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被救出五行山,悟空就遭遇六賊,被帶上緊箍咒其實是一個陷阱

2020-08-25 微言不聳聽

如果要投票西遊記中最讓人欣喜的場景,老唐在五行山救出悟空,肯定能排前三。那一場初遇,就如同初戀一般。一個正處心靈「空窗期」,前路迷茫滿是妖怪,自己卻形單影隻;一個正處情感「苦悶期」,被壓五百年不知道何時是頭,只待逃出生天

老唐和悟空的相遇,仿佛是一場緣分,令人感動到內牛滿面。然而,這場初遇,卻因為「六賊事件」,給雙方見面的一絲好感,徹底畫上了句號,在二人心裡烙下了深深的車轍。細細追究孫悟空出來之後遇到的那六位盜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怎麼看怎麼不像真正的盜賊。

而正是這六個盜賊,讓悟空跟老唐產生了第一次矛盾,逃出生天的悟空當然不會喜歡孱弱哭泣的唐僧,不顧救命之恩離他而去。老唐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那感覺像極了過山車。最後是觀音出來收拾殘局,徹底給二人之間劃上了一道難以癒合的溝壑——緊箍咒。

事情是以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結束的,對於悟空和老唐來說,是一場雙輸的賭博。那麼我們就來好好品味一下,這場初遇,到底是不是一場陰謀?

五行山下初遇

從虎口救下唐僧的劉伯欣,只把他送到了五行山,即使老唐可勁求他,他也不敢往前再走了,因為再往前走就到韃靼了,不是他的地盤了。所以悟空出現的正是時候,對於前路,老唐是極為恐懼的,別說遇見個妖怪,就是遇見個老虎大蛇,老唐這小命非送了不可。老唐正要哭的時候,悟空那高嗓門喊了起來:「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

悟空這兩聲,雖是為自己脫災而高興,但他是發自肺腑的期待老唐的到來。因為老唐,他才有這麼個機會從這該死的五行山下出來,因為老唐,他才能有重新抬頭的機會。所以他對老唐的初始感情是情真意切的。老唐對突然間冒出來個埋在山縫中的猴子是將信將疑的,他去揭如來的金字壓帖時就戰戰兢兢,直到監押山神出現了,他的心才徹底放下了。

接下來,二人順理成章,你儂我儂,你幫我打虎,我給你取小名、送衣服。但是很快,考驗就要到來。這是悟空與老唐的第一次散夥。

六賊與悟空一起消失

起因是看來一件無關痛癢的事,我們在前文早就說過,凡人妖怪用來延壽的資源,西遊記變著花樣吃人的場景比比皆是。而悟空在老唐面前打死了六個毛賊,成為了二人第一次分手的導火索。事情說來也簡單,如果站在老唐的角度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老唐一定要揪住這事不放:

其一,我是師父,你是徒弟,這是觀音菩薩定的。我當然是天然的領導,你犯了錯誤,我批評你幾句,你應該虛心接受啊;

其二,我是取經領導人,取經路上的大小事務都應該由我來決定啊,你一個毛猴子,怎麼商量都不跟我商量,一出手就把人打死了;

其三,但凡是領導,遇見能力這麼強的一個手下,首先要做的事可勁打壓,封建王朝最忌諱的是「主弱臣強」,所以無能的老唐對有能力的悟空,必須嚴格要求,說話必須得管用,要不然怎麼維護權威;

其四,還有一點,源於老唐真實的心裡活動:「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了你,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我現在是你師父,跟你上了同一條船了,所以你不能惹禍,惹完禍了你能撐,我可不能撐,連累我了怎麼辦。

所以,站在老唐的角度,悟空這種行為必須批,而且還得狠狠批。

搞笑的六賊和可疑的龍王

突然出來六個強盜搶劫,讓師徒兩個鬧的這麼不愉快,看似很偶然,其實細細品讀,這裡面疑點重重

其一,六個強盜的名字很可笑,分別叫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作為強盜,這些人不應該叫威的風、霸天虎之類的名字嗎?怎麼用起來了佛家的「眼、耳、鼻、舌、意、身」六根,「喜怒愛思欲憂」說的都是情緒,佛教號召的就是要剪除六根,拋棄情緒,而作者把這名字放在了強盜身上,也是中暗喻;

其二,老唐絮絮叨叨說了一堆,當然把好久不聽人言的猴子給說惱了,本來取經這事就不是他本意,這下終於有理由走了,轉身一個跟鬥雲,才不管你老唐死活。悟空走了之後,去的地不可疑,可疑的是東海龍王的表現:

(1)老龍王見了悟空,第一句話就是聽說大聖災滿了,這猴子從五行山下出來沒幾天,龍王的消息可是夠快的

(2)龍王龍宮掛了一副「圯橋三進履」,龍王還解釋給悟空聽,說這是西漢張良誠心拜師的畫,順便還勸悟空「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且不說悟空上次來奪金箍棒的時候沒有這幅畫,只論你一個東海龍宮,沒事掛這幅畫幹嘛,難不成你龍王也想學張良?

