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投票西遊記中最讓人欣喜的場景,老唐在五行山救出悟空,肯定能排前三。那一場初遇,就如同初戀一般。一個正處心靈「空窗期」,前路迷茫滿是妖怪,自己卻形單影隻;一個正處情感「苦悶期」,被壓五百年不知道何時是頭,只待逃出生天。
老唐和悟空的相遇,仿佛是一場緣分,令人感動到內牛滿面。然而,這場初遇,卻因為「六賊事件」,給雙方見面的一絲好感,徹底畫上了句號,在二人心裡烙下了深深的車轍。細細追究孫悟空出來之後遇到的那六位盜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怎麼看怎麼不像真正的盜賊。
而正是這六個盜賊,讓悟空跟老唐產生了第一次矛盾,逃出生天的悟空當然不會喜歡孱弱哭泣的唐僧,不顧救命之恩離他而去。老唐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那感覺像極了過山車。最後是觀音出來收拾殘局,徹底給二人之間劃上了一道難以癒合的溝壑——緊箍咒。
事情是以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結束的,對於悟空和老唐來說,是一場雙輸的賭博。那麼我們就來好好品味一下,這場初遇,到底是不是一場陰謀?
從虎口救下唐僧的劉伯欣,只把他送到了五行山,即使老唐可勁求他,他也不敢往前再走了,因為再往前走就到韃靼了,不是他的地盤了。所以悟空出現的正是時候,對於前路,老唐是極為恐懼的,別說遇見個妖怪,就是遇見個老虎大蛇,老唐這小命非送了不可。老唐正要哭的時候,悟空那高嗓門喊了起來:「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
悟空這兩聲,雖是為自己脫災而高興,但他是發自肺腑的期待老唐的到來。因為老唐,他才有這麼個機會從這該死的五行山下出來,因為老唐,他才能有重新抬頭的機會。所以他對老唐的初始感情是情真意切的。老唐對突然間冒出來個埋在山縫中的猴子是將信將疑的,他去揭如來的金字壓帖時就戰戰兢兢,直到監押山神出現了,他的心才徹底放下了。
接下來,二人順理成章,你儂我儂,你幫我打虎,我給你取小名、送衣服。但是很快,考驗就要到來。這是悟空與老唐的第一次散夥。
起因是看來一件無關痛癢的事,我們在前文早就說過,凡人妖怪用來延壽的資源,西遊記變著花樣吃人的場景比比皆是。而悟空在老唐面前打死了六個毛賊,成為了二人第一次分手的導火索。事情說來也簡單,如果站在老唐的角度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老唐一定要揪住這事不放:
其一,我是師父,你是徒弟,這是觀音菩薩定的。我當然是天然的領導,你犯了錯誤,我批評你幾句,你應該虛心接受啊;
其二,我是取經領導人,取經路上的大小事務都應該由我來決定啊,你一個毛猴子,怎麼商量都不跟我商量,一出手就把人打死了;
其三,但凡是領導,遇見能力這麼強的一個手下,首先要做的事可勁打壓,封建王朝最忌諱的是「主弱臣強」,所以無能的老唐對有能力的悟空,必須嚴格要求,說話必須得管用,要不然怎麼維護權威;
其四,還有一點,源於老唐真實的心裡活動:「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了你,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我現在是你師父,跟你上了同一條船了,所以你不能惹禍,惹完禍了你能撐,我可不能撐,連累我了怎麼辦。
所以,站在老唐的角度,悟空這種行為必須批,而且還得狠狠批。
突然出來六個強盜搶劫,讓師徒兩個鬧的這麼不愉快,看似很偶然,其實細細品讀,這裡面疑點重重:
其一,六個強盜的名字很可笑,分別叫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作為強盜,這些人不應該叫威的風、霸天虎之類的名字嗎?怎麼用起來了佛家的「眼、耳、鼻、舌、意、身」六根,「喜怒愛思欲憂」說的都是情緒,佛教號召的就是要剪除六根,拋棄情緒,而作者把這名字放在了強盜身上,也是中暗喻;
其二,老唐絮絮叨叨說了一堆,當然把好久不聽人言的猴子給說惱了,本來取經這事就不是他本意,這下終於有理由走了,轉身一個跟鬥雲,才不管你老唐死活。悟空走了之後,去的地不可疑,可疑的是東海龍王的表現:
(1)老龍王見了悟空,第一句話就是聽說大聖災滿了,這猴子從五行山下出來沒幾天,龍王的消息可是夠快的;
(2)龍王龍宮掛了一副「圯橋三進履」,龍王還解釋給悟空聽,說這是西漢張良誠心拜師的畫,順便還勸悟空「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且不說悟空上次來奪金箍棒的時候沒有這幅畫,只論你一個東海龍宮,沒事掛這幅畫幹嘛,難不成你龍王也想學張良?
