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無人生還》小說結尾版

2020-08-27 來寫吧


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出品的話劇《無人生還》,我看過兩回。

第一回是在去年的6月28日。在這場演出中,維拉與隆巴德上尉二人看破沃格雷夫法官的詭計,設計將他引誘出來並成功殺死了他,二人最終活了下來,擁吻而歸。我將之戲稱為「二人生還版」。

第二回則是在昨天晚上,也就是2020年的7月5日。在這一回的演出中,隆巴德上尉與維拉互相猜疑,維拉趁隆巴德上尉不備,奪槍將他殺死,而自己也因為謀殺雨果的罪行暴露,難以忍受良心的譴責,投繯自盡。最後,裝死的老法官沃格雷夫出場,一通獨白向觀眾揭露他謀殺的真相,並設下最後的詭計,自殺而亡,上演了一場真正的「無人生還」。

若要問我這兩個版本更喜歡哪一個,我自然更喜歡第二個版本,也就是全員死觀光的「小說結尾版」。

但這種喜歡並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古板的「小說原作黨」,不容許戲劇對原作有絲毫改編,而是我確確實實認為「二人生還版」的結局破壞了小說原作的藝術性。

關於這一點,我在去年已寫過一篇文章,附上連結,想要了解的讀者可自行點擊閱讀。

重複的內容我就不再提了,在此我僅就去年那篇文章的未盡之意以及這一回的演出說一點自己的感想。

《無人生還》的小說出版於1939年,91年來再版無數次,衍生出了數不清的改編作品,對後來的偵探推理小說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僅從偵探推理小說史而言,《無人生還》直接開創了偵探推理小說的兩大模式,即暴風雪山莊模式(又稱孤島模式)、童謠殺人模式。

而這部作品對人性的拷問、對司法制度的揭露,又進一步催生了後來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流派。

儘管小說在詭計的設計上有很多不足,但在藝術成就上足夠高,這是《無人生還》風靡近百年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小說中,案發之後,來自蘇格蘭場的警探們一直沒能查清兇案真相,直到拖網漁船愛瑪·貞號的船主撿到了裝有老法官沃格雷夫自白信的漂流瓶,案件的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老法官沃格雷夫在信中自我揭露,他的思想中隱藏著兩個極端的渴求——殺戮與正義。因此,他成了一名法官,以法律之名,判處犯下死罪之人死刑,以此滿足他的這兩大需求。

死刑判處的多了,沃格雷夫甚至被人冠以「穿法袍的劊子手」的外號。但這種間接的殺戮並不能真正滿足沃格雷夫,他越來越渴望親手殺人。而在他得知自己身患絕症之後,他便決定以一場盛大的殺戮來作為他告別人世的隆重典禮。

他精心挑選了十個謀殺的對象(小說中除了被他殺死在島上的九人之外,還有一個替老法官購買島上別墅的莫裡斯)。在老法官看來,這十個人個個犯下了死罪,卻逃脫了法律的懲罰,他要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不要因為這個詞是個漢語成語就以為它只是我們中國人獨有的思想,《無人生還》能在全世界流行近百年,恰恰表明這樣的思想是人類所共有的。當司法不公,或法律存在漏洞,使得惡行逃脫懲罰時,便會有人求之於私刑,或者祈求上天排遣一位復仇天使,將那犯下罪行的惡人送下地獄。

而老法官沃格雷夫,就是復仇天使的化身。他揪出人群中的惡人,揭穿他們的罪行,降下懲罰,滿足人們對正義的嚮往。

我之所以不喜歡去年的「二人生還版」,就在於這一版本將維拉與隆巴德上尉「洗白」了。「洗白」這兩人並將他們湊成了一對CP,固然能夠滿足一部分觀眾的特定心理需求,卻讓老法官沃格雷夫成了一個不辨是非善惡、為殺戮而殺戮的「惡鬼」。原作小說所擁有的思想性、藝術性瞬間掉了好幾個層次。