(3)悟空回心轉意之後,龍王不僅十分欣喜,而且督促他趕緊回去,一出門,正好迎頭遇上了觀音菩薩;

一場人為製造的矛盾

悟空從龍王那出來的時候,這麼「巧合」地遇到了觀音菩薩,要說這和事佬觀音菩薩可夠忙的,一邊安慰失戀的老唐,賜給他了一個緊箍作為定情信物,一邊還要緊忙慢趕的去把「負心人」追回來。天下之大,觀音菩薩竟然知道悟空回去龍王那裡,還正好在「對的時間碰上了對的人」。經過那麼多歷練,微言已經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絕對不相信西遊記中的「巧合」,因為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會「哐哐」打臉。所以微言相信,這一次也不是巧合。我們來換個角度,簡單推演一下可能發生的過程:

如果你是安排取經的觀音,你能對剛出山的猴子放心嗎?要是微言,微言肯定不放心,被壓了五百年的美猴王,出來之後會心甘情願跟著一個凡人去取經?而且這個凡人不僅在身份上壓他一頭,關鍵還絮絮叨叨,自私的要命,那作為猴子如何選擇呢?走唄,反正都已經出來了,幹嘛非得跟著老唐遭這份罪?

但是悟空之所以還沒走,是有個顧慮的,一則是自己走了,就變成言而無信之徒,答應的事情做不到,以後還怎麼在西遊世界裡混;二則,悟空還擔心如來,之所以把你放出來,是給你個機會去改正,如果你不改正,那麼繼續回你的五行山關押吧。

悟空的頑劣能不能改悔是取經隊伍能否成行的關鍵,悟空的鮮明個性關係到是否能與老唐共赴十萬八千裡,這個不穩定的因素,會是像利劍一樣,懸在這個剛組成的隊伍的頭頂,隨時破壞如來的取經大計,那麼作為取經任務的總負責人,觀音到底能如何抉擇呢?

如果我是觀音,我是會主動選擇把這個膿包捅破,然後趕緊敷上藥,讓他趕緊好。觀音的藥就是如來賜給她的三個箍,正如如來所說,有了這三個箍,任憑你再厲害,也得「入我門來」,還得卑躬屈膝的好好窩著。觀音菩薩的選擇跟微言的選擇是一致的,既然老唐和悟空早晚會有矛盾,那麼晚來不如早來,隨機來不如我安排,所以:

(1)這六個賊的名字才會取得如此怪異;

(2)在悟空離開的第一時間,觀音就化作老母趕緊給老唐送靈藥;

(3)東海龍王的宮裡才會掛那麼一副不合場景的畫;

(4)觀音算準了悟空不是回花果山,就是去東海龍宮,因為猴子沒有別的地可去,五百年五行山下的生活,「更無一個相知」來看他。微言相信,觀音菩薩在花果山也肯定有準備,即使猴子回了花果山,她也有把握勸他回來。觀音就在去花果山和龍宮的必經之道等他。

猴子回來之後,老唐就用了觀音的損招,騙了猴子戴上了緊箍,從此,老唐的嘮嘮叨叨終於不再是煩人的蒼蠅,而是殺人誅心的匕首。觀音主動戳破膿包的行為,取得了滿意的後果,但是猴子與觀音的梁子也就此埋下了。至於對老唐和取經的使命,他終於屈服認命了,再此之後,雖然他又脫離了取經隊伍兩次,但這兩次只是權宜之計,只要這個緊箍套在他的頭上,他的命運再也和取經分離不開,所以他換了個思路——爭奪取經領導權,自己做取經隊伍的老大!

我是微言,20萬字分析西遊記,持續更新中,碼字不易,麻煩關注一下,謝謝.