(3)悟空回心轉意之後,龍王不僅十分欣喜,而且督促他趕緊回去,一出門,正好迎頭遇上了觀音菩薩;
悟空從龍王那出來的時候,這麼「巧合」地遇到了觀音菩薩,要說這和事佬觀音菩薩可夠忙的,一邊安慰失戀的老唐,賜給他了一個緊箍作為定情信物,一邊還要緊忙慢趕的去把「負心人」追回來。天下之大,觀音菩薩竟然知道悟空回去龍王那裡,還正好在「對的時間碰上了對的人」。經過那麼多歷練,微言已經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絕對不相信西遊記中的「巧合」,因為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會「哐哐」打臉。所以微言相信,這一次也不是巧合。我們來換個角度,簡單推演一下可能發生的過程:
如果你是安排取經的觀音,你能對剛出山的猴子放心嗎?要是微言,微言肯定不放心,被壓了五百年的美猴王,出來之後會心甘情願跟著一個凡人去取經?而且這個凡人不僅在身份上壓他一頭,關鍵還絮絮叨叨,自私的要命,那作為猴子如何選擇呢?走唄,反正都已經出來了,幹嘛非得跟著老唐遭這份罪?
但是悟空之所以還沒走,是有個顧慮的,一則是自己走了,就變成言而無信之徒,答應的事情做不到,以後還怎麼在西遊世界裡混;二則,悟空還擔心如來,之所以把你放出來,是給你個機會去改正,如果你不改正,那麼繼續回你的五行山關押吧。
悟空的頑劣能不能改悔是取經隊伍能否成行的關鍵,悟空的鮮明個性關係到是否能與老唐共赴十萬八千裡,這個不穩定的因素,會是像利劍一樣,懸在這個剛組成的隊伍的頭頂,隨時破壞如來的取經大計,那麼作為取經任務的總負責人,觀音到底能如何抉擇呢?
如果我是觀音,我是會主動選擇把這個膿包捅破,然後趕緊敷上藥,讓他趕緊好。觀音的藥就是如來賜給她的三個箍,正如如來所說,有了這三個箍,任憑你再厲害,也得「入我門來」,還得卑躬屈膝的好好窩著。觀音菩薩的選擇跟微言的選擇是一致的,既然老唐和悟空早晚會有矛盾,那麼晚來不如早來,隨機來不如我安排,所以:
(1)這六個賊的名字才會取得如此怪異;
(2)在悟空離開的第一時間,觀音就化作老母趕緊給老唐送靈藥;
(3)東海龍王的宮裡才會掛那麼一副不合場景的畫;
(4)觀音算準了悟空不是回花果山,就是去東海龍宮,因為猴子沒有別的地可去,五百年五行山下的生活,「更無一個相知」來看他。微言相信,觀音菩薩在花果山也肯定有準備,即使猴子回了花果山,她也有把握勸他回來。觀音就在去花果山和龍宮的必經之道等他。
猴子回來之後,老唐就用了觀音的損招,騙了猴子戴上了緊箍,從此,老唐的嘮嘮叨叨終於不再是煩人的蒼蠅,而是殺人誅心的匕首。觀音主動戳破膿包的行為,取得了滿意的後果,但是猴子與觀音的梁子也就此埋下了。至於對老唐和取經的使命,他終於屈服認命了,再此之後,雖然他又脫離了取經隊伍兩次,但這兩次只是權宜之計,只要這個緊箍套在他的頭上,他的命運再也和取經分離不開,所以他換了個思路——爭奪取經領導權,自己做取經隊伍的老大!
我是微言,20萬字分析西遊記,持續更新中,碼字不易,麻煩關注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