今年的「小說結尾版」與去年的「二人生還版」相比,僅僅改動了一個結尾,可就是這一點改動,讓全劇從一部靠著燈光、尖叫嚇人的庸常之作,上升為一部拷問社會、人性、法律制度的傑作。

不過,儘管我很喜歡這個版本的演出,但我依然覺得這部戲還有改進的餘地。

《無人生還》的作者是英國人,故事背景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年代、國別所造成的文化差異,會讓當代中國觀眾在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障礙。編劇和導演在編排時應當多加注意。

比如阿姆斯特朗大夫失蹤,維拉根據童謠「四個頑皮小士兵,結伴出海遭大難,路遇青魚難生還,四個只剩三」一句,推測阿姆斯特朗是真兇,他只不過是偽裝墜海而死。

劇中維拉如此解釋她的推測:青魚應該在海裡,怎麼會在路上呢?由此可見,所謂路遇青魚是假的,阿姆斯特朗沒死。

我不知道這一版本最初的編劇是誰,但我很懷疑中文版編劇在寫這一段臺詞的時候,根本沒有弄清「青魚」的意思,而是望文生義地盯著「路」這個漢字做文章。

可實際上,這句童謠中的關鍵在「青魚」。這涉及到一個英語中的諺語。在阿加莎生活的那個年代,「煙燻青魚」常用來指代掩人耳目的事物。

所以,在小說中,維拉對隆巴德上尉、布洛爾說:「不管你們怎麼想,我認為阿姆斯特朗還在這島上。他正是一條青魚,為了掩人耳目。」

關於「青魚」的這一象徵義,中文版小說很多都有注釋,我不知道編劇有沒有看到過。

除此之外,沃格雷夫法官在維拉投繯自盡後的一個小動作,我也認為有改進的餘地。

為什麼沃格雷夫法官在維拉死後,要將她腳下的沙發凳踢開?

小說中,蘇格蘭場的警察們上島經過一番搜查,個個都確信維拉死於他殺,而不是自殺。這是因為維拉上吊時用的那張留有她腳印的椅子並未倒在她的腳下或身旁,而是端端正正地擺放在靠牆的位置。這說明維拉死後,島上還有其他人活著。

這是一個擾亂警方視線與調查思路的重要詭計,沃格雷夫法官的目的就是讓警方無法通過死亡順序確認嫌疑人,這一舉動是經過縝密思量、極度理智的。而在昨晚的演出中,沃格雷夫的那一腳踢踹,更像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洩,恐怕並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好戲,我期待下次再看時,它能更好。

