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保密觀
夏洛克·福爾摩斯,作為英國作家阿瑟·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虛構的人物形象,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今天,我們聊一聊該人物在此系列小說中的經典推理——「跳舞小人」的暗號與密碼。
神秘「塗鴉」打破夫妻寧靜生活
丘比特是一位英俊儒雅的英國紳士,他的妻子埃爾西是一位美國淑女。兩人的婚姻生活十分美滿,直到一系列神秘信息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這天,埃爾西收到一封美國來信,她讀後大驚失色,馬上把信投入火裡燒掉。
後來,莊園的窗臺、房門等處接二連三地出現許多用粉筆畫的各種姿態的跳舞小人,這使得埃爾西驚恐萬分。
深感不安的丘比特將這段時間莊園發現的「跳舞小人」臨摹下來,向福爾摩斯求助。
福爾摩斯巧妙破解神秘暗號
那麼,福爾摩斯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第一步是定性。考慮到信息中出現多個「跳舞小人」,發信人傳信頻繁,福爾摩斯首先判斷每個「跳舞小人」代表一個字母。就像用1代替A,2代替B,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加密方式。
第二步,破解密碼。既然認定「跳舞小人」指代的是英文字母,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尋找突破口。福爾摩斯在這裡用上了「頻率分析法」,因為字母出現的頻率和字母之間的組合關係是有一定規律的。
據統計,英文字母表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母分別是:E、T、A、O、I、N、S、R、H
福爾摩斯指出,在英文書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母是E,而第一組信息15個「跳舞小人」中,有4個完全一樣,於是先假設這4個一樣的「跳舞小人」代表E。
另外,大家也能看到,即使以上4個「E」小人的形態一樣,卻有的手中舉著旗子,有的空著手。考慮語言表達習慣,並結合整組信息旗子的分布來看,這可能是用來斷句的。
在第二組信息中,福爾摩斯注意到最後5個「跳舞小人」獨立成段,應該是由5個字母組成的英文單詞。
通過前面的推理得知,單詞的第二、四個字母都是E。那麼,這封信的最後一個單詞很可能是Never(永不)、Sever(切開)、Lever(槓桿)。既然單獨成句,那麼Never的可能性最高,於是福爾摩斯在破解這個單詞的同時,也得出了N、V、R三個字母。
與此同時,福爾摩斯在思考中發現,第二組信息第二段,有一個單詞一頭一尾都是E,聯想起埃爾西的英文名(Elsie)。
代入信件中,福爾摩斯又確定了L、S、I三個字母。
緊接著,在Elsie前面的4字單詞中,福爾摩斯發現單詞最後一個字母也是E,他嘗試多個以「E」結尾的單詞後發現,只有「Come」最貼合語境,這樣一來,他又找出了C、O、M三個字母。
回過頭來看第一組信息,代入已知字母,這時明顯能看到第一組信息中還有一個「跳舞小人」也出現了3次。結合之前用到的「頻率分析法」,代入英文字母表頻率第二高的字母A,能夠得到含義非常明晰的語句,也讓福爾摩斯得出第三個小人指代的字母H。而後面的單詞,則應該是個人名。
考慮到埃爾西是美國芝加哥人,美國人喜歡用Abe(亞伯)這個名字,而Slaney(斯拉內)也是一個常見的姓,福爾摩斯於是打電話到美國警方詢問,果不其然,亞伯·斯拉內是芝加哥警方正在通緝的犯罪分子。於是,福爾摩斯翻譯出了第一組信息。⬇⬇⬇
此時的第二組信息中已破譯字母是A□ ,ELRI□ES。在獲取大量字母後,福爾摩斯認為在第一行中填上T和G兩個字母才有意義,即At Elriges(住在艾爾裡奇)。
結合語境,再將字母P和D填入第三組信息,殘暴的威脅躍然紙上。
到這裡,這些看起來讓人一頭霧水的「跳舞小人」暗號被福爾摩斯一步一步破解。
而當福爾摩斯趕到莊園,悲劇已經發生,在與亞伯交火過程中,丘比特不幸中槍,埃爾西悲痛之中舉槍自盡,身負重傷。好在福爾摩斯及時偽造了一封「跳舞小人」信,成功引來亞伯,助警方抓獲真兇。
原來,埃爾西的父親和亞伯是美國芝加哥一個黑幫組織的重要成員。埃爾西和亞伯曾訂婚,但當埃爾西發現他們從事非法活動後便離開美國。後來亞伯追到倫敦,用埃爾西父親「研發」的接頭暗號向她發出訊息,這才有了案件開始丘比特拿著「跳舞小人」向福爾摩斯求助的一幕。
至此,本案告結。
演繹推理開啟現代刑偵之路
雖然「跳舞小人」的破案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所佔篇幅不大,但卻十分經典,因為其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福爾摩斯科學的工作方法。
事實上,自1887年柯南道爾創作福爾摩斯後的100多年來,這位精通醫藥、化學、邏輯推理的斷案天才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偵探,客觀上促進了當時各國刑偵活動的科學化,有力推動了現代司法文明的進步。
時至今日,雖然已有紫外燈、雷射、血液分析、DNA檢測等現代科技手段,福爾摩斯嚴謹的演繹推理思維仍然受到刑偵工作者的大力推崇。