相關焦點

  • 悟空出山以及與六賊的較量
    而那所謂的「仙」從字面上看單人旁加個山,那是說人得有山一樣的力量才算作是「仙」,因此修仙也好,修心也好總歸是對人生有好處的,不走錯路怎樣都是好的。身處明朝的吳承恩很在行這個,他很懂「修」,他用「悟空」為形象代言人,以唐僧為主體外加八戒、沙僧、白龍馬,這五人團的組合在西遊世界裡打怪升級,去西天取經。這般硬核的陣容能在西遊大世界裡暢然無阻的前進著,主要戰鬥力是「悟空」這隻猴子。
  • 觀音傳給唐僧的緊箍咒是啥意思?翻譯成通俗漢語,誰聽了腦殼都疼
    還不是拜倒在了唐僧大大的緊箍咒之下?這,也太不符合科學邏輯了吧?孫悟空他是多麼的勇猛啊!有神通大法術,七十二變,筋鬥雲,手中還有如意金箍棒,自身能應用「法天象地」變得無窮之大,但卻被一個小小的箍子折服,這緊箍兒該是有多大的魔力呢?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不得展掙,是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要救孫悟空一救的。
  • 給悟空送桃子的童子是誰?為何能進入眾仙守護的五行山
    我們在觀看86版西遊時,看到一個瘦小的童子遞給只冒出一顆頭的悟空一顆桃子,頓時被感動的無以復加,猴哥被關在不見天日的地方五百年,他是第一個為猴子送溫暖的人。只是,送桃童子一個凡人是如何突破重重障礙走到猴子面前的呢?
  • 第131集唐僧下貶書,悟空得自由
    唐僧肉眼凡胎,不能辨識妖怪,就信以為真,把打死妖怪的悟空當做惡人,死活要趕走悟空。悟空一再求情,仍無濟於事,只能離開。離開前,悟空嘟囔緊箍咒的事。唐僧告訴悟空,說以後肯定不再念緊箍咒了。悟空自然不相信他的話,說那可不一定,西方路上妖怪多,等到了那苦難之處,八戒沙僧救不得你,你到時候萬一再念起緊箍咒,即使相隔十萬裡路,老孫的頭也同樣疼痛難忍。
  • 第123集唐僧與悟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白虎嶺的白骨精
    但是鎮元子與悟空剛剛結拜,二人可謂是不打不相識,情投意合,鎮元子不肯放悟空西去,強行讓一行人留宿下來。一連停留了五六日,唐僧取經心重,漸漸不耐煩起來,最後以緊箍咒威脅,悟空才肯領著師徒繼續出發。悟空拿出了金箍棒,刨開了山路,領著師徒來到山崖之上。從山崖上往下望去,只見虎狼成陣,獐鹿作群,長蛇大蟒,噴霧吐風,好一副兇險之地。唐僧在馬上心驚不已,悟空卻抖擻精神,施展手段,揮舞著金箍棒,吼嘯一聲。霎時間嚇得眾野獸四散奔逃,一行人得以繼續前進。正走到嵯峨之處,唐僧卻說肚子餓了,要讓悟空去化齋找吃的。
  • 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後,哪兩個人曾看過他?他們一男一女,一老一少
    當地的村民起初嚇得半死,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這才知道,這五座山是如來佛祖五根手指所化,是為了鎮壓一個叫做孫悟空的傢伙。如來將孫悟空壓在這裡後,先是在山頭貼了六字真言符咒,為的就是擔心孫悟空逃脫。緊接著,如來又降下雲頭來到五行山下,他念動咒語,在五行山周圍布下結界,為的就是防止有人闖到這裡救出孫悟空。為了安全起見,如來又喊來了土地、山神以及五方揭諦,如來讓他們在此輪流巡崗,若發現可疑人物立馬上報。可孫悟空壓在這裡後,總共有兩位大神來過五行山看望了孫悟空。他們一男一女,一老一少。
  • 從五行山出來後,孫悟空為何再也不願回到花果山?
    這並不是一個偽命題,孫悟空從五行山下出來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回到花果山看看,直到三打白骨精孫悟空被唐僧趕走才萬般不情願的回到老家。而那一回唐僧又是念緊箍咒又是罵街,都說事不過三,被罵了三次就是臉皮厚的孫猴子也掛不住了,可是八戒來請又屁顛屁顛的保護師父去了。
  • 小說:午飯後帶嬸子上山挖野菜,不小心一起落陷阱,隔天才被救出
    午飯後帶嬸子上山挖野菜,不小心一起落陷阱,隔天才被救出我安慰的摸摸她的手,說道:「他喝醉了,再說,他也沒看到我長什麼樣子。」小芳緊張的湊過來。我說道:「別怕,我把他拖出去,隨便丟在地裡,誰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說著,我就倒拖著這色老頭的腿,將他直接扔在了山上的果子術旁的一堆草垛旁邊。誰料回頭下山卻不小心和她一起滑下陷阱。