相關焦點

  • 「情劫」是什麼意思
    既然是劫難,就有很多種,「情劫」也是其中的一種。顧名思義,情劫就是經歷在男女情感方面的磨難。而現在「渡劫」或者「天劫」這個詞的運用,主要存在於各類修真小說中,並引申出了第二層意思通常,很多人都會卡在一個「劫」上,即達到了能力上限無法突破。這樣主角人物因為天賦異稟或離奇遭遇,就能通過「渡劫」超越大多數人難以逾越的難關。
  • 魔改劇背後,一個網文作者的「恰飯」夢
    我的心都碎了。」甜寵劇《合約萌妻》上線後,原著作者小蘇的書粉群炸了。書粉難以置信,為何影視劇中男女主人設、CP關係、劇情走向,均被「魔改」。雖然早在播出前,小蘇就給他們打過「預防針」,但是無濟於事。面對多年書粉的質疑,小蘇發布了一則回應:「有人問我為什麼寫小說,我說為了夢,其實我是為了恰飯。」搭乘甜寵文編織出的夢,她飛出了故鄉小村,定居北京。
  • 「淫亂」與「驕傲」,下地獄的都由此而來
    無意中有個聲音向我說:「摘下來吃吧!」賈禮樂神父看見了這些美好的葡萄,不禁嘆道:「多麼美麗的葡萄呀!」說罷,走上前去摘下幾粒放在嘴裡嚼,可是見他眉頭一皺,連續吐了兩三次說道:「阿真糟!酸得要命!」個個神父們只望著不講話。正當此時,從祭花空門,走出一位道貌岸然的陌生人來到我身邊,我問他說:「這有什麼意義?那麼美麗的葡萄卻有那麼壞?!」
  • HBO+克蘇魯,這新作要「爆」
    恐怖小說大師之名如雷貫耳。 但在美國的恐怖小說界,還有這樣一位聲名不顯卻也如雷貫耳的「恐怖大師」。 他就是「克蘇魯神話」的創始人,美國著名怪奇小說作家 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人稱愛手藝大師)。
  • 「無職轉生」宣布遊戲化 2021年推出
    近日,輕小說「無職轉生」確定將推出遊戲,遊戲名為「無職轉生:變成遊戲了就拿出真本事」,預計將於2021年推出。>「無職轉生」全名為「無職轉生~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是不講理不求人著作、白鷹負責插畫的輕小說作品,於2019年3月15日宣布了動畫化的消息,將於2021年1月播出。
  • VR題材科幻小說「頭號玩家」續作"二號玩家"劇情曝光
    讀過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的經典科幻小說「「頭號玩家」原著小說於2011年出版,曾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原著小說的續作「二號玩家」將於11月24日在北美發行。伴隨著發行日期的日益臨近,克萊恩也在日前的紐約漫展上透露了「二號玩家」的劇情梗概——在贏得「綠洲」創始人哈利迪的競賽幾天後,韋德·沃茨在哈利迪的保險庫中發現有一項高科技技術將再次改變世界,並使「綠洲」千倍絕妙、令人上癮。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的謎題和任務——哈利迪的最後一個復活節彩蛋,其暗示著神秘的獎勵。
  • 求求「三觀黨」,放過國產片吧
    與此同時,還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彈幕。更出現了一群來勢洶洶的「三觀黨」,隨時對主人公做道德審判。多情善感的賈寶玉,被指「中央空調」「媽寶男」。性情乖張的林黛玉,被批「婊」「作精」。賢淑明達的薛寶釵被罵得最多,「綠茶」「心機婊」都用上了。
  • 「餘途閃小說」奪命騰挪
    奪命騰挪餘途閃小說★★★★★大爺在罵娘:「鳥特麼的招誰惹誰了?(餘途)「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503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 Netflix 接手「三體」
    近日,Netflix 宣布將拍攝「三體」三部曲劇集,由「權力的遊戲」主創等人打造,劉慈欣和英文翻譯者劉宇昆任顧問製作人,本劇已預訂整季。該劇涵蓋了「三體」三部曲的所有三本書——「三體:地球往事」「三體:黑暗森林」和「三體:死神永生」。Netflix 已與三體宇宙和遊族達成協議,獲得製作該系列的英文改編權。
  • 60年前的今天,「殺死一隻知更鳥」誕生
    1962年的美國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改編自哈珀·李的同名小說,當年連奪奧斯卡三座大獎。『紐約客』稱讚這本書「嫻熟、直白、天才」,『時代周刊』則認為,該書的作者哈珀·李「才華觸手可及」更高的評價來自『芝加哥周日』:《殺死一隻知更鳥》「可不是一部社會學小說,它是一部國家級的當代名著」
