身邊了。以後——她不再是那個家的成員,娘家已不再是自己的家。物是人非說的正是她此刻的處境。
當時朋友給我講時,我只有氣憤。時隔十年後,我竟然有一絲理解。女兒結婚後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不要沒事總往娘家跑,不是每個人都會歡迎你。過好自己日子,等父母需要時,出錢或出力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