  • 四聖試禪心,八戒的「好色」其實是表演,堅定了唐僧趕走悟空之心
    微言在前文分析過,唐僧與悟空出山後,剪除六賊被帶上緊箍咒的第一次矛盾,其實是取經總負責人為了維護隊伍穩定,而人為製造的矛盾。我們從一段對話來一窺究竟,來看看唐僧和悟空的心理變化。看似拙笨的八戒,心機滿滿一、老大和老三的結合我們知道,在一個權力框架內
  • 西遊:以年齡算,孫悟空是老君的哥哥;以輩分計算,悟空要矮三輩
    《西遊記》第十四回中孫悟空脫了五行山之難,隨同唐僧投宿在一個姓陳的老者的莊院。書中第十四回鎮山太保劉伯欽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五行山)」。王莽於公元八年篡漢,由此推算,天降五行山至小說中玄奘西行救悟空脫難的年份貞觀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悟空被壓了已經631年了。那麼悟空的年紀就不是1088歲而是1188歲以上了。
  • 悟空東遊記……
    悟空將棒揮出去的時候其實已經後悔了。他眼睜睜的看著悟能變做了豬剛鬣,毛髮橫生,獠牙閃亮,嘴角滲出了血。為師已奏請觀世音菩薩為你除了這緊箍咒,你需好生將息方可重獲自由,五百年後為師在長安等你。若不在,可去西梁尋我。說罷,三藏持錫杖緩步前行。花開,花落。轉眼又是秋。孩童蹦蹦跳跳摘下幾顆毛桃遞給洞裡的悟空,轉瞬,他已是白髮蒼蒼。這天,他帶了水果酒食來到洞前,猴兒,喝點……悟空笑,嘿嘿,小老兒,你也老了,鬍子都白了……一個毛桃又遞了過來,一個他當年大小的娃在他身邊。
  • 唐僧什麼時候才念緊箍咒?
    據我的不完全統計,全書中唐僧總共念了9次緊箍咒。第一次:騙著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為了看療效,他急不可待地念了一次。第二次,悟空受不了唐僧的嘮叨欲打他,他又念了一次。第三至第五次,孫悟空打死三次白骨精,他念了三次。第六次,為了分辨真假唐僧,念了一次。第七次第九次,在真假美猴王那一節,因為孫悟空打死了人,念了兩次,後來要分辨真假孫悟空,又念了一次。
  • 第六十八集悟空二上福陵山,三界第一神兵上寶沁金耙
    話說悟空第一次上福陵山降妖,不曾想這妖怪本事跟他一般無二,兩人自二更時分鬥到東方發白,妖怪體力不支,敗回洞中。悟空沒奈何,先回高老莊向唐僧匯報了情況,唐僧又讓他繼續除妖,替高太公斬草除根。悟空領命又來。這是悟空第二次上福陵山,叫罵了半天,妖怪躲在洞裡就是不出來。悟空氣急,舉起金箍棒,把雲棧洞的大門打破,闖進洞中。
  • 如來在原著中是如何降服悟空的?
    至今沒有一部影視劇徹底展示出悟空真正的實力。原著裡的悟空「強到離譜」。如來降服悟空,很多人覺得只是翻了翻手掌心,真的是這樣嗎?而在原著裡,如來為了鎮壓悟空,如來自斷五根手指(原著:以指化五行山)來鎮壓。
  • 《悟空傳》:齊天大聖到底做了什麼
    其實此時的孫悟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往事,他只記得五年前被唐僧救出五行山,然後神賦予他的使命便是護送唐僧,斬妖除魔,積攢「功德」,最後修成正果。然而唐僧死了,後面的一切都無從談起,於是孫悟空使出神通,下地府找唐僧魂魄,去龍宮借寶救唐僧,然而都沒有成功。只是孫悟空總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自己好像真的忘了什麼。
  • 一直身處險境、命在頃刻的孫悟空,是怎麼一步步踏進五行山的
    很多人都認為,《西遊記》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孫悟空闖龍宮到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的過程,尤其是大鬧天宮的橋段。那時候的美猴王個性十足,敢愛敢恨、敢想敢衝,活得最瀟灑精彩。因此有人如此定義:五行山之後,再沒有孫悟空。而其實細讀原著,這段時間才是孫悟空最危險的階段。他一直身處險境、命在頃刻之間而不自知。如果沒有其他大佬暗中幫助,根本挺不到五行山就已經沒有了孫悟空!而這危險,來自於那高坐靈霄寶殿、法力高深莫測的三界之主-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