  • 沙龍招募丨從「長安」到「兩京」 部部「真香」,馬伯庸的IP版圖與影視化改編
    繼《長安十二時辰》的「長安」熱之後,馬伯庸再次將讀者的視線帶到一條運河與兩京之間。《兩京十五日》講述大明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劇變令太子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他必須在15天內跑完兩千兩百餘裡路的。
  • 面對種族困境,藝術是黑人群體的「武器」
    不僅推翻了白人角色在科幻作品中一貫的主導地位,還將「Afro -futurism 非洲未來主義」這種視覺美學充分展示。「非洲未來主義」一詞,由美國作家、文學批評家 Mark Dery 在1993年發表的《Black to the Future》一文中首次定義。橫跨科幻/魔幻主義、歷史小說、神話以及非洲文化、政治等範疇。
  • 千倍奉還的「上班族歌舞伎」:《半澤直樹》之日本金融時代劇!
    《半澤直樹》奠基於原作者池井戶潤的小說《我們是泡沫入行組》系列,為日本「經濟小說」類型的代表作之一。自己就是銀行員出身的池井戶,筆下的創作故事雖然多半有金融與中小企業的舞臺背景,不過與其他聚焦在「經濟金融」本身的作品不同,池井戶更喜歡描繪在金融巨輪底下的人性面貌,甚至於更為戲劇化的「勸善懲惡」的類型。
  • 每個人心中,都有「隱秘的角落」
    你知道張東升在「演」。只是這一刻開始,你記住了張東升是一個「可怕」的人。>「軟弱」。 你以為此時觸及到了張東升內心中「隱秘的角落」。他骨子裡是個大男孩?不對,他明明剛剛殺過人。你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 「真相」究竟在哪裡?當他在浴室卸下假髮露出禿頭的時候,那種完全冷漠麻木的神情,頓時讓人感受到了他的無情。
  • 「天下第一劍客」張丹楓的隔世弟子——孟華
    天下第一快刀孟元超與雲紫蘿之子,「點蒼雙煞」和崆峒派第一高手丹丘生之徒,三百年前「天下第一劍客」張丹楓的隔世弟子; 在《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等書中已隱然有「天下第一劍客」的風範。 自小拜得三位當世高手「點蒼雙煞」和「崆峒派」第一高手丹丘生為師。
  • 「童話」青蛙王子與忠僕海利希
    傷心的公主嚎啕大哭了起來:「嗚嗚,要是有誰能幫我拿回金球,我什麼都願意送給他:我的衣服、寶石、珍珠……凡是這個世界上有的寶物,我都願意送給他。」正當公主為此難過不已的時候,突然有隻青蛙從水裡探出頭來,說道:「公主啊公主,妳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呢?」「唉呀,」公主大吃一驚,「好醜的青蛙啊,你根本幫不上什麼忙,我的金球掉進池子裡了。你有辦法幫我找回來嗎?」
  • 汕頭「跑偏創作者」故事會
    「我們最近在開發小遊戲。」他說。「呃?小、小遊戲?」「對,就是那種,怎麼說呢,就是很好玩,然後很簡單,還有點養成,然後就……反正就很牛逼。」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想著趕緊奉承一下,然後說回文字創作的事,於是我隨口說了一句:「哇!這也太棒啦!」沒想到這成了跑偏的開始,他立馬說:「那這麼棒的話,我就來分享遊戲創作吧。」
  • 先「做」起來的奇蹟 |
    任老師以稻盛和夫帶領日航,實現扭虧為盈作為案例,提出了一個組織的發展,需要從「自我湧現」帶動「組織湧現」。這就是,從一個人的「自我湧現」,到一個組織的「全體湧現」。」到「群體湧現」的過程。看,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行動啟迪行動,其實就是「自我湧現」到「群體湧現」的過程。
  • 「武道」中正安舒 氣沉丹田!武俠小說常言的「丹田」實為何物?
    上一篇【武道】與各位淺談過「真氣」的問題( ),這次我來說一下所有武俠作品,都會提到的另外一個常用名詞「丹田」。究竟何謂丹田,丹田與武術修煉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歷來卻沒有一個統一說法。今天我來嘗試以手頭上的資料,跟大家淺釋下丹田這回事。
  • 「武俠劇」真的攪不動江湖了?丨鮮見
    近日,一部改編自網文大神丁墨同名小說的劇集《明月曾照江東寒》,憑藉反套路設定,「沈浪、朱七七」20年後再同框等話題點,首播上線熱度飆升,貓眼數據顯示,上線第二日全網熱度就衝至榜首,這一次國產武俠劇要重新攪動江湖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