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圖 下同
每一個村子都有其各自的歷史,都可能有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故事。
寧陽縣城北有個石橋村,因村頭有座石橋而得名。說起這座石橋,還有一個故事。
清朝同治年間,該村有個名叫王問智的人,是位石匠,家裡比較貧窮,從業石工。這人十分孝順,是個大孝子,除了出外工作,在家對待父親王積亮不離左右,竭力奉養。同治初年,王積亮染上疫病,生命垂危。看著光靠醫生醫治父親的病一直不好,問智在家裡燒香,一邊哭一邊對天發誓,說願意以身代替父親受病,並從左胳臂上剜下一塊肉,和在藥裡給父親吃了。
過了不久,父親的病好了。問智因割肉受了傷,差點死了,而且正是父親病還沒好的時候。問智拜神禱告許願說:「如果我父親的病能好了,能延長父親的壽命,我願意把村東那座毀壞多年的石橋修好。」
父親的病好了之後,問智便把他給神許願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十分贊同他的想法。隨後,問智帶著兩個弟弟開始動工,一起拼力修橋。用了不幾個月的時間,橋修好了,大大方便了過往行人。人們都稱讚問智父子的善舉,誇讚他們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過了十餘年,父親去世了,問智十分悲傷,幾乎痛不欲生。按照喪葬禮節安葬了父親,問智在父親墓側搭了間草房為父親守墓,守期到了仍依依不忍離去。村裡人稱道問職的孝行,縣令程先生聽說之後,送給了問智一塊「至性天植」匾予以獎勵,然後又將問智的事跡上報官府,建了牌坊予以旌表。
據史料分析,這座石橋可能就是縣誌所說的樂善橋,康熙十一年,由劉文翠等人募資修建,到了同治年間就毀棄了。石橋村人王問智的父親得了病,一直醫治不好,他便許願父親病好之後建橋還願。結果父親病好了,王問智還願重建了這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