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是一部以蒙古草原狼為敘事主題的史詩般長篇小說。沒有目錄,每個章節也沒有標題,卻篇篇都是一個「狼故事&34;卻沒人幫。
這個故事給我還是學生時代帶來了第一次對狼的恐懼。以至於後面《小紅帽》《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都讓我們對狼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執拗偏見。
而作家姜戎的《狼圖騰》或許可以消除我們對狼的怨憎和畏懼。因為這是一部專門給狼寫的書,也是為了消除千百年來中國文化中對狼存在的誤解。
作者姜戎本身就是一名北京知青,在草原,他「鑽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鬥過,也與狼纏綿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與其說這是一本寫關於狼圖騰的書,不如說是為狼正名的書。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每一個章節的開頭,都有史書、故事、論著、小說、名人等對狼的前世和今生進行了補充 。
所以,狼圖騰變成一種草原與狼群的「契約」,也是遊牧民族在羊群和狼群之間權衡的法則。
當年十幾萬的蒙古鐵騎是如何橫掃亞歐大陸?狼的精神是否曾激發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靈感?狼和草原之間又有怎樣的生存約定?成吉思汗曾說:只要有草原在,蒙古人就能生存!
因此,在《狼圖騰》這部小說裡,我們重點分析「狼群法則」帶給歷史的五個積極意義:
狼喜歡團隊作戰。在狼群的身上,潛伏著「勇敢、強悍、智慧、狡猾、兇殘、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機敏、警覺、體力、耐力&34;可以發出有不同的聲音。
我相信大家接受「獅子與羚羊」的生存法則同樣可以接受」狼群與羊群「的生存法則。前者已經變成了善意的童話,大家能接受的社會準則,而後者慢慢也會開始變得更具理性的思考,因為什麼都需要時間去積累和沉澱。
《狼圖騰》也讓我想起了齊秦的一首歌——《狼》: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曠野中……不為別的,只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這首歌,曾陪伴我們的青春期,讓我們或許覺得作為一隻草原的狼,畫面也可以那麼美,曾轟動一時的歌曲,再次響起,讓我們重溫了齊秦長發在背,倒背吉他,走在荒漠的孤獨形象。也許,這是一首唯一關於狼的正能量的歌曲了。
因此,再次感謝姜戎《狼圖騰》這本書給我們帶來的心靈洗禮和思想震撼。在無數個狐疑猶豫的夜晚,《狼圖騰》可以讓你變得果敢與堅韌。
如書本的尾頁有關於《狼圖騰》理性探掘的講座與對話,讓我再覺得欣慰。因為不管是哪一種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會讓我們的狼文化,狼群法則,狼圖騰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業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